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甘洛彝族服饰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探究

作者:​阿呷子洛 发布时间:2021-06-04 原出处:彝族人网 甘洛彝学 点赞+(

​摘要:本文选取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为田野点,以甘洛县彝族服饰为研究对象,从甘洛彝族服饰的发展概述、结构装饰、 “活态化”传承等角度出发,对甘洛彝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甘洛彝族;服饰文化;研究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甘洛县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地方,具有丰富的服饰文化,不仅有依诺服饰、圣乍服饰和田坝土语区的服饰,而且还有尔苏藏族的服饰,有利于塑造甘洛县彝族服饰文化独有的品牌。甘洛县彝族服饰属于濒危文化,面临传承困境,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的重视,有利于对彝族服饰的传统绣工技艺进行“活态化”的传承和保护。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甘洛彝族服饰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服饰的留存现状 

彝族服饰承载和积淀了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传统的彝族服饰保留较少,经过笔者调研发现,甘洛县只有少部分彝族中老年妇女还留存着自己外婆或母亲祖传的嫁衣,嫁衣代表了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家族使命的传递,表达了对祖辈的深情和眷念。农村的部分青年女子由会刺绣的亲人为其缝制嫁衣,城市的大部分都是在结婚前去彝族服装店买或者租赁一套现代的彝族服饰 ,办完婚礼又还回去。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现今的服饰市场冲击

甘洛县彝族服饰大部分都是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款”,在服饰的面料上用纤维、灯草绒、棉布、纱布等;在服饰的色彩上用各种颜色搭配,没有严格遵循彝族传统的“三色观”和“五色观”;在服饰材料上,加入了塑料泡沫和银泡等纽扣;在装饰绣线上,出现了腈纶、尼龙、毛线等。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者于2020年4月14日在甘洛县县城调研发现,目前,甘洛县从事彝族服饰生产、销售、租赁的店铺大概有29家左右,大部分都是从西昌批量进货,进货基本上是机器生产,然后拿到店铺转为零售;还有几家是“绣娘+店铺”的模式,这种模式生产的是纯手工刺绣,即将服饰材料分发给农村妇女,按制作的服饰部件付给相应的手工报酬,然后将半成品回收,由店铺将半成品合成为成品,拿来销售。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甘洛县彝族服饰出现各地方言区“混搭”的现象,大部分年轻人在节庆期间比较喜欢穿戴宽松大气的罩衣和简单方便的头帕,很少穿戴甘洛县本土端庄秀气的彝族上衣和穿戴繁琐的瓦盖式立体头帕。将传统的百褶裙换成牛仔裤,将传统的烟包换成现代化的钱包和挎包。传统的手工刺绣服饰由现代的机器生产,人们大部分都不穿戴沉重而繁琐的传统服饰,转而喜欢穿戴轻便简单的现代服饰。传统的手工业逐渐由机器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技艺也面临失传。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本土创新设计品牌

甘洛县彝族传统刺绣工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为助力脱贫攻坚,进一步促进两地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由凉山州嘿吗咔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和绵竹市剑南镇三彩画坊两家企业签订 “彝族刺绣和绵竹年画合作项目”协议,重点打造甘洛宾馆主题房和产品售卖点,由文广局自筹7万元,由甘洛宾馆自筹部分资金,由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投入7.5万元资金,牵线搭桥,用于该项目的运作。甘洛宾馆主题房打造主要是以甘洛彝族刺绣和棉竹年画的文化元素融合,涉及软装配饰,产品主要有床旗、靠枕、室内挂画、室内摆件、墙画等。两者结合具有不同地域风格的特点,手绘与刺绣同时具有强烈的手工艺术魅力,因各自不同的手工艺术,其成本也存在差异,完全趋于手制作相应成本会高于普通产品,市场会存在一定的限制。比如靠枕定为(150-200元)、床旗(200-300元)、室内墙画(每平米200-300元)等基本价格根据内容和区域而定。由甘洛企业打造,甘洛宾馆免费提供场地,甘洛企业和甘洛宾馆签订长期租约,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建设运作,绵竹企业承接展台设计建设,布置展厅所需合作产品订购和补助。其他产品展销产品面向甘洛所有有意愿的企业,产品可以免费入驻。绵竹前线指挥部和甘洛文广旅局给予一次性补助。本着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在进行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同时,两地政府对文化融合打造项目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元素的提炼。 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了解,甘洛彝族刺绣和绵竹年画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自对口帮扶甘洛县以来,绵竹市将彝族刺绣特色与绵竹年画合作项目列为对口帮扶重点项目,合作开发产品,创造出一批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兼具实用、审美的文化文旅衍生产品。二者的有机融合,丰富了文化内涵,突出多元性与特色性,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绵竹年画与甘洛彝族刺绣文创合作的签约,将以市场为主要渠道,加大引导帮扶力度,搭建合作平台,推动双方深度合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争取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地的文化互动,实现彝族刺绣和绵竹年画“牵手”,共同研发“非遗”产品,共同继承、推广传统文化。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甘洛彝族服饰的传承价值 

(一)经济价值

甘洛县彝族刺绣经营店铺大部分实行“绣娘+店铺”模式,实现妇女在家就业,不出家门就能增收。据调研发现,一件上衣的纯手工制作,给予报酬2000—3000元不等,边务农边挣钱,两个月左右就能做一件上衣,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据2020年4月21日甘洛发布报道: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四川省首届彝族刺绣手工艺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凉山州嘿吗咔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和甘洛县彝针彝线刺绣专业合作社创始人阿西巫之莫,始终坚守工匠初心,运用自己勤奋的成果,带领广大留守妇女走上了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的致富路。经初略估算,仅2016至2019年脱贫攻坚期间,阿西巫之莫就带动农村妇女1700多人“在家挣钱”,三年创收2500多万元。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文化价值

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载体,服饰上的各种图案花纹和图案布局以及服饰面料的制作,取材于居住在高寒山区游牧地区的彝族地区,彝族服饰可以说是来源于彝族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更高于生活,与彝族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相调试。彝族服饰贯穿了彝族人民的整个人生礼仪,从出生到去世,都需要穿戴不同的彝族服饰,从面料、色彩到款式等,体现了一种文化认知和文化传承。每一件彝族服饰都积淀了彝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代表了彝民族信仰和民族情感,凸显了彝族文化自信。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实用价值

彝族服饰自古有防寒蔽体的功能,彝族袈什、瓦拉等一年四季不离身,冬天防寒御冷、夏天防晒防热;彝族“乃呷惹”,夏天搭配短袖穿,冬天搭配毛衣穿,背东西的时候可以垫背,具有装饰价值和实用价值,便于劳作。彝族服饰是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教育价值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彝族孩子越来越普遍,接受汉文化教育,对本民族的文化的认知少之又少,甚至有些孩子连母语都丢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彝族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彝族服饰进校园”是一个文化传承的最佳理念,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于2016年10月份召集全县28个乡镇数十名彝族农村妇女,举办第一届彝族刺绣手工技艺培训,桌上摆满了各种刺绣半成品,包括服装、背包、童帽、壁画、背带、挎包、钱包、香包等,一个多月的培训时间里,学员们在家门口接受了免费的专业老师精心的理论和技能培训,不仅得到一套完整的培训资料和一批布、线等刺绣用品,参加学习的妇女还能拿到生活补贴,系统培训之后,她们向学生们展示出学习成果,一件件精心制作的彝族刺绣。赋予了彝族服饰文化新时代的内涵,发现和培育新一代彝族服饰设计人才,将彝族服饰文化内涵与各民族文化内涵进行调试,实现大胆创新,具有以传帮带的作用,对学生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甘洛彝族服饰的传承路径探究

(一)现存资料的整理和存档

目前,甘洛县彝族刺绣现存书面材料基本空白,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资料。对于书面资料,应该邀请专家学者联合相关文化部门,对甘洛彝族服饰进行测量、图像采集、记录,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库,供后者研究。对于实物资料,甘洛县彝族传统服饰散存于民间,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一个服饰展厅,将民间传统彝族服饰征集、保存、展览,供后人观赏并留存民族文化印记。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传承人和传承团体的建立

民族文化是在薪火相传中传承下来的,精神上的信仰需要由物质载体来依托,物质文化需要由人为来继承、创造。甘洛彝族传统刺绣技艺,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创造了绚烂、丰富的民族文化,使得彝族服饰在彝民族地区得以后继传承。甘洛彝族刺绣主要传承人阿西巫之莫和代表性传承人阿布各果莫都是师徒传承,甘洛彝族刺绣自古依靠母女相承或师徒相承的方式传承,没有固定的传承谱系。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在传承中进步,在传承中创新。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载体,传统的彝族服饰承载了彝族文化的精华和精神信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甘洛彝族传统手工技艺,工序繁杂、费时费力、穿着繁重,因此,民族服饰创新迫在眉睫。2018年—2019年进行的甘洛县彝族刺绣和绵竹年画合作项目就在创新上迈出了第一步,在创新过程中进行“非遗”传承。在保留彝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提取彝族服饰文化内涵、文化元素,融合于绵竹年画,利用“传统+现代”、“本民族文化+他文化”的模式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甘洛彝族服饰文化元素提取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各种家具、餐具、配饰当中。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产业化发展路径

彝族刺绣种类繁多、丰富多姿、制作精美、异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彝族妇女心灵手巧,从小便掌握了一定刺绣技艺,但仅限于自绣自用。近年来,甘洛县在成立彝族妇女刺绣协会的同时,利用协会联系广泛的实际,在各乡镇举办彝族刺绣培训班,提高刺绣的技能,发展刺绣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甘洛彝族手工刺绣在产品特色、制作技艺等方面日渐成熟,拥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前景,产业效益日益凸显。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的产业链,在培育发展过程中还有待完善。因此,服饰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民间群体和社会组织联合发力,群策群力,为甘洛县彝族服饰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助力脱贫攻坚。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活态化”传承

甘洛彝族刺绣技艺,位列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绚丽多彩、风格独特的甘洛彝绣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密不可分。近年来,这项传统民族技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培育下,逐渐走出大山,迈向市场,为甘洛县非遗的活态传承涂抹亮色。发展彝族刺绣产业,不但有助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也为彝族妇女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空间,搭建了一个展现当代彝族妇女绚丽风采的平台,也成为当地拓展致富渠道的有效途径。甘洛县彝族刺绣自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传承人阿西巫之莫每年都定期培训一批“绣娘”,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传承,从而实现“活态化”传承、生产性保护,创新性发展,“活化”和“现代化”,融入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创建文化品牌

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民族文化产业优势,实施民族文化品牌战略,甘洛彝族刺绣以精致美观、端庄秀气著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提炼服饰文化元素,丰富服饰文化内涵,注重服饰文化创新、技艺创新、营销创新,确定甘洛彝族服饰文化的品牌战略,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依托文旅融合的发展战略,生产文旅产品,创造彝族服饰旅游纪念品。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甘洛彝族服饰文化主体包括政府、“绣娘”、经营者、消费者、民间社会团体。政府即相关文化部门要积极引导各少数民族进行文化建设,充分调动民众参与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产品的积极性,不断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化的步;“绣娘”即甘洛县彝族传统刺绣手工艺者,在自己技艺娴熟的时候,要有传承民族文化意识,将技艺传授给下一代年轻人,避免彝族刺绣技艺面临失传,同时在制造一件成品的时候,要将彝族服饰图案纹样布局和谐、色彩搭配和谐,实现审美价值;经营者即甘洛彝族服饰店铺,要以本土彝族服饰为主,融合凉山三大方言区服饰特色,本着民族文化特色为着力点,重点宣传推广甘洛彝族刺绣精品,形成甘洛彝族刺绣名片;消费者即使用甘洛彝族服饰的消费群体,有他者和本民族,进行消费群体定位;民间社会团体,如甘洛县彝学学会,可以利用该平台,培养一批彝族刺绣工匠,形成该协会特色精品,向外界广泛宣传、推介甘洛彝族服饰。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产业化

王菊说:“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资本,把彝族服侍文化打造成品牌和支柱产业,认真探索彝族服饰文化产业的途径,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1]杨正文指出:“目前,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染、绣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或者说少数民族传统染、绣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逐渐成长为影响地方经济的企业群和支柱产业、特色经济。” [2]吉木拉立、王波认为:“彝族服饰的产业化是发展弘扬该文化的必由之路。只有产业化, 才能有效的促进对彝族服饰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让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服装制造工艺免于失传之虞。” [3]甘洛彝族服饰的发展现状面临零散、小型生产的困境。在纯手工技艺制作过程中,出产量低,供不应求,需要批量生产以满足大众消费群体需求。实行“绣娘设计+企业生产+店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纯手工+机绣”合成的成品,满足大众需要,实现部分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h3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参考文献
[1] 王菊: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7.9:165
[2] 杨正文: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及其传承和保护—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染绣工艺开发为例[C].中国北京: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论文集,2004.12.
[3] 吉木拉立.王波 .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化略论(J).贵州毕节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2006.5.24:23
[4] 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M),2010.10:9-10.
[5] 李松禄.彝族文化产业化论(M).云南出版集团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12.
[6] 罗钊 .胡新洋: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思考以云南江城国际丢包文化节为例(J).普洱学院学报,第32卷第2期,2016.4.

作者:阿呷子洛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2019级民族学(彝学)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