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小伙的撩妹神器——镇南月琴
2017年12月7日,以镇南月琴为题材的彝族音乐歌舞剧《因为爱琴》在南华咪依噜风情谷拍摄,剧中的主角镇南月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镇南月琴的历史
月琴,是一种民间乐器,因形似满月,声脆如琴故名月琴,云南民间俗称“弦子”,是成年男女跳歌场上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
南华县古称镇南州,这里的月琴制作在清代即誉满三迤,“镇南月琴”的名号在民间已盛行数百年。它既是一种民间民族乐器,也是一件绝美的民族工艺品。
镇南月琴沿袭清代杨氏世袭其业,民国年间制作坊多集中在城内,约二十余店。解放后,南华成立了月琴社,月琴制作发展到鼎盛时期,深受友邻地州月琴爱好者亲睐,大量销往大理、腾冲、保山等地。在历史的进程中,传统手工艺人将镇南月琴的制作技艺传承下来。
2010年6月18日,省级传承人李树明创作的乐器——镇南月琴到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评为中国农民艺术节优秀作品。现在,镇南月琴已列入第二批省级保护名录。
省级传承人李树明
今年53岁的李树明,是南华县龙川岔河村委会人,也是月琴制作技艺的省级传承人。
李树明说,做好一把月琴,至少需要花费半个多月时间。材料的来源特别讲究,琴弦、油漆、颗粒胶等也是精心挑选。月琴制作过程繁琐,共有十个步骤之多。从剖解木料到设计花案、雕花、刷漆、上弦,全手工完成,每一把琴,点点滴滴倾注的都是心血。因此,自己记得每把琴的诞生和去向,因为一年也做不了几把琴。
据悉,镇南月琴取南华本地树龄在50年以上楸树、水冬瓜树、马樱花树、华山松等作为原材料,需在深秋树木成熟时砍伐,解板后阴干定形1年以上才能使用。制作镇南月琴的工具主要有手锯、线锯,各型木工刀具、手推刨、凿子、刻刀、钢丝等。
李树明向记者详细地介绍了制作月琴的制作步骤。制作琴框时,用前一年砍下晾干的水冬瓜树块拼成8边形,每块之间以榫衔接,用牛皮胶粘合,不用一颗钉子。琴板选用3块上好的楸树板,根据琴框的大小蒙于琴框上,琴面要整体镂空。琴杆的长短需根据琴框的大小而定,上端安龙头,下端安琴码。琴簪做成锥形,旋钮刻楞方便旋转调试弦线,琴台要上尖下宽,固定于琴杆上,用于弹奏音阶。弦线固定在琴簪和琴码上,共有4根,两两为一组,上是低音,下是高音,品高处是低音,品低处是高音。
最后,是月琴的美化工作。素琴上清漆,镂空图案上各种色彩鲜艳靓丽的桐油漆或生漆,琴板中间装一块亮堂堂的小镜子,琴带多为彝族少女手工刺绣品。
李树明以手工制作月琴为荣,看着自己一刀刀雕刻出龙凤呈祥、花好月圆的图案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他的琴,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发音准确、节奏明快、音色清脆悦耳。
彝族歌舞少不了月琴
云南各地皆流行月琴,婚嫁礼仪、孩子满月等多种喜庆场合都有它的身影。它既是跳左脚舞时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又是彝族小伙子谈情说爱、抒发情感、传递信息的工具。
清朝福建籍作家黄大琮,曾在镇南(今南华)写下了《镇南杂咏》:“秋街一片沸人声,齐上山坪抱器行;自鸣岁时娱乐意,月琴竹笛和芦笙。”这说明清朝时“镇南月琴”就已经深入彝族的娱乐歌舞之中。当你轻轻拨动琴弦,有如丝丝细雨飘落;当你急促拨弄时,犹如万马奔腾,激烈奔放,让人心情欢畅。
镇南月琴有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用五度定弦法调音,琴颈至面板上设7至13个品台不等,音域为两个八度。演奏时,琴斜置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键,右手用一竹片或牛角片拨动琴弦发音。弹奏技巧已发展到弹、拨、撮、滚、扫滚、按、颤、滑、吟等30多种,其中还有一种独特音响效果的“刮品”。
在楚雄彝族地区,月琴深受百姓喜爱。不论是山顶箐底还是田边地角,都可以听到月琴“铮铮”的声音,彝家人说:“听到弦子(月琴)脚就痒,没有弦子不跳脚”,这便是镇南月琴感召力的真实体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镇南月琴逐步赋予了歌舞文化、婚礼文化、祭祀文化、服饰文化、农耕文化、广场文化等内涵。代表性曲目:“思乡调”、“喜庆调”、“合心调”、“进门调”、“散闷调”、“梦香 ”“草皮调”等。
(图:南华文体广电旅游局)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朴喇鼓舞
- 2 玉溪彝剧简介
- 3 彝族月琴
- 4 神秘的哀牢山彝族三笙
- 5 鹤庆吹吹腔
- 6 彝族传统民间乐器 之一 “ 克西菊...
- 7 左脚舞
- 8 彝族四弦弹唱
- 9 情趣盎然的烟盒舞
- 10 彝族妇女(花腰)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