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天文与历法
一、彝族历法
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说:“三十天叫做一个月,十二个月叫做一年。”彝文典籍《作祭献药供牲经》说:“春三月古神司绿,夏三月耐神司红,秋三月吹神司青,冬三月峨神司白。”叙事诗《三姑娘的遭遇》记载:“一年十二月,到三十晚上,四方桌子上,吃的十二样,喝的十二样,团团坐着吃,喜喜欢欢吃。”《查姆·鲁查姆》记载:“月大月小,月大三十天,月小二十九天,年大年小嘛,年大十三个月,年小十二个月,月亮太阳里头算出来。”史诗《梅葛》记载:“一年有四季,一季三个月”,“一年十二月,月月要生产”,“一年十二月,腊月那月好,一月三十天,初天那天好”。上述诸书,都不是历算书,但记载了彝族历法是以十二属相纪年、纪月、纪日的,一年是十二个月,一月是三十天,一年分四季,每季三个月。
(一)十月太阳历
彝族历史上的历法是一年10个月,一月36日。用十二属相(十二生肖)即按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十二兽”轮回纪日、纪岁。一个属相周为12日;每轮回三个属相周为36日,便是一个月;每轮回三十个属相周为360日,便是一年,因一年只有10个月,便不用十二属相纪月。彝族计算岁数时,每过十个月算一岁。一年十个月终了之后,另有五至六天置于岁末。作为“过年日”。过年日通常是5天,每隔三年加一天为闰日。常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彝族太阳历根据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以定寒暑季节,斗柄正下指为大寒,正上指为大暑。由这两个寒暑节令把一年均分为上下两个半年,各占五个太阳月。大寒期间为过年日;大暑期间过火把节。大寒之后是立春,由寒转暖;大暑之后是立秋,由热转凉。
(二)十八月历
彝族十八月历是彝族古代使用的一种历法,其产生的年代尚无确凿证据。彝族十八月历是远古时期彝族先民根据自然现象总结出来并使用的,历法以节令观念为基础,与农牧业生产关系密切。彝族古时曾运用过一年18个月,每月20天,外加5天“祭祀日”的太阳历。全年总数为365天,日、月均有其名称。
18个月的名称为:风吹月、鸟鸣月、萌芽月、开花月、结果月、天朝月、虫出月、雨水月、生草月、鸟窝月、河涨月、虫鸣月、天晴月、无虫月、草枯月、叶落月、霜临月、过节月。一月20天的名称为:开天日、辟地日、男子开天日、女子辟地日、天黑日、天红日、天紫日、火烧天日、水冷日、洪水日、葫芦日、伏羲皇帝日、伏羲姐妹日、寻觅人日、野蜂日、蜜蜂日、出人日、天窄日、地宽日、地缩日。
(三)十二兽历
现彝族一般采取十二月历,用十二兽肖纪年、纪月、纪日。但各地的十二兽肖不尽相同,如川滇黔彝族十二兽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哀牢山彝族十二兽为:虎、兔、穿山甲、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桂西彝族十二兽为:龙、凤、马、蚁、人、鸡、狗、猪、雀、牛、虎、蛇。彝族对十二兽肖纪年非常熟悉,各地彝族均会根据它来推算年岁,用以纪月纪日。
(四)星月历
彝族的星月历是依据月亮在恒星间的位置创造的一种历法。彝族的二十八宿是从鸡窝星开始,推算月亮的位置或行程以鸡窝星为起点,经放牧星、铜头星、铜手星、铜腰星、铜尾星、雪前星、雪翅星、雪腰星、雪尾星、金星、露冬星、露山星、豹角星、豹头星、豹口星、豹手星、豹腰星、豹臂星、豹尾星、掺杂星、神座星、座五星、天屋星、月空星、伤主星、扫尾星、移动星运行一周,有时为28天,有时为27天,称为一个恒星月,同时以每日月亮所在的星宿作为恒星月的日名。当月亮运行到鸡窝星附近的那天叫做“拖节”日,月亮在其他二十七宿附近的日子叫“路足”日。“拖节”日的一般时间为六用二十四、七月二十二、八月二十日、九月十八日、十月十日、冬月十四日、腊月十二日、正月初八、二月初六、三月初四、四月初二,五月没有。
(五)十月兽历
彝族测绘太阳转道的运行规律,用十棵杆影的移动情况,以及南北和东西二线焦点上的水珠反光时发射出的光环变化来确定其轨道的南极和北端,从而分出年、季、月。把一年分成阴阳两截,一至五月为阳年,六至十月为阴年,并用虎、水獭、鳄、蟒、穿山甲、麂、岩羊、猿、豹、四脚蛇来代替月数和年份,形成十年一次虎年虎月虎日的十兽纪日历法。
(六)时段
凉山彝族根据天色的明暗和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把一天分作十个时段:鸡鸣时,黎明鸡鸣为一天开始,鸡鸣以前仍属前一天晚上;天微明时,能够模糊地看到东西的时候;天大亮时,日出前后;放牲口时,上午;太阳当顶时,中午;太阳偏西时,下午;太阳落山时,黄昏;天黑时,天黑以后至睡觉前;入睡时,晚上;熟睡时,深夜至鸡鸣前。也有一日八个时段的分法,这八个时段的名称依次是:早晨(沙特)、上午(则古)、中午(马火)、下午(布节)、傍晚(姆斐)、黄昏(什作)、半夜(思阁)、鸡叫(划布磨)。
(七)季节
彝族太阳历是根据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定寒暑季节的。彝族巫师是根据北斗星斗柄在黎明前的指向定季节:春天“斗柄”指西;夏天“斗柄”指北;秋天“斗柄”指东;冬天“斗柄”指南。《西南彝志》中载有彝族先民以草木的枯荣变化定季节:“树木开花时,就叫春三月;树木花谢时,就叫夏三月;树木成熟时,就叫秋三月;树木枯降时,就叫冬三月。”
二、彝族宇宙观
(一)方位
把周围分成八方,这是彝族天文学的特点。八角、八方的特点,几乎渗透到彝族传统文化的一切领域。八卦则又是以八方概念为基础的,这与汉族八卦是一致的。彝族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日出为东,日落为西;水头为北,水尾为南(彝族地区的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有四个副方位,并以四种生肖表示,东北为牛,东南为龙,古北为狗,西南为羊。这八个方位统称“八方”,由此又生成彝族的八卦。彝八卦的卦名为哎、哺、且、舍、鲁、朵、哼、哈,前四卦为阳卦,后四卦为阴卦。彝八卦是彝族先民对宇宙八方的认识和定位。先定南、北、东、西“四方”,命名“哎、哺、且、舍”,合称“体门”或“体通”;再定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四角”,命名“鲁、朵、哼、哈”。连四方、四角合称“八角”,彝名“亥启”,即“八卦”。
十方概念实际是八方概念的发展,它与八方概念是统一的,只是为了适应一年为十个月的太阳历的需要,一方配一个月,才将八方扩大成十方,在原有八方的基础之上,又增加天上和地下两方,成十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方位概念。
(二)彝族八卦
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创始于古夷人伏羲部族。八卦汉名“乾、坤、离、坎、震、巽、兑、艮”,彝称“哎、哺、且、舍、鲁、朵、哼、哈”,彝汉称谓不同,而论理相同,都以八卦代表天、地、人和八方万物。彝文古籍记载中只有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而无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只有八卦而无六十四卦,原因是从西北进入中原的古夷人分支带入“伏羲八卦”,经古戎人周族演化为“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而从西北分支入西南的古夷人,直接继承和保留“伏羲八卦”,从而记载于彝文古籍之中。
《西南彝志》和《宇宙人文论》两部文献叙述了八卦的生成过程:由清气和浊气形成天地,天地发展后产生太阳和月亮,太阳月亮发出光辉,地球不停地运转,随之产生了哎、哺,接着又产生采、舍。哎为父,哺为母,采为子,舍为女,掌管土地四方的运转,一人管一方。哎、哺产生后,五行随之产生,五行中木主管东方,金主管西方,火主管南方,水主管北方,土主管中央。宇宙的四方又起了变化,八方随之形成,即有了哎、哺、采、舍、鲁、朵、哼、哈这一对父母和六个子女。宇宙四角起变化——东北方由鲁子来管,西北方由哼子来管,西南方由朵女来管,东南方由哈女来管。哺变化生水,哎变化生火,采变化生木,舍变化生金,鲁变成高山,朵变成平地,哈变化又生金,哼变化又生木。这宇宙的八方,从中变化出五行,鲁是长男,朵是长女,采是中男,舍是中女,哼是少男,哈是少女。
彝族现在还保留有推算日子和方位吉凶的八卦历盘。八卦历盘由里到外共六层,分上下两盘,上盘包括内三层,主要用于指明方位;下盘是外三层,用于指年、月、日三个时间标志层。从其结构可知,用八卦历盘主要是根据方位选时日,或根据时日选方位,以占算吉凶和命相。除八卦历盘外,还有一个八方圆轮,它作为象征性符号与汉族的八卦符号的功能完全一样,在功能上,八方圆轮是呼天唤地。吼月亮喊太阳,召唤八方众星来保佑福禄威荣、驱赶恶鬼。圆轮总是象征着转动,而转动总是一方面在空间实现,即以八方位做标志,同时另一方面又在时间中实现,就蕴含了白昼和黑夜,寒冬和暑夏,或者月亮的阴晴、圆缺交替。这些都是构成阴阳概念的客观内容。
彝族八卦是以“宇宙八方”观念为基础的,同时暗示八卦是宇宙观念的一种模式。彝族八卦和汉族八卦可能起源于当时对宇宙的理解,只是对宇宙观念的不一致导致两种八卦间的差异。彝族八卦没有形成像汉族八卦那样有主要标志的卦画。汉族八卦进一步精致化了,而粗糙的彝族八卦却保留了其原始形态,因而也透露出较多的原始信息,彝族八卦一直没有卦画正反映了这一原始情况。
(三)相关文物:母虎日历碑
母虎日历碑立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乐秋乡虎街土主庙内,墙壁所绘十二兽纪日壁画下的龛台正中。母虎日历碑为石刻古彝文碑,碑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3厘米,碑面粗糙未经打磨。碑文正中阴刻四个古彝文字,意为“母虎日谱”。碑帖两侧用古彝文自上而下书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十二字。据当地彝老说壁画是附近彝村耳继直毕摩达勒拉塔(汉名杞开富)所绘,碑为杞开富前历代祭司相传监护。现碑已失,刘尧汉先生藏有实物照片。母虎日历碑是彝族历法以十二兽轮回纪日的物证,与十二生肖不同的是它以虎为开头。
(图片来源:百家号-皮格玛利翁的象牙美人)
(四)二十八星宿
主要用于观测天体方位和测定季节,是彝族民间最常用、最熟悉的星宿,因其值日时分别有吉有凶,故彝人常用其来占星象。其星宿名分别相当于汉族的二十八星宿:通经(角)、路堵(亢)、基伍(氐)、基拉(房)、基中(心)、基猫(尾)、武能(箕)、武崃(斗)、武中(牛)、武猫(女)、蒙申(虚)、至初(危)、至本(室)、自曲(壁)、自南(奎)、自轻(娄)、自拉(胃)、自中(昴)、自争(毕)、自猫(觜)、宋僰(参)、毕布(井)、罗鼓(鬼)、姆耳(柳)、农科(星)、斯曲(张)、斯灯(翼)、经去(轸)。其排列共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五)万物雌雄观
彝族万物分“补莫”,即雄雌。有明显雄与雌生理标志者自然要分,不可想象的是两个相同难分的东西也要分。就一个人的两只眼睛、一对乳房都要分雄雌。一般大者为雌,小者为雄。彝族的万物雌雄观包含了三个朴素的哲学思想:一是万物源于雌雄的结合,雌雄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而成万物的形成和变化;二是宇宙的存在是因为雌雄的平衡存在而存在;三是万物可一分为二,无穷无尽。彝族“一分为二”的万物雌雄观,只是根据自身生存经验获得的知识。
(六)五行学说
认为宇宙间存在土、铜(金属)、水、木、火五种基本元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这五种元素相互作用和变化生成。它与古代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由水、空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和古代印度哲学家认为世界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的认识相类似。彝族五行学说明显带有中原古代文化特点,彝族最早流行东南西北中五方概念,天上黄道带的星座也被区分为五方星,这是彝汉文化交融的一个例证。彝族五行说源于火塘——“土”(火塘)上烧“木”,木上生火,火上烧“铜”(锅),锅上烧水,五种元素相生相克于火塘中。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彝家干香椿
- 2 十月太阳历:彝族文化的明珠
- 3 彝族医药史(二)
- 4 彝族医药
- 5 彝族在节日庆典和祭祀中的食俗
- 6 彝族民居建筑
- 7 彝家传统名吃精粹(一)
- 8 彝族土掌房
- 9 彝区各地食俗
- 10 彝家传统名吃精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