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千年土主:南诏王室后裔

作者:《千年土主》 发布时间:2024-10-02 原出处:云南南诏研究中心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南诏王室后裔茶勿底初考

(小引)南诏国灭亡后,王室后裔为躲避仇家追杀而四散隐居于哀牢山间,成为如今散居哀牢山间彝族同胞的先祖。而唐代统治云南长达253年之久的南诏国的王族陵墓,至今查无音讯,成为旷世奇谜。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SC_5053.jpg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日,云南南诏研究中心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马鞍山乡青云村委会考察彝族打歌时,发现一座埋着南诏王室后裔的坟。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是唐代统治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南诏国的发祥地。该坟坐落于该县素有“彝族打歌之乡”美誉的彝族家山寨青云村蛇街山坡,坟碑心刻有“茶勿底之墓”,立于“乾隆庚子岁仲春月”。据王继超等全国彝族专家考证,“勿底”为彝语,意为“王”之意。茶勿底为唐末南诏灭亡时为躲避仇家追杀而逃散隐居青云蛇街的南诏王室后裔。距茶勿底坟不足百米的茶家祖坟“茶国佐”坟碑心刻有“祖孙民籍隐居蛇街,忠厚传家世代殷实”,真实记载了南诏王室后裔四散隐居的历史事实。据村中还建有“青云土主庙”,内奉茶勿底。每年正月十四,当地群众都要聚集到土主庙,载歌载舞,杀鸡宰羊,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已沿传上百年。该习俗与巍山境内巍宝山南诏土主庙祭祖仪式,均属大理彝族群众区别于其他民族崇拜的全民族祖先崇拜——土主信仰。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茶勿底坟——

茶勿底坟位于青云村委会当地彝族群众称之为阿蛇村的青云街场上方500米处,青云大村老坟山上。坟头大小与当地群众坟大小一般。图一为青云大村,图二为青云古民居,图三为茶勿底坟: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吉日勿底地”是地处唐南诏古国发祥地巍山县马鞍山乡青云大村彝族群众最隆重的一个节日。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吉日勿底地”是一句地道的彝族话,“吉日”为“正月十四”,“勿底”指的是青云大村彝族群众的祖先“茶勿底”,“地”的意思是“敬献”,“吉日勿底地”的意思就是“正月十四敬献茶勿地”。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000七年年底,组织调我回马鞍山乡工作。二00八年正月初,我到青云村委会下乡,青云村委会闭副主任告诉我:“再过两天就是青云土主‘吉日勿底地’节日,和我们一起过节日?”。我问“勿底是什么神?”。闭副主任回答:“勿底不是神,是清乾隆年间生活在青云大村的一个人,是我们青云大村的祖先!”。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事彝学研究多年的我对这个节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月十四那天,我和闭副主任来到“勿底庙”里,和当地彝族群众一起欢度‘吉日勿底地’节日。“勿底庙”里供奉着头裹黑布包头、身着古老彝族服侍、手捏小茶罐的茶勿底像,像前香火缭绕,供奉着三牲。三牲即:猪头、羊头、整鸡。院子里,挤满了手捧香、身着盛装的当地彝族群众。村里的毕摩在念诵《祭祖经》——“大地洪荒时,人种无处寻。熙攘的蜜蜂,帮助找人种,苍山三往返,苍山大黄栗树梢上,说人种那里有。苍山大栗树,苍山龙竹竺,人种蜜蜂找。青天白日下,大地厚土上,女儿继女儿,世代相传承。密子第九族,参与大世界,建国创霸业。后裔茶勿底,隐居大村留英名……”。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夜幕降临,彝家同胞们在土主庙院心燃起熊熊大火。火光中,歌头高举酒碗敬完天地和祖先,吹起优美的芦笙笛子,二歌头舞起银光闪山的春秋刀,让大刀在身上上下左右翻滚。彝家汉子搂肩搭脖围着熊熊大火,端起酒碗,齐声高喊“啊喂——”。身着节日盛装的彝家小伙姑娘们唱起时而婉转悠扬、时而嘹亮激荡的山歌,跳起“三步一踮、六步翻花”、“斑鸠喝水、孔雀开屏、喜雀登枝”、“背合背、心对心、脚勾脚”等动作优美典雅、热情洋溢的打歌舞步,纵情高歌狂舞。“不弹弦子不上路,不唱山歌不出门”“哥弹弦子绕路去,妹唱山歌绕拢来”…… 打歌场上,“对歌”、“打歌”高潮一浪推一浪,热情洋溢的歌声此起彼伏、婉转优美,歌声、跺脚声通宵达旦,歌不停、舞不止,用彝家传统的打歌方式祭祀茶勿地。彝家兄弟姐妹们就这样边歌边舞,端起酒碗,尽情地展现着自己健美的舞姿和甜润响亮的歌喉。热情好客的彝家人都要向每一位远方来的客人敬上一大碗酒,邀请客人一起进入打歌场一起欢歌欢舞,欢度良辰美景。“打歌打到太阳出,一调山歌一碗酒,歌唱幸福歌唱党……”,彝家人热情洋溢的打歌,让无数慕名前来的国内外游客如痴如醉。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云土主庙“吉日勿底地”祭祖仪式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第二天,我就请茶勿底后人茶国雄带我到茶勿地坟前祭拜。茶勿地坟坐落于青云大村街场上方山坡上,与普通坟无异,坟身用泥土垒砌,坟前砌两狮子头的石碑。碑心刻字为繁体字,左面竖排第一排刻有“乾隆庚子岁仲春月下院之吉”字样,第二排刻有“蒙阳郡学生李品玉拜题”;碑中央上方刻有“皇清侍赠”,紧接着是两排文字“拟谥醇厚、慈淑荘静”,中间刻有一“茶”字,紧接着是两排文字“公讳勿底、母褚孺人”,最下方刻有“之墓”字样;碑的右方刻有“孝胥褚杨二、女茶氏,孝男茶六十三、媳阿氏,孙起龙,立石”字样。距茶勿底坟不足百米的茶家祖坟“茶国佐”坟碑心刻有“祖孙民籍隐居蛇街,忠厚传家世代殷实”。据茶勿底后人茶国雄介绍,茶勿底住房遗址现存青云大村,每年清明节当地彝族群众都要到勿地坟前杀鸡煮腊猪脚敬献“茶勿底”。每年正月十四,当地群众都要聚集到供奉茶勿底的青云土主庙,载歌载舞,杀鸡宰羊,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已沿传上百年。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王继超等全国彝族专家考证,“勿底”为彝语,意为“王”之意。茶勿底为唐末南诏灭亡时为躲避仇家追杀而逃散隐居青云蛇街的南诏王室后裔。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吉日勿底地”与供奉南诏十三代王的巍宝山南诏土主庙祭祖仪式,均属大理彝族群众区别于其他民族崇拜的全民族祖先崇拜——土主信仰。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此可见,青云大村彝族均属南诏王室后裔。青云大村400来户1200余人全是清一色的彝族,多数为茶姓。大村右上方为褚姓褚家村,四面阿蛇村、密芝村、田心村为阿姓、杨姓村。青云村里的饮食起居和风俗一直保持着彝族最古老的习俗,每家都居住在古老传统的明清建筑古村落中,使用着有上百年历史的“古把嘎”火炕床;老人去世都要举行神秘的“丁郎刻木”接祖仪式;亲人在外去世尸骨未归祖坟,都要请毕摩主持做小木棺材、向着苍山方式唤魂抓魂草做穿衣戴帽的小草人,举行浓重的“尼慈阁”丧葬仪式;二月八用刺蓬栅大路祭圈神;八月十五举行“咂喝戏”尝新米仪式,每家每户都会用煮熟了的新米喂牛马骡驴和猫狗;年老的阿奶用镶着桐油籽的绣花裹背背着孙儿欢快打歌;每逢建房竖柱都要供大红猪头,大木匠包着公鸡,用斧头敲梁喊“一敲长命富贵,二敲金玉满堂,三敲发子发孙,四敲四季发财,五敲五子登科,六敲六畜兴旺…… ”四方撒水撒糍粑粑;“不弹弦子不上路,不唱山歌不出门”彝家同胞人人爱打歌、个个会打歌,彝家妇女在哄娃娃入睡时,就抱着娃娃踮起打歌舞步,哼着催眠的打歌调,让娃娃在襁褓中接受打歌的熏陶。青云历史文化悠久灿烂,民风民俗浓郁古朴,素有“彝族打歌之乡”的美誉。青云打歌以其独特的魅力闻名海内外,在中央电视台举办“CCTV—2006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被评为“十最之一”。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习俗都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唐代南诏古国彝族人的生活气息。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云地区彝族风俗考证

语言: 青云彝族群众均说“啊”开头的彝族母语,如“啊克”(狗)。语言都是主谓倒装,吃饭说“咱杂”(饭吃)。语言习惯于流传于南诏发祥地——巍山县其他南诏国隐居地的彝族语一致。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有腊罗语和格尼语两种,在腊罗支系的腊罗语中,有be(说)和bI’’(说)之分。由于区域不同,言语不尽一致,坝区和交通沿线一带会说汉语的较多,而边缘山区懂汉语的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多次调查,确定巍山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西部方言。彝族语言受汉族影响较大,比较接近汉语,巍山彝语区以巍山为中心,依层次地分布在临境各地,有漾濞、永平、弥渡、南涧、昌宁、保山、施甸、凤庆、景东、云县、泸水、禄劝等县,中缅边境彝族也使用巍山彝语,他们自称“蒙化族”、 “土族”,经民族识别后,定称为彝族。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字:青云地区没有彝族文字记载、流传。根据社会历史调查,巍山彝族在古代曾使用过彝文,后因南诏灭亡以及后来杜文秀回民起义和李文学彝族起义斗争的失败,巍山地区多次遭到屠掠,大批文献史料和彝文经典已经丢失。近带在南诏古城遗址上出土了大批的砖瓦,部分碎瓦片上有近似汉 字的“宽”、“疋”、“官”,这些近似汉字的文字,经1958年国、云南省两级博物馆考古队鉴定为是唐代西南早期的汉字。部分瓦砾上还有一些符号,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云南省社科院的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武自立、罗国义、李世忠等专家认定,早期的彝文有(手写部分)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服饰:青云彝族服饰为西山彝族服饰。剪发不留辫子,不戴耳环,所穿布料多以自织麻布、粗布、皮褂.为主,富者穿棉布(细布)、丝绸,镶边绣花者多见。巍山彝族向来喜好黑、白、青、蓝、绿色的布料做服饰,历史上多用麻布(分粗布与细布)做衣服。其服饰分为盛装、便装、冬装几种。男子服饰各地基本相同,多是头戴瓜皮帽或用黑布和白布打缝子绕在头上,布尾向上翘起,后来则戴黑色缎帽、遮阳帽。上身穿有领对襟衣衫,衣裳上钉9-11对.纽扣有布扣、线扣、银扣等几种。对襟衣上加麂皮、羊皮顿褂,领褂分双层、单层,双层褂有暗包、明包,单层褂腋下部位安有镜子,并饰有飘带,十分秀丽。此外,还有黑布(裁绒、锻子之类)、麻布褂子。穿大档裤,脚穿剪口皮鞋、布鞋或草鞋等。近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男子穿中山装、西装等时尚衣服。儿童服饰也基本相同,一般是头戴瓢帽”、“虎头帽”、“鱼尾帽”、锻鼓帽、花帽或搭耳帽,名目很多,各式各样,但无论哪种帽子,都绣有花革、树叶、龙风之类的图案,并镶嵌闪亮的银质“福”、“寿”字或“寿星”、麒衅、古钉、桂花、响铃等银饰,以及猴骨、蛙骨、鱼牙、贝壳、铜钱、麂尾、狗尾(尾巴尖端一节)、鬚子、绣球等作装饰。小孩的衣服式样繁多.由红、蓝、绿、白等颜色的布料缝制而成,红绿交织,蓝白相衬,黑白分明,非常艳丽。妇女的服饰则更加辛富多彩,以黑、白、蓝三个色彩为主,清淡秀丽。未婚女子,发编两辫,头戴月形凉帽,帽钉银桂花,井绣有牡丹花等图案,帽尾上翘,帽顶插花穗,帽底有两股蓝色飘带,帽边四角系有两个彩色线球。耳坠芝麻环,身穿白、蓝、灰色右衽弯襟长衣,袖口较窄,上衣襟前短后长,腰系三面镶边绣花围腰,下角钉若干银制芝麻铃,走动有乐耳响声,又系有花飘带,围腰长过膝,穿黑、蓝、青色长裤,脚穿尖头船形鞋或云头鞋。上身又外加红色或蓝色镶边领褂。已婚妇女发编一辫,不戴帽,多戴黑色绕子、黑色或白色包头,耳饰环状玉片或七针环、扁扭环,身穿黑色、蓝色弯襟长衣,有的则穿黑、白两层长衣,袖间镶三道纹饰,黑褂子,胸饰银制五穗或三穗和针线荷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老人们多穿镶边长衣和褂干,大档裤,脚穿尖头绣花鞋(又称船形鞋)。西山彝族女子善于刺绣,刺绣作为衡量一个女子心灵手巧、聪明能干的标志,其刺绣图案主要有寿字、石榴花、梅花、串莲枝、荷花、柳叶、菊花、龙风、蝴碟等,多用彩色丝线刺成,刺于凉帽、围腰、鞋子和针线包之上。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 “乌蛮……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子墅髻,女子披发,皆衣牛羊皮。”《通典》记载:“男子以毡皮为帔,女子施布为裙衫,仍披毡皮以帔,头髻有发,一盘而成,形如堡。男女皆趺。”《康熙蒙化府志》记载:“土著之乌爨也,为哀牢九族之一。……衣则毡裘麻布,食则火种刀耕。”清末民初的《蒙化志稿》中记载:“衣裳羊皮,贫则麻布,其富者间易学汉式,多短衣,妇女衣服如汉装,或缺其前,以布裙半截围之,余用毡作一襁负诸背,如月形,以青布裹头,用银制菱角状订四角,又以十余菱角为耳坠,名芝麻铃,常跣其足,亦有穿鞋者。”现存的巍宝山文昌宫内文龙亭桥墩上的清代壁画“松下踏歌图”,就反映了彝族传统的服饰形式与风格,此壁画中彝族服饰与《中兴二年画卷》图中的画像有相似之处。从史书记载和彝族传说来看,元代以前的彝族,男女穿弯襟长衣,穿大裆裤,系腰带,男女皆留长发,男盘发,女披发,男人左耳戴大环,女人银铜饰物极多。披毡或牛羊皮。到18世纪后期男子才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饮食:青云主产大米、包谷、大麦、小麦、高梁、粟米、大豆、蚕豆、豌豆等,蔬菜有青菜、白菜、茴香、萝L、芋头、洋芋、地豇豆;腰子豆、四季豆、绿豆,以及各种瓜类,辣子、生姜,还有野薯、山药、山韭菜、芹菜、鱼腥菜、蕨菜、棠梨花、香椿、马樱花等野菜。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食品有饵快、赶面(做法与饵快相同,只是最后用圆棍赶,成方块片后再制成简)、糍粑、烧麦蚕(新麦熟时,将麦穗烧熟后,熟麦子磨制成似蚕一般)、粟米粑粑、荞耙粑醮蜂蜜、高梁粑耙、油粉、豆腐、油炸豆腐、油炸蚕豆、油炸包谷、春绿豆、豆豉。肉类有腊生、灌肠(米血肠)、香肠、腌鱼、炒蜂子、烧小猪肉等。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治小锅酒有米酒、包谷沙酒、高梁酒、粟米酒等,还有干食酒,如包谷面酒、麦子酒、养酒、山药酒等。水果酒有佛手甘酒、香橼酒等。药酒有梅子酒、木瓜酒、白芨酒、枸杞泡酒、沙参泡酒、蛇酒、蜈蚣酒、鸡脚酒、虎骨泡酒等。食糖有大麦怕、粟米糖、谷花糖、甘蔗糖、包谷杆糖、核桃糖、丁丁糖等。泡橄榄是一种健胃防病的好饮料。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饮茶有小罐茶(客人进彝家,每人一个小茶罐,自烤自饮),据樊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卷七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彝家人欢迎远方来的客人,除先敬酒外,还有三道茶。一道为敬茶(纯烤茶水),表示问候客人;二道为甜茶(煮红糖水,放米花,可加生姜),意为客人洗尘、表达热情;三道为蜜茶(蜂蜜、米花、柱桃仁泡开水),给客人一根筷子,便于搅拌,章为亲密如一家人,祝愿客人日子越过越甜蜜。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住房:青云地处山区,习惯依山形地势建造房屋,房屋结构有土木结构的瓦房、土掌房、垛木房,20世纪80年代后,也有少量的砖木结构或钢混结构楼房。房屋形式有·老鸦歇墙”(没有柱子,木粱安在墙里)、鹦哥房、走间房、实心房、吊厦、出厦、两面厦等。屋顶上覆盖材料有土、草、瓦等。房屋的布局有上楼下圈(楼上住人,楼下关畜)、一主一面、三方三照壁、三层两院、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房屋分有主房、面房、厢房、漏角等名称,楼多数用木板踩楼,也有泥巴踩楼、蔑笆踩楼的。一般·面房”(正房对面的房屋)是人住上边,畜圈在下边。主房所有权属父亲,面房属母亲,耳房屑儿女。主房分楼上楼下,楼上装粮食和东西,有的将祖先洞设在楼上。楼被扎隔成一大一小二间,左边一间最大,内设窗门、火塘及三张火炕床,床上铺炕笆,前边一张直床,靠窗子,五印地区叫“举妈我”,小门叫“阿克得”,人可进出便于在床上休息,吃饭时又可作餐桌用。有人死后,就停放在这床上,并从小门抬出尸体入棺。对面一张床叫“举妹系”,多为摆物或女人睡,两张床尾设有床壁,装放被盖、衣物等。上方有一张横床,彝族称“举戛系”,即上床,床头设有床仓或摆放柜子,内装老人衣物及一些贵重物品。三张火炕床中间设有火塘,彝语叫“哈鲁北”,上面支有铁三角.用来烧火做饭,铁三角上面有个炕笆,用来装放一些食粮、食盐、杯子、茶罐等物品。火炕床和火塘是彝家人生活的中心,也是彝族人待客交友、教育子女、沿袭家规的文化活动场所。楼房正中一间上方墙壁上设有祖先洞,洞内贴祖先牌(竹蔑编织),祖先牌上挂“了郎刻木”小本人,内摆香炉、木鱼、盅子、灯具等,下面放供桌和大柜,作献祭时用。楼房右边一间作为新婚夫妇居住之用,厢房多为儿女居住,楼上装粮食、生产工具、葫芦笙、竹笛、猎枪等生活用具和乐器,走廊常挂有鸟笼,可放养一些野鸡、金嘎嘎(即鹧鸪)等。面房多为上楼下圈。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狩猎:青云彝族称在过去,当地群众十分爱狩猎。据《康熙蒙化府志》记载:“土著之乌爨也,为哀牢九族之一,多依山谷,聚族而居。甘淡泊,习勤苦,喜射猎,善牧养。”巍山彝族大多居住在山区,猛兽多,经常伤及人畜、损坏庄稼。为保人畜安全、五谷丰收,彝家人常与野兽争斗,不断摸索狩猎技巧,把狞猎作为改善生活、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又作为一种娱乐,可以群体参与追捕, “见者有一份”,共享其福。狩猎形式可以分为个人狩猎、多人围打、全村网打等几种。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苻猎工具使用的有弓、弩(分手弩、地弩)、棍、矛、枪(火枪、铜炮,猎枪、鸟枪)、网、扣子(马尾扣、踩扣、吊扣)、毒饵、陷坑、圈及火熏、水罐、铁锚、粘剂、围追等多种。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狩猎的方法很多,对不同的飞禽走兽采用不同的方法。对飞禽鸟类,采用弓、弩、枪射击,用毒饵毒杀、马尾扣子诱捕,粘剂诱捕等方法。对一般野兽用枪射击外,还用踩扣(拴住脚)、吊扣(勒住脖子上吊),在洞内的野兽则用土闷、烟熏、灌水等方法。对付虎、豹、狼、熊等猛兽,则用陷坑、诱捕的方法。打猎多以单人进行,也有多人合伙追击,有的还训养猎狗,用狗追击猎物。更有趣的是全村人集中围捕猎物,这种围楠一般在正月十五日后,或火把节前后举行。围捕过程似打仗一样,非常热闹。当围捕猎物时,在追捕猎物的对面山上有个总指挥,指挥者一旦吹起牛角号,一些大人拉好网,躲在旁边准备活捉或打死上钩的猎物,年轻人则领着男女老少及猎狗,边喊边追,把猎物迫至拉网的方向。若网着猎物,指挥者吹三声牛角,所有人员便集中在一起,宰杀猎物,待猎物献过猎神后,不论男女老少,功大功小,都要平分猎物。这一天对年轻的小孩来说,他们既参加了狩猎,也参加了爬山训练,是最欢乐的一天。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进入21世纪,巍山彝族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保护野生动物,主动停止了狩猎,又积极投身于自我生态保护工作中去。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婚姻:在解放前,实行一夫一妻制,极少数有两三个妻子,多数是族内婚,姑舅表优婚。但五代内同宗不准结婚,婚姻自由,也有父母包办及买卖婚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普遍实行一夫一妻的自由婚姻制度。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彝族缔结姻缘,一般有相好、说亲、订婚、娶亲等几个过程。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好。由青年男女在生产劳动中或喜庆节日、朝山庙会、打歌场上相互认识、了解并相爱,父母许愿,确定选择对象。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亲。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关系后,男方请本族长者或亲友到女方家说亲,名曰“提亲”,进一步确定婚姻关系。说亲时,男方给女方家送去红糖、白酒、面条等礼物。若女方家收下礼物,第二天早上杀鸡接待,看鸡卦定吉凶,卦吉利者,表明说亲成功。未接礼物或数天后还礼的,表明此门亲事不成。若看卦表现不吉利,则亲事不合。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合婚。说亲同意后,女方家请阿闭卜算八字合婚,若女大男三岁或八字相冲则不能合婚。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订婚。经合婚后,女方父母或弟妹陪女方到男方家看家庭状况,名为“相家”。女方家认为满意后,送给男方家适当礼物,男方父母也送给女方姑娘和父母一定的礼物。相家后,男方再到女方家商量订亲事宜。到一定时候,由男方到女方家操办一顿喜宴,并送去彩礼(即送给女方父母、哥嫂、姐妹衣服,送给姑娘数套衣服、金银首饰及钱财,一般尾数为6,表示吉利),又送给女方亲友的认亲礼物。送彩礼这天吃饭前,男方把所带礼物摆在祖先供桌上,点香敬酒,请阿闭或家族中有威望的老人念经。阿闭念“某摹祖先,某某姑娘已许配某某,请祖先保佑”,未婚男女向祖先行叩首礼。而后,男方向女方父母及亲友行举手礼指名认亲.并送认亲礼物。从此双方认定亲属关系,男女双方即可正常往来,但要有弟妹、侄儿男女陪同才可以。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娶亲。娶亲又称讨亲,由男方到女方家提亲,商定嫁娶日期等事宜。在讨亲的前一天,男方家请媒人或哥哥、姐夫带人到女方家,送给女方家大米、鸡、酒、肉、蔬菜等物,帮助女方家备办宴席,议定财礼或针线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一般送两条牛或四两银子作财礼),名曰“过礼”。女方家亲友和村邻都来帮忙。双方请来阿闭和奏鼓手吹乐庆婚。当夜,女方母女睡一铺,母亲教女儿如何待夫家,如何做人家以及日常礼节等。男方家举行“拜堂”仪式,由新郎送给亲友果品和礼物,亲友回赠金银首饰和钱财等礼物给新郎,表示祝贺。第二天清早,新郎家备好马匹、轿夫,打起彩旗,吹着唢呐、大号,带着新娘衣物首饰和敬祖饭箩去女方家接亲。接亲队伍中有陪男、陪女等9人或11人,陪男陪女只能是单数。接亲队伍临行前,新郎耍祭献祖宗,由男方家阿舅给新郎左肩挂上红绸带。接亲队伍到了女方家,在女方祖堂前摆上女方的全套衣服,献上饭箩和酒,点起香、烛,请阿闭念喜经,阿闭则领着新郎新娘敬天地、献祖宗(男方带去的献祖饭要留下一半,另一半要带回男方家中)、拜父母。女方家阿舅给新郎右手系上红绸挂带,新郎媒人把衣物彩礼交给女方母亲。礼完,开始设宴就席。宴毕后,由媒人陪同新郎给女方父母、舅舅、长辈亲友作揖请求娶亲,又请女方换装,吹更衣调,陪女给女方梳妆更衣,新郎和媒人再给女方亲友作揖,请亲友迭亲。之后,女方的哥哥抬出嫁妆什物,开始念诵“吉利语”装箱装柜,先由女方父母、舅舅、姑爹、大爹、叔叔、哥嫂依辈分装箱。嫁妆有衣被、皮精、喜柜、生产生活用具及收音机、缝纫机、电视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有陪嫁山林、牲畜等习俗)。装箱毕,女方母亲或哥嫂将箱、柜上锁,将钥匙交给新郎。男方接亲队伍开始接新娘,新娘遮着红绸盖头,佩戴金银首饰,胸前明镜闪闪,由哥哥背出新房,扶上马背,然后鸣炮欢送娶亲队伍。这天男方家则备好三道茶迎接亲友宾客,做好喜神牌位。当接亲队伍来到门口,男方亲友迎亲.举行·退喜神”仪式,喜神桌上摆着猪头、香烛和升斗,由阿闭念退喜神词:·福禄重重自天来,婚姻缔已安排。东方一朵红云起,西方一朵红云来,两朵彩云相结合。亲男亲女下马来,一敬天.旁人应答百头诚意;二敬地,旁人应答地生万物;三敬诸神,旁人应答清吉平安。……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然后夫妻双双进家门到祖先堂前,献上带回来的饭箩、酒等进行献祖仪式。献毕,新郎新娘争相开堂屡门(相传,巍山彝族有个习俗,说新郎新娘谁先开门婚后谁当家的说法)。然后,新郎新娘再入洞房。新娘进大门时,男方父母要避开,祭献祖先时才能露面。迎亲结束后大家共进喜宴。就餐时,所有人分男女长幼,按辈分大小就坐。新郎和陪郎及表兄妹等坐一桌,席口丰盛且都用红线串连,还有糍耙、蜂蜜、苦菜花、果品等物。就餐时新娘要准备好剪刀,否则处处受难,新娘每夹一道菜都要先说吉利话,说不上吉利话,就动不了筷。大家开玩笑,用手蘸蜜喂新郎新娘,还劝饭劝莱。如果新郎新娘不注意,旁人就会榆加给你酒、饭、肉、辣子面、油汤等,使新郎新娘难堪。晚上举行打歌晚会.有的地方闹新房,边打歌喝茶喝酒,夜深吃夜点,非常热闹。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就要烧好洗脸水,新娘要给男方长辈亲友端洗脸水,洗脸者还盆时要送新娘小费。吃过早点后,新娘要和男方父母、亲友举行认亲仪式。认亲时,要先在祖先灵前点上香烛,摆上敬茶、敬酒及女方家认亲礼品,由女方家备来甜茶、蜜茶请男方亲友就坐,请鼓吹手奏乐、同时鸣炮,又请阿闭念诵喜经。阿闭念经后,由媒人指点,女方叫男方父母“爹娘”同时送上衣服和鞋子,之后按血缘亲近长幼依次认亲送礼。认亲时有的送衣服鞋子,有的送糖果等不一,亲友在接礼物后,要给新娘盘子内装上银饰或钱物,表示感谢。认亲毕,大家吃早饭。饭后新郎新娘答谢亲友、阿闭、鼓吹、。相帮,每人送糖果一小包。第二天酬谢客人。早饭后,新郎新娘要背上献祖饭箩和礼物返回新娘家,称为“回门”。回门当天,新郎新娘不能在娘家过夜,必须当天太阳落完前返回新郎家;返回来时,女方家送一只小母猪或母鸡给新郎新娘,新郎要背回饭箩(内留一半饭肉)到家再献祖先。回门结束后,新郎新娘方可同房。新郎新娘圆房后,新媳妇一般不能回娘家。婚事完毕,起落要三天。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庭:家庭形态,多是一夫一妻制的两代或三代共同生活的小家庭,亦有几代人不分家的大家庭,有的三四十人一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多数为三代、四代同堂。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和自己的儿女组成,男人主家女人管家,儿子多者,待长大成婚后可另立门户,弟兄都婚配完后才分家,儿女平分家产,并明确赡养父母的责任。在家庭称谓中,称爷爷为阿吧、阿古,阿奶称阿呢,伯父称巴爹、大大,伯母称棒妈、大妈,叔叔称阿贝、阿依,婶婶称安卞,外公称阿公,外婆称阿婆,父亲的姐妹称姑妈,母亲的姐妹称姨妈。儿子以顺序排名,叫阿勿、阿勒、阿巴或称老大、老二、老三……姑娘称木资、木勒、木叁或阿谷,有称大妹、二妹、三妹的;也有拜寄干爹后取名的,如阿龙、阿乔、乔妹、宝生;如半路生的就叫路生;以婴儿出生时的重量取的名如八斤、五斤、四斤等。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非常重视血缘关系,如父母双亡,儿女由近支成员抚养;如无儿女,老人也是近支赡养并负责丧后事宜,财产由赡养者继承,或指定一个儿子赡养并继承家业。有女无儿的人家可以招女婿,招女婿的程序比娶媳妇更简便,招家来的女婿要改名换姓随婆家。女婿在家族内同等相待,责任同担。家族内的人不准去要饭当叫化子。兄弟之间,哥死弟可以与嫂子婚配称叔配嫂,弟死则哥不能占弟媳。一般情况下分家均由家族内长辈主持。家庭纠纷或家族内大事由族内长辈中有威望的人调解和决定。巍山彝族家规很严格,据(康熙蒙化府志)记载:“第性涉愚疑,故其族类中有狡悍贪戾者,反为之蠢,深可慨,然此种惟蒙境有之并不与他郡僳罗同。”巍山彝族教育儿女要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不准粗语秽言骂人,不准赌博偷盗等.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节日:青云彝族节日和县内汉族的大致相同,但也有差异,有些则是彝族所独有.地区不同,又有些差异。巍山彝族在每个月都有节日(农历)。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春节。巍山彝族过年叫“阔合古”,时间从每年的农历腊月三十到次年正月十五。当进人冬腊月,家家户户要宰杀年猪,舂好糯米面,酿好槽米酒,备好春节所需物资。到腊月二十三日,家家要打扫房屋、庭院,干干净净迎接春节,晚上送灶君神。到大年三十这天,院内和房后分别栽起天地树和密士树,贴年画以及对联、钱纸,张灯结彩,并做好密士神堂,点香、敬茶酒,杀鸡插鸡尾毛。做好丰盛的饭菜,要先献天地、灶君、密士、龙神、门神,献祖时鸣放鞭炮,晚上打秋千熬寿岁。有些村寨大年三十这天还要杀一头小胖猪,吃新鲜嫩肉。到正月初一早上,做汤圆,平年做12个、闰年做13个大汤圆,先献祖先、再献诸神,如圈神、磨神、碓神,最后留给踩门人(正月初一第一个到家的客人)吃。家里人吃小汤圆,也有的做大汤圆吃,大汤圆内包核桃仁、糖,撒芝麻花,兑上米酒。吃过早点后,端一碗汤圆,点香数炷,拿上斧子,给自家的每一棵果树砍一刀,插炷香,上一点汤,边砍边问“今年结多少果?”自答“要结几万个果子”。然后再到村里的土主庙上香。当天,全村人都聚在一起,谈笑娱乐,晚上,打歌欢庆。这天,大家要吃素禽。大年初二开始吃荤,出嫁姑娘要到娘家拜年(连续三年)。而后人们就开始走亲串戚,每家都要办宴席接待亲朋好友。从初二至十五,各村要轮流办土主庙会。正月十五这天过元宵节,送天地神,春节结束。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月八。据《蒙化志稿·人类志》记载,巍山彝族 “以二月八为年,是日必将道路拦塞,祀密枯。各村皆置密枯树,祀时以黄牛一绳系于旁,祝讫,一人持利斧劈牛首,后按人数分剖而归”。这一天,各彝族村寨都举行橱大路、祭密枯、叫地脉、打歌等活动。西山龙街一带彝族过二月八,则献“阿玉甫”,祭洪水滔天时留传人烟的阿玉和阿甫,晚上举行打秋千、打歌等活动,在六月火把节前后才祭密枯神。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明节。农历三月清明前后,巍山彝族各家自选一天吉日,吉日告知亲友,备办伙食,到祖先坟地上杀鸡扫墓祭坟,在山上野餐。如果宗族家支祭祖要杀猪祭祀,场面更加隆重。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密士节。时间为农历四月初八,到时全村杀一头猪,各户要交米等食物,到固定的密士树前祭献密士神,祈求降福消灾,保护全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户比节。“沙户比”为巍山彝语,意为“尝新麦”,时间在农历四月间。节日这天,家家户户用新麦面和糯米舂糍耙,蘸蜂蜜献祖,请亲戚朋友尝新,恭贺小春丰收。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带上糍粑等礼物回娘家探亲。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端午节。巍山彝族过端午节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到时全村老幼手系彩线,带上米、酒、鸡等食物,点上香,到山神庙前杀鸡献山神,祈求山神保护全村牲畜兴旺。家中则用硫磺、石灰撒四周墙脚,门前插菖蒲枝,以防瘴气、毒蛇等进家门。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传说火把节原先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后来为六月二十五日。这天,家家户户亲友来往,杀鸡献祖。晚上烧五彩线,点小火把,擞松香面,从家中撤到田边地角,意为消灾免难,预兆丰年;有的村竖大火把,晚上打歌;有的村寨,在火把节前后一天,全村祭密枯神。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月半节。即七月半,时间为农历七月十四日,为接祖送祖节。这天清早,巍山彝家人就到大门外点香接祖,接回来供在堂屋桌上,供上水果、炒豆等,并全天祭祀祖宗,追悼亡灵。人们还走亲访友,共同献祖。下午,祭毕,点上火把,带上钱纸食品,送向密舍(今巍山坝子)方向,烧钱化纸,意为给祖宗带去食料钱币回阴间祖先堂享用。送毕,全家人就餐。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巍山彝族要修桥铺路做好事,晚上吃月饼、瓜果、酒,聚众吹箫、弹琴,讲古叙今,共赏明月,有的村还杀猪宰羊聚餐。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土皇节。时间为农历九月中下旬,巍山彝族选择不屑于家人属相日的一天晚上举行送土皇仪式。这一天,人们要用灶灰从主房内屋到面房,再到圈房画线,院心交叉线为中点,再画圆,定四个角,形成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分别插上一枝松枝和栗树枝,中央则插三枝,点香敬茶、酒、米、盐等食物,并一手抱公鸡,一手敲犁头,口念:“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我家在某月某日敬献土皇。”然后杀一只鸡,在五个方向插上鸡尾毛,烧鸡尾毛绕五个方位,待鸡肉煮熟后再熟献一次,全家叩首,“请土地老爷保田地、保地基、保安康”。最后,将树枝、香炷送到大路边。送毕,全家吃饭。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咱喝戏”节。“咱喝戏”为巍山彝语,即尝新米饭,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的一天。这一天,人们把收获的新谷炒成谷米,叫回出嫁的女儿和上门的儿子及亲友,杀鸡宰羊尝新米饭。尝新米饭时要先祭祖,再敬老人。就餐时由一位年长的老人致词“咱喝戏,戏欧戏,迟尼汗麦万,纳海去以麦多啦”,其意为尝新米,尝呀尝,今年丰收了,希望明年更丰收。有的彝族村还把新米饭春成多种花样的饵快,着上色,分送给亲朋好友和村中的老人品尝。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拜冬节。即冬至节,每年冬至来临,巍山彝族家家用糯米舂糍杷,赠送亲友,出嫁女儿则要背上大圆糍粑回娘家探望父母。这天早上,全家人一起围坐在火塘边,烤糍耙蘸蜂蜜吃,其乐融融.共事天伦。吃早饭时,先用蒸热的糍粑敬献祖先,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丧葬:青云地区的丧葬很隆重。丧葬礼仪极为隆重,耗费惊人。俗话说:“死人不吃饭,财产分一半。”从一个人生病到死亡、送葬,一般有探望病人、报丧、问丧、装棺、开吊、出棺、安葬、烧“七纸”、 接祖、烧“百日包”、脱孝、送祖等几个过程。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探望病人。巍山彝族家中老人生病卧床后,家里人找医生治病,请阿闭念经,又请端公送神送鬼,千方百计想把老人的病治好;期间,嫁出去的女儿、姑爷及上门的儿子及亲友、本家户族都要带上糖果、食品等物品多次来看望、安慰老人。如果老人病重,占卜吉祸,女儿和远亲都要来守候老人,为老人送终,并带来寿衣、被褥、被面,以备老人死时换用。如果老人断了气,则直系亲友不论老小都要用嘴或小竹筒往死人嘴里吹口气,名曰 “接气”。接气后给死者放上“口盒”(专制的小玻璃包或小布袋,内装银、玉器和米、盐、茶等,线头留于口外,不让其口盒咽入腹内)。同时,有一位长老手拿一把尖刀,在死者的床架及四周边敲边喊“杀!杀!杀!诸神回避”,随即把刀甩出门外,名曰“出杀”。 然后用热水和两块白布给死者洗身,男的剃头,女的梳头,剪指 甲(洗身的白布清洗后专门保管,烧七纸时要用)。洗毕,给死者换穿寿衣(男女都是弯襟长衣)寿鞋寿袜,氟上耳环,停放 在靠宙门的火炕床上(人死后,搬走铁三角,忌火塘烧火7-10 天),并为其加上垫盖和盖脸布。在停尸床上放一个装有米和鸡蛋的碗(意为亡人装魂),床底下放一个盛有熟饭、肉片、插两炷香的碗,派专人守灵。死者的儿子要剃光头,儿媳和姑娘摘掉头饰、耳环,扎麻皮或白线,用白线作耳球。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问丧。人死后,孝子要及时到本家各户、相邻各户门口,跪着报丧,并请亲朋好友料理后事。又安撑专人(带上饭箩、酒)到主丧、副丧(男死,舅家为副丧;女死,本家为副丧)家报丧。主丧、副丧在接到噩耗后,要带上喜被到死者家与死者家属和亲友村邻共商开吊、丧葬等事宜。商定后,请阿闭、道师、纸扎、鼓吹师傅等一起备办丧事。,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装棺。选择一天与死者家儿子、儿媳不同属相之日,请来鼓吹阿闭,把棺材横摆在小窗门前,内摆7—9张钱纸,主丧给孝子孝女们披麻戴孝后,由亲友从小窗门抬出尸首,装进棺材,摘开盖脸布,然后盖被面,放衣服,直到棺材装满为止。阿闭念“装棺经”.有的地方此时杀鸡或杀猪献给死者。死者人棺时鸣放鞭炮,吹大号、吹螺号。棺材盖上后,在棺材盖上放一碗清水,由主丧或副丧上钉,上钉者用白布包着的斧把捏手上,口喊“天在上,地在下,孝子托我来上钉,一不打天,二不打地,三 不打孝子,专为某某来上钉。一打长命富贵,二打金玉满堂,三打多子多孙,四打四季发财,五打五于登科”,边喊边敲棺木钉男死从左到右,女死从右到左,逐一上钉,最后喊“清吉平安,后代大发”,一斧子将棺盖上的水碗敲碎,表示从此就再也不起棺盖了。平安,后代大发”,一斧子将棺盖上的水碗敲碎,表示从此就再也不起棺盖了。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押棚。为死者开吊的头一天,所有帮忙人员到主人家,主、副丧给 孝子缝制亡帽(白布)、丧灵冠(用大龙竹皮壳剪缝的帽架)和主丧棒(用细龙竹,男死砍9把约90厘米长;女死,砍7把约 70厘米长),道师做灵魂幡。在孝棚前扎一个花亭子,一般用各种颜色的纸和布,用竹或木架支撑.插上松柏枝和各色的纸花。花亭子非常讲究,有几种规格,按家庭经济和死者的声誉,分为一般葬、假龙葬、真龙葬等。真龙葬的亭子和燎钱是用绸和布做的,亭子上有“二龙抱玉柱”、“倒爬狮子”,“龙凤呈样”等,上佩五色纸花,金壁辉煌,金光闪闪,犹如皇宫。扎燎钱,按死者的岁数(60岁以下,用黄色)和经济状况,扎法不等。亭子扎好,杀一只猪,主丧给孝子戴上亡帽、丧冠、披孝,给亲友发孝(用白布做孝,孝布有长有短.但短的也超过三尺),做好开吊的一切准备。当晚伙食多由死者弟兄、家族成员来料理,伙食一般,多为“三漂六碗”。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吊。为死者开吊的仪式由阿闭主持,后多由道师主持。开吊前先将棺材抬到亭内,升起材头,盖上红毯或红被面。死者家所有门框、柱子都贴上蓝、白色(90岁以上或官人可用红纸金墨)挽联。棺材前摆案桌,上供香、酒、茶、饭和死者生前所爱之物,案桌前摆放童子、马、鹿、麒麟等送葬用纸扎晶。主丧和执事坐在棺材前,众孝子跪在棺材对面的院心中。由阿闭或道师(有道家、佛家之分,所做道场与坝区汉族有所不同)主持整个开吊仪式。礼仪有阿闭念彝语开吊经文或道师念诵经书“出白”,众亲友上祭,芦笙师领队打歌等。阿闭的开吊经文有(忆魂经),主要追述死者的生平事迹,内容丰富贴切。开始“出白” 把燎钱树(塔形)竖在大门外,阿闭(或道师)领众孝子在燎 钱树下念经磕头,诵经毕,回原位。“出白”结束后,亲友开始上祭。亲友上祭按主丧、副丧、长幼顺序进行。本家多数杀羊、杀鸡,用谷物、酒等上祭,舅家则杀羊、杀猪,上祭粮食,并备办宴席到死者家供一顿夜点;出嫁女儿家要杀猪、杀羊上祭,并在家中备办宴席和一顿夜点,以及“烧更纸”、“拾重席”所用的肉、鸡、酒等。先是舅家领着鼓吹师傅、亲友,敲起镘锣、抬着五色旗和祭文牌,赶着骡马,浩浩荡荡来到死者家附近等侯,由姑爷去报信后,主(副)丧进门,全部孝子、鼓吹师到门外迎接,请众亲友吃肝盘、糯米团和烟、酒。主(副)丧牵着孝子回到院心,进门时大炮、鞭炮齐鸣,筒、号、唢呐声、女儿们的哭声阵阵。主(副)丧进门后念诵孝卷祭文,上祭猪、羊、粮食等,主(副)丧给孝子发孝。最后出嫁女儿进门.芦笙师傅领着打歌队举行“候自林”,从门外打歌打到灵堂前.再举行“阿户勿”。打歌调的内容一般是歌颂死者生平事迹、安抚死者、安慰遣属等内容。期间,孝子举杯向打歌的人敬酒,打歌眺完“十二属”后才停止.有的通宵达旦。夜间阿闭或道师念诵经文,孝子频频磕头。出嫁女儿则要杀鸡请阿闭“烧更纸”,做夜点,请众人吃。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出棺。开吊后的第二天早上,众亲友祭献死者,供鸡肉、米饭、酒、果食和纸钱。献毕,由阿闭主持“尼磁达”(即丁郎刻木),用马樱花树雕刻成小木人,用红、蓝、白三色布包扎,放在祖先牌内,或由签神官刺盘点签,蘸血填写牌位。宴丧毕,主、副丧和众孝子在棺材前吃早饭。由死者出嫁女儿准备丰盛的饭莱请抬棺人吃“抬重席”。出棺时,先由阿闭领着男孝子围棺材转三圈,然后在堂屋门上拍一巴掌,大声呼“起材”,众人将棺木抬出大门外捆扎。众孝子按大小辈分依次跪在路中间,为死者搭桥,棺材从孝子头上抬过。阿闭念(出棺经),死者的小儿子抬灵魂幡在前面引路,鼓吹手吹着唢呐、敲着锣,众人抬着燎钱、童子、马鹿等纸扎品,又有一人在前面放路钱,浩浩荡荡,把死 者送往坟山。马鞍山、紫金等地彝族人抬棺材是小头朝前,其他地方是大头朝前。棺材头上押一只大公鸡,有的地方要抬着棺材在大门外,打歌转三圈后才出棺。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安葬。棺材抬到坟地后,先请人杀鸡献山神(挖坟坑前也要杀鸡献山神),在坑内摆纸钱(与棺内摆法一致).男9张、女7张,对角摆成一线.由阿闭念(出魂经),然后下葬,垒土成坟。数日后,再请人砌坟。出棺回来时和当天晚上,司鼓手吹喜调。出棺后,家里人要拆掉亭子,打扫场院,重新备办宴席,酬谢所有帮忙的人,并送一份小礼(糖果)给众人。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哭丧。哭丧巍山彝语称“阿舍勿”。从死者装殓到出棺时,死者都有哭丧者陪伴,请哭丧司娘或亲人中有一位女的哭丧。哭丧有专一的哭丧调(口传),内容和阿闭主持丧事相吻合,有指路谓 (彝语称“几夫个夫”)、饭菜调(彝语称“哈赊咱赊”)、装棺调(彝语称 “举哦惹”)、起床调(彝语称“恨邑勿”)、出白调、起材棺调……还有,主丧、副丧、儿女及亲友悼念死者时哭丧的,哭调亲切哀境,内容丰富,催人泪下。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接祖。在送葬数日后为死者举行接祖仪式,由阿闭主持。接祖时,阿闭领着众孝子到坟山中念(接祖经),井砍来白马樱花木,做丁郎刻木灵牌(彝语叫“尼磁达”)。小木人约三寸左右,刺有眼、鼻、嘴、耳、心脏等模样.有衣裤系腰带。“尼磁”做成后,由大孝子端着,众孝子护送,送到家中祖堂里,由阿闭按男左女右次序把“尼磁”绑在祖龛蔑笆上,念经文, 供祭品。灵牌一般供在小儿子家老主房内。每年腊月三十日早上,本家支的人要带上供晶到养祖户(小支养三代以上的老祖)接祖灵到家中祭奉,到正月十五日晚上送回养祖户。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燎“七纸”。烧“七纸”时间为人死后的第七天晚上。这天,死者女儿、姑爷、本家户族在亡人灵前的堂屋内杀鸡祭献死者,献毕,把先前洗死者用白布及纸钱一起焚烧。当白布燃完时,会呈现出火红色线条,有的像龙,有的像房子,有的像“寿”字,有的像动物,依出现的各种图案,人们便认为这就是死者死后的去向。烧钱毕,连香根、火灰一同送往房后的大路边。而后,所有亲友共进晚餐。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烧“百日包”。“百日包”时间为死者满百那天。这天,死者家人要 请阿闭到墟隍庙杀鸡或杀羊祭献城隍,念(城隍解厄经),有的 地方可提前献城隍。在死者家里,要做好100个纸包封.上写死 者和孝子的名字,内装纸钱,拿到祖堂前,由孝子念着包封上的 名字,边念边烧给死者。同时死者家人也会为本家、亲戚近期的 亡人烧一些包封。本家户族、亲友也会来送包封,一起参加祭献死者。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脱孝。人死满三年后,亲人要为其进行脱孝仪式,时间一般选在清明节期间。届时,亲人要备办宴席,提前通知主丧、副在及亲友来参加,请来阿闭或道师和鼓吹手,在坟前举行脱孝仪式。脱孝这天,众孝子都来祭祖上坟。脱孝仪式开始,鞭炮齐鸣,鼓吹手发号,吹唢呐,阿闭念经,孝子们取下孝服、孝帽.撕下部分孝布在坟前焚烧,并把开吊时留下的松鹤、灵魂幡、孝卷等物都全部烧毁。脱孝结束后,主丧、副丧给孝子换戴新帽子,最后大家共进晚餐。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冷丧。冷丧,又称开草吊,彝语称“史磁戈”,是给死在外边或死时未接着气或死时因各种原因没有开吊过的死人重新办理一次丧事。事先,死者家人就为死者制做好一口小棺材,请来阿闭和“端公”,由“端公”寻找死人的灵魂。“端公”检来一棵草,用荞面捏成小人模型,用草包在里面,给死者叫魂。魂叫来后,为小人模型穿上衣服,接上气,装入棺材。阿闭祭“吾爹”神(巍山彝族传说中的一个管天管地管人间的祖神)。之后,家人杀猪、宰羊,主(副)丧给孝子发孝,办丧事(与死时开吊大致相同)。开吊毕,趁夜把小棺材抬上山安埋、砌坟。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禁忌:俗话说,腊罗忌避多。巍山彝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因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关系,至今还留存着许多禁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活习俗禁忌。忌妇女上火炕床的上床(此床为长者坐卧休息之所);忌穿鞋上火炕床;忌生人动火塘上的帙三角;忌裸体、半棵的大人进人家门;忌烧柴先烧小头;忌在火塘边裸露身体或大小便、烧洗脏物;忌别人用手指指自己头;忌当叫化于,视此为家族之辱;忌出门人踩坏洗脸盆、弄断勺把、打破碗;忌狗上楼或爬房头;忌家中产下独拘或双猪;忌外人带枪、刀、棍、绳等人家门;忌打小孩的头部;忌别家的猪、狗进堂屋;忌外人来家里嬉戏;忌蛇、野生动物进家中;忌把活的野生动物带回家中;忌大年初一用刀子、用绳索、吹火、洒水、檀头;忌在开春听见布谷鸟的第一声啼鸣。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婚姻禁忌。忌堂兄妹结婚;忌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同房;忌孕妇动新媳妇的箱柜;忌出嫁的女儿大年三十在娘家过夜;忌妇女短裤、卫生带让老人看见;忌看见别人交媾。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语言禁忌。忌外人来家中哭闹和吵架斗殴;忌在家里说粗话、吹嘘嘘或吹口哨;忌吃饭时讲闲话、讲不健康内容的话以及背对饭菜;忌别人说自己“罗罗”;忌在村内唱调子;忌辱骂父母或祖宗三代;忌笑别人的生理缺陷;忌欺负哑巴、残疾人。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饮食禁忌。忌杀耕牛;忌吃病死家禽肉;忌家中煮禽狗肉;忌食猫肉、马肉、霉肉。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产禁忌。忌孕妇爬果树;忌竹子开花;忌立秋和火把节的后一天挖土或进庄稼地;忌二月八做活;忌霜降日和正月初七耕牛犁地;忌骑马进村。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宗教信仰禁忌。忌砍或爬山神、土地、祖宗树各种神树;忌动大门上的鬼刀(用枕木傲的木刀);忌乱闯神堂;忌对着太阳大小便;忌爬坟头;忌履丧期间孝子穿红色、花衣服;忌戴孝布做喜事客;忌妻子有孕的丈夫抬死人棺材;忌报丧时进入院内;忌死在外面的人抬进村于、家中或安埋在祖坟地;忌村中发生火灾,未送走火神之前,村人到其他村寨走动,或是火灾期间外村人在本村的未送走火神之前回村;忌妇女经期朝山赶庙会、参加打歌;忌妇女参加送龙神、密枯等祭祀活动。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宗教信仰:青云人十分信仰宗教。信仰的神灵很多,认为宇宙间的天、地、日、月、星、辰、水、火、山、石、树木都有神灵,并加以崇拜,开展各种祭祀活动。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神。每年大年三十,彝家在院内栽一棵天地树.寺庙里竖天灯.举行点香祭献仪式;每当出现日食、月食时,人们也会在院心摆一盆水,敲起锅盖,进行祈祷免灾,保佑日月平安。八月十五欣赏星星、月亮。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神。彝家寺庙中塑有地神,每办庙会时都要全村人举行祭祀活动。各地都有祭密枯、密士(彝语“密”即地)之习惯。春节后第一天下地或栽秧结束,或者建盖新房子或迁入新居,都要在田边地角,房前屋后插香敬献地神,祈求清吉平安、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每年农历九月土皇节时,家家要敬献土神。当开新荒地、挖坟坑也要插香祈祷,请求地神保佑。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神。彝族村寨09有固定的山神庙(有的垒石搭棚,有的是一棵大树),内供石头山神,每年春节和遇遗失牲畜时,都要杀鸡祭献,祈求人畜安全。为死者上坟或清明节时,要杀公鸡献山神,祈求保护死者和在世的老幼平安。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水神。水神即龙神.彝族认为,水井有井龙王,泉潭有泉龙王,河有河龙王,水磨坊有龙王神。有的地方有龙王庙,用垒石搭棚,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祭献。东山小潭子村后的“小黑龙潭”立有“蒙化东山龙神之位”,每当干旱或雨水过多时,彝家人都在此举行祭龙活动祈求老天快下雨。漾江岸边的大密喜、利皮、王佐、浪坝等渡口供有江神扬四将军的塑像,人们常在此祭祀.祈求保佑渡口安全。如果有人病了,人们就用稻草扎成龙形,裹上白纸,用墨画上花纹,送龙神,夜间在出水的山上杀鸡献龙神。  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神。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彝族有占卜大年初一踩门的习俗,若卜着“石宝佛”踩门,第二天清早就要捡一块石头供在祖先堂上,供到十五才送出门。坟地上的山神也有用石头代替的。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神。彝族家家有灶君(即火神)牌位,有火塘神.逢年过节要敬献灶君、献火塘神。腊月二十三日晚要举行送灶君“上天奏好事”仪式,火把节还要祭火把神。若受火灾,全村人要送“天火神”免灾。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喜神。彝族在讨亲嫁娶时,在门口举行‘退喜神”仪式,建房竖柱时也摆“喜神”进行祭祀。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哭神。彝族人习惯在小儿不停啼哭时用一张黄纸,写上"天黄黄,地蜂绿,我家有个小儿哭,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太阳出”的祷语,贴于路边树上,表示送走哭神。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圈神。彝家人每年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三和韧七要献圈神,大小春尝新饭时也要进行献祭。献祭时在圈门上贴上纸钱,插上香,躬身上祭。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植物崇拜;对植物崇拜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树木、竹子、花卉、药材等方面。农作物崇拜。古代人类把稷、稻、黍、麦、菽五谷奉为所有农作物的代表,并认为有管五谷的神灵。每当栽种完毕,人们在田间用松枝扎成“马”形.地边插上蒿枝秆,上系装有花椒、食盐的小布包,插香炷,求天保佑,祈求免受风、雹、虫病等灾害。每当庄稼收割完毕,尝新饭要献祖,也献五谷神,并庆祝丰收。如果家中有人生下小孩,在小孩的帽子上系一个装有五谷的小香包,意为告诚小孩走路时不能槽蹋庄稼,见粮食掉地要检回来;吃饭时,碗中的饭要吃完,不能泼撒粮食、饭莱,否则会受雷公和五谷神的惩罚。树木竹子崇拜。彝族的密枯树、山神树等都是一些较大的树木,禁止人们攀爬、砍伐。春节时献果树,在果木、药材、花卉盆上贴上“春”、“发”等字的虹纸。人们对竹子尤其是对紫竹、金竹十分珍爱。彝家常在田门上插金钢钻、松树枝.以镇邪防病,象征六畜兴旺。彝家木匠要献鲁班祖师,建造新居时要送木神。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动物崇拜。一是崇拜家中圈养的牛、马、羊、猪、犬、猫等,有的地方在寺庙里塑有牛、马、羊等头面人身的塑橡。当家里的牲畜有病时,人们要进寺庙祭祀这些动物神像。大年三十晚上献祖的菜饭要先喂狗,正月初一至初三或初七牛王节的时候,一般不放牧,要给牛喂青草、精料、酒、糖水、面汤等。二是崇拜野生的飞禽走兽。彝族猎人在家要摆猎神堂,供猎获动物的头骨、肋骨等,逢年过节,要献祭猎神。彝族有个不成文规定,那就是不准伤害喜鹊、燕子、 “叫天子”、青蛙等有益动物。三是崇拜龙、风、麟、龟等“四灵”,认为这些是吉祥物,彝族常在寺庙的板壁和神像周围雕刻、绘画这四种吉祥物,彝家的门宙上常刻有龙、风、鹊、鹿、松、梅、竹等图案,名曰“二龙抢宝”、“龙凤呈祥”、“喜鹊登枝”、“鹿含灵芝”、“寒梅报春”、龙体“福”字等。彝族人给牛取名,与取人乳名一样,有阿勿、阿勒、阿贤等,很多人的名字中有“龙、宝(石)、桥”等字。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腾崇拜。图腾崇拜主要有龙、虎、女阴等。巍山彝族自称“腊罗拨”,彝语“腊”为虎、 “罗”为龙,意为龙虎族。巍山彝族普遍有祭龙的习俗,各地以不同的日期举行祭龙仪式。明代文献《虎荟》卷三记载:“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巍山彝族服饰中有绣龙眼的裹背、虎头帽,有用十二生肖取名的街场,如龙街、牛街等。巍山西部彝族崇拜“蒂巴”,即崇拜女阴神,它是用茅草扎成人形,下开一缝,内装食盐、五谷等。此俗主要是姑娘出嫁后,初怀孕时,其母到女儿家,扎一个“蒂巴”,挂在女儿睡床的墙角上方,旁插三炷香,杀鸡祭献,祈求保护母子(女)安康,分娩及要儿啼哭时,用香面水喷洒“蒂巴”,一直献到姑娘生育结束为止。巍山彝族还有送龙神习俗。巍山彝族一些地区还残存巫教,有端公、巫婆,专门“捉鬼”、“追鬼”、“送鬼”。送鬼时,端公、巫婆戴上面具及穿特殊服装,装扮成人身虎面,有的装扮成姜太公,口喊“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有的彝族地方在阿闭叫魂后,用竹片做弩,桃枝做箭,挂在门方上边,意为避邪神,保护全家安康。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祖先崇拜。对自己的始祖、先辈、对本民族有功勋的英雄都非常崇拜,认为他们有保佑和赐福儿孙的能力,加以世代崇拜。彝族祖先崇拜有氏族祖先崇拜、土主崇拜和家族祖先崇拜三种形式。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氏族祖先崇拜是对血缘亲近的同一姓氏的祖先祟拜,也称宗族崇拜。据《康熙蒙化府志》记载:“祭祖设户,族大认宗,事尊长上。”巍山彝族祭祖一般在清明节期间到祖先坟山举行,按宗族势力大小,几年或几代人举行一次。祭祖时,由大支长辈主持仪式,各家支杀猪、鸡和羊,以各直系大小顺序捧列祭献,报宗支及后代姓名给祖先,祭毕,全宗族人共同入席就餐。最后,各个分支系又分别祭祀本支系的祖先。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土主崇拜是彝族所独有的,以同一血缘为前提,对本民族有突出贡献的祖先、国王、英雄人物的一种祟拜,属于祖先崇拜范畴。如每年二月初八,西山彝族各家兴祭献“吾底” (也称吾爹)或“阿玉甫·,紫金山的寺庙中供奉有彝族古代英雄“罗巴”。自唐代以来,巍山彝族为南诏十四世十三代王都分别建盖了土主庙来进行祭祀,每年到固定的日期,举行隆重祭祖仪式, 如巍宝山南诏土主庙供奉南诏始祖细奴逻,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各地彝族群众就到巍宝山祭祀自己的祖先细奴逻,其他民族的信男倌女也会在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朝巍宝山会期间参与祭祀南诏王细奴逻。在巍山境内,有西山土主庙、东山土主(嵯耶) 庙、牧甸罗土主庙、白牛土主庙、大仓土主庙、北山寺土主庙、小密喜土主庙等。其中,大仓有食村土主庙内供奉的是蒙氏后裔“武德将军”字瑛,每年全村都要举行一次隆重的祭祖仪式,祭祀字瑛老祖。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链接:巍山是南诏国的发祥地

《旧唐书》记载:巍山唐贞观23年(公元649年),在巍宝山山麓前新村长大成人的细奴逻率乌蛮(彝族先民)部众建立了大蒙国,称奇嘉王,并实行“独奉唐朝为正朔”的政治路线,逐步壮大成为名震祖国大西南的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国,共传位十三代,历经253年。南诏疆域辽阔,东接贵州,西连印度,南抵越南,北至四川大渡河,基本包涵了现今整个西南的所有彝族地区。南诏的崛起和强盛,推动了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西南边疆的巩固和各民族特别是彝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蒙氏家族建立蒙舍诏:公元7世纪初叶,分布于洱海地区的“乌蛮”部落中形成了六个比较大的部落联盟,史称“六诏”。它们是:蒙舍诏(今巍山南部、南涧大部及弥渡西部)、蒙嶲诏(今巍山北部、漾濞大部)、越析诏(今宾川)、邓赕诏(今洱源邓川镇)、施浪诏(今洱源邓镇青索,又说在今洱源三营)、浪穹诏(今洱源)。其中,蒙舍诏和蒙嶲诏同在蒙舍川内,即今天的巍山坝子。蒙舍诏在其他五诏的南面,所以又称为南诏。蒙舍诏是今天彝族先民乌蛮蒙氏建立的。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蒙舍川南面的蒙舍诏是蒙氏舍龙及其子细奴逻建立的。《新唐书·南诏传》记载:“王蒙氏,自舍龙以来有谱次可考”,樊绰《蛮书》卷三也记载:“蒙舍诏,姓蒙。……南诏八代祖舍龙”,即从异牟寻上溯八代为蒙舍龙。所以说,蒙舍诏王族姓蒙,自蒙舍龙发迹,至细奴逻强盛,发祥地在今云南省巍山县。 由彝族作家涅努巴西翻译整理的古彝文叙事长诗《南诏国的宫 灯》写道:细奴逻死后,为其举行国葬,“唢呐长鸣,地炮震天响,阵阵硭锣响彻四方”,用纸做的金童、玉女、仙鹤、坐骑、武士、侍从、护卫等,与国王一起陪葬;檀香木傲的棺材.左金虎右五龙,请许多的阿闭为其诵指路经。最后,灵柩到坟山时焚烧,举行火葬。逻盛登基时,是“四处搭起了彩门,村村寨寨挂起了旌旗彩幡,……登基的礼炮震动了峰峦……人群变成了花山,人群变成了歌海”。从现在洱梅地区彝族人民的民情民俗以及诗中描述的国葬、登位仪式可以看出,蒙舍诏的王族是今天彝族的先民。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旧唐书》记载:“时当汉末,居蒙舍川为渠帅。”可知,蒙氏家族早就生活在蒙舍川境内了。到唐贞观初年,蒙舍龙及其子细奴逻,最早居住于蒙舍川南面巍宝山南麓今巍山前新村一带,躬耕发展。初,蒙舍龙为一蒙姓部落的头人。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蒙舍龙及其子细奴逻以地势理想、土地肥沃的前新村作为据点,带领部众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以求部落不断壮大。当时,川内乌蛮、僕人等各种部族大小部落林立,互不境属,兼并战争不断,是一个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原始部落群体社会。蒙舍龙父子经过艰苦努力,积极发展,不断地团结或是兼并周围的各大小部落,控制了巍宝山周围地区。而后,蒙合龙父子把目光又转向蒙舍川南部的坝子,出兵攻打居住于坝子里的大小部落,进而一一征服。最后,在蒙舍川南部坝子及广大山区建立了以蒙舍龙的名字命名的部落联盟——蒙舍诏。蒙舍龙自称为诏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蒙舍诏的第一代诏主应是蒙舍龙,而不是蒙细奴逻。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蒙舍诏在蒙舍川的发展:蒙舍川前身为邪龙川,早在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置了邪龙县,隶属于中原王朝。但是到唐初,这里还基本处于一种原始的部落群体社会,中原王朝并未派官吏到此进行直接管理,而是给川内的昆明族大部落酋长一个封号,用“以夷治蒙舍川,昆明族也就称之为乌蛮了。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开初的20多年里,蒙舍龙、细奴逻父子俩主要是为建立蒙舍诏、统一蒙舍川南部各部落而东征西讨。这是一个充满兼并战争的过程。蒙舍龙父子先以前新村为据点,积极发展生产,团结部众,关心族民,在村落里树立了很高的威望,而后不断地兼并了周围的各个部落,形成了比较有实力的前新村部落,这便是蒙舍诏的雏形。因这里毕竟是山区,条件不如宽阔平坦的坝子,为此,蒙舍龙就把目光投向了土肥水美的平坝,并为此精心准备。蒙舍龙、细奴逻父子俩于是不断地出兵攻打居住在坝子里的各个部落,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部落。不断发展和壮大后,建立了一个较为强盛的蒙舍诏。蒙舍龙、细奴逻父子俩作战勇敢,常常是身先士卒,又指挥有方,体恤战士,优待归顺部众。这样,蒙舍诏军队越来越强大,在川南有了绝对优势。在(南诏故地的传说)一书中有许多关于蒙舍龙、细奴逻父子俩与川内僕人等各部落争战的传说,虽然不尽为信史,但从一个角度折射了当时的历史。距今巍山县城西北三里处贝忙村有座降龙山,相传蒙舍龙在此筑过土城,传说是蒙舍龙父子在统一川南各部落时,上天帮助建的,所以又叫“飞来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还在此遗址上挖出砖石、瓦砾。最近,当地的农民又在附近放牛时得到一枚刻有“蒙”字的钢印,字体为楷书,这是在原南诏地发现的最有价值的实物证据。以此可以推断,这降龙山应是蒙舍龙父子在兼并川上各部落时期的重要据点。蒙舍龙父子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通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境一了蒙合川南部,建立起强大的蒙舍诏。据康熙《蒙化府志·南诏源流纪要》记载,唐朝初年的蒙舍诏已是“孳牧繁衍,部众日盛’了。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蒙舍龙病故,由其子细奴逻继位。细奴逻自称奇嘉王,改国号为大蒙。细奴逻从小就胸怀远大志向,一心想先统一蒙舍川,进而统一整个洱海地区。细奴逻在父业的基础上,积极向上,励精图治,继续开拓蒙舍诏疆土,尤其是制定了一条“独奉唐朝为正朔”的亲唐政治路线。这对南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蒙舍诏刚成立时,在蒙舍川北面有强大的蒙嶲诏,经常向蒙舍诏进犯,想把蒙舍诏灭掉。细奴逻为保卫家园,把都城建于地势险要的垅圩图山上,称垅圩图城。此地易守难攻,能有效地抗击蒙嶲诏的入侵。当时,蒙舍诏的力量弱于蒙嶲诏,蒙舍诏要寻求更大发展,就必须先遏制蒙嶲诏。细奴逻知道仅仅靠蒙舍诏自身力量不足以与其抗衡,需要一种外力支持,审时度势,决定向唐王朝靠拢。细奴逻先是派使者到姚州,向朝廷官员说明意愿,取得默许,承认细奴逻为蒙舍川的合法统治者。面后,细奴逻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蒙舍诏发展的措施。在政治方面:效学唐王朝的政治管理制度,在行政管理上实行“六曹”制,即兵曹管军事,户曹管户籍,工曹管工业,刑曹管刑律,客曹管外交、礼仪。这对蒙舍诏在行政管理上的有章可循、诏内的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在经济方面:制定货币制,如用食盐、绢作为货币流通;开辟贸易市场,制定税收,使不同地区的产品得到互补;通过与中原人民的不断交往,把中原的手工业技术引进到诏内,如制陶、纺织、扎染、食品加工、冶炼等,对从事这些职业的匠人、艺人采取免收三年农业税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他们。如是,大大地推动了诏内经济贸暑的兴旺发展。在农业水利方面:效学中原,发晨水利,除了在诏内有一个方圆30里的水产茂盛的大池外,还修建了纵横交错的水渠;改良耕作技术,在农田耕作中推广使用“二牛三夫”制,使诏内很多地区的粮食生产达到一年两熟,为蒙舍诏统一六诏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在文化教育方面:保持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地位不变,提倡学习汉文化。鼓励贵族子弟学习、使用汉文、汉字,并派人到内地学习,学成后在诏内开办学堂传授。在军事方面:实行军民一体制,村社佃民“闲时耕作,战时为兵”;在军事外交中采取比较明智的“远交近攻”策略,对蒙舍诏军事上的强大收到很好效果。细奴逻勤政爱民。据涅努巴西《南诏国的宫灯》所述,他“对民如甘泉,三月不加派劳役,九月不把皇粮增添”;他为了国土的安危,“乘骑的战马很少卸鞍,日察一道道隘口,夜看一座座驿站”。细奴逻对百官是赏罚分明,对贪赃枉法之人是严惩不贷,对待忠臣则是爱护有加。因此,蒙舍谓的臣民十分爱戴和拥护自己的君王,更加团结一致。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蒙舍诏已遏制住了蒙嶲诏。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今祥云县和弥渡县境内的大、小勃弄发生叛乱。朝廷派左将军赵孝祖前来平叛,并调遣细奴逻派兵协助。于是,细奴逻亲率诏内精兵赶赴大、小勃弄两面夹击,帮助唐军很快平息了叛乱。事后,唐王朝为奖励细奴逻的战功,把富饶的白崖(今弥渡红岩)地区划归蒙舍诏,让细奴逻代以管理。白崖地区原先是白蛮张乐进求建立的建宁国的中心。细奴逻自得到土地肥沃的白崖地区后,如虎添翼,蒙舍诏更加强大起。《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中描述的张乐进隶逊位指的就是这件事。方国瑜先生等很多著名学者都有这种看法。永微四年(公元653年).细奴逻正式派其于逻盛率使团人唐朝贡,正式归顺唐王朝“朝廷敕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自此,细奴逻年年都派人人唐朝贡,与唐王朝的关系越来越密切。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细奴逻死,其子逻盛继位。逻盛秉承父志,精心治国,继续与唐王朝交好。武则天时.逻盛亲率使团赴长安朝贡,恰好“妻方娠.生盛逻皮,喜曰:吾又有子,虽死唐地足矣。”一可见,蒙舍诏对唐王朝的忠心。逻盛时,相邻的蒙嶲诏依靠吐蕃,自恃有后台,又以逻盛年少可欺,大举进犯蒙舍诏,结果大败而回,从此不敢犯边了。逻盛积极向外复展,不断地继续兼并蒙舍川南面、西面的各部落,扩大统治范围,并经营好富饶的白崖地区,使其成为蒙舍诏的主要粮仓。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逻盛逝世,其于盛逻皮继位。盛逻皮保持南诏原有的制度与外交策略不变,继续与唐王朝交往。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盛逻皮派遣清平官张建成率使团人唐朝贡.受到唐玄宗的热情款待,并赐佛书给张建成。自此,云南始有佛书。盛逻皮还出兵征服了澜沧江一带的望苴于蛮,井在此设置柘俞城,把这一区域归并入蒙舍诏内。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蒙舍川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革丰美,人杰地灵。据樊绰《蛮书》记载:“蒙舍川,肥沃宜稻禾。又有大池,周回敷十里,多鱼及菱芡之属。”所以,自蒙舍龙始。蒙舍诏经细奴逻、逻盛、盛逻皮,到皮逻阁,每一个诏主都充分利用这块天然宝地,制室正确的政策,积极发展,与唐王朝交好,学习中原人民先进的知识,为蒙舍诏的强盛竭尽全力。后来,蒙舍诏在洱海地区成为最强大富有的一诏。蒙舍诏在蒙舍川的近百年经营,为其最终统一六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皮逻阁统一六诏:蒙舍诏从细奴逻兼并白崖区域至皮逻阁出兵攻石桥城(今大理下关)、石和子(今大理风仪)时,势力发展已成为洱海地区最强大的部落了。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皮逻阁继位,继续推进蒙舍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蒙舍诏已具备合六诏为一的条件,并且外部环境也有利。当时,吐蕃与唐王朝对洱海地区的争夺异常激烈,唐王朝处于劣势。为此,玄宗皇帝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改变以前那种分而治之的方法,扶持蒙舍诏作为洱海地区的总代理人,用“以夷治夷”的策略遏制吐蕃,通过控制蒙舍诏来统治整个洱诲地区。唐王朝之所以扶持蒙舍诏,其一,蒙舍诏在蒙舍川,在请部落之南面,与唐王朝控制的爨地毗邻,容易受唐控制;其二,在六诏中,蒙舍诏距吐蕃较远,没有受吐蕃多大的影响,其他五诏均依附过吐蕃;其三,蒙舍诏的经济、军事力量都强过其他五诏;其四,蒙舍诏很早就确立对唐王朝的依附关系,并制定了“独奉唐朝为正朔”的亲唐路线。所以,唐王朝决定扶持蒙舍诏,帮助其统一六诏,进而控制洱海地区,抵御吐蕃。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皮逻阁在内部和外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展开了统一洱海地区的战争。在统一六诏的过程中,皮逻阁十分讲究策略,注意方法。首先,皮逻阁派人去拜见剑南节度使王昱,希望得到唐王朝的支持,而后又悄悄派使者到吐蕃,与吐蕃通气,暗地与之交好,得到双方的支持,最后才放开手脚进行统一战争。皮逻阁用“推恩啗利”的方法,首先兼并了与其相邻的蒙蒙嶲诏。蒙舍诏与蒙嶲诏同在一川内,一山不容二虎,为防后院起火.蒙舍诏先消灭蒙嶲诏才是上策。据樊绰《蛮书》记载,蒙嶲诏原为六诏中最大的一诏。“其王嶲辅首死,无于,弟怯阳照立。怯阳照死,子照源立,丧明,子潭罗质于南诏。归义(即皮逻阁)欲并其国,故归其于源罗,众果立之。居敷月,(皮罗阁)使人杀照源,逐源罗,遂有其地。”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皮逻阁在兼并了蒙嶲诏后,并进军西洱河。唐王朝对皮逻阁的统一战争从物质、军事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如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唐朝派御史严正诲等人与皮逻阁一起商议,策划如何攻打西洱河蛮。于是,皮逻阁授兵攻打石桥城,其子阁遭凤与严正诲一起率兵攻占石和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皮逻阁利用越析诏诏主波冲与白蛮豪酋张寻求之间的矛盾,不费一兵一卒就兼并了越析诏。樊绰《蛮书》记载:“有豪族张寻求,白蛮也。开元中,通诏主波冲之妻,遂阴害波冲。剑南节度巡边至姚州,使召寻求笞杀之。遂移其诸部落,以地并于南诏。”越析诏诏主没有子嗣,可族人不服南诏。波冲侄子于赠率部分族民向东北进去,渡过沪水(今四川金沙扛),在河北岸驻守下来,方圆有120多里。于赠派一军将杨堕驻守河东,以防备南诏。果然,皮逻阁率兵追击到此,与于赠部发生战斗,被击败。皮逻阁之于阁逻凤就向其父请战,攻破杨堕部,直通于赠。于蹭不敌,被迫跳水自尽。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逻阁在唐军的支援下,进攻今大理市,夺取了河蛮聚居的太和城(今大理大和村)和大厘城(今大理喜洲镇)。据樊绰《蛮书》记载,皮逻阁在攻取太和城和大厘城时,与其外甥畔罗皮(邓赎诏诏主)一起同伐“河蛮”。攻下城池后,哗罗皮据大厘城,皮逻阁据太和城。但没过多久,皮逻阁以哶罗皮“弱而无谋”为由,出兵攻打哶罗皮,夺得了大厘城,迫使哶罗皮退回邓赕故地。哶罗皮联合浪穹、施浪二诏,来讨伐皮逻阁。而皮逻阁在夺取大厘城后,修筑了龙口城(今大理上关)作为防御工事。听闻“三浪”兵至,就率全蒙舍诏人一起抵抗,大败“三浪”兵,且一路迫杀过邓赕,败退的士卒多溺死于泥沙中。哶罗皮退到野共川(今鹤庆一带),邓赕地被皮逻阁占领。哶罗皮死后,传位颠之托。南诏“破剑川,收野共,俘颇之托,徙永昌”。浪穹诏被皮逻阁攻破后,其部落退居到剑川故地(今洱源)也被皮逻阁所夺。南诏破剑川时,移其部落于永昌。施浪诏被南诏击败后,施望欠率部退到矣苴和城(今洱源),皮逻阁率兵从普陀江口攻打,施望欠大败,只有一半的部族向西逃到永昌。施望欠料定皮逻阁肯定会攻打永昌城,无法容他。正当无计可拖时,有人建议施望欠把聪慧、漂亮的女儿遗南嫁给皮逻阁,向南诏求和。皮逻阁答应。最终,施望欠渡过谰沧江,来到蒙舍川,终老于此。施望欠之弟施望千,却在矣苴和城陷落时,逃到吐蕃,被吐蕃立为一诏,地在剑川,部众有上万人。南诏破剑川时,傍罗颠又跑到吐蕃,与矣罗识之子孙一起在吐蕃的庇护之下发展,为后来埋下了祸根。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至此,皮逻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战争,并五诏,收河蛮,到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终于完成了统一洱海地区的大业,圆了几代人的夙愿,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国。同年九月,皮逻阁因收复河蛮有功,被朝廷册封为云南王,赐名归义,并钦嚼锦袍、金钿带等丰厚的七样奖赏,南诏受姚州都督管辖。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皮逻阁把都城从蒙舍川迁往太和城。皮逻阁以更为宽阔、富饶的洱海盆地为基地,积极发晨.迅速称雄于中国西南边陲。这时的蒙舍诏已经是一定意义上的大南诏了。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皮逻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完成了对洱海地区的统一,这是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从南诏这方来说,从开始偏居蒙舍川一隅到成为洱海地区的霸主,成就一方大业。对唐王朝来说,蒙舍诏统一洱海地区,把吐蕃势力排挤出该地区,改变了唐王朝与吐蕃在争夺西南地区中的不利局面,使南诏成为唐王朝抵御吐蕃的重要屏障,唐王朝只要能控制南诏,就能控制整个西南地区的局势。故对双方来讲,是十分有利的。南诏统一六诏,使洱海地区各个部落和村社之间的长期对立纷争结束了,有利于恢复各族人民的生产,促进内地汉族和洱海地区各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一步交流,推动洱海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的政治。南诏自蒙舍龙、细奴逻父子从巍山发迹始,就一直与唐朝交好,学习内地先进的文化,经逻盛、盛逻皮、皮逻阁、阁逻凤至异牟寻时,已发展形成了一套效学唐制又结合南诏国情的完善的政治制度。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南诏国内,人们称南诏王为“诏”,南诏王自称“元”,称臣下为“昶”,有些南诏王自称“骠信”,如寻阉劝继位后,就自称“骠信”,意思是皇帝。据《新唐书·南诏传>>记载:“王自称元,犹朕也。谓其下曰昶,犹卿尔也。"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自蒙舍龙当上蒙舍诏部落首领至舜化贞失位止,经十三主,即蒙舍龙、细奴逻、逻盛、盛逻皮、皮逻阁、阁逻凤、异牟寻、寻阁劝、劝龙晟、、劝利晟、 (晟)丰佑、 (佑)世隆、隆舜、舜化贞,都以蒙为姓。南诏王位继承,采用的是“父传子、父子连名制”的方式,以保证“乌蛮”奴隶主蒙姓王族的正统性。其中,凤伽异在阁逻凤前死,传位于孙异牟寻;(晟)丰佑“慕中国”,不肯连父名;至于劝龙晟、劝利晟两兄弟继位,是南诏权臣争权夺利的产物。南诏王位的这种继承方式,确保了由原先创建南诏的蒙氏家族世代传承,巩固其统治地位。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南诏国内,地位最高的是南诏王,他对臣下和百姓有生杀予夺之权。南诏王头戴红绫头囊,身披虚皮,腰挂双宝剑,出巡时更是讲究,据《新唐书·南诏传》记载:“王出,建八旗,紫若青, 有旄钺、紫囊之翠盖”,并有大队亲兵护卫,场面十分宏大。南诏王有妻妾敷百人,王后称“信么”,王妃称“进武”,总的称之为“诏佐”。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后,在其统治范围内有充分的自主权,但它臣属于庸王朝,受其管辖。每一南诏王继位,都要接受朝廷的册封。所以说,南诏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是一个多民族集合的地方民族政权,政治与军事往往联系在一起。南诏在统一战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乌蛮”蒙姓家族为王族,“乌蛮”奴隶主和“白蛮”贵族杨、赵、李、董、段、尹等大姓,并兼收一部分其他民族的贵族分于,共同组成一个统治集团,来支配整个南诏的政治和军事活动。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统治中心最初在蒙舍川,而后在太和城,异牟寻时迁往阳苴咩城。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王是南诏的最高境治者,其次是清平官。清平官有六人或是七人,相当于唐朝的宰相,负责处理军、政事务。据樊绰《蛮书)卷九记载: “清平官六人,每日与南诏参议境内大事。其中推量一人为内算官,凡有文书便代南诏判押处置,有副两同勾当。” 根据需要,清平官有时可以是七人。在清平官中,级别一样,地位却不同,被选为内算官的权力最大,其次是两名副职,且称呼不同。《新唐书.南诏传》记载:“曰坦绰、曰布燮、曰久赞,谓之清平官,犹宰相也。”异牟寻时,郑回为内算官,其他五名清子官都得听于他。内算官一名,副内算官两名,又有两名外算官,地位比内算宫低一等。他们都是南诏的重要辅臣,每日与南诏王一起商议国事。据樊绰《蛮书》卷九记载:“又外算官两人,或清平官或大军将兼领之,六曹公事文书成,合行下者,一切是外算官与本曹出文腰行下,亦无商量裁制。”与清平官同列的,还有十二名大军将。据樊绰《蛮书》卷九记载:“大军将一十二人,与清平官同列,每日见南诏议事,出则领要害城镇称节度,有事迹功劳殊优者,得除授清平官。”大军将中,地位也不同,有诏亲大军将、大军将、军将,他们通常被任命为节度、都督或是城使、镇使,执掌一方军事,并兼管地方行政。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南诏的行政官制中,内、外算官之下设六曹,仿效唐朝的六部,后六曹改为九爽。六曹,即兵曹掌管军事;户曹掌管户籍;工曹掌管工业;刑曹掌管刑律;客曹掌管礼仪、外交;仓曹掌管仓储及租赋。六曹各设曹长一人,每曹有一些协助官吏。又有断事曹长,军谋曹长,同伦长二人,各曹及同伦长互相配合,共同处理国家政务。曹长如果政绩显著,就可以升迁为大军将。有同伦判官二人,专门负责向六曹转达南诏王的旨意。南诏设置的六曹,与唐制效学较深,又不完全相同。唐朝的“六司”,即为司功、司仓、司户、司法、司工、司兵,与之相比,南诏有“客曹”,无“功曹”,其余均相同。南诏根据自身的实际.与唐来往使者多,特别注章礼仪的特点,摒弃了“司功”,改设了“客曹”,专门负责礼仪、外交之事。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异牟寻时,南诏把六曹改为九爽。据《新唐书·南诏传》记载:“幕爽主兵,琮爽主户籍,兹爽主礼,罚爽主刑,劝爽主官人,阙爽主工作,万爽主财用,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贾,皆清平官、酋望、大军将兼之。爽,犹言省也。”后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又增设“三托”,即乞托管马,禄托管牛.巨托管仓储.也是清平官、酋望、大军将等来兼任,另有掌赋税、管文化等一些部门。可见,南诏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是十分完备的。南诏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对各地方的行政设置亦有所不同。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南诏统治中心的洱海地区,初设六睑,后增设成十睑,睑相当于内地的州。这十睑分别是:云南睦(今样云云南驿);白岩睑,也称勃弄睑(今弥渡红崖);品澹睑(今祥云);邓川睑今洱源);蒙舍睑(今巍山、南涧及弥渡部分地区);大厘睑又称史睑(今大理喜洲);苴咩睑.亦称阳睑(今大理古城一带);蒙秦睑(今漾濞);矣和睑(今洱源三营乡);赵川睑(今大理凤仪)。这十睑地区,是南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南诏的直辖区域。南诏王常派王室成员或是自己的亲信去担任十睑的长官,如唐朝的刺史,像诚节(皮逻阁次子)曾被封为蒙舍的川刺史.或又称节度使,如节度使蒙酋物为云南睑长官。睑官直接向南诏王负责,在本辖区内,掌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在十睑地区以外.有节度、都督的设置。据《新唐书·南9找传》记载:“外则有六节度,曰弄栋(今姚安)、永昌(今保山)、银生(今景洪)、剑川、拓东(今昆明)、丽水(今缅甸南部);有二都督:会川(今四川会理)、通海(今通海)。”也有史书记载,南诏有八节度,如樊绰《蛮书》卷六记载,根据需要,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南诏攻陷交趾后,就曾设安南节度。南诏在十睑之外的地区,常常委派节度使、都督去管理,只是其管辖区幅员辽阔、社会结构复杂,而且南诏后期才纳入其版图,统治基础薄弱,所以比较注重军事统治。常驻有一定数量的步兵和马军.以此作为战略要地,故常常是大军将(主要是武官)出任当地长官,军事色彩浓厚。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在重要的城镇常派大军将、王室成员直接进行管理。据樊绰《蜜书》记载,贞元十年(公元794年)袁滋奉命出使南诏时,到安宁城,城使段佃诺出城十里迎候;至曲驿,镇使杨盛出迎;到云南驿,节度蒙酋物迎接。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量基层的村庄,设村邑理人处,由理人官、总佐递相管理。这是南诏最小的政权组织机构。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行政机构的设置,从上至下,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有利于南诏统治的制度。正是有了这种完善的行政制度,才使南诏不断向前发晨。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郑买嗣窃国:南诏从异牟寻之后就开始走向衰落,至舜化贞时,被权臣郑买嗣窃取王位,南诏灭亡。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加深,争权夺利的现象层出不穷。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南诏王劝龙晟被弄栋节度王嵯颠杀害,其弟劝利晟被立为王,造成大权旁落的局面。世隆当政时,大军将又把王嵯颠杀了。隆舜则是“委政臣下”。舜化贞时,大权旁落郑买嗣之手。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蒙氏家族大迁徙:郑买嗣在窃取了南诏王位、推翻南诏政权后,为巩固其统治面排除异己,先是在南诏都城阳苴咩内把蒙氏王族八百余人统一集中起来,残酷地屠杀于五华楼下。事实上,在都城阳苴咩内被郑买嗣残杀的蒙氏家族成员远不止这个数。随后郑买嗣又下诏,在全诏范围内抓捕蒙姓之人。这样就造成了南诏乌蛮蒙氏家族的大迁徙。原先作为统治阶级的蒙氏家族成员,为逃避追杀,携儿带女,成群结队地纷纷逃离家园,寻找安身立命之地。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蒙氏家族成员逃亡迁徙的情况因史料所限面难以细述,但据《甫诏野史》、《滇略》等史籍中凤毛鳞角的记载和现代彝族社会调查资料分析看,也可探知一二。原来居住在南诏都城阳苴咩内幸存下来的蒙姓家族成员逃离都城,就近躲进今巍山、漾濞、弥渡等比较偏远的山区;隐姓埋名。原在白崖、蒙舍川的蒙氏家族成员在听到郑氏纂权的消息后.也很快逃离家园,躲进深山。在南诏发祥地巍山的蒙氏家族成员,一部分迁往蒙舍川西部山区漾江河谷一带(即今巍山县的紫金乡、马鞍山乡、龙街乡、牛街乡和漾濞县的鸡街乡、瓦厂乡一带)。在今巍山县西部山区的彝族中,还广泛流传着有关蒙氏家族逃难到这一地区的传说,如《南诏故地的传说》中收录的《蒙铺寨的传说》等。据本书写作人员到漾濞县调查的情况看,漾濞县的鸡街、瓦厂、顺濞等乡境内,有蒙姓彝族400多户2000多人,他们自称其祖先来自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于巍山县紫金乡一带。另外一部分居住于巍山的蒙姓家族成员,他们通过改名换姓,隐藏于境内其他乌蛮部族中。按地方史志记载和民间传说调查结果看,当时改的姓有“茶”、“罗”、“闭”、“字”、“左”、“余”等,其中改姓“茶”、“字”的人居多。据说,这些姓有不忘祖宗的意思,如“茶”、“字”二字就保留了南诏家族蒙姓“蒙”字的“ ”和“ ”部分偏旁。20世纪80年代中期,巍山县政府组织了一次彝族姓氏分布情况调查。据调查结果看,巍山彝族姓氏有149种,以姓“茶”、“字”、“左”、“罗”、 “杨”、 “毕”、 “李”的人居多,其中又以姓“茶”、“字”、·左”、 ‘罗”的人占多数。全县“茶”姓彝族有1446 户、约7000人,“字”姓彝族1418户、人数与“茶”姓相近,“左”姓彝族836户、约4000人。从其分布情况看,“茶”姓彝族绝大部分生活在今巍山县马鞍山、紫金、龙街、鼠街、牛街、青华、巍宝山、庙街和永建9个乡(镇),“宇”姓彝族多分布在今巍山县龙街、鼠街、牛街、青华、巍宝山、庙街和大仓7个乡(镇),“左”姓彝族主要分布在今巍山县马鞋山、紫金、大仓、庙街、巍宝山、永建5个乡(慎),“罗”姓彝族主要分布在今巍山县马鞍山、紫金、龙街3个乡,等等。姓氏是一个人群的代号,由姓氏分布演变的过程可以探知这个人群的迁徒和发展变化的信息。通过对巍山县彝族姓氏分布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在1200多年前南诏蒙氏家族迁徒的一些过程。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的蒙氏家族在逃亡过程中迁徒的路线比较长,超出了今天大理州辖区范围甚至是云南省。如今天云南楚雄、思茅、保山、临沧、红河一带,四川、贵州一些地区,乃至泰国、缅甸、老挝等地的彝族,有的是南诏时被迫迁徙到那儿的,或是经过几经周折通过逐步迁旋再到这些地方的。今景东、云县一带的彝族,有可能是南诏时在白崖、蒙舍川的蒙姓家族成员部分南下,渡过礼社江后落籍于此。另一部分蒙姓家族成员则可能在渡过礼杜江后迁往东北方向,再过全沙江后到达“乌蛮七部落”地区(今四川凉山)。思茅、临沧等地方史料记载,至今云县、景东、昌宁等地尚有自称“蒙舍人”的彝族,他们认为其祖先来自蒙舍地区。今天四川凉山地区的一些彝族,他们自称其祖先也是蒙舍人,他们在为死去的人念诵指路经时,将死者的灵魂送到云南洱海之南的南诏故地——巍山。我们部分写作人员到刚,凉山地区实地调研时,听当地专家们说,相传南诏灭亡时.南诏国的王后及部分蒙氏家族成员就是从大理迁徙到凉山的。1935年冬,曾任云南省参事蕃丽天等人在进行中缅勘界时,在云南双江路上遇见有几个“蒙化寨”,寨里人说他们的祖先是由蒙化迁去的。陈庚雅先生在路过云南元阳时,亲眼所见有两个山寨自称为“蒙化村”。这些村寨里的人,应该就是南诏灭亡时蒙氏家族迁徙去的后裔。南诏强盛时,其势力及泰国、缅甸、越南,一些南诏蒙姓王公贵族成员就分封到这些地区,在此进行统治。南诏灭亡后,郑买嗣的势力达不到这里,这些王公贵族与内地隔绝了联系,就在此生活。另外,一些逃难的蒙姓家族成员,也有可能以找亲友的方式来到这些地区,融入当地各民族中去了。但是,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后代,根还是在大理洱海地区。   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时蒙氏家族的大迁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后来彝族人口分布的状况,即彝族多数居住于山区、半山区,条件难苦。但是有顽强拼博精神的他们,不屈不挠,到了元代后期重新崛起,继续生活在原南诏境内,以左氏土司为代表的彝族又统治了巍山。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左氏土官统治时期蒙化罗罗:明、清时期,在各类史籍或文献记载中,仍概称彝族先民为“罗罗”。在蒙化的地方志或文献中,称彝族先民为“倮倮”、“倮罗”或“罗罗摩”、“蒲落蛮”、“摩擦”等。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清时期,由于战争、瘟疫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蒙化地区罗罗人的迁徙流动,导致了蒙化罗罗居住格局的变化。根据现有的史籍、文献记载和调查资料反映的情况看,这一时期的迁徙流动以蒙化区域内的迁流为主,但也有原居蒙化的罗罗流向周边地区或外地的罗罗迁入蒙化的情况。求食、避难是迁徙瘫动的主要原因。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滇南志略》卷四“景东直隶厅”条中说:“夷人十种:曰大倮倮,性勤力健……顺宁有之……”其中关于“大倮倮”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服饰、语言等方面的记述与蒙化“江外倮”相同。这一群体的祖先极有可能就是从蒙化“江外倮倮”中分迁出去的。天启(滇志)中记载:“摩擦,黑罗罗之别类,在大理、蒙化……在武定曰木察。”‘木察”是“摩擦”的异写,说明早在明朝天启年间以前,就有一部分自称“摩擦”的蒙化罗罗人辗转迁徒到了今云南姚安府、楚雄府一带。(巍山县志)中说:“巍山彝语区以巍山为中心,依层次地分布在临境各地,如云南漾濞、永平、保山、昌宁、风庆、施甸、南涧、景东、弥渡、禄劝、泸水等县市,中缅边境各州县的彝族都使用巍山的彝语,他们自称‘蒙化族’、‘土族’。”语言学研究的成果,也为分析蒙化罗罗的迁徙流向提供了一些较为准确的信息和依据。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一时期,也有原生活在其他地区的罗罗人先后迁入蒙化地区。现今居住在漾濞县境内的彝族“罗婺人”,他们的祖先原居住在武定府,是在明代后期武定风氏土司反明期间,为躲避明朝军队的残酷剿杀才从武定府逃难于此。现今生活在巍山县青华乡银厂、青和、臀民、五星村委会境内的彝族“厄尼蒲” (又称“格尼”支系),是于清代晚期从现在的南澜县新民、无量等乡境内迁来。“厄尼蒲”人迁入南涧县境内的准确时间虽难定论,但至少应早于清代中期。现生活在巍山县巍宝山乡龙潭村委会龙潭村的鲁姓彝族,也悬大约在明末清初从楚雄一带迁徒来的。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中期以前,蒙化罗罗在蒙化境内的迁徙流动是比较频繁和普遍的。明初,以“迷撤”、 “摩擦”、“腊罗”自称的蒙化罗罗人,还广泛分布在包括坝区在内的蒙化全境。随着明朝中央王朝推行屯田制度的深入,蒙化坝区及交通沿线的广大地区陆续被内地移民占据,原居住在这里的大部分罗罗人出于躲避统治阶级摊振的繁重劳役和免遭歧视、迫害等原因.先后离开故土迁往坝子四周山脚一带或深山河谷另谋生路。其中为数很少的人则可能通过改姓易服或其他方式隐入汉族中去了(云南巍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中的有关资料中说:现今居住在巍山县巍宝乡山区谷波罗的罗姓彝族,明朝韧年其祖先还住在今巍山古城南郊的南薰桥一带;巍山东山小潭子村的居民全部是彝族,他们的祖先在明初居住在今巍山古城城郊的大水井一带,洪武年间建蒙化城时才迁到现住地;居住于巍山县西南山区 的龙潭村罗姓彝族,其祖先在明初也住在巍山古城龙泉寺一带,先被官兵赶到今巍山古城以西西河桥旁的关帝庙一带,后又被迫迁到现住地;巍山县大仓镇东都山区白草地村都是彝族,这里的群众称他们的祖先原来就生活在今巍山县城附近。以上各地彝族人的祖先都是为了躲避肇建蒙化卫缄的繁重劳役或免遭迫害、歧视而举家迁到现住地的。关于推行屯田制度过程中引发的民族融合现象,方国瑜先生在其所著的<彝族史稿)中分析说:“大抵坝区多汉人,山区多彝人,可能居住在坝区的彝人多融合于汉人,而居住在山区的汉人多融合于彝人,这是很自然的。”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大多数原居坝区的罗罗下层民众迁往异地的时候,以左氏土官家族为代襄的蒙化罗罗上层人物及其家属、使役等,大都没有离开故土。他们因积极归附明王朝,被朝廷委以土州判(或知州、知府)、土县丞、土千夫长、土巡检等职务,得到赏赐的土地和其他财物成为有权有势的各级封建主。如左氏土官及其家族成员和使役、随员就大多敷生活在隆城邑。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名.是保存人类活动痕迹的动态信息之—。后人可根据这一地区称谓的变化,较为容易地捕捉到前人在某地区活动过的一些情况。原属罗罗人居住的巍山坝子、南涧坝子、弥波坝子和漾濞江河谷等地,本应该留下相应的彝语地名,但从现今的地名普查结果看,这些地方留存至今的彝族地名不多了。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记载有彝语地名的史料或文献因为各种原因散轶、湮没,使后人无从查考;二是这些地区从明初开始就逐渐成了以汉族为主的内地移民的生活区域,原有的彝语地名也逐渐被汉语地名所代替。而原属蒙化地区的今巍山、南涧、漾濞和弥渡地区,还广泛地留存着彝语地名。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上述情况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至迟在明代中期,蒙化地区的罗罗人就大部分生话居住在坝于边缘和广大山区。到清代就基本形成了如现代巍山、南涧、漾濞和弥洼地区彝族居住分布的格局了。换言之,到清代蒙化罗罗就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生活、居住在巍山坝子、南涧坝子、弥渡坝子的边缘和漾濞江、澜沧江河谷及广大山区。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志)中写道:“由于明王朝推行歧视和压迫少数民族的政策,明代以后,巍山盆坝的彝族—部分逐步移向山区,让出盆坝水土丰肥的地区给屯田戍守的汉族官兵。同时,一些继续生活在巍山坝子的彝族与汉族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不断融合,逐渐融入到汉族之中去了。这就形成了巍山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周的山箐河谷地带和山坡台地上,西山的漾江流域和漾江支流河谷地带。”清康熙(蒙化府志·风俗)说倮倮“多依山居,聚族面居”。清末(蒙化志稿·人类志)中说“倮罗……多山居,占蒙化之大多数......”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清时期虽有大量以汉人为主的内地人入籍蒙化,蒙化地区的民族结构逐渐变得复杂,但从人口数量上看仍以“罗罗’人居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民国初年。 (蒙化志稿·人类)说:到清末“僳罗……占蒙化之大多敷,约一万一千六百杂户”。民国初年的(蒙化乡土志·氏族)记载:“蒙为六诏故地,土著尽僳夷:…”.占十之七,汉人得十之三。约计六千五百余户。”  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此推断,隐居生活于青云的茶勿底为南诏王室蒙氏族后裔,其具有浓郁古朴民风民俗的青云、茶勿底坟及青云土主庙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ig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本文选自:《千年土主》,文字来源:微信公众号-云南南诏研究中心;图片来源:彝族人网(拍摄于南诏博物馆)。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