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与传统道德教育
毕摩是彝族的祭司和民间知识分子,是彝族传统社会中享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威望的特殊群体。因方言差异,毕摩又有呗玛、阿呗、阿闭、朵西、西波、布慕、拉摩等异称。
毕摩是由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首领演变而来的。明中叶“改土归流”以后,毕摩流入民间,在劳动生产之余,从事祭祀、礼仪、教授彝文经书、为民看病等活动。毕摩传承有祖传和师传两种,以祖传者为高贵。毕摩传承传男不传女。楚雄州境内彝族毕摩又分有文字毕摩和无文字毕摩两种,武定、双柏毕摩有彝文经书,毕摩的培养传承按彝文经书课本授习。楚雄、南华、牟定、姚安、大姚、永仁诸县市境内自称罗罗颇(噜)颇、俚颇的彝族属彝语中部方言区,传说祖先因被人追赶,彝文经书被阿呗玛吞到肚中,所以现在没有彝文经书,毕摩知识的传授靠口传心记。
毕摩在创造古代文明中发挥过重要历史作用,如发明彝文、历法、礼仪、医药等,因而,毕摩被视为“百科全书”的知识分子。毕摩以继承和传播彝族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内聚力方面有积极作用。本文根据我们耳濡目染的亲身体验,结合南华罗噜颇毕摩在葬礼上吟诵的《教路经》祭辞及祭农神仪式,谈谈毕摩在彝族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毕摩以人为本,推崇祖先崇拜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吸收了儒家的道德思想内容,在此世界观的基础上,形成毕摩传统道德思想体系。毕摩把伦理道德思想融入到礼仪祭辞和神话传说当中,尤其集中体现在丧葬祭辞中,利用群众性的礼仪活动,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借助人们的信仰强化道德约束作用。毕摩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内容反映在许多方面,现略举几例。
一、尊老、敬老的孝道教育。彝族的人生礼仪中,葬礼最隆重,孝子必定延请毕摩主持葬礼,为亡灵吟诵《教路经》。《教路经》彝语叫“觉梦”,它以为亡魂指路的内容概称整个葬礼祭辞。葬礼祭辞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万物及人类起源,各种习俗的来源,生产生活知识,以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等。它表面上教亡魂,实际是教活人。孝子孝女和祭悼的人们听了毕摩吟诵的《教路经》,不仅接受了传统知识教育,尤其重要的是受到伦理道德教育,亦即尊老、敬老的孝道教育。
二、反对偷盗的教育。南华罗噜颇有一个宗教祭祀节日,彝语叫“肋氐”,译成汉语是“祭农神”,于每年农历九月第一个属虎日举行,以村为单位开展活动。仪式由毕摩主持,虎日下午开始,兔日下午结束。当第二天下午活动接近尾声时,插入一个公众公审盗贼的情节内容,把活动仪式推向高潮。此项嬉戏活动叫“抓审盗贼”,盗贼特指偷牲畜的人。当地彝族历来对盗贼有公愤,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公众意识。因此,当地彝族社会内部没有偷盗现象。为了强化反对偷盗的社会公德教育,毕摩在祭农神仪式中安排了抓审盗贼的情节仪式,选一位中老年男性,率领十位搜捕盗贼的“武装”人员,到祭坛附近林中搜捕“盗贼”,“盗贼”捕获后,用绳子捆绑起来移交毕摩。毕摩当众对“盗贼”进行严厉的审讯,以此教育群众不能有偷盗思想和行为。
三、生态道德教育。所谓生态道德,指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所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道德的起源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毕摩是原始宗教的主持者和解释者,用原始宗教对群众进行生态道德的宣传与教育。毕摩认为,人和自然万物都有灵,人灵与自然力都是相互沟通的,人和自然相互依存,彼此不可分离。如果人类不尊重自然,就会遭受超自然力的惩罚。生态道德的约束力来自宗教神学思想的威慑力,因此,人们都能自觉遵守道德传统,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上面几个例子的介绍分析,不难看出毕摩在传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虽然道德教育与宗教活动及其祭辞混杂在一起,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我们还是应该正确评价。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 2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 3 谈“彝学”的研究
- 4 族史追忆
- 5 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
- 6 “边疆人文”六十年
- 7 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
- 8 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
- 9 朱文旭彝语言学术研究访谈
- 10 凉山州毒品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