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婺彝族娶新娘——“泼水”和“摸花脸”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武定县白路,高寒彝家小镇,武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定彝族酒歌》的发源地和传承地。
全镇聚居着二分之一以上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彝族同胞,这里保持着原始而浓郁的彝族风土人情。迄今为止,彝族同胞在婚嫁上还沿袭着一个富有特色的礼俗,即“泼水”和“摸花脸”两种民俗。
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新郎家要派人到新娘家娶亲,队伍由新郎的姐夫率领着一些年富力强的小伙子及活泼开朗、聪明胆大的彝族小伙子。当娶亲队要到新娘家时,新娘家的房前屋后,沟上坎下早已埋伏好泼水的姑娘,这是娶亲队和迎亲队斗智斗勇的时刻。在远古的礼俗中,娶亲队一般都毫无防备,总是在危机四伏中忍受姑娘劈头盖脸的一头清水,然后冲进新娘家,在神坛前磕头拜谢。
如今,彝家娶亲队可谓“狡兔三窟”,寻谋着和迎亲姑娘玩些“花花肠子”。
白路的冬季,北风凛冽,寒透骨髓。娶亲队快到新娘家时,就换上雨衣雨裤,嬉闹着大大咧咧地冲进新娘家,让泼水姑娘爱莫能助。他们也会在进村前,分头行动,悠闲地冒充客人,陆陆续续地走进新娘家,待姑娘们发现时,往往只剩下娶亲队的主角一个了。这是因为姑娘们为了把好泼水关,总会想方设法弄清新郎的姐夫是谁,所以这个领头人一般都能逃此关,姑娘们会拽着扯着把光杆司令浇个透身凉,似乎为整个队伍准备的水都要他来享受。
泼水事毕,娘家人就把娶亲队礼让到堂屋,上茶款待,摆筵也将从娶亲队开始。
是夜,娘家人还要给娶亲队出难题。在马帮和轿夫时代,娘家人会把娶亲队的鞍子、辔头、轿杆等小物件藏起来,如果娶亲队找不到,就要出钱,迎亲的姑娘才会交出。
而在农村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娶亲大多由车辆替代,很多小伎俩也随之消失。深夜,娶亲队和迎亲的姑娘还要陪着新娘唱哭嫁调,主题多是围绕生活、爱情、感恩等内容。
翌日上午,便是考验娶亲队的关键时刻,摆席上菜也是最后才轮到娶亲队,让人捉摸不透的是,菜碗刚上桌,迎亲姑娘便拿出杀手锏,尤其是没有泼到水的,此时也在劫难逃。姑娘们先抢菜碗,这顿饭娶亲的人是不可能吃好的。才扒两嘴饭,姑娘们开始从新郎的姐夫下手,用猪油炒过的锅烟灰往他们脸上狠抹,这就是颇有情趣的抹花脸。
过完两道关,毕摩施法行礼。新娘的弟弟把新娘从新房里背出来到堂屋里,地上撒上松毛,垫好草席。新郎的姐夫就负责把新娘从堂屋里背出房,然后上马,或上轿,抑或上车,新娘从自家到新郎家这段路是不能直接踩到地面的,若要下地,都得用松毛或草席铺垫着。
一路欢天喜地不提。到了新郎家门,新郎的姐夫再把新娘背到神坛前和新郎拜堂。之后,再将新娘背进洞房,这次神圣的使命才算完成。(李绍德)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所属专题:
守望罗婺彝族文化:李绍德文集/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禄劝彝族家支制度
- 2 凉山彝族婚俗--婚前礼仪
- 3 没有新郎的婚礼
- 4 彝族特殊风俗小辑
- 5 彝族阿细支系传统美德侧记
- 6 昭觉彝族以酒为贵的酒文化
- 7 彝族撒尼人喊魂仪式
- 8 布拖彝族生死观
- 9 彝族“丧歌”
- 10 大小凉山彝族少女换裙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