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困境及走向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潜在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具有客观必然性,其自我保存与现代化变迁之间存在着无法避免的张力关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文化自信为目标,发展先进的彝族文化,是实现彝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必然走向。
【关键词】:彝族文化;现代转型;困境;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景东彝族传统文化受到了较大冲击,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给景东经济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彝族传统文化带来更大的挑战。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其内在本质的体现,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有其客观的必然性。然而,文化又是民族区分的基础,是将民族成员联合起来的凝聚核心,并且,每个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个一个特定时期都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创新和发展景东彝族传统文化,是景东彝族实现自身本质力量,推动彝区绿色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成小康社会和民族文化大县的重要方面。因此,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的转型发展及其走向问题,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关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国内外有众多的界定。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把文化界定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法律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在他之后,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与怀特把文化定义为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内核是由思维方式、观念意识、价值体系构成。简言之,文化即人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成果积淀和泛化,它由物质的、观念的和制度的三个层面的内容组成。景东彝族传统文化是特定的族群与一定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们之间交互作用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及物质、精神成果,并通过该特定环境隔离机制得以保留和发展。由此可见,景东彝族传统文化是由特定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个体三大要素结成的一个严密的、动态的系统。一种文化得以确立,被人承认,并被特定的群体所认同,就说明它有自己生长的特定土壤、独特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历史性、人为性、地域性是所有文化的共同特征。景东彝族历史悠久,族源多元,支系较多,多元一体格局铸成了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
(一)个性鲜明,表现形式多姿多彩
个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标志。从景东彝族文化的外显因素来看,在建筑方面,如景东彝族的石基土墙木屋架,傣族的竹楼,哈尼族的蘑菇房 ,白族的四合院。在服饰方面,彝族男女的羊皮褂与傣族的短衣长裙有截然不同的风格。在婚俗方面,彝族基本上是男娶女嫁,布朗族婚后新媳妇不落夫家。在饮食方面,彝族男女喜饮酒,傣族喜食酸辣食物。在文字方面,彝族有彝文,哈尼族、拉祜族则没有文字。在民族性格方面,彝族主张忍让,傣族温婉和善,蒙古族骁勇刚毅,等等。各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成为我们识别的重要依据,也是民族间区分的核心标志,是各民族最具生命力的象征。
(二)历史悠久,文化结构稳定
景东彝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彝族文化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被赋以了顽强的生命力。彝族文化的内核通过复杂的社会遗传机制世代传承,不断渗透到其成员的意识深层,从而使其文化具有一种超强的稳定性,得以代代相传,历久不衰。例如,彝族的民族精神、性格、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深层次的因素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更迭、环境的变化而消失。
(三)彝族文化是多种文化因子的统一体
景东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促使各民族在相互往来的过程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既各具个性,又具有多层次共同性的民族关系特征。反映到民族文化上,便表现为形式各异的文化因子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例如,不同民族的行为方式、审美趣味、甚至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思想意识都会产生相互渗透和互相影响。景东彝族文化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在其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外来文化交流和碰撞。某些外来文化因子在被吸收的同时已被加以整合而发生了改变,使其真正融入彝族文化之中,成为彝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即被“涵化”了。景东彝族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吸纳、涵化、摒弃的过程,多种文化因子熔铸成了一个有机的文化统一体。
(四)与生俱来的象征性是彝族文化的内在法则
在景东彝族文化中,象征性往往是通过外显部分的某种象征意义来表达民族文化的内在意义的。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彝族视黑色为尊严和高贵。对一种民族来说,文化的意义就是文化的内在法则。这种文化的法则通常是内在地深入到每个成员意识深处,甚至是潜意识中,每个民族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并继承着这些文化法则,不断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形式来诉说、表达、强化它们。在景东彝族文化的研究中,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彝族文化的象征意义,才能较准确地理解景东彝族传统文化。
二、景东彝族文化现代转型的必然性
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对于任何民族和国家来说,现代化是其必经之路。近代以来的中国,经过抵抗与彷徨,最终不得不选择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景东作为全国和云南的迟发展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其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冲击不言而喻。然而,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发展和变迁是其内在本质的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具有必然性。
(一)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内涵
从哲学社会学的视角看,转型,是指事物从一种运动形式向另一种运动形式过渡、转换的过程。而“文化转型”是特定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基础性因素巨变的条件下的一种变化和发展,是对传统的一种历史性的全面超越,是对旧文化的一种辩证的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实质上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是消除我们生存于其中并构成我们的理解背景和生存环境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及文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紧张和对立状态。它使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使景东彝族传统文化成为彝区现代化的真正基础和动力,成为现代的彝区社会、彝族人民的灵魂,成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县的主体,使之与当代社会经济相适应。
文化的发展总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个阶段来进行的。“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的一致性,它排斥异己力量,巩固主流文化已确立的界限与规范。“离异”则表现为批判和扬弃,是在一定时期内对主流文化的否定和怀疑,最终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乃至颠覆。这种“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是文化转型时期。既然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对旧文化的一种历史性的超越,那么,文化现代转型就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过程。
(二)景东彝族文化现代转型的必然性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目标是实现现代化,我们不可能依靠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化来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要主动地适应现代社会及生活方式的要求,就必须实现和促进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这种必然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其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文化的基本属性是通过社会的遗传机制传承、积淀和泛化。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对生活在特定地域,具有相互理解的交流媒介工具、共同生计及共同性格特征的人群共同体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记载,是一个不断更新、变迁、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与时俱进是文化内在本质的体现。任何优秀的文化都是相对的,就现今而言,其中的一些优秀成分已成历史,站在过去的角度,它则是历史的现代化。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文化都精华与糟粕并存。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实现自我更新,才能世代传承、永葆活力。从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看,文化是发展的根基,是内在的动力,一个民族要不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所吞没,首先要进行文化的变革和发展,就要进行文化的现代转型,这就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2.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现代化”一词,人类学家通常将其视为传统农业社会向发达工业社会迈进而经历的社会经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的持续性的变化过程。马克思也曾说过,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铁的规律。即任何民族、国家都必须经历这一过程。当今,信息、交通、经营、竞争、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全球化趋势无处不在。与世隔绝、独立发展、田园牧歌式生活,已成为遥远的梦。全球化使人类文化交流的舞台扩大,普通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凸显,外来文化和国内主流文化通过不同的途径,以渗透的方式迅速蔓延。我们不能否认景东彝族文化的民族性与稳定性,但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中,彝族文化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这种演变,一方面是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影响、渗透和吸收。面对彝族文化不断变化的趋势和彝族在自己的特征充分显示之前必然存在的事实,固守传统或全面放弃都是不现实的。问题是:一方面,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价值重构是一个痛苦而又艰难的过程。因为,这要触及到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意识、生活习俗、民族心理,在这一过程中要经历文化转型的震惊、价值的茫然、情感的失落,要付出舍去的代价。但只有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应时而上才是唯一的选择。另一方面,在这一痛苦、艰难的转型中,彝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受到严重的威胁,如何确保彝族文化的多样性,使社会在拥有不竭的创造力中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改变了景东彝区的生态、社会环境,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西部大开发具体政策的实施对景东生态、社会环境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第一,“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生态农业、地力保护”的区域经济发展主题使景东彝区原有的生态环境不复存在。第二,全县交通事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强了景东彝区与外界的联系,必将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社会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第三,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也将对景东生态及社会环境、人们的观念、传统文化的变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扶贫开发、产业结构调整、文化旅游,也将对景东的生态、社会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生态社会环境的变化,使景东彝族原有的传统生计方式丧失了依托,传统文化存在的隔离机制将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文化转型,否则,会给生存带来影响。
4.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将进一步营造多元文化环境。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使得景东彝区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商业、猎奇等动机的驱使下,使更多的异文化个体得以进入景东彝区,不同的文化传入景东;同时,景东彝区的文化个体也会到“异文化区”学习、观光和经商,并将这些异文化的特质带回景东彝区。这就进一步造成景东彝区的多元文化氛围,国内外及各民族的多种文化都得到展示,呈现出文化交流的态势,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媒体的介入,将进一步加速这一文化交流进程。景东彝族通过文化接触,会意识到异域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审视本民族文化的不足,不再单纯的排斥异文化。与此同时,这些异文化的传入也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价,引起文化危机,诸如:传统生机文化引发的贫困问题、人居环境文化提升问题、传统观念正确与否的问题等。面对这种危机,彝族成员的生存发展模式也就出现多元走向,以解决文化危机。
三、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困境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潜在价值。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景东彝族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成分都在不断丧失,传统文化的保存与现代化变迁之间的张力关系在彝区表现得优为突出。
(一)道德至上价值取向与科学价值观的冲突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力量很大。况且以德治天下原本就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这就必然导致了以下矛盾的产生:一是以伦理原则为绝对价值尺度,以它作为衡量一切事物、行为的第一标准,这就走向了极端,与唯物史观的生产力标准相冲突;二是把伦理道德原则绝对化,也就贬低了真理的意义,影响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科学探讨,妨碍了科技的发展;三是易于使法律观念淡薄,人治政治排斥法治的权威;四是道德意识“越位”、“扩张”的结果,使彝族文化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僵化性和只向道德方面着力的单向性。而现代文化,随着国际交流和交往范围的扩大,每个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都处于开放状态之下,人们不在盲目地追随某一先验的文化模式,而要求打破某一文化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呈现多元化的文化倾向。所以,不改造这种道德至上观,树立一个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价值观,就不会有景东彝族文化的现代化。
(二)原始神话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知识论的冲突
思维方式的问题,是处于彝族文化深层结构的核心问题。恩格斯说:“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想的历史发展的科学。” 【注1:罗以迪辑:《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7页。】景东彝族传统思维方式长期以来保存着较多的原始神话思维成分,这种思维方式按照万物有灵的原始文化观念来思考世界,把自然现象、宇宙万物同生命现象直接联系起来看问题。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尔把神话思维称之为“隐喻的思维”,认为这种思维并不是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的,而是“先于逻辑的”一种概念和表达方式。总之,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受其文化传统决定的,它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观和文化心理。虽然单纯以思维方式的不同来衡量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是不可取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景东彝族文化的一些特征。
(三)传统的个性特征与现代人格的冲突
人格是在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塑造的,不同的文化类型会塑造出不同的人格结构。虽然各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但景东彝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一样,在其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环境及生存方式中形成了依恋传统、竞争意识不强等共同的性格特征。这与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造、革新,能够不断向未知领域进军,不断地弃旧图新,不囿于传统成见,包括对各种价值的容纳和欣赏等现代人格的要求有些不符,与现代化所要求的革新精神存在明显张力。
四、景东彝族传统文化发展的现代走向
当前,景东彝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不忘初心,牢记史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2的新形势下,发展先进的彝族文化,为彝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坚不可摧的力量。
(一)在彝族中更加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理想信念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和支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把彝族人民凝聚在一起,也不可能达到区域和谐和全社会的和谐。因此,发展先进彝族文化,就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彝族成员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理解,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坚持讲大局、讲团结、讲合作,处理好各方面的利于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类型的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3我们要深入持久地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在彝区广泛深入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发展先进的彝族文化,就要通过大力研究、倡导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彝族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定的思想基础、先进思想观念、科学的思想方法。先进的彝族文化建设包含许多形式和内容,但必须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先进的彝族文化建设,引导人们用“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来正确处理族内、族际间的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增加社会中“核心价值观”的因素。【注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云南人民出版社重印2017年版。】
建立健全保障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法律的、制度的、道德的规范体系,努力使景东彝区社会呈现出一种既充满活力,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大好局面。
(三)大力加强道德建设,营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
社会规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先进彝族文化建立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道德主要是通过造成社会舆论、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培养内心信念等方式,指导人们按照一定的善恶观念决定自己的行为,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主流风尚,调节和规范不同层次的社会关系,从而保护和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与法律一起成为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维护社会稳定的两大规范体系。因此,加强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的彝族文化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当前,在景东彝区加强道德建设,就是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提倡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大力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爱公益、扶贫帮困,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四)保护彝族民间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彝族传统文化
彝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根基和源泉,是保持彝族文化特色不断创新的基础和母土。由于景东彝族民间文化的深厚与丰富,加之,彝族地区经济滞后,还有不少的彝族民间文化未能挖掘,已经挖掘的也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另外,景东彝族自治县成立以来,彝族民间又不断培育出新的特色文化。因此,要继续开展挖掘保护工作。对于能够激励民族精神,健康的彝族文化,要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传播,使之发挥蕴含的精神动力和社会效益,而对那些腐朽没落的文化,要坚决予以摒弃。
(五)立足于现代化,进行“文化健身”
要反映时代要求,立足于现代化,批判落后的文化价值观,摒弃景东彝族传统文化中不合乎时代发展、不利于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因子,进行“文化健身”;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存续意义,弘扬积极的、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诸如和谐友善德民族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观等文化因子,正确引导彝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理想。要吸收现代的一切先进文化成果,为景东彝族文化转型提供新的文化视野和活力,积极整合现代文化和景东彝族传统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化合创生。
总之,我们要在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充分理解与尊重本土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珍惜景东彝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着力保持和发展景东彝族文化的特性,以“核心价值观”为准绳,弘扬它契合时代的智慧,在发展中逐步修正传统文化的缺陷和弱点,坚定文化自信、转型发展、冲出困境的决心,进一步明确未来走向,为建构科学、民主、文明的优秀景东彝族文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云南人民出版社重印2017年版
殷海光:《中国文化展望》,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张保华:《云南民族文化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娅玲:《普洱文化通论》,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颜仕勇:《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关键词】:彝族文化;现代转型;困境;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景东彝族传统文化受到了较大冲击,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给景东经济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彝族传统文化带来更大的挑战。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其内在本质的体现,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有其客观的必然性。然而,文化又是民族区分的基础,是将民族成员联合起来的凝聚核心,并且,每个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个一个特定时期都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创新和发展景东彝族传统文化,是景东彝族实现自身本质力量,推动彝区绿色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成小康社会和民族文化大县的重要方面。因此,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的转型发展及其走向问题,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关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国内外有众多的界定。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把文化界定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法律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在他之后,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与怀特把文化定义为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内核是由思维方式、观念意识、价值体系构成。简言之,文化即人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成果积淀和泛化,它由物质的、观念的和制度的三个层面的内容组成。景东彝族传统文化是特定的族群与一定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们之间交互作用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及物质、精神成果,并通过该特定环境隔离机制得以保留和发展。由此可见,景东彝族传统文化是由特定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个体三大要素结成的一个严密的、动态的系统。一种文化得以确立,被人承认,并被特定的群体所认同,就说明它有自己生长的特定土壤、独特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历史性、人为性、地域性是所有文化的共同特征。景东彝族历史悠久,族源多元,支系较多,多元一体格局铸成了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
(一)个性鲜明,表现形式多姿多彩
个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标志。从景东彝族文化的外显因素来看,在建筑方面,如景东彝族的石基土墙木屋架,傣族的竹楼,哈尼族的蘑菇房 ,白族的四合院。在服饰方面,彝族男女的羊皮褂与傣族的短衣长裙有截然不同的风格。在婚俗方面,彝族基本上是男娶女嫁,布朗族婚后新媳妇不落夫家。在饮食方面,彝族男女喜饮酒,傣族喜食酸辣食物。在文字方面,彝族有彝文,哈尼族、拉祜族则没有文字。在民族性格方面,彝族主张忍让,傣族温婉和善,蒙古族骁勇刚毅,等等。各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成为我们识别的重要依据,也是民族间区分的核心标志,是各民族最具生命力的象征。
(二)历史悠久,文化结构稳定
景东彝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彝族文化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被赋以了顽强的生命力。彝族文化的内核通过复杂的社会遗传机制世代传承,不断渗透到其成员的意识深层,从而使其文化具有一种超强的稳定性,得以代代相传,历久不衰。例如,彝族的民族精神、性格、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深层次的因素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更迭、环境的变化而消失。
(三)彝族文化是多种文化因子的统一体
景东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促使各民族在相互往来的过程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既各具个性,又具有多层次共同性的民族关系特征。反映到民族文化上,便表现为形式各异的文化因子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例如,不同民族的行为方式、审美趣味、甚至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思想意识都会产生相互渗透和互相影响。景东彝族文化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在其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外来文化交流和碰撞。某些外来文化因子在被吸收的同时已被加以整合而发生了改变,使其真正融入彝族文化之中,成为彝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即被“涵化”了。景东彝族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吸纳、涵化、摒弃的过程,多种文化因子熔铸成了一个有机的文化统一体。
(四)与生俱来的象征性是彝族文化的内在法则
在景东彝族文化中,象征性往往是通过外显部分的某种象征意义来表达民族文化的内在意义的。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彝族视黑色为尊严和高贵。对一种民族来说,文化的意义就是文化的内在法则。这种文化的法则通常是内在地深入到每个成员意识深处,甚至是潜意识中,每个民族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并继承着这些文化法则,不断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形式来诉说、表达、强化它们。在景东彝族文化的研究中,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彝族文化的象征意义,才能较准确地理解景东彝族传统文化。
二、景东彝族文化现代转型的必然性
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对于任何民族和国家来说,现代化是其必经之路。近代以来的中国,经过抵抗与彷徨,最终不得不选择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景东作为全国和云南的迟发展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其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冲击不言而喻。然而,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发展和变迁是其内在本质的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具有必然性。
(一)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内涵
从哲学社会学的视角看,转型,是指事物从一种运动形式向另一种运动形式过渡、转换的过程。而“文化转型”是特定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基础性因素巨变的条件下的一种变化和发展,是对传统的一种历史性的全面超越,是对旧文化的一种辩证的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实质上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是消除我们生存于其中并构成我们的理解背景和生存环境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及文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紧张和对立状态。它使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使景东彝族传统文化成为彝区现代化的真正基础和动力,成为现代的彝区社会、彝族人民的灵魂,成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县的主体,使之与当代社会经济相适应。
文化的发展总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个阶段来进行的。“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的一致性,它排斥异己力量,巩固主流文化已确立的界限与规范。“离异”则表现为批判和扬弃,是在一定时期内对主流文化的否定和怀疑,最终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乃至颠覆。这种“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是文化转型时期。既然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对旧文化的一种历史性的超越,那么,文化现代转型就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过程。
(二)景东彝族文化现代转型的必然性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目标是实现现代化,我们不可能依靠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化来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要主动地适应现代社会及生活方式的要求,就必须实现和促进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这种必然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其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文化的基本属性是通过社会的遗传机制传承、积淀和泛化。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对生活在特定地域,具有相互理解的交流媒介工具、共同生计及共同性格特征的人群共同体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记载,是一个不断更新、变迁、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与时俱进是文化内在本质的体现。任何优秀的文化都是相对的,就现今而言,其中的一些优秀成分已成历史,站在过去的角度,它则是历史的现代化。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文化都精华与糟粕并存。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实现自我更新,才能世代传承、永葆活力。从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看,文化是发展的根基,是内在的动力,一个民族要不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所吞没,首先要进行文化的变革和发展,就要进行文化的现代转型,这就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2.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现代化”一词,人类学家通常将其视为传统农业社会向发达工业社会迈进而经历的社会经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的持续性的变化过程。马克思也曾说过,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铁的规律。即任何民族、国家都必须经历这一过程。当今,信息、交通、经营、竞争、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全球化趋势无处不在。与世隔绝、独立发展、田园牧歌式生活,已成为遥远的梦。全球化使人类文化交流的舞台扩大,普通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凸显,外来文化和国内主流文化通过不同的途径,以渗透的方式迅速蔓延。我们不能否认景东彝族文化的民族性与稳定性,但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中,彝族文化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这种演变,一方面是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影响、渗透和吸收。面对彝族文化不断变化的趋势和彝族在自己的特征充分显示之前必然存在的事实,固守传统或全面放弃都是不现实的。问题是:一方面,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价值重构是一个痛苦而又艰难的过程。因为,这要触及到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意识、生活习俗、民族心理,在这一过程中要经历文化转型的震惊、价值的茫然、情感的失落,要付出舍去的代价。但只有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应时而上才是唯一的选择。另一方面,在这一痛苦、艰难的转型中,彝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受到严重的威胁,如何确保彝族文化的多样性,使社会在拥有不竭的创造力中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改变了景东彝区的生态、社会环境,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西部大开发具体政策的实施对景东生态、社会环境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第一,“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生态农业、地力保护”的区域经济发展主题使景东彝区原有的生态环境不复存在。第二,全县交通事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强了景东彝区与外界的联系,必将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社会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第三,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也将对景东生态及社会环境、人们的观念、传统文化的变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扶贫开发、产业结构调整、文化旅游,也将对景东的生态、社会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生态社会环境的变化,使景东彝族原有的传统生计方式丧失了依托,传统文化存在的隔离机制将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文化转型,否则,会给生存带来影响。
4.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将进一步营造多元文化环境。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使得景东彝区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商业、猎奇等动机的驱使下,使更多的异文化个体得以进入景东彝区,不同的文化传入景东;同时,景东彝区的文化个体也会到“异文化区”学习、观光和经商,并将这些异文化的特质带回景东彝区。这就进一步造成景东彝区的多元文化氛围,国内外及各民族的多种文化都得到展示,呈现出文化交流的态势,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媒体的介入,将进一步加速这一文化交流进程。景东彝族通过文化接触,会意识到异域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审视本民族文化的不足,不再单纯的排斥异文化。与此同时,这些异文化的传入也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价,引起文化危机,诸如:传统生机文化引发的贫困问题、人居环境文化提升问题、传统观念正确与否的问题等。面对这种危机,彝族成员的生存发展模式也就出现多元走向,以解决文化危机。
三、景东彝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困境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潜在价值。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景东彝族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成分都在不断丧失,传统文化的保存与现代化变迁之间的张力关系在彝区表现得优为突出。
(一)道德至上价值取向与科学价值观的冲突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力量很大。况且以德治天下原本就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这就必然导致了以下矛盾的产生:一是以伦理原则为绝对价值尺度,以它作为衡量一切事物、行为的第一标准,这就走向了极端,与唯物史观的生产力标准相冲突;二是把伦理道德原则绝对化,也就贬低了真理的意义,影响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科学探讨,妨碍了科技的发展;三是易于使法律观念淡薄,人治政治排斥法治的权威;四是道德意识“越位”、“扩张”的结果,使彝族文化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僵化性和只向道德方面着力的单向性。而现代文化,随着国际交流和交往范围的扩大,每个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都处于开放状态之下,人们不在盲目地追随某一先验的文化模式,而要求打破某一文化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呈现多元化的文化倾向。所以,不改造这种道德至上观,树立一个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价值观,就不会有景东彝族文化的现代化。
(二)原始神话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知识论的冲突
思维方式的问题,是处于彝族文化深层结构的核心问题。恩格斯说:“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想的历史发展的科学。” 【注1:罗以迪辑:《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7页。】景东彝族传统思维方式长期以来保存着较多的原始神话思维成分,这种思维方式按照万物有灵的原始文化观念来思考世界,把自然现象、宇宙万物同生命现象直接联系起来看问题。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尔把神话思维称之为“隐喻的思维”,认为这种思维并不是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的,而是“先于逻辑的”一种概念和表达方式。总之,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受其文化传统决定的,它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观和文化心理。虽然单纯以思维方式的不同来衡量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是不可取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景东彝族文化的一些特征。
(三)传统的个性特征与现代人格的冲突
人格是在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塑造的,不同的文化类型会塑造出不同的人格结构。虽然各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但景东彝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一样,在其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环境及生存方式中形成了依恋传统、竞争意识不强等共同的性格特征。这与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造、革新,能够不断向未知领域进军,不断地弃旧图新,不囿于传统成见,包括对各种价值的容纳和欣赏等现代人格的要求有些不符,与现代化所要求的革新精神存在明显张力。
四、景东彝族传统文化发展的现代走向
当前,景东彝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不忘初心,牢记史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2的新形势下,发展先进的彝族文化,为彝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坚不可摧的力量。
(一)在彝族中更加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理想信念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和支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把彝族人民凝聚在一起,也不可能达到区域和谐和全社会的和谐。因此,发展先进彝族文化,就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彝族成员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理解,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坚持讲大局、讲团结、讲合作,处理好各方面的利于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类型的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3我们要深入持久地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在彝区广泛深入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发展先进的彝族文化,就要通过大力研究、倡导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彝族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定的思想基础、先进思想观念、科学的思想方法。先进的彝族文化建设包含许多形式和内容,但必须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先进的彝族文化建设,引导人们用“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来正确处理族内、族际间的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增加社会中“核心价值观”的因素。【注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云南人民出版社重印2017年版。】
建立健全保障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法律的、制度的、道德的规范体系,努力使景东彝区社会呈现出一种既充满活力,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大好局面。
(三)大力加强道德建设,营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
社会规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先进彝族文化建立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道德主要是通过造成社会舆论、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培养内心信念等方式,指导人们按照一定的善恶观念决定自己的行为,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主流风尚,调节和规范不同层次的社会关系,从而保护和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与法律一起成为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维护社会稳定的两大规范体系。因此,加强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的彝族文化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当前,在景东彝区加强道德建设,就是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提倡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大力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爱公益、扶贫帮困,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四)保护彝族民间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彝族传统文化
彝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根基和源泉,是保持彝族文化特色不断创新的基础和母土。由于景东彝族民间文化的深厚与丰富,加之,彝族地区经济滞后,还有不少的彝族民间文化未能挖掘,已经挖掘的也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另外,景东彝族自治县成立以来,彝族民间又不断培育出新的特色文化。因此,要继续开展挖掘保护工作。对于能够激励民族精神,健康的彝族文化,要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传播,使之发挥蕴含的精神动力和社会效益,而对那些腐朽没落的文化,要坚决予以摒弃。
(五)立足于现代化,进行“文化健身”
要反映时代要求,立足于现代化,批判落后的文化价值观,摒弃景东彝族传统文化中不合乎时代发展、不利于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因子,进行“文化健身”;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存续意义,弘扬积极的、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诸如和谐友善德民族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观等文化因子,正确引导彝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理想。要吸收现代的一切先进文化成果,为景东彝族文化转型提供新的文化视野和活力,积极整合现代文化和景东彝族传统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化合创生。
总之,我们要在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充分理解与尊重本土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珍惜景东彝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着力保持和发展景东彝族文化的特性,以“核心价值观”为准绳,弘扬它契合时代的智慧,在发展中逐步修正传统文化的缺陷和弱点,坚定文化自信、转型发展、冲出困境的决心,进一步明确未来走向,为建构科学、民主、文明的优秀景东彝族文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云南人民出版社重印2017年版
殷海光:《中国文化展望》,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张保华:《云南民族文化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娅玲:《普洱文化通论》,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颜仕勇:《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