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国·杜宇·六祖分支
一、古蜀国
定义:古蜀国是古代彝族先民在距今约8000年左右于四川盆地建立的人类社会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国家,是当今中国、亚洲版图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也是地球上建立第一个国家,统治的疆域至少是当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统治的臣民主要是彝民,古蜀国统一使用彝族文字—古彝文,使用彝族天文历法—太阳历,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建立了完备的政治体制,建立了当时最完备的法律和伦理体系。蚕丛开始建立统治王朝,中有柏灌、鱼凫统治时代,至杜宇(彝称:啊普竺慕)称帝,开明后传十二世,公元前316年为秦惠王所灭,历时5000余年,四川“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就是古蜀国都城遗址。
依据:1、之所以说古蜀国是彝族建立,理由是古蜀国“金沙” 遗址、“三星堆”遗址所反映的文明,作为古代彝族文明已不容置疑。
2、建立时间在8000年左右,判断的理由有四个方面。其一,从中国历史记载来推断。《华阳国志·蜀志》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帝喾(颛顼帝),封其支庶于蜀,世为候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说明古蜀国、古巴国建立的时期都早于黄帝活动的时期。黄帝玄孙颛顼之孙禹(徐客编著《图解山海经》第569页)建立夏朝的时间为公元前2070年前后(陈连营、李耀申著《人物中国·远古至秦》第20页),加上禹之前4代人约120年,再加上公元后2011年,黄帝活动的时间就是距今4201年左右。陈德安著《三星堆》载:“考古学者从三星堆遗址所处的地域和文化分析,确定其为距今5000——3000年间的古蜀文化的遗存。”古蜀国建立的时间可显然以推至此前。其二,从世界历史记载来推断。贾娟、黎娜主编《世界通史》言:“大约从公元前3000多年开始,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以及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亚洲南部的印度河流域、亚洲东部的黄河流域逐渐出现了早期的文明古国,人们将其称为 ‘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没有一个是在古蜀国之前建立的。其三,从文字的发明使用来推断。中原大地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甲骨文和彝文字具有同源性,不过是彝族文字其中的一部分。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发明“象形文字”,苏美尔人也在同时期发明文字。而彝族在10000年前就发明使用了文字,并使之在中国和世界广为传播,使彝族文明演变为世界文明。香港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与香港世界遗产研究院、中国无形资产研究院、亚太人文与生态价值评估中心 2009年8月22日联合发布的《中国古彝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香港)研讨会纪要》列举了一些重要观点和证据: “古彝文是西欧六国文字鼻祖”。“古彝文是世界文字始祖”。 “万年彝族谱牒说”。“通过对比研究,发现4672个甲骨文中有600多字与彝文的形义相同。印度河谷印章文字中有300多个可以在现今彝族毕摩经书中找到同样的文字”。 “可以用彝族文字解读被称为世界古文字中的苏美尔文字、腓尼基文字、阿拉姆文字、伊特鲁里亚字母、塞浦路斯字母等距今约2000—6500多年前的世界古文字。”“在9100年前就使用了古彝文字,进入了文明时代,而距今7500年前,是彝族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中国90%以上广阔疆域上曾普遍使用过古彝文” ,籍此,湖南省株洲工学院教授、全国著名彝学专家刘志一认为,在夏朝以前,彝族可能曾经成为过中国大地上的统治民族之一,否则古夷(彝)文字不可能在全国如此广泛的区域留下传播足迹。课题组搜集和查阅了中外大量的史料,认为支持中国彝族文字走过10000年以上时间“长度”的观点在学界已比较认可。《凉山日报》2010年1月15日文化版载:课题组认为,古彝文的足迹在远古时期与中古时代曾经覆盖中国90%以上地区。此外,该课题组认为,法国境内阿尔卑斯山脉中的10万幅左右距今3500年以前的岩画,许多牛耕图案及描述表达的意思,与云南九乡崖刻的图像几乎完全一样。一种文字,先是产生,而后统一,之后才能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传承。传入异国他乡6500年的文字都还认识,彝族文字统一的时间至少距今7000年以上上,从彝族文字的产生、统一和在世界范围的使用,可以推断出古蜀国建立的时间应在距今8000年左右,也正是这期间统一了文字。如果没有建立国家,怎么统一得了文字,更不用说传播了。其四,从天文历法的发明使用来推断。古埃及公元前4142年发明的天文历法在一度时期被称为最早的历法,而彝族的太阳历发明使用的时间上万年。文字和天文历法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文明程度的标志。这些文化、文明必然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推动阶级和国家的建立。从中国夏朝、世界上其他国家建立的普遍规律可以看出,文字和天文历法的产生,是国家建立的前兆,文字和天文历法产生200年左右,国家就产生了,彝族文字产生在10000年前,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找到了彝族文字文化,世界24个国家找到了彝族的文字文化,彝族文字和天文历法足涉七大洲、四大洋,连玛雅文化都是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彝族在距今8000年左右建立国家就不足为怪了。
二、杜宇
定义:杜宇,彝称阿普笃慕或阿普拘慕,彝族,朱提(今昭通)人,公元前1200年(距今3200年)左右,商末周初,自立为蜀王,称望帝,成为继蚕丛、柏灌、鱼凫统治时代后第四代统治者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后来在与开明的权力争夺中失利,被迫带领亲信部属沿金沙江北上,到昭通定居,并以一代帝王的睿智和雄才大略导演了著名的“六祖分支”。
依据:《华阳国志》云:“杜宇者,从天坠,止朱提”, “后有杜宇者教民务农…”。又云:“后有杜宇者教民务农…”。《蜀王本纪》说:“后有一男子曰杜宇……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史记·索引》引《蜀王本纪》:“朱提有男子杜宇,从天而下,自称望帝,亦蜀王也”。贵州《西南彝志•谱牒志》和《彝族源流》记载,笃慕之前父系有360代,笃慕之后,老大老二已传120代左右,也就是3100年左右。根据云南彝族谱牒研究,张和东教授著《夷人与简史》(第31页至46页)载,黄帝传40代至杜宇,杜宇至今112代。中国彝族谱牒四川卷记载,阿普笃慕后裔老三、老四古候、曲涅已传90多代。云、贵、川三省谱牒记载基本吻合。
三、杜宇与古蜀国关系
杜宇是古蜀国第四代统治者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古蜀文明继承和传播的组织者和领导人。
四、杜宇的历史贡献
一是作为古蜀国第四代统治者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使昭通当时的农耕文明在蜀中大地广为传播,极大地促进了古蜀国经济社会发展,使古蜀国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很发达的国家,创造了一个强盛的帝国。《华阳国志·蜀志》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帝喾(颛顼帝),封其支庶于蜀,世为候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又载:“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兵”。杜宇统治的时代,正是周文王、周武王时代,巴蜀之兵曾驰骋中原大地,传播巴蜀文明,证明了古蜀国的强大和对中原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四川“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所反映出的文明程度,充分体现了古蜀国空前的辉煌。
二是作为“六祖分支”的导演者,他鼎定了中国乃至亚洲人类和民族的分布,并把“三星堆”彝族文明在西南大地上传承传播,促进了西南地区文明进步,形成了亚洲的彝族文化版块,推动了整个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进程。
五、六祖分支概况
杜宇(阿普拘慕)生三子(拘慕惹所),长子、次子无明确记载,其三子拘慕惹牛生六子,也就是“武、乍、糯、恒、布、默”六弟兄——彝之六祖,分别迁往云、贵、川各地,这就是彝族历史上有名的“六祖分支”。彝族《布兹劳额特依》载:“木几黑滇呢,啊布啊列住;木几苦点呢,古候曲涅住;木几木渣呢,木尔药达住。”说的就是六祖分支后的分布,武、乍主要分布在滇池周围(云南称“滇”由此而来);布、默主要分布在贵州贵阳、赫章、毕节、大方等地;“糯、恒”(曲涅、古候)两支由三个渡口渡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至今明确记载已有九十多代。“六祖分支”发展扩散的彝民与之前第一次迁徙扩散后居住在西南各地区的彝民二次融合,形成了新的分布格局,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滇川黔桂彝族分布、亚洲民族分布(六祖的后裔并非仅仅当今彝族)。
“六祖分支”经历了120多代人,3000多年的历史,这六弟兄的后裔至少已发展到800万人以上(仅四川凉山的两弟兄就发展到了200多万人),根据云、贵、川三省彝区的路南(石林)、红河、弥勒、双柏、武定、禄劝、中甸、宁蒗、罗平、大方、威宁、盘县、赫章、甘洛、普格、喜德、盐边、美姑等十八个县的十八个彝族家支的《指路经》来看,这十八个点虽地处各异,指路出发点不同,但每条路径最后都指向同一个地方——兹兹朴窝(今昭通市政府所在地)。
关于“六祖”一词,原文原意并非“六祖”,说的是六孙,六兄弟,是后来翻译之人为尊重祖先而译为“六祖”。六祖并非阿普笃慕之子,而是其孙,他本来就只有三个儿子,怎么会变成六个呢。阿普也非普遍单意义上的先祖,而是真正的爷爷之称,是六个孙子分支后就这样称呼起,因为六祖之父“拘慕惹牛”是平凡之人,在一代帝王杜宇的光环照耀下暗然失色,被忽略了。就象康乾盛世忽略了雍正一样。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中则直译为“六尔” 分支,其指路经就是顺着每一个“尔”的足迹,把亡灵送到祖先居住的地区。“尔”就是“孙子”的意思,“六尔”就是六个孙子。众所周知,纳西族是彝族的支系,他们所记录的“六尔” 分支其实就是彝族的记载“六祖” 分支。由此可见,“六祖”是阿普笃慕之孙。
六、六祖分支的意义
“六祖”分支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迁徙过程,它是一代帝王战略眼光、战略思维的体现和战略部署的实施。“六祖”分支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首先,促进了亚洲人口增长,鼎定了亚洲人口、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分布格局。中国当今的1000万彝族人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族甄别时仍然保留了彝族族别的家族发展而来的。其实“六祖”是当今西南彝语支民族甚至包括相当部分汉族在内的多民族的共祖,后裔遍及中国和东南亚。
其次,为后世子孙拓展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六祖”分支之后,后裔先后又建立了古巴国、滇国、古邛都国、夜郎国、南诏国、大理国、等政权,一直统治着西南地区,相当时期还包括了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范围,极大地拓展了西南地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获得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条件,为亚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军事文明、生态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全部留在昭通,要么已失去生存条件,要么在明、清两代的改土归流时被消灭了。
第三,保护传承了彝族文化,使彝族文字的成为迄今仅存的古文字,保存了大量的彝族经书古籍,传承了太阳历等彝族文明,为世界文化库保留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第四,维护了西南地区、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六祖”后裔秉承祖父教诲,珍视同胞情谊,以博大的胸襟维护了民族内部的团结和与外民族的团结,维护了西南专区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明朝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告御状,南诏主动与唐朝修好等事件就是例证。豆沙关袁滋摩崖石刻、大理德化碑等就是物证。几千年来,西南地区在全国来说都是最稳定的。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 2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 3 谈“彝学”的研究
- 4 族史追忆
- 5 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
- 6 “边疆人文”六十年
- 7 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
- 8 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
- 9 朱文旭彝语言学术研究访谈
- 10 凉山州毒品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