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密岔支系的鬼节
鬼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施孤、地官节或斋孤等,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其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彝族密岔支系则于农历七月十四过此节。汉代时,中元节是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道教认为中元节为地狱之官的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会将鬼魂全部放出,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而佛教中又称为盂兰盆节,是佛祖七世父母的忌日。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如来佛祖每年聚各路神祇在大雷音寺开的“盂兰盆会”即是此节。
鬼节实为汉族的典型节日,部分彝族密岔支系聚居村落在解放前并不过鬼节,仅有少数邻汉族而居的村落在每年农历七月十四过此节。这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密切关系,这种文化间的碰撞的相互的,且多表现于民俗之上,如彝族过中元节(鬼节),而汉族在婚嫁时亦打青棚、栽松蓬等。
滇中北一带汉族的鬼节历时三天,异常盛大。鬼节前一天要将祖灵接回家中,鬼节时要用香火纸烛供奉,节后一天要将祖灵送出,让其带着子孙孝敬的金银赴阴间赶“东阳大会”。而彝族密岔支系的鬼节虽是借汉族之俗,但别具民族特色。到了农历七月十四,先宰杀雄鸡供奉家堂和祖神,之后供奉家谱。
晚饭前再端着三只分别盛有鸡头、鸡爪和鸡翅的碗和未食用过的“干净”饭菜到门前祭祀祖灵,并用草木灰在地上围作三圈,再将青香点燃后顺着灰印插满,以防止孤魂野鬼前来抢夺,灰印中间还要烧上纸钱、冥币等。此三圈灰印不同姓氏支头象征的意义不同。一、以家中最年长者记,分别代表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辈;二、以家长夫妻两边祖灵和远亲祭,分别代表夫家祖灵,妻家祖灵和远亲祖灵;三、以单独祖灵祭,凡血亲、姻亲每一祖灵围一圈,此类至少三圈,一般为七至九圈,多则十一圈以上,但均为单数。
所有祖灵都在各自的区域内享用子孙的贡品。祭毕,在旁边另选一地,烧上青香纸火,同时在一个盛满水的木瓢内倒上三滴酒,再放鸡肉、猪肉各一小块,并往内烧一张草纸,最后向外泼出,以祭祀“烧死的”、“淹死的”、“吊死的”、“难产死的”和“见血光的”孤魂野鬼,让其保佑家中清洁平安,无病无灾。
农历七月十四晚,为避免与鬼魂相遇,所有人都不能出门。到了十五日早,第一声鸡鸣前,祖灵和同族孤魂野鬼要去到大理蒙化(今巍山)赶“上安街”,传说上安街是人鬼共存的集市,也是所有彝族密岔支系祖灵向往的首府。这里的景象为:“大理上安街,上安十三街,地上有路飞,天上有星飞。神在天上走,人在中间走,鬼魂地下走。”
在我国鬼节的日期南北不一,一般北方为七月十五,而南方为七月十四。相传南方原并无中元节,是古代汉人南迁传入的。有这样一种传说是:大约在宋代,北方战乱,一批汉人仓促南逃。但就在逃走前夕,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把祖宗带走?按传统,只有在除夕、清明和中元节祭祀祖先时,祖先们的亡灵才会聚拢回家,能跟着灵牌走。此时离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只有一天,但他们已经等不及。为了聚拢祖先们的亡灵,他们决定提前一天过中元节,把祖宗的亡灵集中起来,然后带着祖宗牌位逃往南方避难。后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逃往南方的汉人就把中元节改为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过。
如今,“七月十四”已经是许多南方汉人和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石屏彝族祭大龙
- 2 彝族土主崇拜中心何在
- 3 彝族毕摩及毕摩文化
- 4 彝族“祭祖大典”――“耐姆”祭祀...
- 5 弥勒彝族阿细祭火仪式
- 6 “招亡”与“祭羊”
- 7 福长村的“大王操兵节”
- 8 黑虎之灵――彝族的虎图腾
- 9 六盘水彝人祭山神 祈求风调雨顺
- 10 毕摩送祖灵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