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赛装节”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赛装节”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楚雄永仁县直苴村寨自己的“情人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演变,其历史文化悠久,内容丰厚,是楚雄彝族文化的一朵绚丽奇葩。文章通过对“赛装节”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研究,旨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对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楚雄彝族;赛装节;起源;发展
0 前言
云南楚雄永仁县的直苴村寨,彝族先民们在1300多年前有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情人节”——直苴彝族“赛装节”,直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乡村T台。“高山顶上茶花开,阿哥阿妹跳脚来,跳脚跳到黄灰冒,跳脚跳到太阳出……”,这是永仁县直苴村寨彝族赛装场上的真实写照。每年的正月十五,在这里都会有一场盛大的民族盛宴——“赛装节”,直苴彝族赛装节与城市中的时装表演有点相似,称得上是现代时装表演的鼻祖[1]。彝族赛装节是个比美赛智的节日,随着干净而洪亮的唢呐、芦笙的伴奏,赛装活动在各村寨刺绣能手组成的赛装队跳起的“三跺脚”中缓缓拉开帷幕。他们以优美的舞姿展示着自己亲手刺绣和缝制的服饰。除赛装外,彝族赛装节还举行耙田、捆驮子、射弩、踩高跷、顶肩、拔藤等民族体育竞技,这是彝族小伙子体现力量与智慧的时刻,更是彝家姑娘们挑选意中人的重要时刻。
1 彝族“赛装节”的文化内涵
赛装节是中国彝族最重要和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据考证,赛装节起源于彝族从狩猎游牧向定居农耕的过渡时期,与“伙头”交接祭祀及土地神火主祭祀有关。正月十五前后庆贺新伙头接任的盛装集合是“赛装节”的雏形。青年猎人朝里诺兄弟发现直苴、播撒谷种及比赛选妻浓缩了彝族从狩猎到农耕及赛装节的起源。因此赛装节把农耕祭祀与比美赛装紧密结合在一起,祭祀(祭祖、祭土主、祭山神等)和赛装是两大主题。节日活动中的打跳狂欢,首先是为了悦神,然后才是“任情而歌呼”的自娱活动。这种悦抻与自娱融为一体的活动,原始宗教的世俗化倾向表现得十分突出。世俗的生命在宗教活动的外衣下噪动,生命的情调(包括人、动物、植物及一切有生命的物体)得到了“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它显示了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快乐、生命的更新,喻示春天来临,万物复苏,一切生命将充满话力,充满希望[2]。
据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楚雄彝族赛装节涵盖了祭祀文化、伙头制文化、生殖文化、服饰文化、古盐道文化、稻作文化。2009年,永仁“赛装节”成功申报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正在努力申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 楚雄彝族“赛装节”的起源
2.1 关于楚雄彝族“赛装节”的传说
关于彝族“赛装节”的主题和起源,目前,有诸多说法,包括纪念先民说、祭祀神灵说、自然崇拜说、比勤劳赛美丽说、娱乐求偶说等。但最为通行的说法是:这一节日源于朝里诺和朝阿诺弟兄赛装娶妻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彝族猎手朝里诺、朝阿诺两兄弟从月利巴拉来到直苴打猎,惊喜地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兄弟两感概地说:“要是能在这里种上稻谷,肯定连年丰收,吃也吃不完。”当他们弯下腰去喝山泉水时,竹筒里突然滚出了三粒金灿灿的谷种。兄弟两顾不上喝水,连忙捡起谷物撒到一个泥潭里,并虔诚地祝愿:“如果这里就是我们彝家安居乐业的地方,那么三颗谷种一定会发芽,长成三大丛,穗头像马尾巴那样粗,那样长。”说完,连夜赶回家,背上毡毯、炊具,搬来弓箭、锄镰,在直苴搭起窝棚,精心管理谷种发芽长成的禾苗。到了秋天,三粒谷种果然长成了三大丛,谷穗确实像马尾巴那样粗,那样长。两兄弟获得丰收的消息传遍了各个村寨,众乡亲随着朝里诺两兄弟迁居到了直苴,他们开垦出了大片大片的田地,在田里种上了水稻,在地里种上了荞、麦、豆、麻。金秋时节,彝家新寨家家户户喜开丰收镰。乡亲们为了报答朝里诺、朝阿诺两兄弟开拓直苴的功劳,都争着为他们说亲,姑娘们对兄弟俩也充满了爱慕之情。可是,朝里诺、朝阿诺两兄弟却说:“哪个姑娘心最灵、手最巧,就和哪个姑娘成亲。”姑娘们知道朝里诺兄弟俩最喜爱彝山的木石花草鸟虫。于是,趁农闲时节,就绩麻、纺丝、染丝线,精心绣制自己的服装。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姑娘们就穿上自己亲手绣制的漂亮服装。集中到村旁格里山上的森林里,让朝里诺、朝阿诺两兄弟挑选自己的意中人。从此,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便成了直苴彝族人民的赛装节[3]。
2.2 楚雄彝族“赛装节”起源于农耕祭祀
所有资料显示,赛装节的来历与伙头制及“青伙”交接祭仪式有关,而伙头制又与稻作农业的产物——伙头田密切相关 。直苴彝族社会中的“取西”和“青伙”是伙头权利和神灵的象征,又是此地农业由旱作转型为稻作的标志;在众多关于赛装节来历的传说故事中,三粒谷种的传说较为普遍。这一传说表面看与谷种起源及纪念先民有关,但若探究节日活动中作为“取西”权利象征的“青伙”的交接仪式及祭辞,就会发现其深层内棱仍然是稻作农耕。赛装节以伙头权利的象征“青伙”的移交仪式及相关的祭祀活动为载体,承载祈求抻灵保佑、稻田增产丰收、六畜兴旺的愿望,体现了稻作文化的核心观念。从“青伙”交接仪式的全过程就能证明这一点。
在取西的四项主要职责中,首要的两项就与农耕有关,即祭栽秧神,适时种好伙头田 ;每逢旱涝虫灾之际举行的各种祭祀仪式的主持。例如每年开春栽种季节,取西必须先祭伙头 田和栽秧神之后才能开秧门,谁都不得在伙头田耕种之前栽种。每年农历四月第一个属狗 日,取西要拿出米、酒、肉、羊等,先祭栽秧神,然后招待各村寨来参加犁田耙田的亲朋好友。酒足饭饱后各村寨的青壮年男子把自家的耕牛赶到伙头田边等候着,由取西 (即伙头) 先赶牛下田犁耙,之后其他人才能下田。据说这是一场颇为壮观的耙田比赛,首先是赛犁耙手驾驭耕牛和耙田的高超技巧,其次是赛各家耕牛的强壮。比赛时,青年女子身穿新衣在田边观看,耙田比赛结束,由取西的妻子先下田栽伙头田的第一行秧后,其他人才下田栽秧 。 由此可见,赛装节的外显形式是赛装娱乐择偶,内核却与稻作祭祀密切相关。
3 楚雄彝族“赛装节”的发展
3.1 扩大规模,提高影响力
赛装节由过去直苴彝族的节日日益发展为直苴周边包括中和镇、猛虎、宜就、大姚昙华、桂花等地彝族的共同节日,甚至永仁县城、攀枝花、楚雄、昆明等各族群众也纷纷前来参加节日活动,人数由过去五六千人发展到数万人,特别是由政府主导的赛装节更是如此。赛装节已为四省区彝族同胞认同,也为各族群众认可。赛装节通过永仁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各种媒介的广泛宣传,在云南省及全国有了较大影响,甚至在日本、欧洲及美国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同时,由于大批学者深入直苴进行田野考察,发表了大批论著和论文,直苴彝族及赛装节在国内甚至美国、日本民族学界、民俗学界有较大影响。赛装节已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彝族传统节日,是永仁彝族文化的“品牌”。
3.2 进一步挖掘彝族“赛装节”的节日文化,打造彝族赛装节品牌
对“赛装节”的节日文化内涵进一步挖掘,使节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能够满足各层次人群的节日需求。认真对待,积极申报,力争直苴彝族赛装节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挖掘的同时,也使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3.3 由民间文化走向政府主导
努力提高办节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赛装节的对外影响。要在坚持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充分调动民间办节的同时,在“精”字上下功夫,把赛装节办成精品,办出特色,把赛装节作为文化精品来打造,树立赛装节的对外宣传形象,扩大对外影响。
3.4 建立民族文化研究基地
建立“永仁直苴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和“永仁直苴彝族文化修习所”,对丰厚、独特的直苴彝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保护、传承,使之成为西南有影响民族文化研究基地。
3.5 保护好赛装节的文化生态环境
要保护好赛装节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保护好赛装节的文化生态环境,如赛 装节虽然现在办得很是蓬勃,但是作为其中关键的服装却已经早不再是原本的样子。原本赛装节赛的是女子勤劳的品质、丰富的想象力、灵巧的双手和精湛熟练的技艺;而现在参与赛装节的人员服饰根本不是自己缝制,而是由政府集体采购而来的服饰,或者自己往市面上买来的机器制作而成的服饰,因此,比赛的内涵也就变味了,致使赛装节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4 结语
楚雄彝族“赛装节”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应积极主导,扩大规模,提高影响力。但是,在大力发展宣扬民族节日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其原生态的文化环境,使原本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得到最大的传承和发展,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得以发扬光大。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参考文献
[1]肖育文.1344年的视觉盛宴[J]. 西部论丛,2009(06):97-103.
[2]陈兰香.插花节与赛装节——从旱作到稻作的农耕祭祀主题[J].楚雄师专学报,2001(1):63-68.
[3]梁准.大山深处时装秀——云南直苴彝族赛装节[J].中国西部,2002(2):108-109.
原载:《科技视界》2016年1期;文稿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搜狐号-文旅头条发布。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 2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 3 谈“彝学”的研究
- 4 族史追忆
- 5 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
- 6 “边疆人文”六十年
- 7 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
- 8 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
- 9 朱文旭彝语言学术研究访谈
- 10 凉山州毒品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