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节庆与民间娱乐

彝族尝新节的来历

作者:蒋志聪 发布时间:2017-09-18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尝新节,俗称“吃新节”,是川、滇、湘、黔、桂等省区彝族和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畲族、瑶族、僳僳族、拉祜族、阿昌族、景颇族、侗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因各地气候差异,时间是每年农历六月到八月。待稻谷部分成熟时择日举行。节前,主妇们穿戴一新到田间摘新谷,舂出喷香的白米。各家蒸好新米饭,煮好肉,祭祀祖先,然后全家聚餐,“初享”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以此预祝五谷丰登。8U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U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U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尝新节”彝语为“察始这”,吃新米的意思,是彝族一个传统民俗节庆。

  相传在远古时期,仓廪充实,人们却用大米粑粑堆田埂,糯米粑粑塞埂洞。此举触怒了天庭,于是命龙王惩罚下界,顿时大地洪水泛滥成灾,人间生灵涂炭,谷物绝种。彝族始祖阿笃兄妹带着自家小狗和一只公鸡,在洪水淹天时躲到葫芦里漂流、历尽艰辛最后漂泊到波罗海边的柳树湾。到洪水退去、阿笃兄妹藏身葫芦挂在了柳树上,当五更鸡鸣犬吠天破晓时候,从天边飞来了只神鹰,啄通葫芦、阿笃兄妹得以生还、从此人世得以延续。脱险后阿笃兄妹惊喜地发现,在狗尾巴绒毛上还粘着几粒谷子,在狗膀子下还夹着两粒扁豆,原来是洪水到来之前、狗曾经爬到五谷堆上嘻戏打闹粘上。由于狗的功劳,世上五谷粮种没有因洪水淹天而绝种,人之生计得以延续。从此彝族视狗为福禄化身,救命伙伴。平日里悉心喂养、出门劳作牧耕形影相伴,而且忌食狗肉。每当、年节或重大喜庆节日,都要先喂饱狗,然后人才能用餐。在家里,彝族对打鸣报晓公鸡也是十分珍爱的,只要是喜庆节日或者上山狩猎,都要先看鸡卦预测吉凶方才出行。彝人认为鸡知晨懂时,能先知先觉有预测未来吉凶福祸的本能。

  彝族过节宰鸡吃饭,鸡卦应由族内尊长者剥食看卦,如果有远方的客人同桌吃饭,鸡头鸡卦,一定得拈在客人碗中,以示对宾客敬重。

  彝族对葫芦和杨柳也情有独钟,视杨柳树为吉祥树,把葫芦作为崇拜物;鹰爪则作为毕摩祭祀做法驱邪的重要法具。彝族认为神鹰拯救过人类,锋利的鹰爪能刺破邪恶,祛恶扬善,具有无边的法力。彝族过尝新米节,要接回出嫁的姑娘,请来族内的长老,亲朋好友相互邀请,杀鸡宰羊,庆贺丰收,品尝新米饭。

  彝族吃新米饭时,长者为尊,宾客至上,长者和宾客要坐在正堂中央“上八位”,先由长辈举杯把盏,后生晚辈才能开始吃,否则会被视为对尊长和宾客的不敬。席间彝家姑娘会不断亲昵地给你添新米饭和肉、汤,示意让你吃饱,但忌讳泼洒浪费。

  是夜,男女老少在皎洁的月光下,弹起月琴、吹着口弦,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达体舞”。未婚青年男女则相约成对,吹着柳叶,唱着情歌,手牵着手在幽静的村旁树林间幽会……

  越西彝族尝新节源远流长,从开始种植水稻起就过尝新节了。传说彭伙土司从云南迁来,原住址在美姑车木迭布,越西普雄当时是无人区,彭伙土司的百姓来普雄打猎,无意中漏下谷粒在沼泽地中,来年看到水稻长势良好并向土司报告,尔后彭伙土司便移居普雄了。彭伙土司移居普雄已20代,按每代25年计算,普雄种植水稻已有500多年历史。

  在越西,凡平坝河谷出产水稻的地方,都有过尝新节的习俗。全县九个片区30多个乡镇都有过尝新节的习俗。其中上、中、下普雄和顺河片区较为隆重。特别是普雄地区的尝新节历史悠久,流行范围广,影响大。

  越西民间传统的尝新节过节时间为农历虎月。当稻谷金黄,有一部分稻穗成熟颗粒饱满时,寨子里的人们就集体研究讨论尝新节的具体日子。他们请历算师推算时间,择一吉日过尝新节。

  早熟的稻谷一般都在水边,因地势低、气温高、光照充足,这些早熟的稻谷就谦虚地低下了头,只有几穗秕谷在那儿骄傲地昂着头,在风中摇头晃脑。快过尝新节了!这时的男人们也变得气宇轩昂,声音洪亮。他们会提醒家中的妇女们下田把这些早熟的稻谷抽回来。而男人们会去准备过尝新节祭祀用的祭品,寨子大的有用牛作祭品的,小点的寨子一般用猪作祭品。尝新节前几天,穿戴一新的大妈大嫂、姑娘媳妇们头戴竹编草帽,身背竹编背篓到自家的稻田里采选早熟、丰盈的稻穗。他们把抽来的稻穗插在草帽上,黄橙橙稻穗彷佛是流动的稻浪,于是丰收在望的田野上欢声笑语,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他们把稻穗背回家后立即搓下谷粒,将谷子放入大铁锅中用火烘炒,待烘干、炒熟后倒入大石臼(碓窝)里舂成米。这种炒出来的新米很香,还泛着丝丝绿意,吃起来那香味就别提了,走亲访友的人远远的就能闻到新米的香味。在这些日子里,村寨里的舂米声犹如一曲曲既富有节奏又和谐悦耳的田园乐章。

  过节这天,彝民以堡子为单位宰杀祭品分肉给各户。每家每户还要宰一只黄色或白色的鸡祭祖。尝新节算不上是什么重大节日,但这尝新的节日彝人们过得有些隆重。尝新节这天,全村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家家都要喝上用玉米、高粱和荞子等五谷酿制的杆杆酒,青年男女则汇集在场坝欢歌笑语、跳达体舞。你想,这香喷喷的新米饭,再加上喷喷香的肉,还有杆杆酒,吃起来该有多美。在那贫穷年代,神仙吃的也不过如此。

  尝新节这一天,在彝族人家里狗吃的与人吃的一样好。在开饭之前,先舀一碗米饭给自家的狗尝,没有喂狗的人家舀给邻居的狗吃。是为了报答狗给彝人粘来了谷种,彝族尝新节必须先让狗尝。“喂狗饭”的仪式各地都有,只是繁简不一,有的地方还加上些肉。这不仅是感谢狗看家护院的辛苦和忠心,也隐约透露出彝族人民对农耕文明和狩猎、游牧时代的遥远记忆。

  尝新节作为彝族传统民俗节日,对乡村文化旅游具有品牌效益。尝新节是彝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而举行的传统农事节日,是展示厚重彝族文化积淀的舞台,也是展示彝民族灿烂文化、古朴民族风情和美丽自然风光的独特魅力,是彝区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一个载体。品彝家尝新节,赏五彩梯田,体验民族风情,观看民俗表演,感受原汁原味的彝家美食,共享丰收的喜悦和快乐。

  彝族的稻文化,还是我们了解彝族饮食文化甚至彝人迁旅历史的钥匙。历史地看,饮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而已,实际上它是一种生活方式,首先会影响到人的躯体,进而影响到人的精神。中国自汉代就有“食肉者勇敢而捍,食谷者智慧而巧”的说法,说明古人已注意到人与食物的关系。当代美国的人类学家帕里也曾经指出:“人就是所摄取食物的产品,不仅其肉体是由所摄取的食物构成,就连其精神世界也受食物的影响。”。彝族的饮食文化,首先是在彝族稻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而彝人的饮食习惯,也决定了彝族人的身材体质和勤劳精明等特点。对于稻文化,还需要一种更广义的理解:它只是泛指以稻作为主的农耕文化。历史上彝族所种的不但有水稻,还有豆、麦、黍、稷、芋、竹、蔬菜和茶叶等经济作物,明清以后,土豆和玉米又开始成为新的主要作物。

  一些食物虽然失去了原来的性状,但仍跟稻作文化有关。比如米酒,《诗经•豳风•七月》云:“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就与大米和春社祭神相联系。8U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