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王明贵 王小丰:彝族父子连名制谱系研究

作者:王明贵 王小丰 发布时间:2020-10-23 原出处:《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点赞+(

摘要】父子联名制谱系在许多民族中存在过,是一种古老的谱系传承方式。彝族的父子联名制谱系与阿拉伯等的父子联名谱有明显区别,与之同时并行的还有彝族的母系谱和独特的家支制度特征。彝族父子连名谱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最长的长达近万年。君长和大姓的谱系为《中国彝族通史》的编纂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随着历史的演进,彝族父子联名制谱系在一些彝族家族中,已经向借鉴汉族谱系形式方面转变。
关键词】父子联名制;彝族家谱;历史发展;转变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彝族谱牒整理翻译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AMZ002;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中国文学学科”成果。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本文作者:王明贵

父子连名制谱系是一种古老的谱系传承方式。所谓父子连名制,就是以父权制为基础,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在命名方式上采取一代父名与下一代子名连接,子名又与孙名连接,不断往后延伸,形成一个无限不循环长链,是记录一个家族的来源与发展的父系传承模式。父子连名制的链条上,父名之上还要连接祖父之名,祖父之上还要连接曾祖父名,一直往前溯源。而孙名之下还要连接曾孙名,一直往后推进,可以无穷无尽。这样从一个家族的始祖之名,不断地往后连接沿续,形成一个家支的谱牒。在沿续的过程中,某一代中有几个兄弟的时候,就开始分别按照兄弟各自的名字,往后起名沿续一支新的谱系,按长幼秩序分别称为大房、二房、三房……幺房。如此各房之间的家谱融汇在一起,就是一个庞大的家支谱系。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父子连名制起源很早,早在母系社会时期就有了。翻开著名的《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彝文史籍,其中有许多父子连名的谱牒; 而且,不但有父子连名谱牒,还有母系谱牒;不但有母系谱牒,还有各种鸟类、兽类、甚至妖类的谱牒。例如《彝族源流》第九卷中记载的《乌氏谱》即是鸟谱系 (乌是彝语对鸟类的通称) ,如次: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树上栖鸟九种最有名。文雅的鹤不乱唳鸣,青翅的鹃不乱啼叫,灰老鹰不乱呼唤,乌鸦双翅白,喜鹊的花翅膀很美,夜莺的翅膀黄,鸽子两点花,山喳雀尾脚红。它们都是消灾好鸟,鹤给君消灾,鹃给臣消灾,鹰给毕摩消灾,把根与本上的污秽祛除,使其不失去本性,鸟之事就是这样。”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见,彝族以连名谱系的方式记述人与物的世系,是一种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追本溯源的叙史方式。这与彝族极其重视寻根的哲学思维密切相关。探寻父子连名起源于何时,可以从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找到一些信息。这部史诗中说,在很古的时候,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生子不见父的时期。石尔俄特是彝族古代第一个要去寻找父亲的人,他找遍各地都没有找到父亲,后来遇到一个叫孜尼诗色的女子,女子教他说娶个女人回家生孩子,就能见到父亲了。石尔俄特于是娶孜尼诗色为妻,生下孩子,他就是孩子的父亲了。从他开始,也就有了父子连名谱的开端。[1]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父子连名制产生之前,有没有一个母女连名制或者母子连名制的时代,或者有没有这两种连名方式,目前研究的成果尚不能证明其存在。即使是彝族的母系谱,也是挂在父系谱之上来叙述的,没有独立成为母女连名形式,也没有独立成为母子连名形式,这种母系谱主要是为了说明姻亲关系的清白,谱系没有错乱,没有开错亲、结错婚,同时说明姻亲之间血统的纯正。比如收入《爨文丛刻》中的《君代母系》,和《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中收录的一些彝族谱牒,名义上是母系谱,实际上是父系谱牒的补充。例如《爨文丛刻》中的《君代母系》,就是叙述水西历代君长的母系,从元代开始的情况如次: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濮娄苏主,是阿宗额果的母亲。耿恒苏克,是额果濮贤的母亲。陇勺婆立,是濮贤阿尼的母亲。呗乌阿勺,是阿尼阿脑的母亲。阿各舍珍,是阿脑阿画的母亲。陇忍舍娄,是阿画大俄的母亲。鲁索益匹,是大俄老内的母亲。鲁淑舍宗,是老内陇赞的母亲。濮巧苏珠,是陇赞霭翠的母亲。濮勒舍红 (即汉文史书所记载的奢香) ,是霭翠陇弟的母亲。濮迭舍珠 (汉文史书称奢助) ,是陇弟濮直的母亲。阿大舍衣,是濮直纳考的母亲。濮贤舍局,是纳考本哲的母亲。呗恒苏古,是本则陇知的母亲。扉洛舍知,是陇知陇铺的母亲。糯宗舍底,是陇铺不玖的母亲。陇享舍诺,是不玖直罢的母亲。通陇额赫,是直罢安钟的母亲。阿亨蒙鲁,是安钟直俄的母亲。鲁依舍诺,是直俄陇则的母亲。阿亨舍鲁,是陇则保习的母亲。阿匹卧吐,是保习奋老的母亲。娄米省古家的女儿,名本局舍纽,是奋老陇古等三兄弟的母亲。君长的姻亲,一代也不错乱,如江水源流,传到如今啊。”[2]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此可知,在父子连名制谱牒产生之前,没有完整的母女连名制度或者母子连名制度,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发现母女连名谱牒或者母子连名谱牒。可见,父子连名谱是在父权制建立之后,作为保护男子权力的象征而产生的一种特权形式。父子连名谱系制度,是形成家支制度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形成家支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父子连名制的家支是不存在的,同样没有哪一个家支没有自己的父子连名谱。只是在进入现代社会后,彝族文化受到汉文化的融合与涵化,彝族才采用了汉族的取名方式,致使许多地区的彝族再也不采用父子连名制记述自己的家支传承方式,而是采用了姓氏加辈份加名字的方式,来取名和传承家支制度。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父子连名的方式,有完整的父名连接完整的子名的形式,如阿拉伯国家的父子连名方式; 有父名的一部分连接子名的形式,如彝族的父子连名方式。有只连接父名之上的几代人的情况,如阿拉伯国家的的父子连名方式; 有从始祖开始一直往后无穷无尽地连下去的形式,如彝族的父子连名方式。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父子连名制度,伴随着的是彝族的家支制度。家支的形成,是同一始祖的父系血缘连接起来的一个庞大父系家族成员联合体,一个家支是以本家支中的始祖为名号,有的也以本家支中最为有名的祖先为名号。例如水西阿哲家族,就是因其蜀汉时期有名的祖先妥阿哲,因为为蜀汉军队献粮通道军功卓著,受封为罗甸王建立罗甸国,于是阿哲就成了这一家支名。乌撒四大家族之首的阿景家支,也是以其著名的祖先阿尼阿景为其家族的家支名。家支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要进行分支即分家。彝族一般是在发展到九代或者十代的时候,就可以举行分支仪式,这个分支仪式称为“尼目”,即通过祭祀历代祖先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几个新的家支。举行过“尼目”大典分支以后,各家支之间可以进行联姻,否则还在一个家支之中,是不能形成婚姻关系的。据《洪水泛滥史》等史诗的记载,彝族六祖是六弟兄,由于“天地津梁断”而没有了婚姻对象,就以“白马祭天,黑牛祭地”,举行分支仪式,然后各家支之间就开亲了。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家支的分家,有的要把做“尼目”祭祖大典的地点叙述清楚,有的还要把去向、居住地等都记载明白。著名的彝族“六祖分支”时,就把“六祖”分出去的地理方位和居住地域都作了记述。彝文古籍《确皮遮默》(六祖根源)中说: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远祖希慕遮,三十一代后,遭洪水泛滥,只剩下笃慕。云南洛尼山,他择为居地,娶三君女为妻,生了六个子,六个六祖先,即此产生了。武祖慕雅节,乍祖慕雅考,糯祖慕雅热,恒祖慕雅卧,布祖慕克克,默祖慕齐齐。笃慕之六子,威荣如天高,根深枝叶茂,如启默根海大,似密默江漫滥,六祖裔繁衍,这样住下了。武乍二长房,居楚吐以南; 糯恒二次房,辟洛博以北; 布默二幼房,实益中央漫。三君主之女,乃六祖之母,蚩额伍吐是,慕雅节和慕雅考之母; 能额咪多是,慕雅热和慕雅卧之母; 宜额咪哺是,慕克克和慕齐齐之母。武择朵妥地,即朵妥必布; 乍择考托地,即考托考勒 (可道可乐) ; 糯择俄姆地,即俄姆洪索; 恒返易蒙地,即易蒙佐姆; 布返妥卜地,即妥卜恩博; 默择知中地,即知中戛勒。找六祖根源,就是这样的。”[3]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祖分支”之后,各支又分别建立新的父子联名谱,并且分别称为“武氏”、“乍氏”、“糯氏”、“侯氏”、“布氏”、“默氏”,简称武、乍、糯、侯、布、默,形成各支可以独立的父子联名谱。家支分家后,要通过寻找“福禄水”的仪式,找到标志本支新的“徽号”标记,并取新的家支名称,称为“能彝”、“诃笃”。如著名的乌撒四大家之首的阿尼阿景家族中,“能彝”称为“始吐能彝-阿尼阿景”的就是人口最多的部分。[4]分支后的新家支,就可以重新建立新的谱系,于是新的次父子联名谱系增加了。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流传广泛的著名的彝族父子连名谱,有南诏国十三代王谱,水西君长谱,龙云谱等。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十三代王谱为: 细努逻——逻盛——盛罗皮——皮罗阁——阁逻凤—— (凤伽异——)异牟寻——寻阁劝——劝龙晟——劝利晟——晟丰佑——佑世隆——隆舜——舜化贞。[3]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水西君长谱,彝文史籍 《西南彝志》与汉文方志 《大定府志》的记载基本相同,小有差异。《西南彝志》中的水西君长谱即《勿阿纳世系》为: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勿阿鼐 (勿阿纳) 之前为 19代: 慕齐齐——齐雅宏——宏雅德——德翁舍——舍乌蒙——乌蒙纠——纠雅努——努雅鲁——鲁雅杓——杓雅 默——默雅德——德施耿俄(德阿施) ——施默武——武孟德——孟德朵——朵雅迂——迂俄索——俄索毕额——毕额勿。毕额勿传勿阿鼐 (勿阿纳) ,从勿阿纳开始为: 一世勿阿鼐,二世鼐阿宗,三世宗阿哺,四世哺雅杓,五世杓雅妥,六世妥阿哲,七世阿哲毕额,八世毕额抹勿,九世抹勿杓,十世杓雅迭。一世迭雅维,二世维额尼,三世额尼阿赤,四世赤阿笃,五世笃阿迭,六世迭雅堵,七世堵阿叠,八世叠阿铎,九世铎阿沓,十世沓阿萋。一世阿萋阿甫,二世阿甫那知,三世那知笃色,四世笃色阿勾,五世阿勾阿维,六世阿维阿施,七世阿施洛那,八世洛那阿壳,九世阿壳额迭,十世额迭纪启。一世启阿仁额,二世仁额朴蔼,三世朴蔼额梓,四世额梓鲁杓,五世鲁杓笃仁,六世笃仁阿宗,七世阿宗额果,八世额果朴色,九世朴色阿尼,十世阿尼阿倮。一世阿倮阿瞿,二世阿瞿达俄,三世达俄鲁佴,四世鲁佴鲁载,五世鲁载阿萋,六世阿萋鲁砥,七世鲁砥那苦,八世鲁苦布则,九世布则鲁铺,十世鲁铺鲁知。一世鲁知布局,二世布局直罢,三世直罢安宗,四世安宗直俄,五世直俄鲁则,六世鲁则哺晰,七世哺晰斐倮,八世斐倮鲁谷,九世鲁谷鲁德,十世鲁德鲁迭。一世鲁迭额徐,二世额徐密宗,三世密宗阿格,勿阿鼐之后,传了六十三代。[5]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彝文古籍的记载,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年以前。其计算的依据,即彝族普遍认同的希米遮时代之前,还有360 代; 希米遮到“六祖”之父笃米 31 代,笃米第六子慕齐齐开始的水西谱系传到祖摩阿格即安胜祖时是 84 代,到康熙三十七年即公元1698 年安胜祖乏嗣停袭“水西宣慰使”之职。如果加上安胜祖之后至今的代数,按20年一代计算,也有 15 代,合计480代,有 9600 年之长,与彝文古籍记载的彝族万年史相当。但是,根据有关研究,更多的专家倾向于彝族历史从希米遮时代开始比较确定的历史,也就是说把暂时不能确证的部分谱系只是作为参考。[6]因此,有的彝族谱系将希米遮到“六祖”的31代谱计算在内,如著名的《龙云系谱》就是如此,其父子连名到龙云即纳吉乌萨时,已经传了 176 代。[7]有的则没有这样计算家族谱系,而是实事求是从自己家支的始祖开始计算,如乌撒四大家族之首的阿尼阿景家支,从始祖开始计算谱系,可溯源的谱系长达 125 代。[4]可见彝族父子联名制谱系对研究彝族历史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在编纂《中国彝族通史》时,通过收集整理云南、四川、贵州等省的著名彝族家族特别是君长和大姓的谱牒,为顺利编纂这部通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史料。有的彝族家谱随着《中国彝族通史》2012年公开出版之后,也相继于2013年公开出版了。[注1]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父子连名谱牒,结合彝族的家支名号,是区分彝族家族集团和姻亲关系的主要标识。在彝族地区,重大的社会活动和一般的民间交往,往往都是认识新朋,交会老友,特别是姻亲互会的重要场合。无论是结交新朋,会面老亲,牢记自己的家支名号,记熟自己的家族谱牒,都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互相询问起来,讲不清楚自己的家支姓氏,家族不认你; 分不清楚自己亲戚的姓氏,亲戚也不认你。而要记牢家族姓氏,不但要熟记自己家支的姓氏名称,还要背诵父子连名形式的谱牒,这是必要的功课。在传统彝族社会,只要能够熟记自己家支和母舅家支的姓氏和谱系,就可以在彝族地区通行无阻,不用带任何盘缠,就可以周游各地,认家门,走亲戚,自由自在而不会有什么危险。反之,就可能寸步难行。父子连名形成的一张巨大的家支网络,与亲戚的家支的巨大的网络,构成了彝族传统社会的主要结构体系。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父子连名制度曾经在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中盛行,至今仍然在传承着的也不少见。彝族父子连名制,既与其他民族的父子连名制有相同之处,如都是以子名接父名往后延伸传承; 也有与其它民族不同之处,如在接续方式上只取父名的部分音节而不是全部来作为子名的开头部分。同时,由于彝族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居住地域山高水深,切割严重,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受到汉文化的影响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父子连名制的传承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保留彝族传统社会文化较完整的地区如大凉山等,父子连名制的传承也较好,而在贵州等受汉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父子连名制的传承已经逐渐淡化,多数已经采用汉族的姓氏字辈方式。7L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注释

[1]张晓佳.我省首部彝族家谱公开出版发行[N].毕节日报,2013年6月13日(7)版,根据报道内容,这部家谱是《阿尼阿景家族发展史》。

参考文献

[1]冯元蔚译.勒俄特依[O].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年

[2]马学良主编,罗国义审订.增订爨文丛刻[O].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年,p102-107

[3]王明贵.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彝族[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 年,p11、p14

[4]安鸣凤、王继超、王明贵主编.阿尼阿景家族发展史[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13 年,p1-2

[5]王明贵、王继超.水西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 年,p36-37

[6]王天玺、张鑫昌主编.中国彝族通史[M].昆明: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年

[7]王明贵.撮泰吉与彝族寻根哲学观[J].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原载:《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原刊责任编辑:林俊华

作者:王明贵,系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王小丰,系毕节市民族中学教师

文字来源:彝学微信公众号;主编:巫达;推文编辑:邱运胜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彝族学者王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