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五:民族团结日——腊湾、新民彝族团结节庆联谊会
“二月十五”在腊湾、新民彝族地区家喻户晓。
一、腊湾概述
腊湾村地处风屯镇西北部,东经101022/13//,北纬25023/53//。东与共和镇清河村委会相连,南与姚安县太平镇各苴村委会接壤,西北与姚安前场镇新民村委会相邻,腊湾距离县城29公里、全村共有7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2014年人口普查,腊湾人口共有农户396户,人口1738人,全部为彝族。以俚颇彝族支系的腊湾“玛咕舞”(老人舞)为近年来公众所熟知,是彝族左脚舞古老舞蹈母体的活化石。
二、寨子山与“二月十五”渊源
传说在大理国中期,为加强军事武器配备改进,需锻造大批兵器,令其姚安知府限期完工。无论是在材质选取还是原料上准备都需花费物力与人力,兵器锻造需要大量的木料及铜、铁矿石的采集。面临如此棘手的问题,木料的选取是制约兵器锻造的首要条件。据知府参事告知,在姚安与定远(牟定)交界处有茂密的原始木材,可以煅烧优质木炭。腊湾民间奇人李三斗得知官府要来腊湾附近林区砍伐木材一事,便以二月十五觐见大理国王,并向大理国王讲明砍伐寨子山林木的利弊,请求收回成命,大理国王问李三斗“腊湾一带有九九八十一座大山,为何此山林木不可砍伐?”李三斗答道“此山寨林区是附近村民唯一放牧为生的林地,较其他山寨相比,此山植被完好,枝叶适合饲养羊群;其次,此山距离村民居住地较近,牧民适合长期放养;其三,此山属于我(李三斗)牧养林区”。大理国王听后给予准奏李三斗的请求,便下旨保护寨子山林,便赐名此山——寨子山。寨子山林木至今依然完好,植被原始茂密,猿猴出没频繁,李三斗居其首功当之无愧。据说,李三斗为其维护此山,历经艰辛万苦,翻山越岭,最后才得以面见大理国王,民间流传“不怕山(伤)、不怕苦(虎),要学腊湾李三斗”。其次,李三斗对其牧养有独到良方,羊群乖巧肥壮,羊仔兴旺。所以,当地彝族群众为了纪念李三斗,封其为牧养神,管束腊湾全部牲畜,每逢二月十五全寨彝族群众纷纷去寨子山祭拜、供奉牧养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平安、家畜兴旺。久经数年,二月十五祭奉牧养神习俗便延承至今。
三、“二月十五”与民族团结日
清朝道光十三年间,腊湾白沙河与新民大平地彝族群众时常为耕地水源、山林放牧等发生争执,矛盾升级,进而发生群体械斗事件,甚至为其一己之私而引发杀人一事,至此两地彝族群众矛盾重重,分居于一河两岸,隔河相望不足两里,两地彝族村民互不往来,互不通婚。据当地人介绍,1991年2月15日,白沙河村民因砍一棵白杨树引发双方械斗,矛盾骤然升级,其事态进展到“剑拔弩张”之势,在关键之际,楚雄州及县乡各级相关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及时赶赴现场,调解疏导矛盾纠纷,其事态进一步得到缓和与消停,但收效甚微。经多方协商洽谈,冰释前嫌,双方“握手言和”达成共识,从次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牟定县腊湾与姚安县新民的“民族团结友好交流日——民族团结日”,双方轮流举办民族团结友好节庆联谊会。直到今日,“二月十五”民族节庆友好活动日从未间断,它已成为当地彝族群众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是牟定县腊湾彝族行政村与姚安县新民彝族行政村共同的“民族团日”,每年举办一次,各主办一届。腊湾、新民彝族群众热情好客,好爽耿直。远方的朋友欢聚于此,有叫卖的商贩、地道滚烫的羊汤锅、品种多样的甜食卖品、款式新颖的服饰衣物。
今天的腊湾、新民彝族的团结,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国经济建设与改革发展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是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各民族共同发展与国家统一的基础。[1] 腊湾、新民彝族民族团结是民族包容、民族平和与民族宽容的体现,遵循“以和为贵、宽厚待人”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坚决贯彻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较快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腊湾、新民彝族的相互包容与宽可容人是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的体现,在自愿、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民族群体。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2]283“是个民族之间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互助合作,共同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是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稳定”。[3]88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障”。[4]204邓小平指出: “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5]35江泽民在 1992 年 1 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6]250胡锦涛强调:“ 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7]15
加强腊湾、新民彝族民族间的相互联系,促进民族关系共荣是各民族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依存关系,是社会关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间人与人的接触、交往、联系、是促成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关系进步的重要杠杆。所以说,只有民族间的相互信任与包容,在其基础上互相交流与沟通,才能避免民族误解与防止民族冲突,进而加强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友好交往为民族团结提供坚实的保障。实现民族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多元一体格局,实现民族自身的超越与前远发展。
另外,搞好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连结起来的裙带纽链,也取决于当时的人际交往所发生的历史情境相关。而民族团结离不开民族间的相互交融与联系,民族关系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关系的保障,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所以,民族关系的调控与协调是实现民族团结根本源泉,为了使民族关系得到不断的完善,使之符合民族团结的需求,以朝着正确、合理的方向发展,进而适应客观民族问题发展的需要。[8] 建立和谐稳定的腊湾、新民彝族的民族关系,使之民族间团结友爱,共存共荣的新型民族关系是时代所需,民族所期。胡锦涛将和谐的内容融入到民族关系中加以阐释中指出“把各族人民互相友爱、互相信任、互相支援的和谐气氛提高到新的水平”。[9]加强腊湾、新民两地彝族的民族团结凝聚力,在民族意识形态上加强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从而以文化凝聚民心,达到民族共建共享共荣的和谐社会的目的。只有民族团结,才谈得上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所以,在当前历史背景下,增强和协调好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发展,充分尊重与承认彼此间的文化差异群和利益带,进而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族群认同意识,促进民族大团结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果共享与构建相统一。
牟定俚颇彝族龙头弦
玛咕彝寨
牟定腊湾——玛咕彝寨
玛咕彝寨彝族妇女
民族团结会上的彝族快板——讲彝话
舞姿轻扬缓慢的彝家玛咕舞乐
节庆竹篮卖品
烟斗下的悠闲彝族妇女
彝族孩童吃着自己最爱的面包
路边休憩的彝族妇女
每年二月十五彝族群众前去祭祀牧养神
参考文献:
[1]胡兆义.包容与开放:民族团结的内在逻辑及实现途径[J].广西民族研究,2013(2).
[2]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M].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2.
[4]毛泽东文集: 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M]. 北京: 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 北京: 民族出版社,1994.
[7]胡锦涛. 在中共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
[8]黄仲盈.和谐: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调控的时代性[J]. 广西民族研究 2008年第3期.
[9]宋任穷:《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见《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第406页,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社,1990(9).
(作者简介:李新才:云南牟定凤屯人 西南大学研究生)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彝族风俗之思茅篇
- 2 石棉彝风彝俗――源流、人口、分布...
- 3 思茅彝族的习俗(一)
- 4 彝族风俗之大理宾川篇
- 5 攀西大裂谷中的彝族俚濮人(三)
- 6 楚雄市彝族民俗
- 7 彝族俚濮人
- 8 彝族风俗之华宁篇
- 9 神秘的倮人
- 10 石棉彝风彝俗――生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