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各地彝族传统民俗

江川彝族习俗

作者:beley工作室 发布时间:2005-03-28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江川县的彝族全部分布在安化乡的五个彝族村〈安化、董炳、光山、新庄、早谷田〉,前卫镇的石河村,九溪镇的阳山庄、矣文村,大街镇的白龙潭村为山区或半山区。U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江川彝族人民性格开朗,热情,勤劳朴实而又能歌善舞,待人真诚。男子喜饮酒,妇女擅长绣花草,姑娘甚至老人都在衣服领口、袖口、裤脚边上绣上鲜艳的花草图案,姑娘还绣花裤带送给相好的小伙子。妇女用黑巾缠头,用头背物,手戴银镯或玉镯,耳戴耳环、耳坠。近代青年,特别是姑娘,喜安金牙作为装饰,矣文村妇女多半吸烟筒。清代前,男子外衣用六十对银制纽扣,民国时期改用银毫四五十对作纽扣。U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江川境内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据传文字起源于明代。矣文村曾有《彝书》四卷,记述了从建文帝始至清末民族的历史,文化大革命中被当成“四旧”焚毁。现能懂彝文的人也很少。前卫石河村的彝族通用汉语,已不再会讲彝语,只保留下一些彝语地名。境内彝语属石屏方言。U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跳乐、对歌是彝族群众主要的歌舞活动。其歌唱内容涉及到天上人间,花草树木,劳动生活,爱情友谊,传说故事;而且,思维敏捷,多能现编现唱。舞步粗犷豪迈,热情奔放,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跳乐在银琴(又称月琴)的伴奏下,敲着羊皮鼓,拍着巴掌,围成圆圈,踩着节拍,男女成队,头、身随着舞步左右微微摇晃,在明亮的月光下进行,又称为“月下舞”。U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丧葬,古代习惯用火葬,清朝初年后改用棺木土葬。男女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在对歌、跳乐中自由恋爱,但形式上仍由媒人说媒订婚。彝汉之间可互相通婚。U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传统节日有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农历三月属龙口的“祭龙节”,六月二十四、七月半放牛的崇山节,烂泥菁彝族有过“小年”(正月十六)的传统,“娃娃敬酒节”盛行于清中叶到解放前。九溪的彝族,解放前还盛行“回祖节”,为返回祖籍拜访祖先之意。根据家谱和彝书记载,矣文彝族的祖先从华宁坝子迁到登楼山,因土地贫瘠,不能维持生活,又迁到现在的地方。他们的祖先在明初闰年迁离祖籍,所以每逢闰年,根据祖先迁到的月份为“回祖节”。U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放前,江川彝族人民生活一直十分困苦,彝书载:他们在明初迁徙后,缺乏牲畜、农具,采用刀耕火种,粮食仅够半年,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创建了家园。嘉庆《江川县志》载:其“居深山,住茅屋”,“衣服褴褛,盛暑必披羊裘”。《地志征集录》载:“水利条件极差,全靠天年吃饭,种植广种薄收,且缺医少药,大多数人无法上学。”U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人参加了解放江川的武装斗争,在前卫事件和征粮剿匪中有15人壮烈牺牲。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彝汉人民的团结奋斗,兴修了水利,修通了公路,办起了医疗站,各乡都建立了学校,全部彝族乡通车、通电,子女可以就近上学。安化乡还办了中学,彝族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然优势,农、林、牧全面发展,在生活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U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