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凉山彝族谚语厚译探讨

作者:高吕斌 发布时间:2023-09-20 原出处:《河北画报》2022年14期 点赞+(
摘要:凉山彝族谚语是凉山彝族人民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形式,是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载体和宝贵财富。彝族谚语的英译不仅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的转换。因此,本文在分析凉山彝族谚语的特点和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凉山彝族谚语厚译翻译策略,以期有助于凉山彝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厚译;凉山彝族谚语;英译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1692366038746271.jpg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的谚语又叫“尔比”、“尔比尔吉”,是彝族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凉山彝族谚语》一书中写到“尔比是话中盐”、“山中又清泉,彝家有尔比”、“德古出在头人家,尔比来自群众中”、“前人不说尔比,后人不会比喻”等,可见凉山彝族谚语的英译不仅可以使彝族文化走出去,让英语读者了解凉山彝族文化,体验独特的凉山彝族风情,而且还可以促进凉山彝族与外界的交流。但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翻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好的译文才能真实完整地让凉山彝族文化走出去。因此,在凉山彝族谚语英译中,不仅要实现译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与原文对等,还应该努力实现原文内涵在译文文化中得到恰当的转化和移植。本文从厚译翻译策略的角度出发,基于《凉山彝族谚语》一书,分析凉山彝族谚语法英译实例,探讨凉山彝族谚语英译策略和方法,以期对今后的少数民族谚语英译提供借鉴。
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关于厚译

厚译(thick translation)是一种与文化传播有关的概念,在国内有很多中译法,如:“深度翻译”、“丰厚翻译”、“深层翻译”、“深度翻译”等。该概念最早由美国文化学家安东尼·阿皮亚(Athony Appiah)于1993年提出。该概念主要指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注释和注解将文本放置到一个更加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里的翻译,从而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充分理解源语作品。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皮亚认为,只有采用厚译的方法,在译本中添加注释或术语注解才能够体现出源语丰富及深厚的文化语境。厚翻译的表现形式为:序言、案语、附笔、文内释义、文化说明、脚注、尾注等,其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和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及鉴赏(周方珠,2011)。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厚译策略在凉山彝族谚语英译中的运用

凉山彝族谚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对凉山彝族谚语进行英译的时候,凉山彝族特色词汇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完全对等的字面意义,缺少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会让目标与读者产生阅读理解障碍。因此,在凉山彝族谚语进行英译时,采用厚译的翻译策略,通过添加注释、文内释义、文化说明、释义等形式可以更好的英译凉山彝族谚语,让目标语读者能够正确完整地理解彝族文化。下面本文将从添加注释和文化说明两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凉山彝族谚语厚翻译的实现策略。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添加注释

1. 直译加注(literal translation+annotation)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谚语翻译中,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尤其是源语中所涉及到的对象在目标语中能够找到意义完全等对词汇时候,直译的方法就显得方便快捷。虽然直译可以保持源语的形式和结构,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原因等两种语言在文化内涵上往往有所差异,尤其是少数民族谚语中某些表达很有可能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或对等的表达,这样就会产生词义或语义的空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直译就会导致目标语读者不知所云,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同时谚语本身的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也会随之丢失。所以,在对凉山彝族谚语英译是时,采用厚译的翻译策略在直译的基础上添加注释,不仅可以保留谚语本身的语言结构形式,同时也能将谚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很好的传播出去。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例1:同汉族在一起,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同彝族在一起,会讲满口流畅的彝语。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译文:He who is with the Han nationality can speak fluent Chinese;He who is with Yi people can speak fluent Yi language.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释:One takes the behavior of one's company.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10多个世居民族。多个民族聚居的历史地理环境形成了彝族语言文化的背景。例1中的谚语便鲜明地体现了凉山彝族谚语浓厚的民族风情。该谚语所表达的意思与英语中的“One takes the behavior of one's company.”意思相近。在对该谚语进行英译时,如果直接采用英语谚语翻译,虽然意思是完全表达出来了,但这样的英译会使凉山彝族谚语的民族特色丢失,文化背景丢失。所以,在对该谚语进行英译时,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一方面保留了凉山彝族谚语原有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又使外国读者体会到异国丰富多彩的同义表达方法,不仅弥合了这种民族认识的视域,还满足了西方读者的期待,因此,此处的注释必不可少。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例2:江水流不断,学习无止境。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译文:Where the river is constantly flowing, ther is no end to learning.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释:Never too late to learn.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地貌类型齐全,有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水域等。凉山彝族自治州内河流众多,均为长江水系。干流成系的有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三大水系,这些特定的地理环境是本民族言语的文化背景使得凉山彝族言语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味。例2中“江水流不断,学习无止尽。”表达的意思与英语国家言语中的“Never too late to learn.”意思相同。在英译时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既保留了原语的结构形式和民族特色,同时也完整正确地传达了该谚语的内涵意义。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例3:要学蜜蜂齐采花,莫学蜘蛛各织网。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译文:We do not learn spiders spinning their webs separately,to learn bees making honey together.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释:We need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例3中的凉山彝族谚语表达“团结合作”之意,在英译时,如果只是简单的直译,英文读者从字面意思很难体会其该谚语表达的内在含义,所以在英译时采用加注的方法,把谚语本身的言下之意提供给读者,让读者不仅在阅读时对谚语本身的意义豁然开朗,同时也体会到异国的民族风味,因此,此处的注释必不可少。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任何语言都有两个特征,即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蓝艳芳,2020)上述例子1-3中的彝族谚语就体现了彝族谚语的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显性特征体现在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而隐性特征则是谚语本身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在对彝族谚语进行英译时,如果只是简单进行直译,虽然能够清晰地将其字面意思,即显性特征体现出来,但谚语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即隐性特征却不能被译文读者理解。释义,例1-3采用厚译的翻译策略,在直译的基础上添加注释,既保留了谚语本身的显性特征,又体现了谚语本身的隐性特征,让译文读者能够在完整正确理解谚语的基础上,接受谚语本身的文化含义,有助于彝族文化的对外传播。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音译加注法(Transliteration)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英汉翻译中音译加注法(Transliteration)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技巧,指在翻译一些专有的人名、地名或是一些专有的概念在译文中找不到相对应的概念时,采用发音相近的方式翻译出来后在其后面添加解释性的语言帮助解释说明的翻译方法。凉山彝族谚语是凉山彝族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在这些谚语中有很多代表文化特征的特色词汇,这也导致了在谚语翻译中常常会出现跨文化交际的词汇空缺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简单的音译,译文虽然简洁,但对彝族文化一无所知的译文读者会摸不着头脑,对译文感到困惑,阻碍了文化传播和对外界交流。因此,在翻译凉山彝族谚语中的一些特有的人名、地名等彝族特色文化词汇时,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可以为译文读者扫清语言障碍,使其获得完整明确的意义。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例4:阿达英雄,儿子不一定勇敢;阿妈能干,女儿不一定手巧。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译文:Ada is a hero,yet his son is not necessarily brave;Ama is a capable person, her daughter is not necessarily skillful.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释:Ada and Ama refer to father and mother in Yi people’s language.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例4中的“阿达”和“阿妈”在彝语中的意思是汉语中“爸爸”和“妈妈”的意思,在对该谚语进行英译时添加注释,既保留了彝族特有的文化特色也让目标与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其含义。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例5:苏衣不说尔比,阿衣没有话说。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译文:If Suyi don’t say erbi, ayi don’t know what to say.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释:In Yi people’s language , “suyi”, “ayi”and “erbi” fefer to “adults” ,“children” and“proverbs”separately.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例5中的“苏衣”、“阿衣”和“谚语”在彝语中意思分别是“大人”、“小孩”和“谚语”的意思,该谚语说明谚语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对该谚语进行英译时添加注释,既保留了彝族谚语本身的文化特色又让译文读者能够完整正确地理解其含义,因此,此处的注释必不可少。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少数民族是谚语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例4、例5中提到的“阿达”“阿妈”“苏衣”“阿衣”“尔比”等词均为彝语中特有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在英语文化中不能够找到相对的词汇。在对这些词汇进行英译时,如果只是简单的进行音译,虽然比较简洁,但译文读者会感到困惑。因此,为了保持原文的可读性,同时也能够对外传播相应的文化信息,在英译时就可以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让译文读者能够对彝族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彝族文化的对外传播。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文化说明

厚译的方法除了上述的添加注释外,文化说明也是常见的一种方法,即随附译文的方式把译文置于丰富的原语文化语境之中,以此为读者提供理解译文所需要的文化信息。凉山彝族谚语具有自己独特的语法形式和民族文化色彩,在英译时如果只是简单的直译,一方面会导致译文读者不知所云,另一方面会阻碍彝族文化对外传播。 因此,在翻译凉山彝族谚语时,对原语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采用音文化说明的方法,可以为译文读者扫清文化理解障碍,使其获得完整明确的意义。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例6:凉山道路山林多,娃子的头上主子多。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译文:There are many mountain forests in Liangshan;There are many masters in Liangshan.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明:There are as many exploiters in slave society as there are many mountain forests in Liangshan .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彝文文献记载,凉山彝族的主要支系古侯、曲涳在唐代由云南迁入凉山时,带着奴隶而行。奴隶制中实行家长奴隶制,等级森严,在家支等级制度下,形成由最高统治阶级“兹莫”统领上百个“黑彝”家支和近千个“白彝”家支以及被征服的奴隶构成的等级世袭社会。奴隶主对奴隶(娃子)进行剥削和压迫。由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特定的地环境,这里多山林。彝族谚语“凉山道路山林多,娃子的头上主子多。”就表达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奴隶生活艰难。在英语时,如果只是简单的进行直译,就会时谚语在目标语读者中失去原有的文化信息,让现代的目标语读者感到困惑。在对此句谚语英译时,添加注释就让目标语读者能够感受到谚语中包含的凉山地区的地域特点以及奴隶社会彝族“家支”特点,在对比现代社会主义制度下彝族生活现状,更够感受到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因此,此处的注释必不可少。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例7:鬼神出于毕摩口,妖魔来自苏尼嘴。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译文:From the mouth of Bimo comes the devil; From the mouth of Suni comes the demon.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明:In Yi traditional culture, “Bimo” refers to “presbyter”who chants for religious services.“Suni”refers to “necromancer” who cast out demons,conjure the soul and cure people by chanting,beating the drum and having god dance.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例7的译文虽然在语法和句法上都与原文有着很高的一致性,但对于译文读者来说,他们会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少数民族的谚语产生与本民族人民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该谚语中,“苏尼”和“毕摩”是彝族传统宗教文化中特有的词汇,译文读者不了解彝族文化就不能完整正确的理解该谚语的含义。所以,在对该谚语进行英译时必须添加注释。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谚语中包含了彝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上述例6和例7中的“娃子”“主子”“毕摩”“苏尼”体现了凉山彝族文化背景,在对其英译时采用文化说明的方式更有利于彝族文化的多外传播。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结语

翻译不仅是原语与目标与之间的语言形式转换,更是两种语言间文化的转换。凉山彝族谚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对其英译时,如何处理好两种语言间文化转换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本文从保留凉山彝族谚语文化特色,传播凉山彝族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厚翻译的策略,并提出采用厚翻译的策略可以更能到达彝族文化对外传播的目的,以期为凉山彝族文化对外传播尽绵薄之力。oG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原载:《河北画报》2022年14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搜狐网,摄影:陈大军。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