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彝汉双语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民族院校课程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彝汉双语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事项、目标与措施。
关键词:彝汉双语;课程改革;课程建设
彝汉双语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深入推进,事关民族教育发展大局。目前我国对中小学少数民族文字课程相当重视,所需教材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高校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科目多使用量少,完全靠征订自负盈亏,学校补贴太大,无法正常出版,既不利于调动教师教材建设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当前要在贯通中小学、大学之间的教育衔接的同时,着力构建本科层次彝汉双语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彝汉双语教育课程的改革事项
(一)要紧紧围绕“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培养目标,进行双语课程体系改革
1.构建彝汉双语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
西昌学院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行政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水利水电工程4个本科专业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6个专科方向,在校学生96人。其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2008年入选四川省高校特色专业,2010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彝汉双语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10年被评为四川省高校教学团队。通过参与“质量工程”的建设,能够促进团队成员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的深入研究,增强教师群体的团结协作,从而培养和锻炼教师队伍。为此,下一步要在这些平台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彝汉双语系列课程的教材建设,除继续完成好所参与的国家级教材的编写任务外,积极组织本团队教师编写10本左右具有一定特色的创新性彝汉双语系列课程教材,争取专业主干课程都有一本配套教材,使教材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和取得新的成效:一是根据课程建设规划,新编各门彝汉双语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编写计划和提纲;二是按照各门彝汉双语系列课程教学改革计划,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实现教材的规范化、信息化。
2.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为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彝汉双语课程体系构建中,采用理论课程+课程设计或课程实习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大力加强彝汉双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原则,加强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结合。通过这种模式的设置,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使理论知识得以延伸,又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课程改革与建设要进一步优化彝汉双语课程体系
总结和吸收近年来彝汉双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按照新世纪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要求,更新教学内容,重新审定和调整课程设置,实现彝汉双语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通过审视相关学科领域、课程单元和知识点,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意淘汰过时的内容,补充新知识与理论。注意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配合,注意课程的衔接,进一步精华彝汉双语课程,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进行课程的整合,减少课程门数和重复内容。从而有力有序推进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淘汰旧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以不断满足学生渴望和社会需求。
(三)课程改革与建设要以课程体系重组、开发和建设课程群为重点
首先,新的彝汉双语课程体系要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相适应,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国际化趋势相适应,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相衔接,要通过引进、改造、借鉴等途径,大力加强与国内民族院校彝汉双语课程改革与建设领域的合作。新的彝汉双语课程体系应具有足够的广度、深度和梯度,突出显示多样化、开放性的特点。
其次,开发和建设彝汉双语课程群要加大课程整合重组的力度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力度。既充分发挥彝汉双语课程在高校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应努力排除某些僵化的界限,更注重相关课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淡化课程界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结合上构建人才培养的彝汉双语课程框架。尤其要加强彝汉双语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这对于彝汉双语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起到主导作用。
二、彝汉双语教育课程的改革目标
彝汉双语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要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以观念更新为先导,课程队伍建设为根本,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开发网络课程为平台,课程质量管理机制建立为保障,按照全面规划、分级建设、突出重点、提高质量的原则,建设一批有特色、适应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的课程,以优秀课程建设为重点,以精品课程为特色和示范的课程体系。通过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全面提升彝汉双语课程建设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新世纪高素质彝汉双语人才。
注重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彝汉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改革,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继续抓好彝汉双语核心课、优质课程的建设,把课程建设推向深入。把单门核心课程、优质课程的建设扩展到系列课程的建设之中,注重课程的整合、优化与重组,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对于具有较强学科实力的优势课程,学校要积极鼓励有较深学术造诣的专家编写富有特色的创新性课程的教材或学术专著。建立以彝汉双语课程建设为重点,以精品课程为特色和示范的课程体系。在2015年前,努力建设一批在国内先进并具有明显特色的彝汉双语课程群,力争建成校级精品课程3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4门左右,以此带动民族院校彝汉双语课程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对已建成的省级精品课程要根据建设规划加大续建力度,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上有所突破。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彝汉双语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的关键。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理念:加强彝汉双语教育课程的理论性,包括彝汉双语知识的系统性,以及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彝汉双语教育课程观念建构和学科理论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对当今彝汉双语教育课程发展趋势进行辨析,加强对学生学科理论价值观的引导;注重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能力,包括对学科理论的认识分析能力、对课程文本的读解分析能力等;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其对学科理论学术前沿问题进行探讨的兴趣,增强其学术敏感性,发现人才;加强彝汉双语专业技能培养,尤其要适度培养学生关注民族地区社会现实问题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
三、彝汉双语教育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着力营造数字化、信息化教学环境
要大力加强彝汉双语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彝汉双语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积极创造条件使用彝汉双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行政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力争今后5年内彝汉双语授课的专业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20%-30%。
(二)课程建设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
按照教师的学历和教学确定彝汉双语课程改革建设的主持人。每门课程的主持人应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课程主持人可适当计算课时工作量。要把彝汉双语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内容。要严格把好彝汉双语课程主讲教师审核关和青年教师上岗培训关。
(三)课程建设经费资助与奖励办法相结合
学校支持教师申报彝汉双语课程建设项目,每年拨出专项经费资助彝汉双语课程改革与建设。申报课程一旦获准即可启动建设。学校对国家、省级立项的彝汉双语课程建设提供相应的配套资助,并对优秀课程进行奖励。
(四)加强课程改革建设的日常管理
1.培养彝汉双语课程教师队伍
根据自荐与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彝汉双语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聘任制。聘任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彝汉双语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全面负责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包括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
织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2.完善彝汉双语课程教学基本建设
针对彝汉双语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际需求,成立全国高校彝汉双语课程编写与审查委员会,对自编教材进行整合与提炼,同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统编规划教材,努力编写出版水平高、特色鲜明的课程教材,突出精品意识。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与多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编写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体现改革、反映教学规律的教学大纲。积极进行实验室建设及实践基地建设,以满足于彝汉双语课程建设的需要。积极鼓励教师采用和建设题库,逐步实现专业主干课程教考分离,建立科学、规范、严格的考核制度,使民族高校的彝汉双语课程建设质量和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总而言之,彝汉双语教学是实现民族高校教学职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其课程改革与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努力探讨彝汉双语教育课程教学规律,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加强彝汉双语教育课程改革建设,有效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彝汉双语教育教学质量。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作者单位: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
原载:《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月;文稿来源:西昌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