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因彝成名:威宁地名特点

作者:蔡威 发布时间:2022-12-07 原出处:《安顺学院学报》2018年05期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历史上,威宁曾划属云南省、四川省管辖,威宁府领三州二县。威宁,取“威镇安宁”之意。据威宁县志记载:在夏朝、唐朝时有乌撒部,取彝族远祖乌撒为部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乌撒路,十五年改名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改置乌撒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改称乌撒乌蒙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乌撒卫。清康熙三年(1664年)吴三桂平水西、乌撒,四年撤销乌撒卫并置威宁府,雍正七年(1729年)降威宁府为州。1913年废威宁州置县,1954年改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今名。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威宁是水西彝族重要的行政中心,也是民族迁徙的大通道,有彝族向天坟文化、彝族撮泰吉文化、回族的开斋节文化、苗族的花山节文化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清朝进驻贵州后,贵州巡抚开泰奏请乾隆并获准的奏折中就有“因威宁界连四川,又与云南之东川、乌蒙、昭通等处接壤,实为黔省极边要地,令将原驻安顺之贵西道移驻威宁弹压,兼管大定、安顺、南笼、遵义等府”,可见威宁的战略位置之重要。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中奎在贵州古代地名蕴含的儒家教化理念研究一文中认为:“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强势文明向边疆弱势文明扩展,其中虽然有文化交流互动,但主体还是中原汉文化的渗透,‘文化边疆’贵州的古代地名含义演变规律也可印证这一观点。”然而经过笔者的研究,威宁县的地名命名特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但仍旧以彝族文化的影响为主。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文化的影响

检阅地方文献,发现威宁地区虽然是彝族、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但由于威宁上千年的历史中,居住的主体民族是彝族,彝族文化对威宁文化的影响久远,加之地缘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威宁县的地名主要受彝族文化的影响。地名标注虽然都是使用汉字,但多是从彝语音译过来的,地名所寄托的情感和内涵原生文化都是来源于彝族。主要体现在受彝族的家支文化、生活习俗、民间故事传说、十二地支文化等的影响。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彝族家支文化

威宁县的很多乡镇或小地名的得名,都与彝族的语言息息相关。许多彝族地名都是因为在很久以前有某个彝族家支居住过而得名。这是一种深厚的民族情感,是世世代代的纪念和传承。少数民族氏族或族群的团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源于同氏族血脉的传承,民族习俗、语言、文化能够得以长久保留,也正是因为这种浓烈的民族情感和对祖先的崇敬之情。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哲觉镇,就是以哲觉这一彝族家支来命名的。迤那,古为彝族迤那家支住地;野窝坪,野窝为古代彝族家支名;倮格,彝族家支名;结嘎,彝族家支名;诺着,彝族家支名;龙姑,古称龙姑拖,为彝族家支名;女儿河,原名米儿河,米儿,彝族家支名;麻乍,意为麻乍土目家驻地。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虽然是汉字标注地名,却是彝语的寓意,如色居乐,意为李子沟;海枯,意为有水塘的地方;夸都,意为低洼陡狭的地方;鱼斗沟,“鱼斗”意为水井;耐白,“耐白村”意为山顶上的村子;蛇街子,原名色买嘎,意为生长杨桃(猕猴桃)的地方。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名认谷,俗称“四火头”。彝语中“认”指狼,“谷”指嚎叫。因古代当地树林茂密,狼常大声嚎叫而得名。后有彝族阿底(姓李)家支迁居此地,建造四火头大房,遂改称四火头。地名晒普秋,汉语谐音译名灼圃,因彝族晒土甫目家居住于此而得名。地名本着,汉名大官寨,彝族土木本着家居住于此而得名。楼红,汉名马摆大山,因彝族麻保(谐音“马摆”)部普迁居该地而得名。地名柴摩卡,汉名新民,原为新民乡,因彝族柴摩家曾住此而得名。阿姐卡,现汉语称金钟或金水既现在的金钟镇,因彝族阿姐(王姓)家曾居住于此而得名。曷克,谐音为河块,因乌撒后裔曷克家曾住此地而得名,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8千米。吃底,汉名为梅花山,因吃底土目家曾在此住而得名。斗谷,彝族斗家曾住此而得名,即现在的斗古乡。煮补,汉名为红布沟,彝族煮补家支曾在此地居住开办铜矿,因矿业兴旺,产主发财,衣被均用彩色布料,换洗时,挂之满全,因而得名。姆始扣一啥,汉名为长海,“姆始”,彝族家支名,“扣”指边缘,“一”指水,“啥”,交叉,意为姆始家边河水交叉的地方。喉吐:汉名黑土河,“喉吐”,因彝族土目喉吐家住此而得名,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约95千米。马朱,汉名为麻乍,即现在的麻乍乡,马,指杜鹃花,朱,指冲子,意为有杜鹃花的冲子。启秋:汉名狗街,即为现在的雪山镇。迭摩:谐音德磨。因彝族堂迭摩家支住此得名。吉租宜:河流的名字,汉名为吉里河,由盐仓花渔洞涌出,有乌撒河之称,为乌江源头,即从炉山镇流过的河流。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彝族生活习俗

从地名学的发展史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地名,只有那些对人类有方位意义,本身又具有可辨认的自然或人为形态特征的地方,才有可能被赋予名称。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威宁境内的彝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根据彝族语言发音汉文标注的地名往往有不同寻常的寓意。据汉文、彝文等史籍记载,贵州彝族有阿侯、索昭、洛嘎、朱尼等家支,他们将村寨建立在平缓的山坡或山间小盆地上。各个家支不仅有自己的地方,即地缘的联系,同时还有父子连名制,进一步用血缘关系将彝民紧紧地聚拢在共同的地域内。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在彝族的家支中也逐渐采用汉姓和汉名,但同时保留着彝名。这一特点在全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存在,民族内部保留着本民族的姓名,同时采用汉族的姓氏和名字。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彝族家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方,以畜牧为主兼营农业。为了预防天灾人祸,只要收成略有剩余就将余粮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就需要建立一些仓库,从而形成了彝族特有的“则溪制度”。这些与彝族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的文化事象,大大丰富了彝语地名命名的内涵。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往往会产生美好的期许。勤劳热情的彝族人民跟其他民族的劳动者一样,希望居住环境美丽宜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彝族地名“吉租”,谐音“吉兜”,“吉”指星星,常喻美丽、漂亮;“租”指冲子或坝子,“吉兜”意指美丽的坝子,即现在的结里村,当地汉语发音仍是“吉兜”,今属炉山镇管辖村。斗母匈梁子在威宁县城西北九十余里,此地名也是源于彝语音译,彝族语言中关于这一地名的寓意还未改变。这些彝语音译地名的长期沿用,体现了汉族文化对于彝族文化的影响,这也是威宁县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见证。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彝族民间故事传说

威宁境内的一些地名因为彝族民间故事传说而得名。如彝族地名“洛姆独”,位于龙场镇境内,汉名“仙马脚”,传说彝族圣人支嘎阿鲁骑仙马路过,在石板上留下如同马蹄的三个蹄印而得名。彝族地名“母区打”,汉名叫“乏马坡”,相传该地有高岩,有人骑马路过而不下马,即将人马吸挂于半岩,直到饿死,因而凡骑马过此者都要下马步行。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地名“待勾”,今属龙场镇境内,谐音名“得勾”,“待”指田地,“勾”指大雁,即大雁歇息之地。彝族英雄勾愁阿泰曾射中飞雁,落于夸都坝子。自此大雁既不来待勾歇息,更不飞过夸都。彝族俗语讲“夸都勾曼脚,荀愁阿泰宇”,意为夸都不过雁,怪荀悉阿泰。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甫戛彝寨,位于县城北龙街镇北面。传说甫戛地名是因为彝族智人那里设计烧死为非作歹的狂龙,狂龙死前低吟“甫戛、甫戛”而得名。另传俄索尼有一大藤,一只神号,具有撒豆成兵之特异功能,战必胜。明洪武年间,因其神号被官军扮演的商人调换,因而被打垮,败走金河(今四川凉山)。寨内还存俄索尼古城墙垣,长约1千米,最高处3米以上古迹可辨。奢基姑彝寨,汉译金床院子。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皇帝路过此地,彝族祖摩以金床接待其歇息而得名。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汉彝民族十二地支文化

远古人类相信原始的交感巫术,即某年出生的人如生肖是某种相应的动物,他(她)便能够获得吉祥和幸福,该年出生的人如能摹仿某种动物,便会顺利健康成长,于是这种动物便成了他(她)的生肖。生肖又套以动物,同时又用作计时的符号。十二生肖文化来源于中原汉文化,在传入彝族地区被加以改造,形成具有彝族特色的十二生肖文化。在彝族文化之中对于十二地支的解释是这样的:“从前的时候,天有十二层。清浊二气现,空空虚虚。后来又变了,出现十二地支,乃子丑寅卯,乃辰巳午末,乃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它代表了,天的十二角,管天地大事,凡有生命的,直到现在啊,各有其宇宙,各有其根源,说是这样的。宇宙的四方,子午卯酉管,乾坤的四隅,丑辰末戌管,寅申与己亥,天地的福根,其上生五行。”可见在彝族十二地支文化之中与汉族文化的相通之处,同时也有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在威宁地名之中很多就是直接以十二生肖文化来进行命名的,诸如兔街、龙街、龙场、狗街等等。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威宁部分地名来源于十二生肖文化,并以生肖命名集场。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相,其名称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免、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戊狗、亥猪。在汉文化使用十二生肖对集场命名时,一般为了避讳“虎”,将至改为“猫”,而彝族则直呼“虎”,体现彝族人民的英勇善战。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代彝族习惯按十二地支排列赶场时间,一个地方相对稳定的排在某个时间赶场,就以这一时间命名了。如彝族地名“发窝诺秋”,汉名“猴场”,“诺”指猴,“秋”指集市或场。古代彝族习惯按十二地支排列赶场时间,猴场逢“申”赶集,故称诺秋。彝族地名“阿秋”,“阿”指鸡,“秋”指集市场,因其在属鸡日子赶场,故名阿秋,属二塘镇。还有“晒秋”“踏洛秋”“荷秋”“启秋”等地名都分别指十二地支排列赶场地点的地名。火姆戛鲁秋,译为“火龙”,后有龙场之名。“火姆”,指竹子,“戛”指上方,“鲁”指龙,“秋”指场。意为竹林上方的龙场。究其缘由,曾有彝族阿底(汉姓罗)家支何磨戛(谐音“火姆戛”)住此,习惯以十二地支排集市时间,该场逢“辰”日赶集,因此得名。在彝族的天干地支文化之中,源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却在发展之中有了自己不一样的解释,同时融入到了民族的图腾信仰和宇宙观之中去,对于地名的影响正是彝族地支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威宁地名命名中地理因素的影响

威宁县乡镇村寨居多,地名命名除了受彝族文化的影响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地名是由地理位置而得名的,或因河湖而得名,或因地形而得名,或因地势地貌而得名。在历史上关于威宁的地理因素方面也有详细的记载:“威宁为古苗獠之地,位于黔省西鄙,跨南岭,左右乌江、盘江两大径流导源于此,万山重叠,实黔中一大高原。”“第就形势言之:前临可渡,扼滇洱之咽喉;后枕支卢,控巴蜀之门户;左环阿克箐,山径盘旋;右带牛澜江,水流迅速。且也龙潭凤岭,早擅游观,银海铜川,动关生计。双霞洞则祸贻白帽,明帝遁荒;喜雨亭则泽被苍生,清官望岁。堆名诸葛,不忘丞相之心;湖号松波,崇拜英雄之义。前清置为府,改为州,总镇巡道,咸为驻节,盖重之也。又况作戛跳月,渐改椎髻之风;刀耕火种,胥同文明之化。随时演进,责在后贤。”而在具体的地名受地理因素影响命名的地名中,虽然威宁县很多地名都是汉文标注,但很多都是彝语的发音,可以看出彝族文化无处不在的影响。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因河湖影响得名

威宁县内众多河湖交错,其河流总长度达1031.1千米,其中干流长368.5千米。其河流可分为四大水系,这四大水系又由众多河流湖泊组成。所以,许多地处河湖地带的乡镇村寨都以河湖来命名。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草海镇由城西南部草海得名,彝语呼草海为“把底候兔”。草海是贵州高原的湖滨城镇,田筹遍布,日照长,气候凉爽。根据彝族指路经的记载,草海形成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指路经记载,死者的灵魂要经过草海,才能回到老祖宗们居住过的地方。而“草海”正式得名是在咸丰十年(1860年),由于涨大水,使南海和西海合二为一,从此称之草海。此外,二塘镇因二塘河贯穿其间而得名,岔河乡因地处岔河而得名,哈喇河乡由于西部属于哈喇河流域而得名,还有黑土河乡由于地处横江水系的黑土河一带而得名等。威宁自治县的许多乡镇名称都以河湖命名,这样的命名方式,寄寓着居住期间的人民对这些河湖哺育之恩的缅怀。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因地形得名

威宁属于彝族聚居地,这就出现了很多以彝语命名的村寨。根据很多彝族地名,我们就能判断其所处的地形地貌。如夸都,彝语意为低洼陡狭的地方,而今天的威宁夸都就是根据其地形而得名的,位于低洼地带。博堵,谐音“抱都”,博意为“山”,堵意为“洞”,当地四周有山环绕,中间地带形似洞。又如“一哦底”,汉语称为梅花山,“一”指水,“哦”指有,“底”指坝子,就是有水的坝子。而海枯,则是指有水塘的地方。黑土河乡的白么村鞍山组则是根据地处山腰而命名的。火姆戛彝寨隶属于龙场镇,主要有彝姓阿举、地吐、补仇三姓。其原为云南居住,后迁入威宁火姆戛,因当地竹林茂密而得而得名。戛倮,汉名为“香炉山”,因附近有一小山形似香炉,进而得名,既是今炉山镇,但主要指向的确切地方则是炉山镇行政中心所在地炉山村。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因地势地貌得名

地势地貌是威宁许多地方地名的来由。如威宁彝族词典中记载的地名“凯堵”,谐音“夸都”。一说“凯”为劈,“堵”为洞,意为该地有如斧劈之陡峭,洞一样凹陷低矮;一说“凯”为糠,“堵”为洞,意指雨水季节,四周的水像撒糠一样流向该地。威宁有“高不过最高峰,矮不过夸都”之说。这一彝族地名十分形象地将该地的陡峭低洼的地势描绘出来。另有一些彝族地名或取草坪宽广之意,或取近处小山形似香炉之意,又或取飞瀑巨响之意而为地方命名。如“谷租”“戛倮”“发那”等彝族地名皆属此类。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时有“高为上,低为下”的命名说法,即是以方位命名的,如上寨、中寨、下寨、前山、后山等命名,应该说这是中国山地众多的西南省份地名的一大特点,威宁县自然也不例外。威宁各个乡镇都有以方位命名,其中以上寨、中寨、下寨命名的较多,如新发乡的中寨,羊街镇和牛棚镇的中寨,中水镇的上寨等。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语

笔者梳理威宁地名文化发展的脉络,发现彝族文化对威宁的地名影响是最大的。威宁的地名展现了威宁彝族以家支为单位聚居的生产生活习俗,以十二地支计时从事经济活动的文化习惯。同时,将美好的愿望和神秘的民间故事传说寄寓于地名之中,自然地露出对祖先的崇敬、对动物的崇拜,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美等复杂的民族文化心理。某些地名还让人们联想到当地湖泊河流、地形地貌的独特特征。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威宁地名特点的研究,不但有利于了解威宁的历史文化发展规律,促进我们对威宁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而且有利于把握好威宁文化的发展脉络。从地名学区域研究的意义来看,我们将更清楚地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名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独特性,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sg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文字原载:《安顺学院学报》;图文来源:百家号"多彩威宁"。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毕节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