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古籍绘画的表现形式及审美特征
摘要:彝文古籍绘画,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民间性,同时也具有一些叙事性和指向性,具有一定的规范程式,显示出彝族人特有的绘画艺术形式和深层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彝文古籍;绘画;表现形式;审美
彝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有自成体系的文化系统,用彝文写下数以万计的彝文古籍,部分散存在国家图书馆、民族文化博物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及其他部分博物馆,少部分还散存在法国、英国等国外收藏机构。在部分彝文古籍中,穿插有大量的绘画,表现形式多样,艺术特色鲜明,其形式与内容具有地域民族性特征。
一、彝族绘画的起源及彝文古籍绘画的表现内容
彝族绘画可追溯到比彝文更古远的年代。在众多的现存彝文古籍中,还蕴藏着图为文,图为字的痕迹。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彝族原始绘画是彝文的前身,即彝文字在演进过程中也是从象形逐渐改造成今天我们所目睹到的成熟文字。毕摩是彝族中的知识分子,应该说毕摩的历史有多长,彝族原始绘画的历史就有多长。“额毕驷乌”是故事传说中彝族毕摩的鼻祖,其生存年代大约是旧石器时代母系氏族时期,即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早期,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有“伙毕石祖”“提毕渣慕”等毕摩。彝族古代史上还有“维乐丘布”“阿堵鲁菩”“阿苏拉则”等一代代宗师为彝族原始绘画和彝文字的创造、彝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见,毕摩及原始绘画始于母系氏族时期,成熟于父系氏族时代,并在之后得到发展。彝文古籍绘画通过与文字相互配合的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反映历史生活、排兵布阵,表达生产生活、历史事件、志向愿望的文化艺术体系,是彝族远古绘画艺术的“活化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彝文古籍绘画内容广泛、庞杂,涉及的宏观空间有宇宙天空、人间大地和地下“三界”;神话传说中虚拟的形象、境界和现实世俗世界的事物、人物、境界都可以入画。彝文古籍绘画的内容不限于原始生活,还包括现实的世俗生活和虚拟时空的境界,而且经常把诸多时空的内容集于一幅画之中。彝族古代社会中,毕摩掌握并传承着本民族古老而久远的文化知识,曾在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精神领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至今天,在一些民俗活动中仍然在发挥其作用。彝文古籍绘画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伦理、军事、传说、史诗、医药、占卜、家谱、文学、艺术等等,可谓博大而精深。彝文古籍绘画只是毕摩文化艺术领域的一部分,但它却是彝族传统绘画的源与根。现存的彝文古籍绘画以明清以后的居多,由于年代久远,古代的绘画大多已被漫长的岁月所淹没。有的彝文古籍受岁月的侵蚀老化而破损不堪,甚至无法翻阅。好在彝族毕摩们把留下的老版本一代代临摹下来,继承并拓展着这一独有的原始绘画艺术。
二、彝文古籍绘画的表现形式
(一)写实与夸张相统一
写实与夸张是对立与统一关系。在彝文古籍绘画中,写实与夸张是其常用的两种造型方式。绘画中写实造型占有一定的比重,描绘的对象,大多是尊重客观事物真实形象基础上进行描绘,呈现出写实的图式化语言,体现实用和审美的相互交融、物质生活与精神活动相互互动。部分表现题材虽然来源于古老傳说,但呈现的却是与彝族人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造型特征。有的绘画,采用夸张变形手法,同样遵循夸张变形原则,有的舍弃、改变事物的固有特征,根据表现需要随意取形,随心所欲进行艺术形象塑造来表现夸张的韵味,显示出夸张的造型意识,与工艺美术造型处理如出一辙。彝文古籍绘画中的夸张造型,可以明显感受到受原始造型思维的影响。
(二)古老与现代相结合
相对于彝文古籍本身来说,古老与现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本文所指的彝文古籍上限无从考证,下限为清末。人类文明经历了古老与现代两个阶段,文化发展也随人类发展经历了从古老走向现代的历程。早期的彝文古籍绘画主要继承原始艺术的纯粹性,上承岩画风格,表现手法与世界上现存的岩画、古陶器装饰绘画手法具有一致性,都是以天真与质朴的心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眼中的外部世界,用单纯的表现手法描绘所知所感的主客观事物,具有明显的原始绘画造型特点。后期的彝文古籍绘画,明显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表现手法明显带有壁画用线造型和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表现内容与现实生活相映衬,饱含现代艺术气息,这充分说明彝文古籍绘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早期的部分彝文古籍绘画,表现手法上具有随意笨拙的一面,但有的绘画作品不求形似,主要强调其神似,追求“意到气到”,“以意领气”,用随意、扭曲、变形的手法描绘对象,观物之表而绘物之里,寥寥几笔直抓事物的本质特征,强调点、线、面的构成,率性的直抒胸臆,把形象用点、线、面处理得相宜得彰,点线面相间,疏密有致,或硬或松,或直或曲,或流畅或滞涩。彝族画师用笔创造了点线面的完美意象形态,在视觉上彰显出朴素完美的装饰美感。而这些恰恰是现代绘画所特有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绘画艺术样式的最高境界。彝文古籍绘画呈现出的古老与现代双重属性,一方面是体现在时间顺序上,一方面是体现在绘画表现手法上。
三、彝文古籍绘画的审美特征
彝文古籍绘画契合超现实主义绘画理念,主动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释放潜意识中的那种原生情感,摆脱理性对人的束缚,以具有极精炼的抽象形态和符号进行创作,表达出一种梦幻、神秘的心灵释放。比如四川凉山彝文古籍绘画中的“画骨”是其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骨”是血脉和灵性的表象,抓住“骨”就直接概括了物象的根本,就把握了对象及与之相关联的全部整体,是一种以表意为目的的表达方式。
彝族画师的绘画表达不受客观物象的限制,“艺术成了大自然的主观变形,而不是大自然的复制品”。[1]彝文古籍绘画根据创作内容审美形式需求,对客观事物高度提炼,夸张变形,以线条表现为主,繁简有致、刚柔相济,具有东方绘画的共有特征。同时辅以点、面结合,组成抽象的二度空间图形,达到一种装饰味效果,呈现出现代抽象绘画的韵味,给人们一种童趣感,具有彝族独特的审美取向和审美特质,传达彝族人纯主观的精神诉求。
四、彝文古籍绘画的文化价值
彝文古籍绘画不管是“效法自然”的“写实”,还是抽象的“写意”,大多构思巧妙、用笔考究、精巧构思、取意明确、色彩斑斓。不论是图腾图示还是传达一定叙事情节,都是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不可多得的民族艺术珍品。彝文古籍绘画大多是彝文字表述的解析或补充,相当于起到注释作用,通过图画使文字表述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文字之意。有的绘画也不完全是文字的释意,无具体的内容指向,带有即兴似的借题发挥痕迹。彝文古籍中,彝文与绘画的排版布局上,主要有上图下文、左图右文、左文右图等,文字和图画相依相存。这种排版布局方式既保留了彝族文字,又保留了彝族历史故事和彝文书法艺术,对研究语言学、艺术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总之,彝文古籍绘画是彝族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的外化形式,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表现,在绘画形态上都承继和发展了彝族古老的原始艺术,为所覆盖地区彝族民众喜闻乐见,代代相承,具有特定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具有独立的艺术审美和艺术风格,无不彰显彝族民间美术的艺术的魅力。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参考文献:
[1]巴莫阿依.关于彝族毕摩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Z].美姑彝族毕摩调查研究.
[2]杨洪文.贵州彝族传统美术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原载:《艺术大观》2019年25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搜狐网-中国民族教育、新华社;明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