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从西南夷君长到方国土司,彝族社会的变迁

作者:王继超 发布时间:2024-07-15 原出处:​《火耀布摩经:彝族》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彝族进入“六祖”分支时期,到战国与秦汉时期,形成林立的以“什数”的“西南夷君长”。第五支的布支系先后在今贵州安顺和威宁一带形成播勒(普里、普露静)和乌撒部,第六支默支系先后在今贵州大方、黔西、关岭、盘县、普安一带形成阿者、慕役、阿外惹部。各部都先后有从君长、方国到土司的经历。s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第六支系默部(汉文献归纳为“卢鹿蛮”)发展19代后,定居可乐。到第24代妥阿哲时以今贵州省大方县为中心。妥阿哲以济火的名义助诸葛孔明南征有功而被封为“罗甸王”。“罗甸王”水西阿哲氏有完整的115代父子连名谱传承。水西部以四十八部辖十三“则溪”,并将其方国由阿哲蔺(尼)升格为“慕俄格”。“慕俄格”的政权构建又在所有彝族方国政权中有着典型的意义。罗氏国的祖先曾被封“罗甸王”,但罗甸王的国度后来被称作“罗氏国”、“罗斯国”、“罗施鬼国”等,阿者国当时的势力范围为今贵州省毕节市的大方、黔西、织金、金沙、纳雍等县,六盘水市的六枝、水城等县区和贵阳市的贵阳城区及清镇、修文、开阳等县市,还延伸至遵义市所属的息烽县等地。阿者国的“慕俄格”勾政权结构紧密,体系发育完善。s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qian.jpg

恢复重建的贵州宣慰府

水西在元初称为“亦溪不薛”。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闰月,罗氏国(阿者)君长阿榨内附(水东),亦溪不薛也一同内附,立罗氏鬼国安抚司,同时管辖水西与水东,被元朝任命为宣抚使,佩虎符。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罗氏国地为顺元路,升安抚司为宣慰司。至元十九年(1282年),置顺元宣慰司,立亦溪不薛三路达鲁花赤,分别是亦溪不薛、阿苴、笮龙。至元二十年(1283年)七月置亦溪不薛宣慰司,分为三路土官,不久又以亦溪不薛为军民总管府,阿腻(阿里)入觐,受封为亦溪不薛总管。大德七年,罢亦溪不薛宣慰司及总管府、阿苴、笮龙各路官,徙顺元宣抚司于亦溪不薛,以阿画为宣慰使,居水西;宋阿重为同知,别居顺元。元英宗至元泰定时,降顺元宣抚司为安抚司,领二十四个蛮夷长官所,其中属于水西的八处,即木窝(慕俄格)、普冲、普德(三处为唐宋时期的姚州,今大方境)、磨坡、雷波(二处唐宋时期的郝州,今织金境)、高桥(今织金县境)、青塘(今黔西县境)、鸭水(今鸭池河,原设为汛,三处为唐宋时期龚州)。其他的有龙平寨(为唐宋时期的犍州,今遵义县境)、朵泥(为唐宋时期的义州,今黔西县境)、平迟、安德(二处为唐宋时期的禄州,今毕节境)、漕泥(唐宋时期的汤望州,今纳雍县境)、市北洞(为唐宋时期的浑州,今织金县境)等等。元文宗至顺元时(1330年)又升顺元安抚司为宣抚司,宣抚使加八番顺元沿边宣慰使的职衔,直到元末都没有改变。s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朝立国之初,大力清除元朝的残余势力,派遣傅友德、沐英、蓝玉经贵州向云南消灭小梁王巴匝喇瓦尔密,统一全国。随即设置了贵州宣抚司,从此贵州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结束了元代以前忽而属于云南、忽而属于四川、忽而属于湖广等的没有定制的历史。s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qian2.jpg

选自《彝文典籍图录》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罢除元设置的顺元为贵州,罢宣慰司,改顺元宣抚司为贵州宣抚司。洪武五年,霭翠携同知宋蒙古歹归附明王朝,明王朝仍然以霭翠为宣慰使,改赐宋蒙古歹名宋钦。洪武六年,升贵州宣抚司为宣慰司,以霭翠为宣慰使,宋钦为宣慰同知,令霭翠位居各宣慰之上,并且设置治所在贵州城内(即今贵阳),让宣慰使驻扎在省城,没有特殊事情不得擅自回到水西。从此霭翠按例向朝廷贡献方物,朝廷亦因之赐予锦绮帛钞等予以褒奖。洪武十七年(1384年),以水西管辖区内的陇居地置毕节卫;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置层台卫,二十七年又废层台卫,改为赤水千户所,隶赤水卫。水西的区域内有毕节卫和威清卫。崇祯三年(1630年),宣慰同知水东宋氏起事被平定,贵州宣慰使安位起事后接受朝廷招抚,改贵州宣慰司为水西宣慰司,只统辖水西地盘。崇祯八年(1635年),安位去世,无子承袭,朱燮元根据元朝所置三路达鲁花赤旧地筑大方、水西、比那三城,按三路所领十二宗亲之地分设十二州。崇祯十年(1637年),又罢十二州复设置一水西宣慰司。明朝根据元设置的三路达鲁花赤三部土官的旧地,把水西分为中水、下水和底水三路。每路之下以四宗亲领之,共有十二宗亲,其下又分为四十八目,一百二十骂裔,一千二百夜所。s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两汉之间,笃慕的第20代孙普安部第二代祖洛迫默从德施系中分出,为普安部进入今贵州地区的第一人,由他发展了德施九大支中阿外惹部和慕役部。笃慕的第27代孙,勿阿洛第8代孙叫阿外惹,或翻译作“阿旺仁”等,生活在三国时期,他的名字成了先于矢部、再普安部、后龙氏土司的彝语部名和彝族姓。笃慕的第35代孙,勿阿洛第16代孙,生活在约唐高宗年间的阿鄂阿妥,在毗那山下叫朴濯多洪的地方,杀百条牛行大型奠基礼仪,在毗那山上筑城,治理于矢部地方。毗那国的“毗那”,是彝语“皮纳”等的汉语记音的不同用字,“毗那”还有“皮尼山”、“皮能山”、“皮诺山”、“尼皮山”等记音,说明阿外惹部把中心建在皮纳山下,久而久之,“皮纳”即“毗那”就成了于矢部阿外惹的代名词,甚至成了国名。勿阿洛第27代孙举足额僰奠定了毗那国的立国基础。经过勿阿洛第30代孙额哲阿吉、第31代孙阿吉额苦、第32代孙额苦迫默3代王的努力,建立了今贵州西南部地区的又一蕃国。于矢普安部以毗那国的面目出现,开始了从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至南宋末(1255年)持续时间达二百余年的与宋朝马匹贸易,使其经济空前繁荣,国力日益壮大。毗那国的势力范围主要为今黔西南州的普安、晴隆、兴仁、兴义和六盘水市的盘县一带及其周边的一些地区。毗那国与阿者国和罗殿国并立,形成当时鼎立在今贵州这片土地上的三个“化外”蕃国。s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qian3.jpg

选自《彝文典籍图录》

毗那国在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进入土司制。“元至元十三年改普安路总管府,十四年更立招讨司。十六年改为宣抚司。二十二年罢司为普安路,属云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置普安府,十六年升为军民府,属云南布政司。二十二年改军民府为卫,置军民指挥使司,领乐民、平夷、安南、安笼箐四守御千户所,属云南都司,寻改属贵州都司,建文中,置贡宁安抚司。永乐元年改普安安抚司,属四川布政司,十三年改为州,直隶贵州布政司,领罗罗夷民十二部,号为十二营,谓部长曰营长,万历十四年徙治普安卫城,三十年改属安顺府。”“康熙二十六年省卫入州,雍正五年改属南笼府,嘉庆二年……以黄草坝州判地设兴义县,并将捧鲊巡检及州属黄坪、布雄、捧鲊三营中,五右二里分拨县管。嘉庆十四年改为普安直隶州,以兴义县隶之,十六年仍属兴义府,改普安直隶州,为直隶厅,归西道管辖。”s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殿国的建立者是播勒部。播勒部是彝族建有“格”政权的大部,即十二部“勾则”之一。除其本播勒大宗外,还有两个分支部。播勒部属德布部(即“暴蛮”),从希密(慕)遮下传,传了86代,从慕克克下传,传了55代。慕克克(簿支系)下传到第18代海邓阿仁时与其大宗的磨弥部在云南分支,到第28代时,又分做阿纣阿孟、阿纣莫德两支。阿孟传播勒的大宗普里部(又作普露、普宁),莫德为罗殿国之祖。播勒大革,据《安顺府志·普里本末》载:“柏墨之长子居普里者,累传至于唐世内附,唐为之置普宁州。今安顺府南七十里羊武大寨,有土司故城,即其地也。”播勒大革当在安顺羊武一带。s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qian4.jpg

选自《彝文典籍图录》

播勒部的活动范围,以今贵州安顺市的西秀区一带为中心,周边含普定、平坝、镇宁等县一带。《方舆览胜·普定路》也说:“蛮名普栗部(即播勒)又谓之罗殿国,领镇宁、永宁、习安三州。”贞丰、安龙、紫云、望谟、罗甸一带及今黔南州属的部分地区属播勒分支的莫德部,册亨一带又属阿纣莫德部分支的举依杜颇部,播勒及其两个分支在彝文文献中都当作播勒部看待,故在叙述举依杜颇部时,《彝家宗谱》和《彝族创世志》都说:“数到这一代,样样都完备,播勒得天时,实情是这般。”《元史》是把普里和罗殿国联系在一起的。《新五代史》:“昆明,在黔州西南三千里外,地产羊马。其人椎髻、跣足、披氈,其首领披虎皮。天成二年,尝一至,其首领号昆明大鬼主,罗殿王、普露静王九部落,各遣使者来,使者号若土,附牂牁以来。”《元史·志第十三·云南地理》载:“普定路,本普里部,归附后改普定府。至元二十七年,初斡罗思、吕国瑞入贿丞相桑哥及要束木等,请创罗甸宣慰司。至是,言招到罗甸国札哇并龙家、宋家、犵狫(仡佬)、猫(苗)人诸种蛮夷四万六千六百户。阿卜、阿牙者来朝,为曲靖路宣慰同知脱因及普安路官所阻。会云南行省言:‘罗甸即普里也,归附后改普定府,印信具存,隶云南省三十余年,赋役如期。今所创罗甸宣慰安抚司,隶湖南省。斡罗思等擅以兵胁降普定土官矣资男、札哇、希古等,勒令同其入觐,邀功希赏。气罢之,仍以其地隶云南……大德七年,改为路。大德七年,中书省臣言:‘蛇节、宋隆济等作乱,普定知府容苴率众效顺。容苴没,其妻适姑亦能宣力戎行,乞令袭其夫职。仍改普定为路,隶曲靖宣慰司,以适姑为本路总管,佩虎符。”播勒及其各部的分布,《彝族婚歌·陆外·溯舅源》说:“上为安慕役,中为毕(布)播勒,下为阿外惹。”关岭县一带分布的则是安慕役部,属于六祖中的德施系统。s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唐时封为罗殿王的阿佩的别帅为滇王,是播勒(普里)系的君长,在汉文献作普里,播勒普里系上起柏墨,下至阿窝,没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安顺府志·普里本末》载:“土知府遣其弟阿昌及八十一砦长阿窝入朝。十七年,沐英遣顾成平破普定阿黑螺师等十余砦,明年,成以土府权重,多交引夷族为奸,奏罢之,析其地为三州六长官司,而普里之传绝矣。自柏墨以来,普里之酋可稽者:惟矣资、容苴、适姑、适尔、安锁、者额、及若冷、希古、阿牙、阿昌、阿窝而已。”播勒大宗的普里(播勒)部的消失是在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s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qian5.jpg

选自《彝文典籍图录》

播勒的一个分支名叫阿纣莫德。莫德建立了罗殿国。阿纣莫德部从笃慕下传的播勒系第28毕余阿纣的下一代分支,从播勒分支有26代,从笃慕算起,传有54代。在《彝家宗谱》和《彝族创世志》的播勒两个分支谱没有理出来时,都把唐时的罗殿国当作播勒看待,将两个彝文文献同汉文献记载比较,《唐书》和《贵州通志》都记载:“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昆明卢鹿部暴蛮诸部鬼主阿佩内附。”《唐书》、《通典》载:“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封阿佩为罗甸王,又封其别帅为滇王,后改普宁王。”《安顺府志·普里本末》载:“柏墨之长子居普里者,累传至于唐世内附,唐为之置普宁州。今安顺府南七十里羊武大寨,有土司故城,即其地也。天宝中(741~756年),南诏叛唐……于是罗殿、普里诸部皆属南诏,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昆明鬼主阿佩内附,即罗殿部也。”“武宗会昌中(841~846年),封阿佩为罗殿王,罗殿王之治在今贞丰东南之罗王亭。又封其别帅为滇王,后改为普宁郡王,即普里部也。其地有池居山巅,而源广流狭,有似倒流,故亦名滇。寻以其名同于建宁之滇、故仍即郡为称也。”这就明显地看到罗殿、普里各是一个部,受封罗殿王的阿佩,是罗殿部首领,《水西安氏本末》和《普里本末》都说罗甸(殿)王治在贞丰罗王亭。普里部则是罗甸(殿)部的别帅,受封的是滇王。受封的是滇王即播勒本部君长,而阿佩则是播勒(普里)分支的阿纣莫德一支后裔,阿佩即阿纣莫德的第五世孙。阿纣莫德部,即唐宋时的罗殿国,其中心在今贞丰东南之罗王亭,其势力范围在今贵州的贞丰、安龙及其周边的黔南州的部分地方。罗殿国时而附唐,时而又附南诏,又以彝族同姓相扶和联姻的血亲作支撑。在阿外惹于矢部和罗殿国的关系上,他们是世代联姻的血亲,具有“相扶”的义务,在危难时刻,他们以相互依托来共同生存;在利益面前,有时也不免相争,如在与南宋市马的时期,罗殿国和毗那国结仇,以至于阻道。元初,原普里部属地和普安部地分别作普定路、普安路同属曲靖宣慰司。s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anqian6.jpg

选自《彝文典籍图录》

布氏13世维遮的长子维遮阿买传18代至默邓,默邓生两子葛余和阿仁,葛余为磨弥、乌撒、罗婺祖,阿仁为播勒祖。阿仁支移往黔中地区。葛余传23代至陡阿姆,陡阿姆生两子,长子姆阿余为磨弥、罗婺祖;次子姆默遮为乌撒祖。姆默遮之子名默遮乌撒,乌撒部名即从默遮乌撒而来。《寰宇通志·乌撒军民府·建置沿革》载:“本乌蛮巴的甸地,以蛮祖名乌撒,故号乌撒部。”默遮乌撒传至第27代依孟德时,从滇之会泽一带跨牛栏江入黔(约在三国末年间),先以今威宁抱都一带为中心,在西凉山周围活动,再辗转到今威宁夸都一带,到第29代阿太阿姆(一作阿蒙,见《大明一统志·乌撒军民府·建置沿革》)时以今威宁草海一带向四周活动,并进一步拓展活动空间。到第36代阿那阿博时把部政权中心又移至今威宁盐仓镇一带。其时,乌撒部已占据了今贵州省威宁、赫章两县地(时间约在隋朝初年)。乌撒部传至第48代那周德皤(约北宋初年),乌撒势弱,德施支系的阿头、易良(今彝良)、易溪等部在阿哲(水西)等大部的强势支持下,占据并几乎瓜分了乌撒地盘。《大定府志·卷十五》称:“德朴(皤)弱,为他部所并,降为庶人,其妻生子曰勒(即第49代德皤阿努。努、勒,土语异记),字仲甫,甫数月,避乱弃之野,土人收养之,及长有勇略,与其故臣慕魁特直、阿迂阿租二人复乌撒土宇。”德皤弟那周阿吉、德皤子折怒与特直、阿租等若干战将为光复乌撒故土,并扩大地盘,展开了四十七次恶战,取得了四十三次大的胜仗,把乌撒部地北扩至乌蒙部地,东北至芒布地,东至水西部地,南至于矢部(普安)地。可谓拓地千里。s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元代起,乌撒地区进入土司制时期。元朝统一西南是从占领云南开始,然后向贵州进军,先到达乌撒地区。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乌撒内附;十三年立乌撒路,十五年为乌撒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改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1287年)立乌撒乌蒙宣慰司统辖其地。元朝灭亡后,洪武十四年乌撒地区被平定,设置了乌撒府,十五年设置乌撒卫,十六年又改乌撒府为乌撒军民府,设一土知府统领。1665年初,乌撒的土司制被消除,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水西地区的土司制也宣告完结。s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原载:王继超 著,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年06月1出版《火耀布摩经:彝族》;文图来源:云村寨。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