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环州万松山彝族摩崖石刻
金沙江南岸有一座风光秀美的高山,名叫万松山,又称环州山。明清时期,万松山是武定环州彝族李氏土司的住山。从明代嘉靖间(1566年10月)起,李氏土司守大、小环州,经营16代384年。李氏历代土司多为饱学之士,善书法,能诗文,文脉相传,在万松山留下了众多的摩崖石刻,为秀美景观平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李尚仁,环州土司李小黑之长子,号斯盛,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袭位,官授“都司”。李尚仁尊崇儒学,诗书俱佳,写了大量诗文。在万松山西麓的卡莫村虎蛟关、桃源峡、固布鲁等几处,留下他的几首汉文石刻诗。其中他题书在卡莫村桃源峡摩崖上的一首诗,颇有意境:“怪石巉崖晤翠微,秋来北鹰尽南飞。罗星水口如拱极,扶杖山头看晚晖”。
在万松山麓的大弯子坝,有一处彝族古代祭祀遗址,现基本保存完好。登上一道高约1米的石坎,是一片开阔的台地。终端是一堵长13米,高3.8米的石壁,上面刻有葫芦、日月、壶口等神秘祭祀图案,两旁还刻有彝文楹联,杨凤江先生翻译为∶“鸡啼九天禄,翅下降吉祥”。
李宗唐,号“环居主人”,武定环州第五代土司,于康熙四年(1665年)袭职。李宗唐能文善武,屡立战功,授“云南士兵总管”,防守金沙江。他把土司衙署从万松山西北的卡莫大村迁至东南麓山环水绕的环州村,修建环州大城、小城,同时加强对金沙江的防守,在他控制下的龙街、丙弄、白马口渡口等处险要锁钥,构筑了虎蛟关、固布鲁两座城堡。在万松山虎蛟关、桃源峡、固布鲁等处,留下了落款为“环居主人并题书”的几首诗歌石刻。他题书在虎蛟关石壁上的诗,很有武将的豪气:“怪石千堆似万军,仙人留下做龙兵。有头有尾兮形象,八面巍巍惊鬼神。”根据落款判断,此诗写于1771年。
山之西北,有一险关。一块自然平整的石壁上刻着“桃源峡”三个大字。在其下方镌刻着13行123字的彝文,书法秀美,杨凤江先生翻译为:
“先祖曲布(安纳)土司,慈心行公道。他在世时,花了一生心血,匠人们日夜辛劳,终于建成庙宇,使得民众得以庇佑。自此,彩云南现,雄鸡高唱,为人们祈福禄。朗朗青天,明月高悬,繁星满天,民众安乐。土司勤祭祀,为的是辖区的民众。
先祖有谋略,曾远征攻城,立下赫显战功。为剿灭匪乱,喝过脏水。征战凯旋,金江以南十二村成了世袭领地。阿西大昌吉。光宗门庭。纳登克勒裔鲁麻撰。”
落款为“乾隆辛丑”,即1781年。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第四块大彝文石刻。
在桃源峡石壁上,李宗唐题刻有一首《感旧》:“惜日当年把笔授,曾游秦蜀取封侯。归来遍地花千树,满眼高山河水流。”
在桃园峡,刻有一幅高约1.5米的《对弈图》,大树下两人对弈,正面长者举子欲投,身后站着一位伸手指点的贵妇人;另一位对弈者身子稍前倾,目光紧盯对方捏棋子之手,欲言又止,形象如生。据说,长者是李宗唐的自画像,举棋姿态潇洒、自信。
李宗唐题书在固布鲁“卧云石”上的另一首诗,颇具诗情与哲理:“功名富贵酌盅酒,得失荣枯只作歌。非是我来忘岁月,只因身卧白云窝。”
山之东北,也有一处险关。在一方石壁上刻着“升天台”三个汉字,其下刻有李宗唐作于乾隆己丑(1769年)秋的《重登升仙台有怀》两首诗,署名为“环居主人”。其中一首为:“红岩瀑布自年年,悟入天台仙径前。松稍不来天外鸽,幽人独自抱云眠。”
旁边崖壁上镌刻着3行19字彝文,杨凤江先生翻译为:“愿苍天福佑,日月经天的欢声笑语中,能猎取牛、鹿,有膀可卜;在迁徙的途中源源有獐麂可食。”由此可见,当时万松山是牛、麂、獐等动物的家园。
万松山的这些摩崖石刻,既是明清时期当地风光景色的艺术描摹,也是研究明清时期当地自然环境和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文字来源:云南网,作者:杨继渊;图片:武定县文联;直接文图来源:微信公众号-武定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