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公共图书馆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初探——以楚雄彝族自治州图书馆为例
摘要:彝族文献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可以有效保护传承彝族文化,助力地方图书馆内涵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章从彝族文献资源的种类、彝族文献资源的分布、彝族文献的收集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彝族文献资源的基本情况。以楚雄彝族自治州图书馆为例,分析了楚雄彝族文献数字资源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困境,即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缺乏总体规划,公共图书馆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彝族文献保存分散、收集难度较大。并针对问题,提出加强彝族文献资源建设的顶层设计、发挥好地方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作用,提升地方公共图书馆队伍素质等思考建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彝族文献;资源建设
彝族文献是指记载有关彝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情况的文献资源,记录的文字类型包括汉文、彝文、外文等,其种类繁杂、数量众多,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极具特色的地方文献之一。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承推上了新的历史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办馆宗旨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广泛收集文献信息;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还应当系统收集地方文献信息,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做好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对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地方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
一、彝族文献资源建设的意义
据统计,目前现存的彝族古籍文献多达8万余册,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医药、谱牒、宗教、天文、律历、地理、文学、算学、民俗、军事等方面,这些文献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①参见阿呷婷泸:《彝族文献历史价值、保护现状与制度设计》,《高校图书馆工作》2018年第5期。公共图书馆对彝族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并开展系统性的资源建设,对地方图书馆建设以及繁荣地方经济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助力地方图书馆内涵发展
彝族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收集整理、研究发掘、传承传习等方面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地方公共图书馆建设水平。首先彝族文献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特别是彝族群众聚居地区,收集相对容易,这些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开展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可以快速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其次随着国家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建设,公共图书馆从馆藏到服务逐渐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但部分地方公共图书馆建设也出现同质化倾向,彝族文献资源加入地方公共图书馆馆藏后可以增加特色资源和特色服务内容,引导地方公共图书馆走上特色发展道路。再次通过深入推进特色资源建设和特色资源研究,可以推动地方公共图书馆的队伍建设,创新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模式,拓展图书馆的服务与研究领域,助力地方公共图书馆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助力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彝族文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珍贵的彝族古籍和历史档案,收集整理和研究这些文献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首先图书馆开展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可以有效保护彝族古籍文献。目前散落民间的一些彝族古籍保存条件普遍较差,古籍文献破损严重,把这些文献搜集到图书馆保存,是抢救保护彝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其次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以彝族文献资源建设为主题,可以通过展览、讲座、传习等活动,推动文旅融合,为地方民族风情特色旅游提供有效服务。①参见武元磊,李甜:《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献的保护与阅读推广》,《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年第3期。
(三)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地方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科学研究和为大众服务等多重职能。彝族文献种类繁多、内容广博,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大量的学者终生终身致力于彝族文化的保护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公共图书馆加强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探索。地方公共图书馆抢救保护和整理研究这些文献,不仅可以有效保护传承彝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同时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好彝族文化,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全社会繁荣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彝族文献资源基本情况
(一)彝族文献资源的种类
从记录的文字看,彝族文献资源可以分为彝文、汉文和外文3 类。彝文历史悠久,汉文史书称之为“爨文”或“韪书”,在彝族先民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广泛地应用于文献记录和著书立说,以纸张、石碑、兽皮等载体记录了彝族社会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民俗、天文、地理、文化、教育、医药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文献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彝族文献主要是用彝文书写,一般由彝族知识分子“毕摩”世代相传和抄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研究彝族的文献主要是用汉文记载。汉文彝族文献大部分保存在地方志、史书、子书、类书、艺书等文献中。外文彝族文献主要是近代以来到彝族居住地区传教、考察、游历的西方人撰写的文献。
从保存形式看,彝族文献资源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纸质文献。除了成卷、成本的典籍之外,还包括其他写在纸张上的文字材料,如:信函、书契、文告等,均属于纸质文献的范畴。第二类是口头传承历史文化资料。彝族的社会结构一般以家族为基础,以家支血统为群体纽带,这就产生了很多通过口耳相传的家训、传记、技艺等内容,这些口头传承历史文化资料经过采集录音录像整理形成了相关资料。第三类是图册、簿录等。使用彝文和彝族图案创作的书法、美术作品、地图、挂历、日历等非正式出版资料,以及各种节庆、广告等,都具有较高的收藏和保存价值。①参见陈思梅:《少数民族地区文献资源现状研究与利用——以凉山彝族文献收集与利用为例》,《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年第2期。
(二)彝族文献资源的分布
首先,从地域看,彝族文献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四省(区)。从保存地域和机构看,汉文彝族文献主要分散于云贵川等省的部分州(市)、县的民委、文联、政协文史办、方志办、党史办、彝族研究院(所)、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民族院校。彝文彝族文献主要分散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武定县、双柏县、元谋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昆明市(禄劝县、石林县)、丽江宁蒗县、普洱市(景东县、江城县)、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贵州毕节市(威宁县)等地的相关机构、西南民族大学彝学文献中心、贵州毕节市大方县奢香夫人陈列室等。此外,北京、上海等文化发达地区的图书馆、民族院校也保存有不少彝族文献。
(三)彝族文献资源的收集方法
开展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保护彝族文献,传承彝族文化,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既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地方公共图书馆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楚雄彝族自治州图书馆为例,为把彝族文献兼收并蓄,成立了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办公室,并配备专门人员和设备,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建设工作方案、申报建设项目,定期开展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宣传、调研、收集、分类、整理以及二三次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彝族文献资源收集频率一般为每季度一次,每次5到10天。收集的地域范围涵盖全国的主要彝族聚居区,重点区域是彝族自治州、自治县的彝族文化研究机构和彝族文献保存机构。主要收集方法如下:
第一,购买。首先向出版社直接购买。图书馆资源采集部门通过网络查询文献发行动态,进行文献订购或函购。楚雄彝族自治州图书馆常年与众多出版社保持密切业务联系,及时了解出版信息,根据公开的书目清单订购本馆所需的彝族文献。其次向大型实体书店订购。有些地方资料仅从出版社征订书目进行订购,会存在漏采问题,需要采集人员到书店现场采购,尤其重点关注国内较大型书店,不少自行发行的出版社委托大型书店经销或代理发行。缺藏的外地出版的彝族文献则可以从供货商处下订单或请他们代收集。再次向书市、个体书店书摊及网上书店购买。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各种书市活动,书市上既有新版图书,也不乏一些缺藏的旧版书籍,亦可采集到不少彝族文献。个体书店书摊常有一些常规以外的进书渠道,也会有意外的收获。而旧货市场的书店书摊,常常可以买到一些旧版甚至一些民间散落的资料。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网上书店,有卖新书的,也有卖旧书的,经常也可以采集到不少珍贵资料。
第二,征集和移交等。一是走访征集。图书馆资源采集人员获得彝族文献信息后上门走访征集。比如一些保存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楚雄市、武定县、双柏县、元谋县相关机构的珍贵彝族文献,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走访征集。二是寻访索取。很多彝族文化研究人员和彝族毕摩后人手中一般都会收藏有彝族文献和古籍,经常性与这些人保持联系,主动上门索求。此外,目前很多彝族文献都属于现代出版物,向出版社索取也是一个重要的文献来源途径。三是捐赠。彝族聚集地区的图书馆通过大力宣传彝族文献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知识,经常性组织开展彝族历史文化研讨活动,倡导个人、机构和社会团队积极向图书馆捐赠彝族文献,并给予捐赠者证书。四是代集。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行政关系、社会关系等途径委托有关部门、企业、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征集彝族文献。五是移交。相关单位在撤销、搬迁等过程中,会全面清理原单位资料,图书馆可以及时联系相关单位,有时也可以获得一些珍贵的彝族文献。比如楚雄州文化局搬迁时就移交了不少地方文献,其中就有不少彝族文献。①参见吴秋凤,赵梓燚,黎发仙:《中小型公共图书馆集群管理模式初探——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2017年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研讨会论文集,株洲,2017年,第145-152页。
第三,文献交换和复制。对于无法购买也无法索取到的文献,可以采取复印、影印、抄写等方式把彝族文献记录的信息和载体形式复制到图书馆保存,但在复制前应取得著作权人或版权所有者的同意。文献交换是文献收藏机构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查缺补漏、建立友好合作交流关系的重要途径,交换内容可以是原件也可以是复制件。比如2015 年楚雄彝族自治州图书馆就与云南省图书馆交换了300多册文献。
第四,摘录和汇编。有部分彝族文献信息资源被记录在其他非彝族文献中,比如地方的志书、历史典籍、学术研究成果丛书等。这些资料中包含的彝族相关信息可以通过摘录和汇编等形式进行二次加工,最终成果由图书馆保存并提供利用。
三、楚雄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及困境
(一)楚雄彝族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代以来,国内外有关彝族文献的保护整理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其中2005 年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投入2000 万元组织实施了彝族毕摩文献的搜集、翻译和整理工程,2012年长达106部、7000多万字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完成整理出版工作;201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300 多万字的巨著《彝族通史》,其中包括了毕摩文献在内的大批彝族历史文献。②参见罗曲:《对彝族文献研究现状的思考》,《文史杂志》2015年第3期。这些重要彝族文献的整理出版,对于地方公共图书馆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楚雄彝族自治州图书馆长期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整理彝族文献,努力建设彝族文献图书馆,作为楚雄民族文化强州建设的品牌和亮点。截至2021 年底,楚雄彝族自治州图书馆馆藏彝族文献已有8000余种24000余册,其中彝文古籍原件112 卷,手抄、复制彝文古籍1500多册。
在彝族文献资源数字化工作方面,目前国内开展相关工作的单位主要有楚雄师范学院、楚雄彝族自治州图书馆、西南民族大学、西昌学院、贵州民族大学等。楚雄彝族自治州图书馆二次文献开发编辑出版的《让历史告知未来——〈人民日报〉上所见到的楚雄彝州》《让历史告知未来——〈云南日报〉上所见到的楚雄彝州》10 卷,《楚雄州图书馆馆藏彝族文献书目提要》第一、二卷,近90 万字,都已建成数字资源库在网上提供读者查询。配合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数字资源库的建设,投资40万元新建楚雄州彝族文献数据库系统,彝族文献数据库7000 多条200G 已经建成。目前彝族文献数字资源库已经公开17000 条文献信息,20G 已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验收。2012年“中国彝族文献图书馆”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图书馆正式挂牌,“中国彝族文献图书馆建设”项目获得“云南省文化改革发展创新奖”。2016 年以来,楚雄师范学院图书馆投资400 多万元建设了“彝族文化数字化博览与传习中心”“彝族文化数据库”“彝文古籍数据库”“西南彝族口述历史资料数据库”等彝族文献数据库平台和数字化展示场所;贵州民族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在研发彝族语言信息化技术方面取得成效,使彝族语言在计算机的录入、显示、打印等得以实现。
(二)楚雄彝族文献资源建设的困境
地方公共图书馆由于地域、资源、人员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在彝族文献资源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面临一定困难。
第一,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缺乏总体规划。当前彝族文献的资源建设主要是一些地方公共图书馆、高校和研究机构根据各自收集到的彝族文献情况进行加工整理,资源建设工作比较分散,各自的数据库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尤其是地方公共图书馆彝族文献资源建设依然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的数据库技术标准,还没有把彝族文献的收集整理、数据库建设、开放共享、科学研究、传承传习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公共图书馆人员的专业技能还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求。馆员的素质是影响彝族文献采集的重要因素。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需要资源采集人员具备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除掌握图书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外,必须具备丰富的彝族历史文化知识,还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深入民族集聚地进行采集,需要熟悉民族风俗习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完成这项艰苦且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加之地方公共图书馆人力不足,一定程度也影响着彝族文献的采集工作。
第三,彝族文献保存地分散,收集难度较大。彝族文献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分散保存,目前有相当部分还散落在民间个人手中,少部分分散保存在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研究院所等机构中,给征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很多新的彝族文献不断产生,尤其是一些国外出版的彝族文献,缺乏出版信息,增加了收集难度。此外,还有一些彝族文献属于研究机构内部资料,没有公开发行,很难查阅到相关信息。有些不定期出版物的出版时间难以掌握,互联网上浩渺的彝族文献资源如何取舍,这些问题都给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①参见邹华享:《地方文献工作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图书馆论坛》2004年第6期。
四、地方公共图书馆彝族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彝族文献资源建设的顶层设计
地方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彝族文献资源建设,需要政府加强综合协调和指导,文旅、教育、民委等有关部门应当联合制定彝族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和制度,明确建设目标、任务、责任、经费保障等关键问题。同时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委员会,研究解决彝族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通过明确公共图书馆为彝族文献资源的建设主体,健全民间彝族文献呈缴、征集和奖励制度,健全保存机构之间的彝族文献交换、共享等工作机制,使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具有制度上的保障。②参见金沛霖主编:《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140-145页。在强化顶层设计的同时,还要针对彝族文献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尤其是彝族集聚地方的公共图书馆,要加强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普及宣传工作,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广泛动员各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可以把具体的彝族文献征集内容、征集规则、奖励措施等信息在社会媒体上公布,通过报纸、电视、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途径进行宣传普及。
(二)发挥好地方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作用。
地方公共图书馆作为彝族文献资源建设的主体,一方面彝族集聚地区的地方公共图书馆应设立彝族文献专藏,设置相关岗位由专职人员负责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核拨专项经费,让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有可靠的保障,把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列入年度业务计划中,定期进行抽检和年度考核;另一方面制定详细可行的年度彝族文献资源建设方案,明确年度彝族文献收藏重点、资源建设重点任务,并积极探索新的彝族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在此基础上,推进彝族文献数据库共建共享。根据彝族文献分布的地域范围联合所在地区的文献收藏单位编制彝族文献联合目录,建立彝族文献资源联合目录共享数据库或全文数据库,供读者网上检索,同时地方公共图书馆要制订相关数据库技术标准,协调整合现有数据库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三)提升地方公共图书馆队伍素质
彝族文献资源建设需要较长时间的收集整理、系统积累、持续建设才能见效。要持久有效地开展彝族文献工作,需要相应的专门机构和专门的工作人员做保障,地方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素质决定着彝族文献资源建设质量和水平。地方公共图书馆在保持专业人员队伍相对稳定的同时,适当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强彝族文献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聘请相关领域专家为彝族文献工作人员举办定期讲座培训,派遣馆员到省内外参加相关专业研讨进修,加强兄弟图书馆的学习交流,为提高馆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
加强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需要不断总结彝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经验,吸收借鉴国内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彝族文献资源采集、藏书建设、数据库建设才能取得较快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事业和经济建设,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作者单位:楚雄彝族自治州图书馆。
原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6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彝族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