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乡彝族(俐侎人)服饰调查

作者:​钱春林 高春明 发布时间:2024-07-11 原出处:​非遗文化大观园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一、概述

俐侎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中国的彝族,主要居住在滇、黔、贵,俐侎人主要分布在滇西的临沧市。全市共有俐侎人22556人,分布在三个县,五个乡镇,二十一个村。分别是永德县乌木龙乡菖蒲塘村、木厂村、炭山村、乌木龙村、厥坝村和半卖村;亚练乡章太村、塔驮村、兔乃村、平掌村、云岭村、垭口村、亚练村、文化村、鱼新塘村;凤庆县营盘镇勐统村、大乃坝村以及郭大寨乡团山村;云县幸福镇红岗村、勐底村、邦信村。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乌木龙彝族乡位于永德县城东北部,东经99º42′,北纬24°12′,距离县城德党97公里,海拔2100米,共有俐侎人2465户,12363人。我们所调查的永德县乌木龙乡岩子脚自然村分4个村民小组,两个俐侎人村,两个汉族村,全村137户,人口612人,我们的调查对象在箐边村民小组,箐边村民小组有47户,215人。他们种植少量玉米、核桃、茶叶、水果,主要经济来源靠务工。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历史渊源

俐侎服饰制作,历史悠久,据(皇朝职贡图)记载:“俐侎蛮、状貌黝黑,颇类蒲蛮……聚处顺宁山箐,男子戴竹缘帽,著麻布短衣,腰系绣囊……妇女青布裹头,短衣跣足。”从其历史的记载和对其民族的起源、发展,研究其服饰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传,最初的俐侎人由楚雄、景东一带迁徙而来。由于居住地潮湿,建盖房屋时,一般要离地三尺五寸,自称为“离地人”,后改名为“俐侎人”。新中国成立后,把俐侎人划归为彝族。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俐侎人服饰基本情况

俐侎人崇尚黑色,20世纪60年代以前,俐侎人服饰用料都为大麻纤维,其纺织都由女子承担,随着时代变迁,男子只有在节日才穿民族服装,但女子仍保留着传统服饰,其用料随着时代发展棉料逐渐代替了麻料,所用装饰材料也更为丰富,但其制作工艺代代传承,经久不衰。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俐侎男子服饰相对简约,主要包括包头,对襟衣裳和侧襟衣裳、腰带、直筒裤、鞋。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女子服饰相对复杂,包括头巾或头套,上衣分为内衣、外套、裙子、围腰、腰带、裤子、小腿套筒、绣花鞋。男童瓜皮带须帽,女童串珠流苏小瓢帽。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俐侎服饰分为普通装和盛装。盛装里面包括礼服、新娘装等。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服饰制作技艺

20世纪60年代以前,俐侎人服饰用料多为大麻纤维,其纺织都由女子承担。随着历史发展,棉料逐渐代替了麻料,所以所用服饰材料也更为丰富,但其制作工艺仍然继续传承。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俐侎人服饰制作方法:俐侎人服饰都以黑色为主,总体上,俐侎服饰制作有织布、靛染、制衣三道工序。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步,织布。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俐侎人旧时用大麻或棉花纺织,现在买棉线纺织,纺织前用玉米砂浆煮线,然后绕成陀,抽成经线,缠于织布机上。织出的布宽约25厘米,长达数十米。花格子布的纺织也是如此。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ushi1.jpg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步,靛染。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靛染分染生白布和染点花布两种,点花布是用点花棍把石灰水点在白布上,图案呈梅花形。点花用石灰,在石灰里加白酒。将酒和石灰和在一起。然后开始点花。点花时间要长,然后晒干,如此反复。最后要把石灰刮掉。刮完又用棒子把石灰敲掉。点花布主要运用于包括绑腿、鞋子、衣服和帽子。点花的形成的花纹是梅花。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ushi2.jpg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染生白布的染料是当地种植的靛叶,即板兰根。制作靛浆时将板兰根浸泡于靛缸中5至6天,待根叶腐烂,捞出叶渣,加入石灰水沉积靛水,用麻布袋过滤,过滤后靛浆留在布袋里,再用辣留草、灶灰水混合搅拌,制成靛染液。靛染液制好后,把生白布置入靛缸,浸泡24小时取出扭干,缠绕在圆木上用木板敲打,使靛色渗透均匀,再晾于竹竿上。晾干后再进行染制,反复七八次。染好的布还要定色,即取香木树皮连同少量冬荞子、糯米煮水,煮到水呈红黑色,将染布放入水中,取出晾干,反复数次,直到色泽饱满,润滑均匀为止,黑布染制即告完成。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步,裁剪制衣。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俐侎人制衣分备料和裁剪两部分,备料是缝制编花和镶布条。编花用黑白碎布缝制而成,宽2厘米,用于衣角、袖子、裙子、小腿裤筒。镶布条有鸭蛋绿、深红、黑、青、艳红五种颜色,宽2厘米,用于衣领衣襟、裙边、衣角花编两侧、小腿裤筒。裁剪分直裁横裁两种,一般衣服裤子直裁,袖子横裁。布料裁好后,压上花边和镶布条,缝成衣服裤子。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ushi3.jpg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俐侎人做衣服的顺序是先做衣服的装饰件,如要绣花的部件、滚边的布条,然后是衣服的下摆,把花边贴上去,然后做袖子,再做衣片,衣服前后片是一个整体,左右衣片拼接在一起,前片不拼接,在中间剪一个圆洞,老式的是剪一个方洞做领膛,顺序是把花边上到前衣巾上;贴上花边的下摆上到一片上,再上袖子,最后上领。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纺织、靛染到制衣,整套工序全手工完成。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服饰的类型

(一)俐侎男子服饰:

俐侎男子服饰相对简约,老人戴包头,衣着对襟衣裳,腰系黑色布带,下身穿摆档裤;青年人戴头套,着侧襟衣裳,不扎腰带,下身穿摆档裤。俐侎男子服饰几乎没有装饰。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女子服饰:

女子服饰相对复杂,分为普通装、盛装。年纪稍长着黑色包巾、年轻女子戴花格子包巾,上着无领对襟裳,胸前挂一串带银铃、针筒的挂饰(他们把这称作“三需五宝”),袖口襟边镶有红、黄、蓝、黑布片拼接成的花纹图案,腰束带须腰带;下着筒裤,外加有边角花纹套裙、小腿套布筒及围腰;脚穿绣有白地角花的船头鞋。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ushi4.jpg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盛装中的代表为嫁衣。新娘装色彩艳丽,尤其是包巾,四周用红、绿、绸缎镶边,四角缀有五彩缨穗、串珠等饰品,穿戴起来华美多姿。其次,新娘装多配饰,不仅衣服脖颈两旁有三十个小银泡,胸襟两边用八个大银泡做装饰。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俐侎女子还注重装饰佩戴:两耳坠银制大耳环,手戴银镯戒指。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童装:

采访时,张理政老人提到,年龄较小的幼童,多穿一件生白布制成的对襟布扣长衣,但是很可惜,此次采访没能见到婴儿服饰的实物。大约到了5、6岁时可穿与成人款式相同的服装,男孩戴带须瓜皮帽,女孩戴串珠流苏小瓢帽,或者用花格子头巾包头。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服饰的特点

(一)俐侎人服饰基本特点:

俐侎服饰制作工艺体现了纯天然、纯手工;顺应天性、尊崇自然、款式独特、古朴典雅的特点主。主要特征: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是独特性与实用性。俐侎人崇尚黑色(从张理政老人讲述,俐侎人崇尚黑色主要表现在:1.夜里逃难;2.娶媳妇,新娘要天黑后才能进门;3.人死后要在晚上12点以后送上山),男女服饰均以黑色为主调,这是在其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沉重感和审美的心理要求,加之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程度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决定了俐侎服饰独具一格,以黑色为美。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长期居住在高山深处,俐侎服饰最初主要是为了满足御寒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有防虫、防病、保暖、耐脏、耐磨之类的实用目的,常常一套衣服穿上几十年都不会破。其中女子服饰衣襟、袖口裤筒、围裙的延边,均由不同颜色的布片,手工拼接成不同样式的花纹布条,有序叠加成不同长度的花边,既有适应自然环境的古朴色调,而又不失装饰艺术典雅。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纯天然、纯手工。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俐侎服饰布料采用的是麻织和棉织布料,原料为天然植物制作的靛青,制作过程为全手工,从用料到工艺,都体现了俐侎人的心灵手巧。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是尊崇自然。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男装简约,女装相对复杂,服饰款式,色彩格调既合乎俐侎人“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见证和寄寓了俐侎人的生存和发展。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俐侎服饰的价值、意义:

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作为彝族的一个支系,俐侎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服饰相较其它彝族支系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其他彝族服饰注重刺绣,颜色也更丰富和鲜艳),俐侎文化的传承完全依靠一代代俐侎前人的言传身教,尽管如此,俐侎人的传统民族文化习俗比较其他民族和彝族其他支系保存相对完整。这些文化习俗,分别从其饮食、服饰、宗教、礼仪、节庆中得到反映。其中,俐侎服饰是俐侎人文化最集中的体现。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俐侎服饰制作工艺是彝族俐侎人独到的智慧技能的结晶,从原料取材、原始纺线、织布机织布,蓝靛染色,剪裁缝制,服装的款式,刺绣图案以及服装的穿法等集中展现了俐侎人的历史记忆、劳作方式、生活观念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念,处处反映着俐侎人特别的审美价值。同时,俐侎服饰制作工艺对研究西南地区人类发展进程有着不可低估的人类学、民俗学价值。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服饰的传承情况

如今,生活在绿色山寨中的彝族俐侎人,他们居住的村村寨寨都有年轻人向长辈学习古老的纺织技艺,手工制作传统服饰,成为当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中,代表性的有三位: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冬妹,女,俐侎人,1961年11月2日生,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乌木龙村委会岩子脚小组,擅长俐侎民族服饰制作。1999年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现为省级传承人。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从妹,女,俐侎人,1950年6月1日生。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乌木龙村委会箐边小组,擅长民族刺绣和民族服饰制作,现为省级非遗传承人。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小芳,女,俐侎人,1962年6月20日生,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乌木龙村委会箐边组人,擅长民族服饰制作,现为市级传承人。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受到现代工业化生产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年轻一代外出打工,彝族俐侎服饰制作工艺受到了很大影响。俐侎服饰制作工序复杂,成本高,衣服厚重,一件俐侎服饰制作耗时多达几个月,除自己族群穿着外,很少有外族人消费,由于大多数会去做俐侎服饰的妇女年纪偏大,年轻的有很少有人愿意学习,俐侎服饰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面临危险,一些绣花鞋制作工艺,已接近濒危失传,因此,加紧对彝族俐侎服饰制作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已迫在眉睫。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八、保护措施

从保护的角度,经过调查,我们认为,首先要建立保护组织,成立彝族俐侎服饰制作工艺协会,保证俐侎服饰制作工艺的有效传承;二是建立保护档案。进一步收集整理彝族俐侎人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谱系,采录俐侎人服饰制作工艺流程和相关技法;三是健全传承机制。依托省级传承人,培养一批新的传承人,使彝族俐侎服饰制作后继有人;四是扩大宣传影响。努力培养和提高当人民的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形成持续性的良好循环动力。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俐侎服饰制作工艺,流传历史悠久,为当地彝族俐侎服饰人所传承,并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相信,在全社会的精心呵护下,这株凝聚彝族俐侎人勤劳和智慧的艺苑之花,一定会开的枝繁叶茂,绚丽多姿。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执笔人:高春明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调查人:李旭、高云飞、高春明、钱春林、李成才、童雁、熊金磊、冉茂玥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摄影:李旭、高云飞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摄像:李成才、熊金磊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被调查人:李小芳、李冬妹、李从妹、张理政、李小云、李九妹、罗实妹、李三妹、乌木龙镇天生桥村部分村民、乌木龙岩子脚村部分村民、乌木龙村箐边小组部分村民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点: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村Hx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非遗文化大观园。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