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祭奠礼仪
如果说,彝族的婚礼自始至终歌舞不断,喜中见悲,那么,他们的丧事则是悲中见壮,从头到尾,蔚为大观。
一、斋祭(彝语叫“数补”或“数挣”)
历史上彝族通行火葬,死者的骨灰用陶罐装好,埋入地下或放在岩洞内。明、清以来,大部分改为装棺土葬。斋祭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斋祭的场面很大,有首古彝歌描述说:“打牛遍山红,杀猪遍地黑,宰羊遍地白。”主祭者是死者的嫡系后代,要在住宅附近选一片很宽敞的坪子或耕地,用白木棒和树枝等搭成一座“祭城”。“祭城”内分东西南北,用白木棒和绳索隔出弯曲小巷,直通城的中央,它表明死者一生走过的坎坷曲折道路,“祭城”中央停放着死者的灵柩。祭奠时间长短,也视死者的社会地位和家境而定:一般三天三夜或一天一夜,较长的九天九夜或七天七夜不等。前来祭奠的亲戚,自带粮食、牺牲(牛羊猪)、白酒、裹尸的布、象征金银的白木片、纸人、纸马以及灯笼等物。祭奠开始了,跳脚队走前,唢呐队居二,吹奏丧乐,祭奠人弯腰垂手徐行,跟在后面。由东门进,西门出,南门进,北门出。这时鞭炮齐鸣,地炮震山响,恸哭声四起,光景极其悲壮。
祭奠队伍从各条小巷转到灵柩前,绕灵柩三圈,跪拜三次。“布慕”手执收牲棒,指点祭品宣布:“某某亲戚家祭品到!猪一只,羊一只,牛一头……”祈死者领受。祭毕,转圈绕出“祭城”,其形态宛如撮箕或簸箕形。这种祭奠礼仪叫起“转戛”。
整个斋祭由“布慕”主持,念诵彝文经,经文内容涉及面很广泛。其中“仇举”或“脚母”,即给死者指路,让死者的灵魂循着经文指出的道路,回到老祖宗们生活过的地方去。彝文《指路经》一般为五言句,文字流畅,它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彝族祖先们迁徙时走过的路线,经历的名山大川,在何处住宿过,做过些什么事等等。经文还对沿途的地理概貌风景描绘得十分清楚,即可当游记作品欣赏,又是研究考据彝族起源和迁徙的史料。
威宁彝族“布慕”念诵的《指路经》,记载了经凤山、草海至云南东川、曲靖、宣威等地的山水地名。全省各地的彝文《指路经》其内容不尽相同,但都给死者指路:要经过威宁草海才能转入云南等地。
上述斋祭,解放前也只有土目和富户以及家族较大的家支做得起,一般彝家只能从俭而祭之。贫苦的彝家当时做不起斋祭,可以不做,等到哪一代做得起了,便将上几代死去未做过斋祭的祖人一并斋祭。总之,斋祭是要做的,不做斋祭死者就进不了祠堂,据说灵魂也就找不到归宿之处,这是古老的习俗。
1904年,基督教传入威宁后,凡信教的彝族都不做斋祭了,不信教的彝族无一不做斋祭的。现时,自觉不做斋祭的也有,大部分则从俭而祭之。
二、跳脚(又名“铃铛舞”)
由几个青壮男子手持一串铜铃,在死者灵前跳舞。舞者扭动腰肢,有节奏地摇响铜铃,脚步和铃声合拍,节奏鲜明而有力。舞蹈的动作,有描绘翻越高山峻岭和攀沿悬岩绝壁的;有再现披荆斩棘和战胜艰险的;还有你背着我,我背着你,以示互相帮助和团结奋斗的。总之,它给人的不是哀伤,而是一种战胜人生坎坷征途和各种险阻的力量。
舞者边跳边唱“啃荷”(丧歌)。歌声深沉、雄浑、古朴而悲壮。歌词内容有赞扬死者一生功绩和为人处世的,有悼唁死者和训世的等等,一般为五言句、三段体:前两段设比,后一段点题。现翻译一首如下:
岩垮岩不哭,
岩垮岩羊哭。
为何岩不哭,
为何岩羊哭?
岩没垮之时,
是岩羊睡处,
岩垮了以后,
岩羊没住处。
――所以岩羊哭。
树倒树不哭,
树倒鹰雏哭,
为何树不哭,
为何鹰雏哭?
树没倒之时,
鹰雏有落处,
树倒了以后,
鹰雏无栖处。
――所以鹰雏哭。
父死谁来哭?
父死儿来哭。
别人何不哭,
儿子为何哭?
阿爸没死时,
他帮儿的忙,
阿爸死以后,
谁来帮儿忙?
――所以儿要哭。
关于“跳脚”(即“铃铛舞”)的来历,有两种传说:其一、彝族先民们迁徙时,所经过的地方根本没有路,全是深深的茅草,藤蔓和荆棘。走在前面引路的人,用自己的双脚为后面的人踩出了一条路。“跳脚”便是纪念和继承祖先们不畏艰苦的“踩路精神”。其二、彝族先民们南迁时,一路上既要踩出路来走,还要不断地与敌人作战,人马伤亡较大,甚至首领也牺牲了。可是,剩下来的人并不灰心丧气,他们继承先烈的遗志,取下死马脖上的铃铛,以手摇响着迷惑敌人,表示人马继续在浩浩荡荡地前进。
三、“回避”及其它
据说,人死后会在夜晚化作猫、狗、鸡等动物回来,家里的亲人必须“回避”。一般“回避期在三至九天内,具体时间由“布慕”推算决定。到了该“回避”那天的傍晚,要把房子打扫好,筛一点干净的灰铺在堂屋地下,然后全家人到别家去借宿。次晨回家来,见灰上留下的是猫、狗脚印就吉利;倘若灰上留的是人脚印,就预示将有祸事临门。其它如死者垫过的铺草,要拿到岔路口烧掉。灵柩刚抬出门,家里的长者要为全家人叫魂,唯恐活人的魂魄随死者而去。上山埋葬时,要宰羊杀鸡祭奠死者(鸡在山上用柴火烧熟分而食之)。送葬仪式上有一匹备好鞍镫的空马,称“驮魂马”,为死者生前所喜爱而常骑之马,此时备其灵魂骑乘。这些丧事中的传统风习,带有迷信色彩,一时很难摒弃。
(作者单位:威宁县文化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石屏彝族祭大龙
- 2 彝族土主崇拜中心何在
- 3 彝族毕摩及毕摩文化
- 4 彝族“祭祖大典”――“耐姆”祭祀...
- 5 弥勒彝族阿细祭火仪式
- 6 “招亡”与“祭羊”
- 7 福长村的“大王操兵节”
- 8 黑虎之灵――彝族的虎图腾
- 9 六盘水彝人祭山神 祈求风调雨顺
- 10 毕摩送祖灵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