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嶍峨古镇”建设的文化忧思

作者:黄龙光 发布时间:2016-10-10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古镇建设与古镇旅游,是近年来国内很多地方热衷的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一源于当代中国城市化建设背景下对古村古镇的一种乡愁回望,一源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价值重估和公共意识回流。纵观目前全国各地方兴未艾的古镇建设,大多数均沿地方独特的自然、历史、文化内在脉络,基于一定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基础而进行的一种保护性开发,也有极少数“借古建今”凭空打造的“仿古镇”“假古镇”建设项目,其最终诉求是实现地方生态、经济、文化与社会多方共赢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峨山,位于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山区,近年县里适时抓住国家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契机,在县城双江镇规划建设“嶍峨古镇”,这是推动峨山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峨山境内15万各族人民的大手笔工程。在9月15日全面开展棚户区拆除工作最后日期到来前,笔者最近围绕清乾隆时期峨山双江镇大理寺少卿、著名书法家周於礼故居等古建筑走访了部分拆迁户,很痛心地看到大大小小的古建构件纷纷被随手拆除、贱卖、丢弃,而10天后周於礼故居也将面临彻底拆除,由此引发笔者以下一系列文化忧思。

  古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文化空间?

  囿于人类与生俱来的作为生物人的身体感官触知的有限性,以及长期以来物质遗产、文物观强加给我们一种物质取向的文化价值认定惯习,导致我们往往容易将古镇建设视作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拆-建重装过程,如果这个重装是大拆大建、全拆全建就走极端了,因为古镇建设需要一个因地制宜且极具专业性的整体规划。在人类学文化整体观视野中,古镇应是一个集物理属性、文化属性与社会属性三合一的公共文化空间。其中,有形的自然空间是古镇的框架基础,无形的文化空间是内涵灵魂,主体的社会空间是生命活力。文化是一个地方识别和认同自我的有效标识,正是各地迥异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勾起了同质化城市建设背景下广大游客的文化好奇心。但是,如果为了古镇建设的异质性,标新立异地打造、空造一些假文化、伪民俗,那就走火入魔了。因此,建设一个地古镇之前,组织专家先行全面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是必要的,对文化家底做到胸中有数后,才能在天赐的地形地貌地理范围,照一定的历史、文化逻辑,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开发,在文化生态和谐的前提下如数家珍般呈现与展销地方文化魅力,使古镇建设既是一个文化大工程,也是一个惠民大工程。否则,纵有一堆精美豪华的现代建筑,没有构精的文化灵魂与富有人烟的社会主体及其生活,那就徒建空壳一身、空镇一座。

  “嶍峨古镇”建设要保护哪些历史文化?

  内涵式文化空间的古镇建设,一旦离开地方历史文化脉络,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准确地说,嶍峨古镇不是建旅游小镇,更不是建“嶍峨新镇”,古镇之“古”源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古镇建设与其说是为了开发历史资源,不如说是为了保护历史文化。双江镇源于犹如V字形汇于峨山县城潺潺流淌的练江、倪江,这是自古至今生养、滋润双江人民的两条母亲河。追根溯源,涉“嶍峨”这个地名的文献记载始于唐朝。“嶍峨”地名,据说得名于县城东北的嶍山和峨山。唐时为史载最早族群“嶍猊蛮”所据。南诏时期隶属通海都督府“嶍峨部”,为乌蛮三十七部蛮之一。元宪宗六年设“嶍峨千户”,后改为隶临安府的“嶍峨州”。民国十九年(1930),嶍峨县始改称峨山县。举目四望,富有2000多年历史的峨山,历经各个时代大大小小的社会变迁,今天留给我们的历史遗留物并不多。

  窃以为,“嶍峨古镇”文化空间的主体架构,粗线条地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历史支点:一条古道、一座文庙与一所故居。一条古道,指横贯城关镇东西街心的茶马古道,它是西南自通关、老鲁关,东北至刺桐关茶马古道不可或缺的沿途一站。旧时街心青石板路上留有或深或浅的马蹄印,连同城关街心两旁、西南向的坡脚村一道成为驻马店、马具店,可能就地也有一些日用品商贾集散。可惜,青石板古道早已换成了水泥路。文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崇高殿堂,也是一个地方文化发达的象征。一座文庙,现位于双江小学校内。嶍峨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两旁建有教谕署和训导署。天启七年,因疑嶍峨“科第不盛”“士之所以淹抑”,时任知县蒋恒盈力主迁建文庙,共迁建正殿、廓庑、戟门、棂星门,以及启圣祠、明伦堂、名宦乡贤祠、礼门、泮池等,清时历经多次重修、增修和修缮。可惜,因地震、“文革”,文庙建筑如今仅剩大殿、西厢房、西大门和月牙塘。一所故居,指清乾隆年间举人、进士、江南道御史、鸿胪寺少卿、通政司参议、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著名书法家周於礼故居,现位于城关镇西关街67号。周於礼的书法造诣很高,国家博物馆、图书馆珍藏有其书法作品。通海秀山涌金寺、清凉台、文化馆,昆明园通寺、华亭寺等处横匾、对联、字贴均有其作品留存。遗憾的是,这样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嶍峨历史名人及其书法珍品,连同生他养他的故居、葬他的墓地,均因未列入文保单位而面临拆除。事实上,周於礼故居、祠堂(已毁)、墓葬,加上皇帝诰封碑刻63通、书法手迹珍品,是一个历史文化丛,是构成嶍峨地方文化史的重要内容。这些嶍峨历史文化遗迹长期未获文保单位身份,除了文保单位价值评估受行政思维影响外,主要源于地方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一种无知与无心。至于“嶍峨古镇”规划中的四大城门、“峨阳八景”等,都是一些重建的物质性符号,必须通过想象回到历史才能领略其风采。不能保住、保护在嶍峨历史时空中真实发生的这些重要文化支点,我们将无从阐释“嶍峨古镇”的历史根坻究竟何在?否则,我们将重演目前贻笑全国的“古长城变水泥路”、丽江规划建“法国地中海小镇”的保护、开发闹剧。

  未来我们如何使“嶍峨古镇”活起来?

  未来理想的“嶍峨古镇”,要避免“三化”,即过度商业化、空心化与静态化。规避这“三化”的问题,归结到一起就是如何有效激活“嶍峨古镇”。古镇建设旨在以经营旅游文化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经济惠益反哺文化传承与保护,但一旦过度商业化开发,即预示着铜臭味即将淹没历史文化保护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古镇文化旅游的肤浅化、低俗化甚至媚俗化。这在当前峨山县域经济整体发展低迷的情况下更要引起我们的警惕。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被亮黄牌警告即是前车之鉴。基于文化主体与文化权益的角度,古镇的空心化,主要指古镇出现去主体化的现象。“嶍峨古镇”的主人不是外来商户,而是生活其间的嶍峨百姓,不论古镇的时空如何改变,这里承载着其祖祖辈辈的历史记忆,他们常态化的日常生活与风俗民情,与身边手眼所及的历史遗迹一道,和谐地在地化真实展现、书写着“嶍峨古镇”的历史与文化。这在近邻楚雄“没有彝人的彝人古镇”建设上值得反思。古镇的静态化,指古镇文化处于一种类博物馆式静态展示,古镇历史文化整体格局缺乏一种动态、活化的良性流动,最终使古镇历史经符号化而成供展示的文化标本。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古镇如何避免静态化,可以自然时序为时间轴,以古镇主体生活串联起各相关历史文化符号,重新黏接他们之间原有的血缘纽带,通过祭孔、彝族火把节、祭祖、民俗展演等一系列公共活动全面激活古镇历史文化的生命力。这样,使古镇历史文化资源在内外语境下,成为当地人和外来游客共享的嶍峨文化大餐,由此提高峨山各族人民作为“峨山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历史,记忆过去,明鉴现在,启示未来。任何一个具有文化情怀的人,都必定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作为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峨山从塔甸老龙洞考古发掘距今1万多年的“峨山人”,到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彝族花鼓舞,从茶马古道、周於礼故居、文庙到范石生将军诞生地,以及丰富独特的彝文古籍、民间歌舞与礼俗文化,峨山不是没有文化,而是我们长期以来缺乏对峨山地方历史文化的正视和重视,我们真的需要借建设“嶍峨古镇”的契机,全面深入调查整理峨山地方历史文化,让其成为峨山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软实力提高的重要资源,使峨山15万各族人民不仅能够共享县域经济建设的成果,而且可以共享民族文化建设的福祉。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