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比兴义:走进古老的彝族文明
中国境内居住的彝族有800多万人口,主要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和自治区。彝族自称“诺苏”、“诺”、“倮”、“涅”等,在旧中国时期,彝族又有“夷”、“蛮”、“倮倮”等许多带有侮辱性的他称。四川省境内彝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乐山、宜宾及甘孜等地区,居住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80多万,形成我国最大、最集中的彝族聚居地。
一步跨越千年,又将千年文明传承
四川以凉山为中心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端,南以金沙江界,北傍大渡河,系横断山脉的东南边缘。这一地区境内高山绵延,森林密布,河谷密集,与广袤的四川盆地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这一天然的屏障基本截断了这一地区彝族与外界民族和封建统者的联系和交流。加上封建王朝推行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歧视和征讨政策,使得这一地区的彝族保存着自己传统、封闭的民族文化、道德习俗和精神信仰,而极少受外来文化的侵蚀渗透。
解放前,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凉山彝族地区的统治甚为薄弱,因此,长期以来凉山地区彝族实际处于一种半独立的封闭状态。这里的彝族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彝族被分为“诺伙”、“曲伙”、“呷西”三个等级。其中,“诺伙”即为黑彝,以贵族自居,是统治阶层。“曲伙”又称白彝,是彝族奴隶制社会中的自由平民阶层,属于中等阶层。“呷西”即下等的奴隶阶层。“呷西”又分为安家的奴隶和锅庄奴隶两种。安家奴隶相比于锅庄奴隶,有相对的自由。锅庄奴隶在彝族奴隶制社会中过着的是非人的生活,其生命权都得不到保障。解放前,这一地区的黑彝被称为奴隶主,奴隶主以父系血源为纽带,实施世袭统治制。不同的黑彝将大小凉山地区划分成大小不等的统治区域,以古代部落领主的形式,实施奴隶制统治制度,使这一奴隶制社会延续到解放以前,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奴隶制社会延续时间最长的奇迹。
由于以凉山为中心的彝族奴隶制社会,保存着这种半独立和封闭的社会制度,从另一种意义上保存了自身的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干扰,保存了自身的古老文化、道德习俗和精神信仰,这为延续彝族最古老的文化创造了又一大文化奇迹。但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到底延续了多少年?即无汉文记载,也无其它形式的文化遗迹,暂无从考证。许多彝族历史文化和迁徙繁衍都记录在彝族的毕摩经书、毕摩祭仪之中。然而,这些经卷和神奇的图案,至今也仍无人能识读,,因此,彝族神话史诗产生的年代,至今仍是一个唯解之迷。然而,人类的繁衍和发展总是有相通之处,我们以可从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的时间,来推断彝族奴隶制社会延续的时间。
翻开世界历史,世界最早的文明是由四大文明古国创造,这是人类无法抹掉的记忆。据记载,位于非洲的埃及和亚洲的印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出现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00多年前,中国就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公元前1900年,古巴比伦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000多年前,东非建立了努比亚王国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500年前,欧洲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建立了奴隶制王国。世界各地先后也发现了阿克苏姆、津巴布韦、高句丽、百济国、新罗国等在公元纪年前后时期建立的奴隶制国家。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世界各地各民族最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在公元前3000多前就已经形成,最晚在公元纪年后,仍有奴隶制国家,如日本的新罗国。从这段时间看,在人类发展和衍化的道路上,奴隶制兴起的历史在距今5000年和2000年之间,这是世界各地奴隶制社会的形成时期。
我们再从有历史记载的文史寻找彝族奴隶制历史。距今1600年前,云南彝族建立了“爨”氏王朝,公元627年,南诏王统一五诏,以云南为中心建立南诏国。而今居住在四川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是由古代彝族“古侯”和“曲涅”两个部落从云南迁入凉山,开创凉山这个现今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域。从“古侯”和“曲涅”谱系推算,距今已延续了90多代。如果每代按25年来计算,“古侯”和“曲涅”迁入凉山的时间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古侯”“曲涅”部落从云南、贵州一带迁入四川境内凉山地区,他们并不是以战争的形式改变统治制度,而是以一种原始部落分支和迁徙的形式,步入凉山地区,并在凉山地区繁衍和发展,形成了今天中国彝族最大、最集中的彝族聚居区。“古侯”和“曲涅”两个部落进入凉山后,并未建立统一的国家形态,而是沿袭着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部落制,以黑彝家族父系血缘制,依据势力强弱,将凉山分为大小不等的区域进行世袭的统治制度,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由黑彝统治的凉山彝族聚居区域,总体上形成了一个半独立状态的彝族奴隶制王朝。直到现在,彝族人都以家族血缘和父系联名制,沿袭着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从这一点上说明,“古侯”和“曲涅”两个部落很大程度上仍是继承了原来部落的统治制度,在原有的统治制度的基础上,可能对某些统治形式进行了改进,但仍没有脱离奴隶制的统治方式。因此,凉山地区彝族沿袭的奴隶制历史至少也在3000年以上。
漫长的奴隶社会制度,并不能限制彝族先辈创造的古老文明。从某中意义上,奴隶制社会时期,彝族人创造了许多举世瞩目的人类文明,并无断代,一直延续到了现代的文明社会时代。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刘尧汉与上海天文学家卢央,在对四川凉山甘洛、雷波,云南楚雄、昭通等地田野调查时发现,彝族早在5000年前就创造和发明了十月太阳历。聪明的彝族先辈利用太阳的运行规律,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月计为36天,另有5至6天为彝族过大年和小节的时间,由此,推算出一年为365——366天。这些历法至今仍残存在彝族毕摩的历算,云南、贵州、四川一带的彝族向天坟和彝族十月过年等文化遗存和习俗沿袭之中。这为世界历法开启了一扇神奇的天文学历史。
彝族人创造和使用的文字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文字符号表示一个音节,按每一个文字的读音确定文字的意义。彝文字在外形上独立成块,外观上呈方形或圆形,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系统。书写时将文本侧置后,按从上到下的形式书写,阅读时又要把文档放正,按从右到左的形式阅读,这也是彝族书写和阅读的一种特殊形式。
关于彝文字何时创造?至今仍无明确的答案。从历史记载和文物发掘看,如果“爨文”是最早期的彝文字。那么,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如果东汉初年的《白狼王歌》是最早期的彝族文字,那么,距今已有2000多年前历史。四川省博物馆在郫县发现了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刻画在铜戈上的文字,这些文字符号却被凉山彝族学者识读。西安半坡氏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出现神秘文字符号,其中一部分被云南彝族毕摩破读。在三星堆一件兵器上出现神秘的文字符号,也被凉山古彝文学者给破读了。如果这些文字都与彝族文字有关,那么,彝族文字距今至少也有6000——8000年的历史。这也是彝族最原始的部落形态的奴隶制给现代社会留下的珍贵遗产。
语言学家马学良说:“原始社会的神话、祭祀时的诗歌是原始社会的文学;图腾、雕刻、绘画是原始社会的艺术;祭神、跳神和庆贺丰收是原始社会的舞蹈;宗教首领和公约代表是原始社会政治和法律;巫师和巫术、占卜、天文、气象是军事的代表;图腾组织和原始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是氏族公社社会的经济形态。”正如马学良先生所说,彝族在最原始的时代,按部落成员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系统的社会分工。将负责技术工匠的人员,分工为“洛戈”,将负责组织和分配物品的人员,演化成为“苏依”;把负责调解纠纷的人员,转化成 “德古”;把负责占卜和祭祀的人员,演化成为彝族的“毕摩”。彝族毕摩的产生就是源于这种最原始的社会分工。
毕摩文化又是彝族祖先创造的一种古老而特殊的文化记忆。“毕摩”在彝语中,“毕”是指念诵经文,“摩”是指使者或沟通者,“毕摩”就是指通过念诵经文与神鬼沟通的使者。因此,彝族毕摩是一种古老、原始,并带有宗教色彩的独特文化传承者。著名彝族学家巴莫阿依认为:“毕摩文化是由毕摩创造和传承,以经书和祭仪为载体,以神鬼信仰与巫术祭仪为核心,同时涉及包容了彝族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医药卫生等丰富内容的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毕摩用草扎的形式记载彝族的神鬼文化、自然崇拜思想,所扎的鬼神图像达300余种。毕摩用祭仪扦插的形式记载了彝族的迁徙路线、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等。毕摩在祭仪仪式上扦插的各类神奇的祭仪图案达800余种。毕摩经书记载了许多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如果从毕摩经书里记载的毕摩产生和发展的谱系推算,彝族毕摩从产生到现有已150余代,按每代25年计算,毕摩谱系记载的毕摩产生的时间到少已有4000多年历史。彝族漫长的奴隶社会把奴隶制的政治体制传承了数千年,同时,也把数千年以前的神秘、原始的文化,传承到现代社会。这为人类研究古代文化,了解原始时期的社会形态提供了最为宝贵的资料。
走出千年误解,破解千年文明
当今著名学者胡太玉先生在《破译三海经》一书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了距今170多万年前的元谋猿人的化石,这是亚洲最早的人类遗址。由此他推断,人类早期生活在云南一带,后来迁徙到青藏高原。然而,由于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不适宜人类居住,人类又迁至现今的撒哈拉沙漠地区。又由于过渡的开荒,造成了自然和生态的破坏,使得这一带地区逐渐沙化,人类又开始从撒哈拉一带向着东部迁移。就在向东迁移之时,彝族的祖先部落发明了十月太阳历,这与汉族祖先推行的阴历即现行的农历,有着极大的矛盾和冲突。彝族人主张推行十月太阳历,而汉族极力主张推行阴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汉人迁入中原黄河流域一带,创造了黄河文明。彝族人迁入西南沃土巴蜀地区,构建了巴蜀文明。胡太玉先生并从三星堆遗址推断,西方《圣经》上所描述的伊甸园其实就是现在的四川盆地。并且描述了三星地与彝族文化有着许多微妙的相符。虽然,这只是一种学术理论上的推论,但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推理,是有一定的科学论据和文化遗产依据的论断。这一推论与三星堆遗址的许多难解之谜,让我们不得不想起,这个奴隶社会制度跨越了千年,这种制度也使一种文明延续了数以千年,这就是现今我们所不太熟悉的彝族。
彝族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其实我们谁也说不清楚,因为,我们认识彝族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了一个多民族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彝族到底创造了多少古老的文明?我们谁也说不清楚。因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是民族歧视、侮辱和战争政策。在我国的文书和档案中,很少有客观记载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文档。据传马可波罗曾经走过彝族区,但对于彝区的记录毕竟也是十分的稀少,人们对彝族人的了解仍然是十分的薄弱。十八世纪法国传教士保罗·维亚尔曾深入彝区,第一次对彝族的文化和文字进行了搜集和研究,1898年他以彝、法两种文字翻译了《宇宙源流》一书,编纂出版了第一本《法倮字曲》。并第一次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西南地区世代居住的彝族文化和历史。1907年,法国传教士亨利·科尔也深入彝区,继续研究和向世界报道彝族,彝族才第一次被世界所知道和认识。我国对彝族的研究应该是从近代地理学家丁文江开始,丁文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彝族,并发现彝族文化的特殊和神奇。于是,他开始接触和翻译彝族古代经文典籍。1931年他与彝族毕摩罗文笔先生合作,翻译了彝族古老典籍《爨文丛刻》一书。这部经卷共十一部,有十余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彝、汉文对照的彝文重要巨著。从此,中国人才开始在中国的版土上认识到彝族和彝族文化。
然而,人们对彝族文化和历史认识还不够深入,因为,彝族许多经文卷轴只是毕摩在各类祭祀场上念唱吟诵的经文,这些浩繁的经文卷轴许多专家和学者望而却步,至今许多经卷仍停留在毕摩祭仪之中,而无法破译。毕摩文化中的草扎神像和扦插文化,神奇而丰富。一个毕摩能用草扎出许多鬼神像,初步统计,数量达近300种。每一个草扎的鬼神像都有其名称和经文,这里记载了彝族的什么样的文化,至今也无人能解。同时,彝族毕摩做各种祭祀时,要用树枝、竹片等能扦插出800余种神奇图案。这些图案包涵了彝族的神话传说、人类变迁、迁徙路线、神鬼信仰、伦理道德等。这些图案曾被划入迷信范畴,人们总以这种误解,无法用客观和科学的姿态去破解这一独特的人类文化遗产。因此,至今人们对彝族文化的认识和概述,都还带有不少的误解,无人能去探索其中奥秘。彝族又是一个兴火葬、忌土葬的民族,在中国大地上能够承载彝族古老文化的遗址发现也是十分的稀少。再加上,中国历朝封建统治者推行的是民族歧视、侮辱和战争的政策,把少数民族作为一种落后、蛮荒、愚昧的代称。在历代皇朝的历史典籍的记载上,也经常以编造或违背事实的形式进行记录。因此,在人们的意识中对少数民族文化还停留在传统的、偏颇的认识世界中,使得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沦陷在人们意识形态的误解之中。
在近当代的中国的学术界,仍然跳不出历史所留下的误解和认识的误区。由于近当代中国学者,仍存在对少数民族文化认知上的偏颇,因此,常错误地以中原文化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用中原文化释读中国各民族共同创建的古老文明,这使得中国的学术界在认识上从错误的源头出发,得出一系列的错误结论。同时,又错误地认为汉族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核心,各民族是在汉文化的基础上派生的文化。因此,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始终要用汉文化去释读破解,使得许多珍贵古老的中华文明无法得到正确的解读和客观的评价。其三,用各民族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制度概括其所属的少数民族文化。其实,一个民族的政治体制,不能代表其传承的古老文明。如像彝族在解放初期还是最古老和原始的奴隶制社会。彝族建立的还不是独立的奴隶制国家,仅是奴隶制形态下的一个以原始部落形式的半独立社会。然而,这并不代表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的落后。实则正好相反,彝族所传承的文明是原生的原始文化,是一种其它民族可能已经消亡或被他民族文化侵蚀和渗透的一种最古老的文化,是研究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于误区的存在,使得人们对彝族历史源流、文化景观、道德习俗、精神信仰、哲学思想等还无从认知。为彝族文化的认识和研究造成了许多误区和障碍。
从人类的发展、进化的科学观点来看,人类从最早的古猿人种进化到能人,又从能人进化到直立人,再从直立人进化到智人,从智人发展到现代人是经过了漫长时间。据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人类起源的最早时间为750万年前,然而在亚洲的巴基斯坦、印度、中国及非洲的肯尼亚等地都发现了至今1400万年的腊玛古猿,这仍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从古猿人进化成能人的年代大约在750万年到200万年之间,这是国际生物学家从非洲的南猿纤细种及南猿阿法种等,几种古人类化石里得出的最可靠的结论。从能人进化到直立人种的年代,大约在200万年150万年。其杰出的代表是北京周口店人,不但能直立行走,还能使用火。从直立人种进化到智人的年代大约在30万年到3万年。这一时期的代表有德国的尼安德特人和中国的大荔人、马坝人及二三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和山顶洞人。从晚期智人到现代智人发展成为我们现代人类。从人类发展的这段历程看,彝族的发展和进化也离不开人类共同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人类在组织结构上又经历了部落氏族时代再进化为母系时代,母系时代又进化为父系时代,从父系时代再进入国家时代,人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进化成为现代人类。
非洲苏丹东部草原上有一个民族叫努尔族。在地处偏远、经济发达地区居住的努尔人以养牛为生,是人口不过40余万的黑人民族,但努尔族人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努尔人和许多接受了外来文明的邻近民族不同,努尔人至今仍沿用古老的努尔语。早在四五千年前古埃及的纸草书和壁画里,就记载着他们祖先的故事。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努尔人的各个家族历经数千年,几乎完整无缺地繁衍延续到现代。努尔人复杂奇怪的规定记载在努尔人习惯法中,由各家族长老口传心授,数千年来奉行不变。几千年来,其他民族或消亡或演化,唯独他们仍保留着古老的社会结构和传统风俗,被称为“非洲人文的活化石”。
现代的人类从“茹毛饮血”时代向着“烤食时代”再进一步进化到“烹食时代”。从“天然取火”到“钻木取火”进化到“电器化”时代。从“依依呀呀”到“语言交流”进化到“发明文字”时代。人类就是这样从没有停止过发展和进化,始终如一地在一步一步地向着更先进、更现代的高度发达的时代前进着。从6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到苏美尔楔形文字;从5000年前尼罗河文明到古代埃及的奴隶制国家;从3000年前的五代十国,到中国的夏商文明。人类就是这样在进化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因此,我们在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中,我们要走出一个思维的误区,走出认识的障碍。以科学的思想,客观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去认识和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中华的文明才能有超乎常人想象的发现,中国的文明才能以举世瞩目的成果,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阅读神话史诗,踏进彝族古老文明
说起远古的文化记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得不提起彝族的神话史诗《勒俄特依》。提起神话史诗,我们生活中记忆最深的是西方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史诗《吉尔伽美什》,想起最早的奇异神话——苏美尔的天堂神话《圣经》,想起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可能我们谁也没有想到,在中国的彝族还有一部超过这些世界公认的最杰出的神话史诗的古代神话史诗。我们也不会想到《勒俄特依》正在向世界打开一扇开启中华古老文明和远古神奇世界的窗口。
正如彝族文化习俗中把人居住的世界称为“石莫姆基”,把神灵居住的地方称为“石莫玛哈”一样。彝族神话史诗《勒俄特依》也由公卷、母卷和子卷构成。《布茨》可译为《万物起源史》是这套神话史诗中的公卷,《勒俄》可译《天地起源史》是这套神话史诗中的母卷,《博藩》可译为《ꁧꀿ》,是这套神话史诗中的子卷,这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彝族神话史诗。这套神话史诗主要以三种形式传承,一是以书载的形式记录并延续至今;二是以演唱——“卓”的形式,口诵至今;三是以故事的形式,口头传诵至今。提起《勒俄特依》,只要是彝族人,你可以不识字,是文盲,可以是鲁夫莽汉,但你不能不知道这部古老的彝族神话史诗《勒俄特依》。这是彝族人的一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所在。你可能听不懂其中的唱词,你可能不知诗句所揭示的人类的许多隐秘的历史。但你听到那些丰富的词句,定会带给你博大的心胸和超乎寻常的空间,给你苦难的人生带来许多精神的自信和人格的自尊。这就是《勒俄特依》在彝族人性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发挥的超乎我们想象的作用。《勒俄特依》有多种版本,这些版本都是凉山彝族留存和搜集起来的经典,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珍贵的文化记忆,也为我们整理和翻译这部人类经典的神话史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一) 《勒俄特依》犹如一幅长长的时空画卷,向我们展示了从天地开启到人类形成的一个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勒俄特依》开篇就这样记叙到:“远古时代,上没有天,天上没有闪烁的星星;下没有地,地上长不出青青的绿草;中间没有空间,空中没有七彩的云朵;周边没有界,界上没有柔和的风。整个世界漆黑一片,浑沌一团。分不出白天,辩不出黑夜。 那个时候,天地溶成了一体,日夜不停地旋转。有时候顺着旋转,天和地就顺着起变化;有时候反着旋转,天和地就反着起变化。天地就这样在旋转中变化,在变化中运动。从最初的漆黑一片,浑沌一团,开始逐步演变。先是呈现出鹅黄的色彩,再从这些鹅黄的色彩中逐渐产生出朦胧的、柔和的、透明的光线,在这些透明的光影里又产生了烟气和雾气。这些烟气和雾气向四周扩散开去,化成了气体。气体又向着四周扩散,缠绕着、包裹着整个天和地。天地就这样慢慢的变化。”后来,天上住着的大神“恩铁古兹”,找来了东西南北中五方神祗,终于把天地开启了。东边开启了,太阳从东边出来。西边开启了,太阳从西边落山。北边开启了,水源从北方流来。南边开启了,水流从南边流走。天地就这样开启以后,世界就这样被打开了。
天地开启了,世界必须要有生命。生命的产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天分开,地形成。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还没有人类,恩铁古兹想造出人类来管理“石莫姆基”。于是,他在“石莫玛哈”主持了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在祭坛上做了十个灵牌送到了“石莫姆基”,并祈祷这些灵牌降落到“石莫姆基”,希望能够变成人类。灵牌落到大地上,变成了篝火熊熊燃烧。白天烟云滚滚,晚上烈焰熊熊。烧了九天,燃了九夜,这些灵牌没能够变成人,却诞生了两只格俄来” 。 “格俄”不能不成人,又经历了“比博日格”时代。但“比博日格”也不能变成人。
人类又经历了“雪族”时代:“天空开始下起了大雪,大雪下了三场。第一场是黄雪,大地一片黄澄澄。第二场是红雪,大地一片红彤彤。第三场是白雪,大地一片白茫茫。大雪融化了九天,衍生十二子,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雪族十二子”。“雪族十二子”中,无血的六种是:第一种是草,长在平原上,天下全是草;第二种是阔叶树,变成了灌木林,长在山腰上;第三种是针叶树,变成杉树群,长在山颠上;第四种是灯芯草,长在沼泽地旁边;第五种是蕨类,长在坡地上;第六种是藤类,长在山崖边。有血的有六种,第一种是蛙,蛙是三兄弟,长子是癞蛤蟆,住在土洞里;次子是红田蛙,住在水田边;小弟是绿青蛙,住在屋檐下。地二种是蛇,蛇是三弟兄,长子住在峭崖上,后代变成龙;次子住在水沟里,后代变成蟒;小弟住在水草边,后代变成了普通的蛇类。第三种是鹰类,鹰有三兄弟,长子是鹏雕,常住云雾山;次子是天鹅,天鹅是候鸟;小弟是雄鹰,住在山颠的云杉树林里。第四中是熊类,都住在深山里。第五种是猴类,住在森林里。第六种是人类,人类分布遍天下。” 经历了“雪族十二子”的衍化,地上才有了早期的生命。从“雪族十二子”我们阅读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万物都是同根同源,是一个和谐的生命群体。
但“雪族十二子”时代,人类也并没有完成正常的繁衍时代,人还没有真正地形成。人类又经历了 “吾则阿斯”时代。在“吾则阿斯”时代,人类仍时断时续,还不能正常地延续生命。人类再次经历了“乌茨里娜”时代,人类才开始进入了可以正常生育和繁衍时代。但“乌茨里娜”也不是正常的人类时代,其实,“乌茨里娜”时代,也仅仅是人类发展的最早期的类人猿之前的生命时代。神话史诗又继续讲述了,人类从“乌茨里娜”经历了正常的繁衍和延续生命时代后,才开始进入了如猿猴一样的生存时代,即“阿牛居日”时代。人类也经历了“居日女妮”、“居日木姆”、“居日禾阿”……无数代都不能变成人。直到人类进化到“阿牛居日”时代,才得以正常的繁衍和发展。神话史诗这样讲述到:“阿牛居日模样像是人,行为不像人。用树皮做衣穿,把苔藓当饭吃。有眼不看路,有手不劳动,有嘴不说话。像熊一样住岩洞,像猴一样上树玩。不会做祭仪,不会待宾客,不会娶媳妇,不会嫁女子。”经历了“阿牛居日”时代后,最后人类才进入了“石尔俄特”时代,即从母系时代进化到了父系时代。“石尔俄特”时代生子不见父,“石尔俄特”四处寻父亲,没有找到父亲,却认识了聪明美丽的女子“兹里史色”。最后与“兹里史色”结婚,开创了生子能见父的时代。同时,开创了人类婚姻时代。从天地开启到生命出现,从“雪族十二子”到“生子见父”时代,这段史诗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漫长的天地演化、生命起源和人类进化过程。
(二) 《勒俄特依》犹如一幅完美的地球村落图,为我们描绘了万物同根,生命同源的超乎寻常的生态画卷。从“雪族十二子”看,天降了红雪、黄雪、白雪三场雪。大雪融化了九天九夜,衍生了“雪族十二子”。这“雪族十二子”中,无血的植物有六种,有血的生命有六种。这就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为人类揭示出这美丽的地球村里,万物是同根,生命是同源。生命起源于水,由水衍生出万物的巨幅画卷。《勒俄史诗》也如西方《圣经》,描绘了“洪水泛滥史”。由于人类与天神“恩铁古兹”发生了一场误会,天神“恩铁古兹”认为,这人类太聪明。因此,要开启天上的九个神湖,把人类给淹没,于是就发生了“洪水泛滥史”。史诗这样描述到:“猴日,天空阴云密布;虎日,天上电闪雷鸣;兔日,大地洪水滔天;马日,洪水淹没了人类居住的村庄和大地。居木乌吾躲进了泡桐树做的木柜里,在滔天的洪水里漂了整整二十又一天。”“居木乌吾”来到“兹合尔尼”山崖下,抓住了一株灵草得救了。“居木乌吾”爬到了“兹合尔尼”山顶上,再用山上的竹根燃起了一堆篝火。从滔天的洪水中救出了蛤蟆、乌鸦、青蛇、蜜蜂、老鼠等。人类没有灭绝,“恩铁古兹”十分的气恼。“居木乌吾”为了繁衍人类,但是人间全被淹没了,他不得不向“恩铁古兹”提出要娶其女儿“兹里依托”为人类繁衍后代的想法,却遭到了“恩铁古兹”的反对。于是,被“居木乌吾”救出的蛤蟆、青蛇、蜜蜂、老鼠就坐在乌鸦的翅膀上,飞到了“石莫玛哈”。蛤蟆躲到水池里,蜜蜂藏在背篓里,青蛇藏在石堆里,老鼠钻进箱了里啃经书。“恩铁古兹”看见乌鸦飞到“石莫玛哈”来了,觉得不合常理。于是要到箱底翻经书,经书却被老鼠给啃了。“恩铁古兹”去抓老鼠,又被躲在石堆里的青蛇给咬了。“恩铁古兹”又到背篓里去找药,却又被躲在背篓里的蜜蜂给蛰了。这时蛤蟆去敷药,一天给他敷上消炎的药,一天又给他敷上感染的药。最后,逼迫“恩铁古兹”把女儿“兹里依托”嫁给了“居木乌吾”。生下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乌吾世沙”,成为汉族的祖先,二儿子叫“乌吾拉义”成为藏族的祖先,三儿子叫“乌吾格子”,成为彝族的祖先,各民族就这样分支了。
(三)《勒俄特依》犹如一幅完美无暇的英雄画卷,描绘了行善人类、博爱万物的英雄群体。在开天启地史诗中,塑造了多个神话英雄。其中工匠之神“革莫阿伦”有超凡的本领,他能用膝盖当铁钻子,用嘴巴当作鼓风箱,用拳头当铁锤,用手指当钳子。打的铜花飞舞,铁花四溅,铸成了四把大铜叉和大铁叉。交给了四大神祗,开启了天和地。
造地之神“斯日月祖”,造出高山用来放绵羊,造出平坝用来养牯牛,造出田坝用来种稻谷,造出坡地用来种荞麦,造出山冈用作练兵场,造出山谷好让河水流,造出院坝,好让人居住。
引来万物和生灵之神“阿俄苏博” (ꀊꊉꎺꀮ)。“阿俄苏博”看见“石莫姆基”没有树,就从“石莫玛哈”取来了树种,从此地球上有了森林。森林里还没有生灵,“阿俄苏博”找来麋鹿放牧在了森林里。“石莫姆基”没有生长草,“阿俄苏博”取来草种,大地有了草地。草地上还没有生灵,“阿俄苏博”又引来云雀,云雀就生活在草地上。地球有了生灵,万物开始生长。
神话史诗中“支格阿龙”的母亲“普姆列依”(ꁍꃀꅩꒌ)年轻又美丽,喜爱编织羊毛披毡。三年时间构思图案,三月时间扦插纺网。遥远的天空飞来了一对矫健的雄鹰,雄鹰滴落三滴血,掉在了“普莫列依”(ꁍꃀꅩꒌ)的裙摆上。“普莫列依”(ꁍꃀꅩꒌ)在龙年龙月龙日龙时,生下了神人支格阿龙。按彝族历法推算“普莫列依”(ꁍꃀꅩꒌ)她本人也生于龙年,当年22岁。
神祗“支格阿龙”(ꍝꇰꀉꇐ)呀,饿了吃龙食,渴了吸龙乳,冷了睡龙怀。那时,白天出来六个太阳,植物被烤焦了,动物被烤死了。夜晚,出来七月亮,天地间的昼夜轮回搅乱,阴阳更替错乱。“支格阿龙”左手弯弓去射日,右手拉弦去射月。左方射下了五个太阳,一个被射瞎了眼。右边射落了六个月亮,只余一个跛脚月。没有了太阳和月亮,世界白天不能分,黑夜没法辩,天下一片黑。蛇长成了土坎粗,蛙长成了巨石大,蝇长成了鸽子大。支格阿龙只好又去呼日唤月,太阳和月亮不出来。“支格阿龙”请来“瓦布左格”去说服太阳和月亮。“瓦布左格”抽刀在鸡冠上刻下了九道齿,早晨叫一遍,太阳才出山。晚上叫一遍,月才出来。半夜鸣一遍,星星来陪伴。从此人类居住地,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夜色有星光,人间充满爱。
从这些神话英雄中不但描绘出了行善人类、博爱万物的神话英雄,而且从人类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中,让我们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万物总是相互依存,和谐相处,这不得不让我们另眼相看这部超凡脱俗的神话史诗了。
神话史诗《勒俄特依》还塑造了许多智慧超群的女性。比如“兹里史色”与“石尔俄特”成婚,并开创了人类婚姻新篇,开创了生子能见父的时代。她的智慧和美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乌茨里娜”是一个介于非猿人向猿人转化时期的女性形象,称为是人类最早的母亲。“石尔俄乐”是一个聪明可爱的牧羊姑娘,她为哥哥“石尔俄特”解了谜语,使“石尔俄特”与“兹里史色”终成婚姻。神话史诗《勒俄特依》中这样的女性英雄不计其数,这样的神话英雄在神话史诗《勒俄特依》中俯拾皆是。这些神话英雄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国家,他们的所作所为的是整个人类,为的是整个世界,这在神话史诗中是难能可贵的。
(四) 《勒俄特依》是一部难得的古代经典神话史诗,从时间的跨度上看,主要经历了天地开启——雪族十二子——乌茨里娜——阿牛居日——支格阿龙——居木乌吾——民族分支——石尔俄特——合候分支等。神话史诗向人类展示了天地起源时代。认为天是由自然变化而形成。二是生命产生时代,描述了生命产生的漫长历程。三是类人猿时代,史诗讲明了,人类进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进化才过渡到人类社会。其中,令人吃惊的是这部神话史诗还在类人猿之前,记叙人类经历了“乌茨里娜”非猿人时代后,人类才进入了类人猿时代。四是人类社会时代,从经历了洪水泛滥时代后,人类进入了结婚生子的时代。通过结婚生子时代,人类逐渐过渡到了合候分支的社会初步形成时代。其中,阐述了人类从母系时代过渡到父系时代的过程。这部神话史诗通过这些神话情节,告诉人们人类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和漫长的过程。这与现代生物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的结果不谋而合。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生命最早起源于,水是生物和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起源距今约有750万年。类人猿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140万年以上的历史。其实,彝族人的祖先至少已在数千年前,就把这段漫长的过程,以神话史诗的形式告诉了人类,只是我们忘却了去研究而已。
《勒俄特依》这部神话史诗也不是一个人的创作。因为,这部神话史诗所描述的一切都是生命生产、人类进化、母系时代、父系时代和社会形成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没有涉及到国家和群体,记录的都是神话时代和古老的氏族时代。因此,把这部神话史诗说成是某人的创作,那纯粹是一种无稽之谈了。翻开凉山整理的《勒俄特依》,我们还发现文中还加入了“兹住谱”。其实,“兹”是封建社会时期,朝廷封给地方的官吏头衔,即是土司的意思。那么,土司记入《勒俄特依》,那就说明《勒俄特依》的产生年代应是在一千多前的封建社会。然而,又从文中描述看,那段文字只是记叙土司是如何寻找自己居住之地,里面所涉及的名词也是四川、云南一代的地名为主,特别是以凉山一带的地名为主。从文笔上看,手法上也是十分的简单和枯燥,没有其它的神话史诗那么经典和流畅。因此,这显然是后人加进去的。有可能是土司们为了把自己的历史记入这部史诗,而加进去的。因此,在翻译整理时,我删去了这段诗歌。那么,从这个情节再结合神话史诗描绘的生命产生和人类进化的无数个时代,说明这部史诗并不是一人一时所作,而是在各个时代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而形成的一部非常珍贵的神话史诗。我们可以从中推断,我们的祖先在“依呀”学语的时代,就把这个生命产生和进化过程,记入了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断的完善和传诵,而形成了今天这部神话史诗的原形。后来祖先们又发明了文字,然后,他们用文字记录了这段远古的神话史诗。直到现在,在彝族女子出嫁时,仍然沿袭着男方与女方进行“卓”比赛来要演唱《勒俄特依》。由此,我想我们在文字发明之前,在婚姻习俗形成之时,彝族人就有了神话史诗了。这部神话史诗产生的年代应该十分的久远,并不是一部分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是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畏惧自然,敬畏生命,就只好借助想象,创作出了这部神话史诗。我想不但奴隶社会的人没法做到这么完美,就算是现代人,也无法创作出这样完美的神话史诗。
因此,每个人只要你用一种科学的思想、客观的态度、求是的作风,认真阅读了这部神奇的神话史诗,你也无法抑制你内心的狂潮和冲动。当你发现这部神话史诗赋予了这样的想象空间,这样的时间跨度,这样的辩证思维,你也不得不产生这样的感叹,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民族,这是一部多么经典的史诗!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先后举办了“马边彝族风情展”、“小凉山彝族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国画展”、“中国·马边首届彝族毕摩‘热布’文化展”、“彝人活态记忆展”,多次参加乐山嘉定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等;先后组织了“中国·马边首届彝族毕摩‘热布’文化研讨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即彝族民间文化学会大会”。个人出版非遗资料集《央古书博谱》、《勒俄特依白话文本》、《活态彝都》、《维克达界》,《昨天记忆》(与郑华合作)、《神奇的毕摩“热布”草偶图集》、《彝文识字卡片》及原生态情恋小说《情断阿惹妞》、诗歌散文集《致远方》及等。参与《彝族刺绣》《彝族千家姓》及《彝人指尖上的技艺》等书藉的编写工作。创办了《马边民间文化》。与人合作,创作歌曲《相约马边》,彝族音乐合唱曲《彝族风情》等歌曲。先后二次获得了乐山市郭沫若文艺奖。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 2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 3 谈“彝学”的研究
- 4 族史追忆
- 5 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
- 6 “边疆人文”六十年
- 7 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
- 8 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
- 9 朱文旭彝语言学术研究访谈
- 10 凉山州毒品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