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历”与“火把节”的起源
在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西南各少数民族中,长期流传着一种“十月历”,又叫“夏历”。这种历法把一年分成10个月,每月36日,一年分五季,每季两个月为72日,这就是中国古代“36”、“72”这两个神奇数字的由来。一年10个月共360日,余下五至六天作为过年日。据孔子的《夏小正》记载:正月“初昏,斗柄悬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先民们正是根据北斗星旋转一周定为一年的,并把“斗柄正在上”的六月初定为“火把节”,“斗柄悬在下”的正月初定为“星回节”。在南诏时,“火把节”也叫“星回节”,“火烧松明楼”的故事,便是阁罗凤利用六月二十四日“星回节”祭祖的机会灭掉其他五诏而统一六诏的。后来由于受十二月历的冲击和“十月历”的失传,才把“火把节”固定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正因为古代把一年中最炎热的盛夏大暑节令作为过大年的“火把节”,因此又称为“夏历”。民间传说,火把节这天就是夏禹王的生日。十月历的发现,这是彝族历史学家刘尧汉先生了不起的贡献。
继“十月历”在金沙江流域小凉山发现之后,扶永发先生在《神州的发现》一书中进一步从古代《山海经》记载下来的千古不变的地理方位出发,即古神州的北方有“冬夏有雪”之山,西南有“正立无景(影)"的寿麻国,西面有投物辄燃的“炎火之山”。纵观全中国,仅有云南西部地区完全满足这三个条件。从而考证出中国古代的"神州"就在金沙江流域和横断山脉地区。并断言,金沙江虎跳峡两岸之山为《山海经》中禹所导“积石之山”,大禹治水不是治今日之黄河,而是治今日从石鼓到虎跳峡一段的金沙江!
根据刘尧汉、扶永发两位先生的考证及流传至今的滇西鹤庆、丽江、兰坪、永胜、大理、巍山、永平一带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和汉族的“火把节”习俗来看,笔者认为,“火把节”是古神州的过大年日,它出自“十月历”,是滇西横断山脉及金沙江流域各族人民共同的传统节日,正如大理三月街不是白族一个民族的节日一样,“火把节”也不仅仅是彝族一个民族的节日。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所属专题:
彝族火把节(火把节)/火把节图片/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彝家干香椿
- 2 十月太阳历:彝族文化的明珠
- 3 彝族医药史(二)
- 4 彝族医药
- 5 彝族在节日庆典和祭祀中的食俗
- 6 彝族民居建筑
- 7 彝家传统名吃精粹(一)
- 8 彝族土掌房
- 9 彝区各地食俗
- 10 彝家传统名吃精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