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彝语地名探讨
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元江县地名志的出版,为我县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现状描绘了一个基本的概貌。但在地名志中,部分地名条款与其地名的真正内涵相差甚远,没能反映出其地名的含义及来历。为了避免以误传误,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地名与读者共同探讨:
脊背山:位于青龙厂镇西拉河村委会驻地西5公里,海拔1427公尺。元、明、清时期各类条文的记录中都写成“结白”两个字。而没有发现过“脊背山”的记录条款。“结白”,彝族语“结”,指的是“铜”,“白”,的指义是“山”。所以,“结白”是指含有铜矿的山。《中国西南民族史》载“结白土司本鲁魁山头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总堵范承熙招抚授方从化土巡检世职。雍正五年(1727年),从化之孙方国臣从征镇茶山江坝有功,给土千总委牌。管辖各里村寨东至石屏州界小河底180里,南至临安五土司界180里,西至他郎因远120里,北至新平扬武100里”,也曾开采过铜矿。结白村民为彝族朴拉支系,解放后,村民已经搬迁到西拉河居住。
黄泥冲:黄泥冲是洼垤乡它才吉村委会属下的一个自然村,海拔1294公尺。“黄泥冲”,彝族语音应该是“合枘磋”。“合枘”,彝族人对非正常死亡人的幽魂叫黑鬼、“磋”,泛指山箐。因此,“合枘磋”即其意是黑鬼游荡的山箐。
清道光十九年二月十六日(1839年),以三马头(撒摩徒)管下二十三火头公议在合枘磋(今黄泥冲)立《禁止贼规》碑,将违反禁规较重的撒摩徒人绑到合枘磋活活烧死,合枘磋因此而名。
可朵别:可朵别是澧江镇莫拉村委会属下的一个自然村,海拔1200公尺。彝族的原始地名不叫可朵别,而叫“嗨匹莫”,彝族语“嗨匹莫”是指竹鼠,村子因竹鼠多而得名。那么“可朵别”这个地名是怎么得来的呢?相传清顺治十五年,(1676年)明末永历帝走永昌,被元江土知府那嵩从楚雄迎回元江,并供奉甚谨。因元城炎障,时天宝山佛院落成,迎帝驻之。当永历帝来到嗨匹莫村子边时,看到这里山高箐深,土地肥沃,水草丰盛,这对急于奔命逃难的永历帝来说,是个得天独厚的禁地。便对随行人员说:“这个地方也可躲避”。后人把嗨匹莫村唤作“可朵别”,随之,天宝山佛院也改唤成大明庵。
洼垤:今洼垤乡政府驻地,海拔1388公尺。相传有一个名字叫白往得的彝族青年,带家人从建水搬到今天的洼垤拓荒居住。时人把白往得居住的村子弃姓留名,叫“往得”村,现在的洼垤是“往得”的变音。
都堵:都堵今洼垤乡业白村委会属地,海拔1492公尺。彝族语“都堵”的“都”是“出或者往”,“堵”是“方位”,都堵是出江外处处所。普漂渡口与元江东门渡口齐名自古属交通要道,各朝代都设重兵驻守。都堵村子因居住于出江外的要塞地而得名。
叶母得:叶母得山位于青龙厂镇西拉河村子西北3公里,海拔1460公尺。彝族语“叶母”是指豹子,“得”是指洞穴,意为豹子洞穴。
老武山:老武山是东峨镇农场田村委会属地,海拔1453公尺。喇鲁(喇乌) 康熙《新平县志》卷二《新化州风俗》说:“喇鲁,性悍,居岩穴,衣麻布,捕山禽野兽度日,差徭赋役具无。”这里没有明确喇鲁系何民族。看来,直到清朝初年,新化州的喇鲁仍然比较落后而流动性很大。道光《云南通志》说:“喇鲁,亦曰腊乌,勤本业(农业),遇人退让。其散处荒僻者,食蜂蛇。永昌府属有之。”据光绪《腾越州志》卷十五的记载,永昌府属境内的喇鲁分布在腾越州。这部分喇鲁则有一部分较先进,另一部仍然比较落后。又雍正《云南通志》卷二十四说:“喇乌,临安、景东有之。”(临安府的部分即在新平县,新平县原属临安府,雍正十年始改隶元江府。)元朝以后,这个小集体被冲散,分布到东起新平、西达腾越的广大区域内去,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原有文化特征的情况下,杂居于其他民族之间。近代彝族中有一部分自称“腊鲁濮”、“腊倮”、“阿鲁”,是为彝族中的腊鲁濮支系。即清代记录中的喇鲁、喇乌。汉族称他们为“乡谈”、“香堂”。主要分布在新平、墨江、普洱、云县、华坪等地。除新平的部分外,其他地方的是清朝中期以后继续迁徙流动的结果。老武山系元朝前因彝族支系喇乌人(今腊鲁人)居住而名。
咪哩:今咪哩乡政府驻地,海拔1823公尺,现居住居民系哈尼族堕塔支系。清光绪《皇清职贡图》说:“利米蛮,状貌黝黑,颇类蒲蛮(布朗族)。宋以前不通中国,元泰定间始内附,聚处顺宁山箐中。”泰定年间在庆甸一带设置顺宁府,当地的罗罗即与蒲蛮一起纳入顺宁府管辖范围。显然,元代顺宁府境内的罗罗即利米。元朝以前,这部分罗罗(利米)与蒙化州的“罗罗摩察”有更为密切的联系,所以元朝时期共同联合起来进行反抗。利米是南诏、大理国统治时期西部“乌蛮”中的一部分。元朝初年,他们与蒙化州的“罗罗摩察”联系较多,这部分“罗罗”自称为“利米”。元朝以后,部分“利米”人向东南部流动,清朝雍正年间到达普洱府辖境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说:普洱府属威远厅(今景谷县)有利米。道光《云南通志》说,宁洱县(今普洱)也有利米。汉族称他们为“咪里”,即“利米”。其主要分布在凤庆(顺宁)、景东、墨江、普洱、江城等地,与清代的记录情况基本相符。据新平县民族概要记载,今新平县的莫沙、平掌、联合、松山等乡镇及村委会有相当数量的彝族支系咪哩人居住。今天,元江的彝族中已经没有“咪哩”这个支系,但不难看出,现在的咪哩,昔日是“利米人”居住的村子,因为汉族人把“利米”称之为“咪哩”,所以,咪哩的地名由此而名。
大黑铺、小黑铺:大小黑铺是咪哩乡属地,大黑铺是村委会驻地,海拔1721公尺。《旧云南通志》载:“黑铺,元江有之,其俗与窝泥同,而语言微异。性巧慧,善作宫室编竹为器,一切床几桌凳,备及精巧。男黎黑,女微白,上下相接皆有礼。畜养山羊,不食羊肉,夷中之最善者。”《新平县志》载:“性类摆夷,怕见汉人,形容最黑,不应赋役。”元江一带的“黑铺”,在从事农业和纺织手工业的同时,制作竹器的手工业发展最为突出。《元江志搞》说:“元江器用竹几、竹床、竹桌、竹凳,多为‘黑铺’所制造,产品‘行极精巧,虽汉人不能过’。这些竹器,大部分作为商品“入市交易”。现在在大小黑铺村子居住的是哈泥族支系堕塔人,原居住的大小黑铺人或迁徙或融合在堕塔人之中了,大小黑铺的地名是曾经因黑铺人居住而得名。
阿不都:青龙厂镇阿不都村委会驻地,海拔1328公尺。彝族语“阿不”是“阿菠”之音。“阿菠”即是青蛙,“都”是塘或是洞穴,阿菠都因青蛙多而得名。
它科垤:它科垤是龙潭乡它科垤村委会驻地,海拔1308公尺。彝族语“它科”是指南瓜,“”垤是指坪地。即因盛产南瓜而得名。
地名除继续承担着交往功能外,还为许多领域的研究与开拓提供了释疑的钥匙。
我县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名文化底蕴也很深厚,在地名标准化和语言文字规范化进程中,强调对地名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慎重处理地名用字、更名问题,使地名更好地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