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彝学纵横:彝文金石碑刻研究

作者:阿洛兴德 发布时间:2024-06-15 原出处:《彝学纵横》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一、考古彝文刻画符号

彝文是彝族先民独创的一种古老文字,这种形、音、义三个要素兼备的古老文字,不仅因记录有卷帙浩繁的彝族历史文献,如《爨文丛刻》、《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尼苏夺节》、《勒俄特依》、《阿诗玛》而闻名于世,而且至今在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着。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多个原始社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被远古先民使用的称“刻画符号”的陶文,与彝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54年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和陶片上,刻有27种文字符号[1],经辨认,有14个符号和现代还使用的彝文相同;半坡类型的刻画陶文,还在陕西宝鸡北首岭、长安五楼、合阳华野、铜川李家沟和临潼姜寨、零口、垣头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其中以姜寨遗址发现最多,有38种,至少28种与现在的彝文相近或相同[2]。1974年在青海乐都柳湾马家窑文化的墓地里,发现在随葬陶壶的腹部或底部有涂画的符号,每件器物画一个,共50种符号[3],有32个符号与现在的彝文相近或相同,距今4000年前后的甘肃广河齐家坪的齐家文化出土器物上的文字,大部分能用今天的彝文去释读。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贵州省博物馆多次在威宁中水考古发掘,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威宁中水就有新石器时代遗物以及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古物出土。1977年底,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在此地调研时征集到一批古物青铜器。1978年10月至11月开始在此地正式发掘,这次发掘贵州考古队在这里历时36天的考查,他们在张狗儿老包、独立树、梨园工二区3个点,发掘土坑墓36座。1979年11月至12月,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又在此进行第二次发掘,这次发掘共清理墓葬2l座,威宁中水两次发掘出57座古墓葬。《夜郎文化寻踪》[4]一书将这些墓葬分为竖穴土坑墓和不规则竖穴土坑墓两类,其中不规则竖穴土坑墓从它的埋葬方式上又可分为单人葬和排葬、乱葬三种形式。将竖穴土坑墓(9座)分为I类,不规则竖穴土坑墓(48座)分为Ⅱ类。Ⅰ类竖穴土坑墓有较为丰富汉民族风格特点随葬品,Ⅱ类不规则竖穴土坑墓有较强的地方民族特点随葬品。其中单人葬31座,排葬、乱葬的17座。尤其是仰身直肢葬的单人,多有较为精美的青铜兵器等随葬物,有种类和数量不多的陶器随葬,这些陶器排列有序,上面有疑似彝文的刻画符号,死者头、耳、手臂多戴有披珠挂饰的民族装饰品。显示出文献记载中的“椎结之民”的特点,出土器物中,牛头形带钩、鲵鱼形带钩、蛇头形剑、无胡铜戈、铜铃等极具特色,铜铃尤其是彝族所特用的布摩神器与安置祖灵用的冥器。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1978年10月至11月,1979年11月至12月的先后两次在威宁中水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中,贵州省博物馆的专家在梨园(后称银子坛墓地)的战国墓中采集和发掘出陶器、陶片188件,其中发现51件上有刻画符号,除去重复的,共有45个。这51个刻划符号,除8个是刻画在采集的陶器、陶片上外,43个均刻画在从文化层发掘出土的陶器陶片上。年代下限在东汉晚期,上限在战国中期以前,以西汉早期和战国晚期为最多。2004年10月到12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四川大学考古系等单位联合对威宁县中水古文化遗存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近3000平方米,清理出祭坑、墓葬、灰坑、房址、沟等200余处,出土700余件陶器、石器、骨器、玉石器、青铜器等文化遗物,2004年出土的陶器也发现有刻画符号,陶器刻画符号常见于单耳罐、瓶、豆、觚上。刻划的部位则多在器物的口沿内侧和肩、腹器表。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威宁中水发现的刻画符号与古彝文十分相近,刻画符号材料公布以后,引起了我省彝学专家的关注,他们从音、形、义方面,对照彝文文献,认为刻画符号系古彝文。20世纪80年代初,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的王兴友、罗国义老先生首先进行了释读,后来又先后有王正贤、王仕举、罗正仁、王子尧、王子国、王继超、陈英、马昌达、龙正清、黄昌寿、朱文旭、李世荣、王秀平等彝文古籍历史文献研究员、译审、副译审级的彝学专家分别作了释读,“他们对威宁中水出土的陶器刻画符号彝文都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对比、研究后,认为41个刻画符号完全可以对照今天的彝文释读出来。他们认为刻画的41个符号彝文是最古老的彝文,现代彝文与之有着发展、继承的关系”[5]。在丁诗建、王继超、李玉平合编的《明清彝文书法汇辑》[6]中,还收录了他们成果《西安半坡刻画符号(陶文)与彝文对照》47个,《贵州威宁中水出土陶文与当今彝文的比较》35个。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谓“刻画符号”或“陶文”、木刻竹简、牛羊皮书、石刻、纸书等,只不过是彝文在发展使用和传承过程中它的载体的反映而已。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彝族源流》12卷载:“有布摩就有字,有布摩就有书,就有文,就有史。”彝族布摩(即传播彝族传统文化,主持祭祀,参政议政,位居统治集团内第三等级的知识分子)出现在哎哺时期,即彝族历史的第一时期,按父子连名谱计算,至今已有500代以上历史。《物始纪略》载:“够家够斯艺,不停地思索,不断地创造,无数的文字,造出留人间。”够斯艺其人亦生活在哎哺时期,《西南彝志》、《彝族源流》、《苏巨黎咪》载:“哎哺举奢哲(即伯博耿),不断地讲述,恒颖阿买妮,不停地记录;僰阿纪优氏,连续地朗读。”哎哺举奢哲、恒颖阿买妮是生活在哎哺时期的大布摩,被后人奉为知识和智慧之神。僰阿纪优氏是他们的第一代崇拜者。彝文系起源于哎哺时期,迄今已有5000年以上历史,这是有关彝文文献传统的记载。据不完全统计,川、滇、黔、桂四省(区)所收集的彝文单字有近50000个之多,仅毕节地区的不完全收集,也有18000余个。这种目前仍有极旺盛生命力的文字,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独创文字,有其造字、字体、笔画、偏旁部首、书写各个方面的规律。它的造字规律中的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大类型以及通假代用的用字方法已研究总结,学术界已取得共识。但一部分字的规律尚待总结,以期求得共识。彝文字的字体为方块、圆形、曲线体相结合的字体,基本上属于方块字的类型。笔画少则一画,多则十余画。基本笔形有点、横、竖、横弯、竖弯、斜、全圆、半圆、折等类型。彝文的部首,是独体字,取字的显著部位为部首;若是合体字,则以它的偏旁为部首。彝文的笔顺,基本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到边,先横后竖,先外后内。书写习惯不论横书还是竖书均从左往右写。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SC_9379.jpg

水西大渡河建桥彝文碑

彝文的书写工具,相传远古时用刀代笔,将文字刻在陶器、竹片、木板上,相继又用竹笔,以黑色和朱色矿物为墨,将文字书写于兽皮、畜皮;而后改用松尖笔、毛笔书写于帛或麻布上。纸传入彝区后,多用皮纸书写。在整个贵州彝区,彝族先民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上万部的彝文古籍。彝文古籍所承载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哲学、历史、文学、数理、天文、地理、军事等,无所不包。以纸张和金石作为主要载体的古籍而言,最具特色的是以金石为载体的彝文古籍,有出自贵州威宁而流落云南昭通的汉代“益那印”、“统管堂琅印”等彝文印;出自赫章县的汉代“乃祖祠(庙)手碓”的铸彝文擂钵;以“新修千岁衢碑”、“明成化钟”、“大渡河建桥碑”为代表的数百块铭文碑刻等,都是充足有力的明证。金石彝文约占原贵州地区彝文古籍数量的五分之一,数量、年代以及所录内容等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金石彝文古籍的传承与传播的结果是与奢香所作的贡献分不开的,在奢香之前,彝文使用与传播总的还是呈封闭和保守状况。在根深蒂固的彝族原始宗教观的有力支配下,形成了一种传统禁忌,就是绝对不允许把彝文放在野外,怕被践踏和污染,认为彝文被践踏和污染,会亵渎文字神、书神、知识神等神灵,如果亵渎了这些神灵,必然会遭他们所谴。这种禁忌习俗,至今仍有存留,如布摩所念(用)的经书禁止女性触摸;一年一度,杀白公鸡以祭文字神、书神、知识神等,谓之“祭书神”。祭祀时,通常用鸡毛蘸鸡血一并贴于书上,这就是彝文的使用封闭和保守传统的一种遗存。在彝文的传播上,封闭和保守的状况一直延续着。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元明时期,随着土司制在彝区的实行,长期以来的封闭逐渐被打破,彝汉文化的交流也随之活跃起来。特别是彝族杰出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当政袭任贵州宣慰使后,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加强同朝廷中央与周边的联系,开通了纵横贵州,连接湖南、四川、云南的东西、南北的两条道路,立龙场九驿于水西境内。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便利。奢香夫人对彝族文字的使用与传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把彝族文字从神秘中解放出来,打破了传统禁忌的坚冰,使彝文成规模地出现在金石等载体上,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开来,彝文从传统的传经记史的功用扩大到记账、契约、记录歌谣、书信往来等日常生活中。这就是奢香夫人对彝族古籍文化所作贡献的具体体现。奢香夫人对彝族古籍文化所作贡献及其影响不单在当时的贵州宣慰司地盘,还延伸和辐射到周边的彝区,如乌撒地区(今贵州威宁、赫章一带)、四川的永宁宣抚司地区(今古蔺、叙永一带)、云南的乌蒙(今昭通市)、畔(今东川、会泽一带)、磨弥(今云南省宣威、沾益一带)等地区。奢香夫人彝文传播的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代以前,发现的彝文石刻很少,仅以碑刻《妥阿哲纪功碑》和《彝文摩崖栏龙桥碑记》为代表。《妥阿哲纪功碑》被认为是“蜀汉建兴丙午年(公元226)佚名撰文”[7]。叙述妥阿哲到麻洛妥体巡视,“在楚熬白上与孔明结盟。宣誓说:‘若与皇帝背道而驰者,当无善果。’大军出征,分为三路,各自进军。助帝长者征运兵粮络绎不绝。帝师胜利而归来,将彝族君长的功勋记入汉文史册。到了建兴丙午年封彝君以国爵,治理幕胯的疆土”。该碑在今贵州省大方县奢香博物馆。碑面高48厘米,宽59厘米;面刻高40厘米,宽55厘米,有彝文14行,174字。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明代的奢香夫人之后,彝文碑刻才大量出现,从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是彝文碑刻发展的鼎盛时期,从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和赫章县民宗局所采拓翻译出版的3辑《彝文金石图录》上看,这个时期的作品在二分之一以上。一些彝文书法家的真迹也得以保留。如明嘉靖年间阿载默和希阿则留下了《新修千岁衢碑记》,明万历二十年,遮麦留下了堪为范本的《水西大渡河建桥碑记》、《明成化钟》等为代表的数千计的碑刻铭文。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岩刻

岩刻,亦作摩崖。较为著名的岩刻有《彝文摩崖栏龙桥碑记》、《俄索尼(乌撒部记事)摩崖》、《通贵州至乌撒驿道纪功崖》、《新修千岁衢碑记》、《卷洞门岩刻》、《宣慰岩石刻》、《长寿桥碑记》、《孤耳岩碑》、《扯塏箐碑记》等。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彝文摩崖栏龙桥碑记 碑在今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场上官栏龙河边。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五月永三毕额穆、沙河撰文,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五月永三陇直抄刻。记录六祖默部后裔阿哲阿琪家几经迁徙,拓地耿默佐姆流域,定居下来后,按彝族的君、臣、师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建设政权,治理一方;为进一步繁荣兴旺,解决交通闭塞问题,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五月永三在耿默佐姆大河上兴工建桥,至庚申年十月永三竣工,付工价银七十两。一面有字。碑面高68厘米,宽45厘米。刻有589个彝文。右半中字迹漫漶。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俄索尼(乌撒部记事)摩崖 摩崖在今贵州省赫章县可乐乡营盘村境内沿河的银子岩上,镌刻年代不清,佚名撰刻。记告慰祖灵,以安黎民。牛年猴月二十六属羊的日子,乌撒部讨论部地前途,被召集者踊跃发言:权衡利弊后认为:把挡道悬岩凿开,把河流载断,以加强同中央王朝的联系,服从中央王朝在乌撒部设制所的旨意,改变以往一味起兵反抗的作法。两相避让,避免冲突,以保安宁。开通道路同时,垒下界标。要加强双方来往的语言翻译工作。可供研究彝族土司制参考。刻面高180厘米,宽70厘米。可辨认彝文176字。自左而右竖树阴刻。标题横书,可见“俄索尼”三字。楷书。部分字迹剥蚀。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通贵州至乌撒驿道纪功崖 摩崖在今贵州省赫章县野马川镇金山村录利河朱家大坡古驿道旁。彝汉文合壁。明正统三年(1438年)九月十四日乌撒土知府禄旧撰文,佚名抄刻。记禄旧继承奢香夫人遗志,继修贵州(黔中至黔西一带)至乌撒(今赫章、威宁两县地)驿道通往云南。以禄旧的威望与影响,号召民众出力并集资,继修缮驿道,同时筑桥,说明通过修路筑桥,改善交通,沟通与外地的往来,加强同明王朝的联系,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改善居住环境,治理匪患,巩固边疆。其作用与意义显而易见。强调“帮助皇帝治理边疆,彝家向来以贤德为根本”,认为“开通长途驿道,也就踏上繁荣之路”。可供研究彝族土司制、交通与传统道德参考。碑面高90厘米,宽140厘米。彝文779字,汉文200余字。楷书。部分字迹剥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新修千岁衢碑记 摩崖在今贵州省大方县马场乡洛启坡村。彝汉文合壁。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四月阿载默师撰文,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四月希阿则抄刻。记贵州宣慰使安万铨倡导修衢道事。彝文部分记水西由勿阿纳、妥阿哲开创以来倡导修路、筑桥行善。千岁衢道路攸关各族后嗣,修筑中得到舅家赞助,民工齐心协力,开山劈岭,打开了水西与外界的交通局面。可供研究彝族历史、交通与经济等参考。一面有字。碑面高176厘米,宽88厘米。可清晰认读的彝文拓片为311字。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卷洞门岩刻 摩崖在今贵州省织金县朱藏乡保山村高石坎。彝汉文合壁。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濮直格纳撰文,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杰几刻。记濮直格纳这一代,为民众解决行路难的问题。请来石工,邀约民众从启卧地方修了一条路,供当代通行并福及后世,告诫后世若道路坏了要及时修补,因錾此岩刻作纪念。离地面5.3米,刻面高41厘米,宽13.5厘米,彝文905个字,汉文,6行,82字。青石刻,楷书。以宫状造型及图案雕刻。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宣慰岩石刻 摩崖在今贵州省织金县朱藏乡保山村宣慰岩。彝汉文合壁。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格纳撰文,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佚名刻。记格纳向阿嚓买田地事。彝文部分记载了格纳用五十四头牲畜折合成银两,从阿育觉家赎回土地的全部过程。为了让后世子孙永远经营,不出现麻烦,特把买契刻在岩上永作依据。崖面高117厘米,宽115厘米,面刻高68.5厘米,宽66厘米。彝文30行905字,汉文64字,青石刻。楷书。有碑额,有数个字迹漫漶。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长寿桥碑记 摩崖在今贵州省大方县百纳乡麻窝寨岩上。彝汉文合壁。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佚名撰文,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佚名抄刻。彝文部分记扒瓦安氏后裔普奏四十七岁还未生有子嗣,希望以行善积德之举来感动天地,以降子嗣,并延年益寿,于是捐资修道路,在扒瓦河上筑桥。刻面高35厘米,宽25厘米。有彝文6行65字。汉文2行17字。石刻,楷书。字迹漫漶。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孤耳岩碑 摩崖在今贵州省赫章县兴发乡大海子与古达乡石板村交界处的孤耳岩(又称檫耳岩),彝汉文合壁。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八月佚名撰文,佚名刻。叙述由则雄土目鲁俾提议,并捐资一百两银,鲁助主持,带头为改善交通环境,方便贸易经商,预防匪患,召集当地富户赤吐烘阿举与叩卧诺嫩等60余人共集资三百两银,并投资出劳,修建从贵州省赫章县平山至水城的驿道。说明集资修路筑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串联家族,商量家族,依靠集体的力量,把驿道开通,石桥建成。工程竣工后,立碑明志纪念。此举作为传统,刻面高118厘米,宽75厘米。彝文25行,701字。汉文1行,4字。石刻,楷书。碑被毁,现仅存拓片。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扯塏箐碑记 摩崖在今贵州省纳雍县左鸠嘎彝族苗族乡坡其村扯塏箐岩上。彝汉文合壁。清乾隆二十九甲申年(1764年)卜氏撰文,清乾隆二十九甲申年(1764年)佚名刻。彝文部分记民众集资修建扯塏箐桥事。扯塏箐口曾有一座桥,是行人必经要道,因山洪暴发而被冲毁,给人们的通行带来了不便。卜氏为此主持集资重新建桥,在高山深谷还加修了一条平坦的道路,方便了民众,保障了当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崖面高121厘米,宽63厘米。刻面高112厘米,宽33厘米。彝文8行510字,汉文8行。均楷书。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贵州彝区,除了大量的岩刻,还有一些书写在岩上的彝文,在黔西县中建乡、普定县化处镇、水城县野钟乡等地都有发现,时间都约在明代。这类彝文多被称为“反字岩。”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黔西县中建乡“反字岩” 岩书彝文,崖在今贵州省黔西县中建乡营盘村学校村民组白家沟洼洼塘。有“亥年二月十三日法启陇洪、额卧珠尼书写”彝文字样。叙述开基拓土,拥有大片田地之艰辛,告诫子孙,安分守己,服从王法,抚养子女成才,团结和睦家族,平等待人,恪守祖制,安置顶敬祖先,立门户、长志气。反映清代前水西彝族道德风范要求。一面有字。面高约80厘米,宽120厘米。文面高60厘米,宽100厘米。彝文16行,448字。楷书。标题四朱字,字迹已模糊。损毁严重,浇淋水后字迹依稀可辨。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普定县化处镇四方山“反字岩” 岩书彝文,崖在今化处镇东南约1公里的四方山上。内容为阿德家由布摩祭祖先,号召族众团结一条心;为同心协力保家园而送勇士出征,遇恶战要力克强敌,预祝勇士们凯旋归来,家乡父老将准备三牲九礼,犒劳他们,并期盼“刀枪入库不再战,牧马南山享太平”。距地面约一丈高,需攀崖才方便释读,因攀崖极难,经从照片与录像上释读,从上到下共有4排彝文。能清晰辨认的字第一排为164字,第二排为265字,第三排为58字,第四排2字,已有489个被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文墓碑

墓碑是彝文石刻文献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以记录族源,如叙述慕靡氏传彝人,慕靡即密特(一作恒投)氏,密特氏又源于通过九十代相传的哎哺氏,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八十代相传的且舍(一作采舍)氏。追溯祖源都涉及尼能氏君长的沽色;叙述姓氏来源,毕姆毕伯后裔,以博直能益为姓氏标志,属于乌撒的分支,借此可帮助理清乌撒部及其大小宗亲的分支分布。三魂观的原始信仰观念,人去世后举行祭祀,使其灵魂之一返回祖宗的发祥地,并引申出行善积德的道德要求,在为父母尽孝方面,举例名叫旨舍吞的人堪称表率,他出生三天就失去了母亲,长大后,他举行补丧祭仪式,把母亲亡灵指到耿兹身边找到归宿。旨舍吞因而得到富贵。乌蛮之女阿哈恒乌嫁到云南点仓山,生南诏国王细奴罗,细奴罗亦以隆重的礼仪为其母阿哈恒乌送魂,因讲孝道而得天下。仿效推崇孝子的典范赛特阿育氏,为父母修墓立碑,以表达孝敬的心愿。反映彝族对孝道的认同。孝敬父母要有具体行动,“生死都要有居所,生前死后孝敬同”[8]。彝文墓碑,以已整理翻译出版的《彝文金石图录》三辑为例,有: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清乾隆三年(1738年)~五十九年(1794年)彝文墓碑21通

1.李氏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黔西县素朴镇安塘村。清乾隆三年(1738年)佚名撰文,清乾隆三年(1738年)佚名抄刻。记彝族来源。彝文部分叙述慕靡氏传彝人,慕靡即密特(一作恒投)氏,密特氏又源于通过九十代相传的哎哺氏,八十代相传的且舍(一作采舍)氏。民众追溯祖源都涉及尼能氏君长的沽色。碑面高70厘米,宽64.5厘米。彝文2行,35字,刻面高51厘米,宽7厘米。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安思贤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兴发乡政府所在地旁600米处。清乾隆六年(1741年)正月佚名撰文,佚名刻。记安氏竖碑事。叙述墓主系博直能益。毕姆毕伯(乌撒分支)后裔。此碑志可帮助理清乌撒部及其大小宗亲的分支分布。碑面高88厘米,宽56厘米。彝文22字,汉文48字。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安定国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纳雍县姑开乡胜利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佚名撰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佚名抄刻。记安定国之贤妻为其夫竖碑事。彝文部分记笃慕的子孙都行善积德,人去世后举行祭祀,使其返回祖宗的发祥地。德歹濮卧的菲额合珠嫁到慕俄勾,是必额孟迭之母,叶色尼益的必额孟迭,子孙繁衍,基业巩固,志向如天空雄鹰,遗憾39岁英年早逝,其妻为纪念贤夫而竖碑作纪念。碑一面有字。碑面高176厘米,宽33厘米。刻面高141厘米,宽17厘米。彝文5行,420字。青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安氏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毕节市阴底乡野鸡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佚岁次壬申孟冬佚名撰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岁次壬申孟冬佚名抄刻。记述耿兹的箴言与阿鲁的实践都是教人积德行善。在为父母尽孝方面,旨舍吞堪称表率,他出生三天就失去了母亲,长大后,他举行补丧祭仪式,把母亲亡灵指到耿兹身边找到归宿。旨舍吞因而得到富贵。乌蛮之女阿哈恒乌嫁到云南点仓山,生南诏国王细奴罗,细奴罗亦以隆重的礼仪为其母阿哈恒乌送魂,因讲孝道而得天下。癸未年,子孙繁衍,兴旺发达的叶舍尼益氏后裔阿勾、阿救等有舅舅家的照顾,仿效旨舍、细奴罗的做法请毕摩祭祀母亲亡灵,把母亲的亡灵指回祖宗的发祥地。到壬申孟冬月,子报母恩而竖碑作纪念。碑面高121厘米,宽45厘米。刻面高102厘米,宽20.5厘米。彝文7行,396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安国佐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珠明乡木缸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七月佚名撰文,佚名刻。叙述雄所土目与构飞两姓出自阿哲与乌撒旺族,门第显赫,联姻可谓门当户对。雄所与朱歪两家是家族,地位相当。由于朱歪家无后,过继雄所家的诺赞,更名为朱歪诺瓒。诺瓒不负厚望,持家有方,善待属民,能说会道,是个标准的彝家男子汉,一生有所作为,留下了美名。其子诺热、孙诺则俩去成都请艺精石匠为之建碑立志。体现死者的尊贵,表达生者的愿望。碑面高84厘米,宽45厘米。彝文面高76厘米,宽37厘米。彝文11行,358字。石刻,楷书。部分字迹剥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安四斤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纳雍县姑开乡境内。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岁次癸酉佚名撰文,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岁次癸酉佚名抄刻。叙述耿兹要人们行善,阿鲁最能体会。孤儿出身的旨舍吞遵照耿兹的要求去做,行善积德,孝敬其父,因而得到富贵。叶舍尼益家君威高,臣势大,布摩博学多闻,推崇行善积德,以孝敬父母为本。癸酉年父亲升天,子媳为孝敬父亲,妥善安置其三个灵魂,而建造坟茔竖碑以纪念。碑面高144厘米,宽60厘米。面刻高123厘米,宽15厘米。彝文5行,365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杨者杂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珠市乡光明村。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月佚名撰文,佚名刻。叙述墓主彝姓为芍吐能益·阿博阿底氏,与者哥、者曷是亲弟兄。有十四个子女,十八个孙子。反映黔西北彝区至此时已完全放弃火葬而接受了土葬并立墓碑的习俗。碑面高136厘米,宽76厘米。有彝文41字。汉文53字。沙石刻,楷书。在逐渐风化。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安布搓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白果镇扳桥村。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月法嘎撰文,佚名刻。叙述博直能益·鲁斗鲁陡家为了传家而过继人子,物色胸有志气,有笔墨,眼光长远的对象,选中雄所能益·濮兜沙野后裔的者濯布弥(汉名安布搓),布搓不负众望,维持了鲁陡的家业,其子布伟、孙布尤为缅怀其功德而竖碑纪念。碑面高103厘米,宽58厘米。彝文刻面高100厘米,宽57厘米。彝文198字。石刻,楷书。部分字迹剥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李妮脚夫妇墓碑(正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纳雍东关乡境内。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年二月佚名撰文,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二月佚名抄刻。记李氏竖碑事。彝文部分记述李氏属佐姆尼益·阿武洛家后裔,墓主李妮脚彝名甫汝堵补,辛巳正月十五去世,享年八十一岁,三月二十其墓修建竣工等。一面有字。碑面高102厘米,宽36厘米。刻面高84厘米,宽0.6厘米。彝文1行,40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李妮脚夫妇墓碑(副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纳雍东关乡境内。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佚名撰文,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佚名抄刻。记李氏竖碑事。彝文部分记述佐姆尼益.阿武洛家后裔,子孙繁衍,广见博识。英雄如猛虎,抵御强敌;勇士如雄鹰,捍卫疆土;智者如鹤鹃,传达时令;志士仁人,层出不穷。按祖宗行善积德的传统美德,为报效双亲,叶倮等四弟兄领其家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竖碑作纪念。碑面高102厘米,宽37厘米。刻面高94厘米,宽34.5厘米。彝文13行,401字。石刻,楷书。右半部字迹漫漶。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杨天一墓石 彝文墓碑。在今贵州省大方县长石镇柿树村官坟坡。清乾隆二十九年庚辰(1764年)阿约撰文,清乾隆二十九年庚辰(1764年)陆斗觉抄刻。记杨氏竖碑事。记录阿约叙述的必益孟迭世系,涉及哎哺、且舍的出现,尼能的繁衍,彝族的分支,九星野,五行方位的划定。必益孟迭氏分为白索尼益和白直尼益两支,一直并驾齐驱地发展,且恪守家训,尊崇孝道,传承彝家传统习俗,依彝礼为父母举丧祭,送亡魂。未年八月午日子时,墓主去世。白索尼益家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庚辰(1764年)为其先辈墓主竖碑纪念。碑面高92厘米,宽40厘米。彝文33行,518字。青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杨婆足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毕节市层台镇斯栗村牛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佚名撰文,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佚名抄刻。记杨氏竖碑事,妥佐尼益·启洪阿杰之后裔基业巩固,子孙繁衍。子孙若把等孝敬祖父婆足而竖碑作纪念。碑面高49厘米,宽36厘米。刻面39高厘米,宽32厘米。彝文11行,118字,汉文作碑额。青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古达安氏夫妇墓碑(副碑) 彝文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古达乡水营村刹界河。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九月初九佚名撰文,佚名刻。叙述阿哲氏分支的舍乍能益家女子,肩负着一族人的希望,嫁给俄姆古达家,生下崇拜祖宗、孝敬父母的孝顺之子,尽到抚育子女的家庭义务与善待民众的社会义务,生时得意,死后有归宿。子承父志,媳承婆志。故修建墓茔立碑明志纪念。碑面高98厘米,宽28厘米。可辨认彝文186字。石刻,楷书。石碑风化,字迹已近模糊。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古达安氏夫妇墓碑(正碑) 彝文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古达乡水营村刹界河。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九月初九佚名撰文,佚名刻。叙述墓地占好风水。墓主系有乌撒血缘的俄姆古达(亦作革朵)氏后裔,是属于有地位者,生时有功名、成就;死也得善终。祭奠时享受了君长(土目)的规格。千百年来,崇拜祖宗,孝敬父母者得以长寿。其孝子因此之故,建坟茔并立碑明志作纪念。碑面高98厘米,宽28厘米。可辨认彝字223字。石刻,楷书。石碑风化,字迹已近模糊。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安母苏藏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白果镇扳桥村。清乾隆三十七年(1773年)十月法嘎毕摩撰文,佚名刻。叙述道米能的传人,笃米(慕)的子孙要以崇拜祖宗,孝敬父母为根本。阿蒙举雨家的苏藏氏,嫁给博所能益·濮兜沙野家,生布克、布司两弟兄。到六十七岁寿终。布司一心要仿效孝子的典范赛特阿育氏,为父母修墓立碑,以表达孝敬的心愿。碑面高99厘米,宽59厘米。彝文刻面高99厘米,宽46厘米,彝文11行,432字。石刻,楷书。保存较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杨飞禄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毕节市林口镇大渡村青林。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二月佚名撰文,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二月佚名抄刻。记杨氏竖碑事。彝文部分记述恒吐尼益·液卧车苦一家分支到贵州毕节市林口镇青林村水潦一带。墓主之女阿姐,外孙阿各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二月为墓主建坟茔,竖碑明志纪念。碑面高114厘米,宽67.5厘米。刻面高94厘米,宽41厘米。彝文3行,40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杨崇圣夫妇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毕节市层台镇斯栗村牛场。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六月佚名撰。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六月佚名抄刻。记杨氏竖碑事。彝文部分记述吐妥慕阁启洪阿杰之后裔,在阿鲁河池的热阁卓姆居住,犹如顶天的任洪鲁大山,顺君不畏惧,子孙繁衍,兴旺发达。其子:直义、足把、阿娄、阿置等为报效父母竖碑作纪念。碑面高77厘米,宽49厘米。刻面高61.5厘米,宽33.5厘米。彝文6行,118字。石刻,楷书。右半部字迹漫漶。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8.陈仕明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毕节市层台镇斯栗村联丰青杠。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孟冬佚名撰文,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孟冬佚名抄刻。记陈氏竖碑事。记阁佐阁底家大恒阿宗的后裔,兴旺发达,修建重重楼房,大小房屋叠如鸭羽,一家和睦相处,恪守家规,相见如宾,又和睦姻亲。里苦等为报效其父养育之恩,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孟冬竖碑作纪念。碑面高72厘米,宽35.5厘米。刻面高60厘米,宽15厘米。彝文5行,151字。石刻,楷书。左半部字迹漫漶。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陈母娄濮帕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毕节市层台镇联丰村青杠。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佚孟冬月佚名撰文,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孟冬月佚名抄刻。记陈氏竖碑事。彝文部分记述阁佐阁底大恒阿宗的后裔,在天地间繁衍,耕种着肥田沃土,修建重重楼房和华丽的粮仓。尊敬长辈如宾客,抚妇如鸟哺雏。子孙繁衍如密密的星斗、似漫漫海水。如此安居乐业,且世代相传。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孟冬月黑若阿尤为孝敬慈母而竖碑作纪念。碑面高63厘米,宽36厘米。刻面高54厘米,宽14厘米。彝文7行,192字。石刻,楷书。有碑额,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安母苏博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白果镇扳桥村。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腊月直榖布摩撰文,佚名刻。叙述孝敬父母要有具体行动,“生死都要有居所,生前死后孝敬同”。木有本,水有源,舅舅强则外甥不弱。阿蒙举雨家嫁女苏博给濮兜沙野家,生布吉、布飞等弟兄。布飞弟兄要以孝子典范—赛特阿育为榜样,为母亲修建墓莹,以表达孝敬的心愿。碑面高109厘米,宽59厘米;刻面1高109厘米,宽59厘米。刻面2高109厘米,宽56厘米。彝文分别为400字,223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1.龙氏墓碑(正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毕节市林口镇大渡村青松。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十月十二日佚名撰文,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十月十二日佚名抄刻。记龙氏竖碑事。彝文部分记阿宗、阿密、阿默、阿赤四弟兄为其父益捷巴兴修坟墓竖碑作纪念,因有父辈的养育,才有自己辉煌灿烂的人生。碑面高98厘米,宽54.5厘米。刻面高49厘米,宽厘19米。彝文4行,83字。青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清嘉庆二年(1797年)~二十二年(1817年)15通

1.米亥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织金县八步乡石板村。清嘉庆二年(1797年)佚名撰文,清嘉庆二年(1797年)佚名抄刻。记阿几家竖碑事。彝文部分记时史吐尼益.布塔液胄(亦做“布踏额奏”,芒布部世袭布摩)家后裔,按彝族君、臣、师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治理着赫启奎地方,子孙繁衍,家道兴旺。阿朵、阿署等为报先父养育之恩,竖碑作纪念。碑面高126厘米,宽58厘米。刻面高86.5厘米,宽46厘米。彝文7行,69字。石刻,楷书。碑已被打破为三块。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杨廷栋墓碑 彝文墓碑。在今贵州省毕节市大屯乡境内。清嘉庆二年(1797年)佚名撰文,清嘉庆二年(1797年)佚名抄刻。记土目杨氏竖碑事。密阿恒的后裔,恒扯勒支系卓打尼益。支色果底家,行善积德,按彝族君、臣、师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治理着色果底和色濮洛等地方,兴盛不衰。为倡扬行善积德之风,彰显孝道。娄色西苏为孝敬父母率其手下各员举行丧祭,使亡灵与先祖团聚。于清嘉庆二岁次丁巳为其竖碑作纪念。残碑面高93厘米,宽52厘米。刻面高73厘米,宽47厘米。残存彝文14行,365字。石刻,楷书。右半部约四分之一残缺,下半部和右半部字迹漫漶。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杨溪达夫妇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毕节市林口镇团结村小湾溪。清嘉庆二年(1797年)佚名撰文,清嘉庆二年(1797年)佚名抄刻。记杨氏竖碑事。彝文部分记慕雅卧的后裔,如高山青松,枝繁叶茂。祖上从赫默宗显分支,一支分到果哈洛;一支分到液尼洛嘎;后者传到密祃的这一代,祖业发达,子孙繁衍。密祃之子普妥生于液纳启,享年55岁,其子撒朵、忍启、阿戈把、哺果为孝敬父母而竖碑作纪念。碑面高89厘米,宽50厘米。刻面高84厘米,宽24厘米。彝文7行,165字。青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杨成章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毕节市普宜镇东都大湾村。清嘉庆八年(1803年)佚名撰文,清嘉庆八年(1803年)佚名抄刻。记杨氏竖碑事。彝文部分记源于妥慕阁的索纳尼益·斗堵洛赫氏后裔,子孙繁衍。其子、媳、女和婿等为孝敬先父而竖碑作纪念。子向父献祭,媳向翁尽孝。教育子孙,世世代代顶敬祖先。碑面高81.5厘米,宽46厘米。刻面高78.5厘米,宽18厘米。彝文5行,140字。青石刻,楷书。有碑额,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李雨铺四棱碑 彝文墓碑(或作“李氏建墓碑记”)。在今贵州省毕节市阴底镇坎口村。清嘉庆癸亥八年(1803年)冬月佚名撰文,清嘉庆癸亥(1803年)冬月佚名抄刻。记李氏从洛钟阿沽—阿沽阿规—阿规鲁谷—鲁谷撒智—撒智直布—直布腊构到腊构阿包的七代父子连名谱。从在乌撒部任军官到助乌蒙部,不停地参与四处的征战。直姆带兵平叛反贼,雨铺也领兵到舍嘎地方,两路兵马同时向叛兵进攻,凯旋归来后,作了一次祭祀,并宴请当地的赫者土目,目的是宏扬纪阿太家支以孝为先的传统。同时记录出兵、回师、建宗祠事。叙述建墓竖碑过程与费用开支等。碑面高94厘米,宽23厘米。刻面高91.5厘米,宽22厘米。左、右、后三面均为彝文,共1856个字。该墓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彝文最多的一处。石刻,楷书。碑体残缺,字迹漫漶。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杨维才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毕节市普宜镇大湾村。清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佚名撰文,清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佚名抄刻。记杨氏竖碑事。彝文部分记源于吐妥慕阁的索纳尼益·斗睹洛赫氏后裔,子孙繁衍,家业兴旺,甫宝、甫西、直安等为报效先父杨维才建造坟茔,于清嘉庆八年竖碑作纪念。碑面高84厘米,宽63厘米。刻面高60厘米,宽15厘米。彝文5行,106字。石刻,楷书。左半部字迹漫漶。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安捕局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白果镇扳桥村。清嘉庆九年(1840年)二月佚名撰文,佚名刻。叙述德优能益氏鸠鲁等按彝家“服从长官、崇拜祖宗、孝敬父母、召集家族祭祖、常与姻亲联络、幼弟尊长兄”的行为道德要求,仿效赛特阿育,为兄长操办后事,安顿兄长亡魂,建墓茔,立碑刻志以纪念。又达到将彝族传统行为道德向后世宣示的目的。碑面高116厘米,宽59厘米。彝文11行,68字。石刻,楷书。保存基本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爵布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纳雍县维新镇青龙村。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三月佚名撰文,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三月佚名抄刻。记爵布氏竖碑事。彝文部分记史吐尼益。布塔额胄(亦作布踏额奏,芒布部世袭布摩)之后裔,子孙繁衍,高龄长寿,家业兴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三月,沙以、沙索俩为报效先父而竖碑作纪念。碑面高80厘米,宽41厘米。刻面高64厘米,宽27厘米。彝文4行,57字。石刻,楷书。下半部字迹漫漶。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李诺备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毕节市撒拉西镇野鸡嘎村。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三月纪索撰文。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三月纪索抄刻。记纳娄分支的德阁尼益·诺备家,得到君赐俸禄后,到溪以夷吉嘎地方定居已有十六代。子孙繁荣,于清嘉庆十六年子耿诺等为报效先父迷迭濮果,竖碑作纪念。碑面高113厘米,宽67厘米。刻面高50厘米,宽12厘米。彝文4行,67字。石刻,楷书。有碑额,雕塑,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文普岳夫妇墓碑 彝文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妈姑镇镇政府所在地附近的阿维寨。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三月佚名文撰文,佚名刻。叙述阿维家支的鲁汝等为记住其祖上德朵(一方长官)功名,激发后世上进而集资为其曾祖文普岳夫妇建墓立碑志,并记录出资人员名单。碑面高95厘米,宽57厘米。有彝文191字。石刻,楷书。字迹有剥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安母硕吐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达依乡园地村麻窝组。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三月佚名撰文,佚名刻。叙述木有本,树有源,溯祖源上溯至道米能、武洛撮、笃慕。依古老习俗,人“在生有居室,死后进焚场”,“所有的情,不如父母情”。侯乃能益·举玛濮兜氏濮苦益之女,系大家闺秀,有超人抱负,贵为人祖,光耀了门户。其家人因此修墓茔,竖碑明志纪念。碑面高93厘米,宽45厘米。刻面高93厘米,宽35厘米。彝文11行,可辨认330字。石刻,楷书。碑残缺,部分字迹模糊。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安沙普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达依乡园地村麻窝组。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三月佚名撰文,佚名刻。叙述墓主是个孝敬父母的孝子,是“孝敬父母,侍父母者德美,有荣誉在身”之人,为其子孙树立了样榜。为子承父志,媳承婆志,彰扬孝道,根据毕摩的建议,阿礼、阿娘弟兄为其父安沙普建墓竖碑以表纪念。碑面高100厘米,宽50厘米。刻面高100厘米,宽40厘米。彝文14行,可辨认413字。石刻,楷书。碑已风化,字迹模糊。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安肥着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达依乡园地村麻窝组。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三月佚名撰文,佚名刻。叙述崇拜祖宗,孝敬父母是彝家的传统,从什勺时期一直流传下来。周谷能益.陇邓阿仇后裔的一支,由古口勾,即磨弥部地迁到乌撒地,以博直能益为姓氏标志地位尊贵。传到濮举肥着时,尚有影响。为缅怀墓主的恩德,以其子安沙普的名义,其孙阿里、阿娘为之造墓室,竖碑以表纪念。碑高96厘米,宽47厘米。刻面高96厘米,宽37厘米,彝文11行,390字。石刻,楷书。该碑已被作铺路石用。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安阿娘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白果镇扳桥村(独山)。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张小四抄,陆史章、朱家刻。叙述彝家的传统是“为人子之道,把祖宗顶敬,把父母孝敬,才不枉为人”。博所能益家之女,带着一族人的希望,嫁到博直能益家。她的平生,抚子女,关爱子孙,接济彝民,救助汉民,关照属民,体恤佣人。在周围四方,因济贫行善,受各族称赞。七十九岁时去世了。有感其恩德,其媳阿锦、阿蛛、阿玉及其众子孙,仿效孝子的典范赛特阿育氏,与之建墓室,竖碑以表纪念。碑面高124厘米,宽90厘米。刻面高124厘米,宽80厘米。彝文13行,可辨认380字。石刻,楷书。部分字迹模糊。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安仕元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罗州乡海源村。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布杰撰文,佚名刻。叙述鲁载益诺家家史。鲁载益诺家系六祖第五支系布氏分支的诺克博一支。诺克博支又分为五大支,其一为磨弥、乌撒、播勒、罗婺之祖。鲁载益诺家从磨弥分支迁到乌撒地,同阿哲部及其宗亲世为姻亲,中间曾乏嗣,家族互继绝业。传十五代到布租即墓主。墓主五十一岁去世,由布杰主祭,布俄主持修墓。碑面高127厘米,宽63厘米。有彝文300字。汉文91字。石刻,楷书。多处字迹模糊。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清道光三年(1823年)~宣统三年(1911年)墓碑17通

1.安玉奇墓碑 彝文墓碑。在今贵州省大方县长石镇张大村。清道光三年(1823年)佚名撰文,清道光三年(1823年)佚名抄刻。记沽基氏之女为其父母竖碑事。叙述哎哺形成后,布僰氏发展文化,伊阿武总结八卦规律。根据传统,默德施家在默雅德、勿阿那、妥阿哲三个时期祭了三次祖。默德施的一分支,住在法那大山,以白索能益为姓氏标志,恪守社会与家庭伦理义务,召集家族祭祖叙谱,加强与姻亲的联系,帮助朋友,体恤百姓。因父母寿终正寝,医治不济事,倍感悲痛,依彝俗安顿他们的三个亡魂,以表孝敬之情。故请能工巧匠为父母竖碑作纪念。碑面高215厘米,宽85厘米。彝文13行,600字。青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高嫩定夫妇墓碑 彝文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兴发乡者志阁。清道光五年(1825年)佚名撰文,佚名刻。高嫩定墓志叙述墓主系史吐能益。阿着仇后裔。有丰富阅历,传下家业。高嫩定之妻吐竹墓志叙述其生卒年月,排有其子孙名字,肯定其墓地风水等。高嫩定墓碑面高72厘米,宽40厘米,彝文81字;高妻吐竹墓碑面高72厘米,宽4厘米,彝文43字。石刻,楷书。保存较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柯毓秀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兴发乡野里村。清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初九佚名撰文,佚名刻。叙述为儿娶妻安家立门户是父母的责任。诉说墓主幼年失去父母的不幸,孝敬父母只好以修建墓茔的方式来表达。记录柯氏土目与水西、芒布两部宗亲土目的姻亲关系。碑面高128厘米,宽47厘米。可辨认彝文233字。石刻,楷书。碑面风化,部分字迹模糊。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柯母菊约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兴发乡野里村。道光七年(1827年)十月佚名撰文,佚名刻。叙述墓主系水西土司家很早以前分支的小宗亲毕余孟德(迭)之女,三十七岁时就去世,生有一子一女成年幼的孤儿。其子女长大后,以修墓竖碑方式对其表示孝敬。碑面高128厘米,宽47厘米。有彝文11行,234字。石刻,楷书。保存较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阿迭布曲夫妇墓碑 彝文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兴发乡丫都村厂上组三家寨。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佚名撰文,佚名刻。叙述旨堵能益·那德阿迭分支的一户儿孙满堂,几代同堂,且长幼有序,都讲道德。阿迭舒鲁为父母,阿迭贵宝为祖父祖母修墓立碑以表孝敬之情。碑面高90厘米,宽60厘米。有彝文124字。石刻,楷书。保存较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余国泰夫妇墓碑 彝文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朱明乡境内。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十二月佚名撰文,佚名刻。记余国泰的家支属俄那能益·阿蒙举雨氏。其夫妇俩名门后裔,旺族外甥,余氏同那洛(安)氏世为姻亲。并介绍其夫妇生平。其子者佐等弟兄三人为报答养育之恩而建墓立碑明志。碑面高110厘米,宽40厘米。有彝文13行,313字。石刻,楷书。保存较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安朝相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白果镇扳桥村。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佚名撰文,佚名刻。叙述因崇敬祖宗,孝敬父母而修墓。墓主属博所能益氏,与德舍能益·阿蒙举雨家支是姻亲。介绍墓地的风水风景。强调缅怀墓主业绩,依礼仪颂扬其功德。碑面高120厘米,宽64厘米。有彝文11行,160字。石刻,楷书。保存基本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总机氏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大方县百纳乡建兴村狗叫山。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佚名撰文。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佚名抄刻。记录立碑日子,墓主身份,彝文墓联“耀日轮旋转晚落早出现,黄泉归上寿逝也转不回”一副。可供研究彝族楹联参考。碑面高75厘米,宽45厘米。彝文5行,53字。汉文,青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安布宜夫妇墓碑 彝文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白果镇扳桥村扳桥组。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二月吐策述,佚名布摩撰文,朱幺哥刻。通过媳妇的口气叙述德舍能益。阿蒙举雨家吐所嫁给博所能益家支玻开家的布宜,她带着两姓人的希望,“能人谋百事,敬自家的祖宗,不废弛祭祀,抚自家子女,发展了家业”。为母“教子有方”;为婆“导媳妇为人,誉满地方中,善待佣人,度量如大山”。她还扶持家族,凝聚亲戚。后因其子英年早逝,吐所伤心过度而去世,其媳妇吐策好生悲痛,为缅怀婆婆恩德而建墓茔立碑明志纪念。碑面高71厘,宽米42厘米。有彝文12行,443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安布宜夫妇墓碑 彝文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白果镇扳桥村扳桥组。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二月吐策述,佚名毕摩撰文,朱幺乡哥刻。叙述人在世间的追求,以居高位为第一,食果腹为第二,衣蔽体为第三;死后,得作祭指路第一,有墓室第二,常受祭为第三。建墓树碑的目的是:子孙见碑诵祖名,铭记祖宗恩德。以利于传统的继承,即“祖宗持公道,子孙袭传统。”要求后代:“知祖谱第一,识仕宦第二,敬供祖宗,孝敬父母是第三。”记录彝族上层的道德规范要求。碑面高71厘米,宽42厘米。有彝文12行,357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王吐把夫妇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纳雍县姑开乡前进村。清咸丰九年(1859年)佚名撰文。清咸丰九年(1859年)佚名抄刻。记叶把尼益·阿觉鲁格之后裔阿妥白家“师箴、叟赋、百公谏”者,臣下对君进言也!世代居住在纳轨启米地方,先辈传家训,子孙来铭记。家道兴,仓廪足,子孙繁衍。特竖碑为吐把夫妇作纪念。碑面高100厘米,宽45厘米。刻面高64厘米,宽16厘米。彝文5行,89字。石刻,楷书。下半部字迹漫漶。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安布周夫妇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兴发乡营盘寨。清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十九日佚名撰文,佚名刻。介绍墓主的博直能益·陡濮吉野彝姓,家境情况,弟兄排行,子孙传承,同阿聂、热卧家支联姻等。碑面高116厘米,宽59厘米。有彝文11行,136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罗布礼夫妇墓碑 彝文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财神镇撒撒冲。清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佚名撰文,佚名刻。记述对后辈的伦理与教育要求,主张读书识字,成就功名,以光宗耀祖;必须虔诚敬祖宗。还录有史吐能益·举麻弥史家从恒放娄至布海8代父子连名谱。碑面高91厘米,宽53厘米。有彝文174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罗洒叶墓碑(正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古基乡中寨村。清宣统三年(1911年)佚名撰文,佚名刻。记述史吐能益·阿博阿底家支从昆明经东川迁徙到乌撒部地,其中濮尼能益·阿大赫处一支分布到今贵州省赫章县古基乡中寨一带,贵为乌撒二十四土目。介绍在乌撒部地的迁徙,被乌撒君长重用拜官的经过,布默两支系在云贵两省的分布、迁徙,阿大赫处及下传的11代谱系,到第12代即墓主的乏嗣等。碑面高115厘米,宽60厘米。有彝文338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罗洒叶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古基乡中寨村。清宣统三年(1911年)佚名撰文,佚名刻。记录云南贵州两省毗邻处分布的彝族芒布、阿哲(水西)、磨弥、乌撒四大部分兹摩政权的称“勾”(君长制政权的最高形态)名号,即芒布称娄娄勾(有误)、乌撒称纪俄勾、阿哲称慕俄勾、磨弥称古口勾。碑面高96厘米,宽64厘米。有彝文87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罗洒叶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古基乡中寨村。清宣统三年(1911年)佚名撰文,佚名刻。记六祖第五支慕克克至诺克博10代父子连名谱,依次为慕克克—克迫默—迫默钟—钟鲁莫—鲁莫娄—娄阿德—阿德布—布梯妥—梯妥诺—诺克博。诺克博的后裔笃则那周是孝子中的典型,要求把他效法。碑面高96厘米,宽64厘米。有彝文104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罗母吐祝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古基乡中寨村。清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佚名撰文,佚名刻。记乌撒部君长存在时期,纳洛、谷仇、纳周、举雨、阿匿五家族为君长丧祭而尽的义务。这些家族因乌撒及其土司政权的消亡而都被剥夺了头目官职。碑面高96厘米,宽64厘米。有彝文91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无年代标识的墓碑3通

1.嘎勒阿取墓碑 彝文墓碑。在今贵州省大方县百纳乡麻窝村公鸡岭。庚申年冬月初三辰日佚名撰文,庚申年冬月初三辰日佚名抄刻。记额直、索底把等为嘎勒阿取氏三夫妇竖碑事。叙述嘎勒阿取氏以史吐尼益为姓氏标志,认为为祖先选择墓地与子孙安居乐业同样重要。有彝文“祖宗墓地好,子孙有安居”彝文对联一幅及横批“子孙靠山高”。碑面高85厘米,宽65厘米。彝文5行,61字。青石刻,楷书。中部字迹漫漶。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天子万年墓碑 彝汉文合壁墓碑。在今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坡脚乡前进村偏坡组。阿娄撰文、抄刻(以壬寅年三月为记)。记古舍尼益的后裔为祖人竖碑事。叙述文化向四方发展,布僰氏创立的文化,对各种事物作总结,龙的传人在天地间繁衍生存,对知识的探索没有停止过。正如工匠研究冶炼文化,子孙世代相传。人们无论为君、为臣、为百姓,都无法抗拒生死的自然规律,人与动植物各有寿命规律。人的寿命有限,追求却无限,为人在世,须牢记祖宗的教诲,行善积德,拥戴君长,繁衍子孙,尽人伦义务。碑面高66厘米,宽40厘米。彝文13行,272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古达安氏姑娘坟墓碑 彝文墓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古达乡水营村。年代不详。墓主述,佚名毕摩撰文,佚名刻。记彝族阿着仇部在南方(云南曲靖·沾益)的鼎盛,水西阿哲部开拓黔西北,取代原住民即彝族的一些支系等,介绍其土目家世及其本人不幸身世。碑面2扇,各高83厘米,宽34厘米。左扇可辨认彝文31字,右扇可辨认彝文58字。石刻,楷书。风化严重,字迹模糊。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祖源碑4通

在彝族六祖分支的德布和德施两大系统中,供奉祖灵采取不同的形式,以示支系的区别,德布(毕)用木牌写祖名来供祖灵;德施支系则以竹筒装祖灵来供祖灵。将祖灵铭刻于石碑上面,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创新,它是沿袭德布支系的木牌木板写祖名而招灵供奉的延伸。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祖源碑 彝文石碑。在今贵州省大方县长石乡柿树村箐脚。清道光三年(1823年)额旺把撰文,清道光三年(1823年)佚名抄刻。记额旺把追溯祖源。叙述开天辟地,日月定乾坤,君长制出现,文化得发展,先祖武洛撮,追求真善美,鲁旺外的民族,兴雕塑偶像供奉,鲁旺内的彝族,遵循武洛撮之制,以孝敬父母为根本。为记典范,立石碑。记东古侯扯勒后裔,腓吐尼益家支历代谱牒,姻亲世系;东恒扯勒的后裔,腓吐诺义家,迁徙经过撒亚白嘎、杓朋、慕迭等地的历程。碑面高150厘米,宽62厘米。彝文13行,370字。青石刻,楷书。有彝文“祖宗来护境,子孙享官运”对联。对联有残损。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杨氏宗源纪念碑 彝文石碑。在今贵州省大方县八堡乡中箐天宝村。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佚名撰文,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佚名抄刻。记杨氏立宗源碑事。叙述了杨氏以梭椤尼益为姓氏标志,是六祖中武支系九大支中施阿育一支的后裔,在阿底地方为第一个首领。碑四面有字。碑面高267厘米,宽35厘米,彝文2行,23字。石刻,楷书。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李氏祠堂祖灵碑 彝文石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雉街乡联发村李氏祠堂。“民国”十一年(1922年)达嘎金贵撰文,默鲁抄刻。记濮妥能益。阿博阿底后裔一支李姓14组祖灵名,每组为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名位。系祖灵木扳的改革与延伸。作为供祖习俗,为其他彝区少见。可供研究彝族祖宗崇拜习俗参考。碑面高45厘米,宽35厘米。有彝文204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苏氏祠堂祖灵碑 彝文石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水塘乡田坎村田坝组苏氏祠堂。考为“民国”十九年(1930年)二月初三佚名撰文,佚名刻。记史吐能益·阿尼阿景后裔一支苏氏两房的8世与7世祖谱。有成家传后的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名位,也有未成家或夭折的男性家庭成员名位。系对传统的祖灵木扳供祖习俗的改革。可供研究彝族祖宗崇拜习俗、谱牒、家支姓氏等参考。碑面高87厘米,宽56厘米,有彝文251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 彝文桥碑、路碑

元明时期,随着土司制在彝区的实行,长期以来的封闭被逐渐打破,彝汉文化的交流也随之活跃起来。特别是彝族杰出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当政袭任贵州宣慰使后,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加强同朝廷中央与周边的联系,开通了纵横贵州,连接湖南、四川、云南的东西、南北的两条道路,立龙场九驿于水西境内。留下了龙场九驿、水西十桥历史遗址遗迹。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贵州彝区出现了大量的路、桥彝文碑刻。这些碑刻以《水西大渡河建桥碑》、《何家桥碑》、《蚂蚁河桥碑》、《苏万荣夫妇修路碑》、《毕节岔河桥碑》等为代表。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SC_9374.jpg

何家桥碑

1.水西大渡河建桥碑 彝文石碑。在今贵州省大方县奢香博物馆。明万历二十年(1596年)斋墨撰文,明万历二十年(1596年)古略不丛刻。记默德施家基业巩固,为民兴修桥梁事。彝族妥阿哲部从慕齐齐到水西第四十八世君长阿施之世,默德施家族基业巩固,君长治理有方。但木柯河连年泛滥成灾。妥阿哲家运输所征集租赋遭遇困难,百姓遭灾,于是经过多方商议,付工价银一仟一百五十两在木柯河上兴工建桥,方便了民众,促进了经济发展。碑文中对彝族六祖分支,默德施系开疆拓土,妥阿哲部开发黔西北地多有叙述,碑中彝文文字亦堪作范本。可供研究彝族历史、交通、文字使用、经济等参考。碑面高178厘米,宽72.3厘米。刻面高170厘米,宽64厘米。彝文30行,共有1972字。是贵州碑刻中字数最多的一块。青石刻,楷书。保存完好。1982年罗国义、陈英先生将此碑译文编入《金石彝文选》,马学良教授和陈英先生又将此碑译文转载于《文物》1982年第4期。该碑拓片彝文收入罗正仁、王世忠等翻译的《彝文金石图录》第一辑,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还收入丁诗建、王继超、李玉平主编的《明清彝文书法汇辑》、《彝文书法字帖》,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何家桥碑 彝汉文合壁石碑。在今贵州省大方县奢香博物馆。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必宜孟迭撰文,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七月阿本本乌、热奎朵姆抄刻。彝文部分记必宜孟迭氏在鲁补洛卧河上兴建桥事。慕齐齐第二十七世孙必宜孟迭家定居在陇蓬恒宜地方,有基业地位,实行君掌权,臣执法,师祭祀的管理制度。兴旺发达后,为实现祖宗的遗愿,方便过往群众,为增进商贾往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八月二十一日召集普额等168人集资,在鲁补洛卧河上建桥。另外还有德布土目送酒礼折合银两与修桥开支记录。碑面高153厘米,宽75厘米。彝文15行,605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苏万荣夫妇修路碑 彝汉文合壁石碑。在今贵州省纳雍县姑开乡发窝至赫章县古达乡要道上。清嘉庆四年(1799年)佚名撰文,清嘉庆四年(1799年)佚名抄刻。记苏万荣夫妇修路事。彝文部分记卧杰尼汝额氏迈索则的后裔,行善积德,筑路建桥。夫妇俩在纳雍县维新镇至赫章县古达之间,开通了一条崎岖山路,并常修缮整治,以方便行人往来。此路一时成了交通要道。并把行善积德修路做好事的经过刻在石碑上作纪念。碑面高103厘米,宽52厘米。刻面高86厘米,宽20厘米。有彝文4行。青石刻,楷书。中部残损。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SC_9372.jpg

蚂蚁河桥彝文石碑

4.蚂蚁河桥碑 彝文石碑。在今贵州省大方县奢香博物馆内。清嘉庆七年(1802年)十月司朵阿迪撰文,清嘉庆七年(1802年)十月阿底抄刻。碑文中说:在天地间,日、月出没确定了东西,呗博耿奢哲发展了彝文化。武洛撮的传人白索君长家威荣很高,名声远扬。白索大河水大潭深,阻碍交通,运粮赋不便,汉族行善积德修庙塑佛像,彝族行善积德是修桥筑路,为秉承这一传统,方便民众,解决交通难题。白索土目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十月带头共75人集资在蚂蚁河上兴工建桥。碑面高118.5厘米,宽67.5厘米。刻面高111厘米,宽64厘米。彝文29行,1225字。石刻,楷书。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彝文契约、乡规民约

彝文契约石刻在调查和收集中还未发现,乡规民约石刻的数量也不多,可算作乡规民约有《彝文石刻“环保碑”》、《罗氏焚台碑》、《同结善缘碑》等3件。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彝文石刻“环保碑” 彝文石刻碑。在贵州省黔西县城关镇八块田村马鞍山。据《贵州电视台》2010年2月6日《新闻联报》报道为:“省彝学专家考证为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佚名撰刻。内容为立界禁牧,保护植被,违者将遭到没收牲畜的处罚。碑面高42厘米,宽24厘米。有彝文8行,119字。卧牛石刻。字迹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罗氏焚台碑 彝文石碑。在今贵州省织金县以那架镇新立村。乙丑年[考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佚名撰文,乙丑年佚名抄刻。记阿布竖焚台碑事。阿布生于乙丑年冬月二十七壬辰年,到第二轮甲子的乙丑年冬月二十七日甲申日,阿布刚好满一轮花甲进一。这天他祭奠祖灵,给祖灵焚书,同时建成了专为祖灵焚书用的焚书台,并竖碑作纪念。碑面高30厘米,宽25厘米。面刻高26.5厘米,宽21厘米。彝文6行,62字。石刻,楷书。保存完好。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同结善缘碑 彝汉文合壁石碑。在今贵州省赫章县白果镇独山村岔河下沿五百公尺的桥头上。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六月六日佚名撰文,佚名刻。记录当地玻开家族领头人主持捐银十五两,在岔河上修建一座石拱桥,方便汛期过往行人,并借此将行善积德的主张铭刻碑上,认为“行善相沿袭,道路要开通”,“逢渡口架桥,遇悬岩挂缆,河大拱石桥,给饥者饭吃,给病者送药,平等待劳作,给寒者衣穿,有行善机会,观察准就上”。要求后世“十二条善道,做好事为先”。反映彝族对“善举”的具体命题。碑面高76厘米,宽54厘米。可辨认彝文215字,汉文141字。石刻,楷书。碑面已风化,部分字迹模糊。G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参考文献
[1] 《西安半坡》第197页,图141,图版167~171,文物出版社,1963年。
[2] 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画符号综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
[3]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的主要问题》,《考古》1970年第6期。
[4] 参见唐文元、刘卫国等著《夜郎文化寻踪》,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
[5] 王鸿儒《彝文献与夜郎文化研究》载,《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02期。
[6] 丁诗建、王继超、李玉平编《明清彝文书法汇辑》。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年11版。
[7] 罗正仁、王世忠等翻译《彝文金石图录》第一辑,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11月版。
[8] 王继超、王世忠、龙正清翻译《彝文金石图录》第三辑,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原载:阿洛兴德著,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年5月1出版,《彝学纵横》;文稿来源:云村寨;图片来源:彝族人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