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水西彝族文化现代悖论

作者:​安静(毕节学院中文系) 发布时间:2011-05-24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21

摘要:水西彝族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西文化进行梳理,透视其在当下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现状,提出保存和弘扬水西彝族文化对策思考,为打造区域文化特色、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做好文化支撑,是水西彝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水西;彝族文化;现代悖论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自公元2世纪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1]] “百年的皇帝,千年的土司”的名句,透射出水西彝族文化的历史悠久和底蕴厚重。从蜀汉至清初的1400多年间,水西彝族在黔西北大地开疆拓土、大兴土木、建章立制、安居乐业,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与大自然感天动地的抗争中,逐渐形成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水西彝族文化,彝族人民为民族团结、国家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经济信息社会的演进,水西文化在历史车轮的推进中渐行渐远,水西土司特有的宗法制度、则溪制度、“九扯九纵”土官制度已沉睡在中国政权史中而不为更多的人提及,水西彝族多数已不再说彝语、唱彝歌、穿彝族服饰、行彝族礼俗、过彝族节,更有忘了自己是水西后裔者,漠视自身是彝族。水西文化的灿烂辉煌成为飘渺的过去,许多人只能靠意念去感知,似乎水西文化还在身边,又离得太远,现代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需要水西文化支撑的时候,囿于典籍、考证和人才的匮乏,水西文化的发掘和弘扬没有一个科学的权威论证。这是水西彝族文化的一种悖论,是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尴尬,如何在当下的文化圈层中保存水西文化的个性和特质,传承好彝族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让水西彝族文化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放异彩,是彝族文化建设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
Qr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水西彝族文化简论

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提及较广的一个关键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狭义上的文化指的则是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审美观念、语言艺术、规章制度等等,这是传统意义上对文化的解读。事实上,文化应该是一种人化,凡是与人的活动有关的一切事物都会形成文化。这里论及的水西文化,就是水西地区彝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文化,不仅包含物质文化,还包含精神的文化,是水西彝族的根脉和灵魂,深深熔铸在彝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引领着水西彝族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Qr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水西是地名,贵州毕节地区乌江、鸭池河以西的这片地域通称为水西,东起威清、西达乌撒,南抵安顺,北交赤水河,包括今天大方县、黔西县、纳雍县和水城县、毕节市、金沙县的部分地区,[3]水西势力强大时,管辖着今天的大方、水城、黔西、六枝、纳雍、织金、金沙、威宁、毕节、息烽、修文、清镇、平坝、普定等地。彝族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风民俗,水西土司制度成为贵州乃至世界政权史上独有的管理体制,各种历史文化遗迹星罗棋布、异彩纷呈,涌现出了奠定水西土司基业的彝族英雄济火、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奢香等一大批杰出的彝族土司首领,勿阿纳、濮贤阿尼、奢节、安贵荣、安坤、安胜祖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为推动水西彝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Qr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毋庸讳言,水西文化就是居住在贵州西北部毕节地区彝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涵盖了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彝族民间工艺、各种彝族遗迹等等,精神文化包含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口头文学、民间歌舞)、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岁时节日、制度文化等等,彝族土司制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是贵州建制最早、世袭最长、占地最广、影响深远的土司制度文化,可以追溯到汉后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正式建立土司政权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千年彝族土司制度维系了水西的和谐稳定,造就了灿若星河的水西彝族文化,成为国际彝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Qr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水西彝族文化作为彝族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形式,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一是对水西彝族聚居区社会经济政治也包括彝族文化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说,水西彝族文化既是水西彝族精神之父,同时又是水西彝族社会各种体制之母;从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说,水西彝族文化既是水西经济发展之根,又是水西经济发展之果。二是水西彝族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生产力,有着满足水西彝族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创造力。水西彝族文化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仅满足了彝族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也成为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伙伴,社交娱乐的工具,有着教化和满足娱乐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迅捷,水西彝族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生产力正在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发展快车道中释放出来,文化创造财富的神话已经变为活生生的现实,水西彝族文化在全省各地州市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中突显着自身的特点和个性。Qr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水西彝族文化生存状态透视

 彝族水西文化源远流长、泽披后世、影响深远、自成一体,从天文历法到治国方略,从农耕社会到经济信息时代,从语言丰富到典籍浩瀚,从歌舞海洋到彝风彝俗,从厚重历史到文化遗址,水西彝族聚居区的山水田园、社会生活、对外交流等各项活动中相生相伴着浓郁的水西文化。时至今日,水西彝族土司政权已经淹没在岁月的烟尘中,但过去土司政权之埋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果是文化的丧失,就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水西彝族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融合和演变,趋同于当下的各种文化,具有同质化的现象,文化个性正在慢慢消失。水西彝族文化受到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地方各种旅游开发,水西彝族人民族意识的淡化,语言文字逐渐消亡,古籍收集整理和保护的力度薄弱,彝风彝俗的弘扬和传承重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过去的水西彝族文化辉煌在今天的发展令人堪忧。Qr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现代多元文化的同化

水西彝族现代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的矛盾的另一种极端表现就是完全抛弃传统,企图重新构建新的现代文化。从原理上讲,文化的产生、发展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形态而发展变化的,每一种文化都有一定的传承性,彝族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完全抛弃传统,构建新文化是不符合实际的。由于近代水西彝族社会曾多次发生重大历史变革,再加之新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彝族群众中传统文化信仰也出现了叛离,发生了一定的变异,甚至有人完全抛弃了彝族传统文化。比如衣饰、饮食、习惯、文字、语言等基础文化正在消逝,有的彝族群众只能懂语言不识文字,有的不懂语言不识文字。语言文字的丢失,导致其支撑的文化大厦必然面临着瘫塌的危险。水西彝族现代文化生存空间正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流行歌舞、服饰、建筑艺术等文化形式的挤压,渐渐向彝族地区渗透,影响着彝族地区的文化生活方式,传统的彝族文化形式在民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小,面临着生存危机。Qr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自身的民族意识淡化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社会共同体,水西彝族完全是符合民族的四个特征的一个民族。但是,在现代化的演进中,水西彝族的共同语言正在蜕变为汉语,有的彝族在汉族面前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是彝族,有的成了“变色龙”,与彝族同胞在一块时说自己是彝族,与汉族同胞在一块时说自己是汉族;有的彝族不仅不传承自身的文化,还要说自己的文化落后,有的彝族聚居村寨的彝族同胞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忘记了自己的彝族身份等等。这些现象不甚枚举,彝族自身缺乏对彝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不知不觉地抛掉了传统,躺进了所谓的现代文化中却未能找到更适合的文化替代,成了一种无民族文化特色的状态。Qr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现代建设性破坏侵蚀

现代化是不可抑制的必然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大工地,人们的思想没有准备,规划没有跟上,建设性破坏令人猝不及防。几年时间,水西彝族地区的袅袅炊烟、小小村落和明清古建筑、古城墙、古遗址、古桥、古驿道、碑刻等文化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和纵横交错的现代道路所取代,就连在大屯土司庄园的大门前也修了许多高楼,奢香九驿道上的青石被人为破坏,千岁衢、万人坟、各种彝文碑刻在现代化建设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毕节、大方、黔西都建有水西大道,遗憾的是缺乏水西彝族文化元素。在现代化的加速建设中,水西彝族文化的不可再生性正在受到侵蚀。为了当地经济发展或眼前利益,忽视了彝族文化的保护,甚至以牺牲或毁坏彝族文化为代价,包括拆毁彝族古老建筑,修建所谓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高楼大厦,或者随意设置一些不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开发区,导致彝族地区的地域风貌受到毁损,还有对彝族风俗习惯的改革、对彝族歌舞的随意编排和对古籍的保护不力等等存在着种种偏差与失误。这些问题如不得到及时纠正,将会给彝族文化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甚至是灾难性后果。Qr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对水西彝族文化重视和投入不够

水西彝族文化不仅是彝族的,也是各民族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在近几年的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对水西文化的重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凝练水西文化,提升地方的民族文化品牌的配套工作应该有实质性进展。水西彝族文化建设普遍面临着物质和精神投入不足的问题,物质性的彝族文化建设与保护存在着较严重的缺失,特别是对彝族地区古老建筑、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等的维护与修缮投入经费不多,水西彝族文化传承人培育尚需增强,民间工艺后继乏人,对于流传于民间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舞、诗词和戏曲、歌赋等的抢救、整理及传承缺少配套的抢救措施与建设机制,任凭其自生自灭,使得流传数百年的民间艺术文化形式有可能在短短几年间失传。有的地方不懂得利用彝族文化资源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提升自己,彝族地区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掘和弘扬,推介、宣传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水西彝族文化融入到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契合度还有待提升。Qr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水西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探讨

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有多高?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4]这在水西千年的土司政权制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也可见水西彝族文化在当下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价值之一斑。厚重悠久的水西彝族文化是先辈留给后辈的宝贵财富,涵盖了彝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彝族文字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和彝族民间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游戏、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是世界文化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水西彝族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原则,继续以“救书、救人、救学科”作为基本任务,抢救、搜集彝族古籍,加强对彝族文化的保护、抢救、挖掘、整理和开发,重视彝族古籍、文物、珍贵实物资料的抢救和保护,培养彝族文化艺术人才,要善于挖掘水西彝族文化的特点,凝练出能代表水西彝族文化的文化品牌,推广和普及彝族文化,使彝族文化成为水西地区地域文化特色的标志。Qr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在强化民族意识中传承和弘扬水西文化

水西彝族文化是水西彝族存在的根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必然会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也为巩固水西本土文化之根基起到重要作用。水西彝族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是彝族先民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富矿。作为彝族,尤其是水西彝族,应该以自己作为这片土地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毕节试验区的一位彝族领导干部在各种会上曾指出,一个不热爱自己的民族他是不会爱国的,也不会爱家,一个不爱自己民族的人他也不会有好的品行。党委和政府在水西彝族地区选人用人的工作中之所以启用彝族干部,首先看重的是彝族人对自己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情感,懂得彝族文化,能与彝族群众沟通和交流。水西彝族文化是水西彝族人民生活的历史遗存,是水西彝族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西彝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要怀着敬仰和崇敬的心情去传承和弘扬水西彝族文化,要有即便洋装穿上身,我心依然是彝族心的民族情结。如果每一个彝族人胸怀自己的民族情感,都在为自己的民族事业发展殚尽竭力地工作,水西地区彝族文化必将得到发扬光大,经济和社会生活也必将跃上新的跨越发展征程。Qr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利用地域优势传承和弘扬水西彝族文化

由于水西彝族大多生活在沟壑纵深、山高坡陡的乌蒙山麓,水西彝族文化与彝族人在生产生活中毅然传承和创造着彝族文化。从总体上看,水西彝族聚居区相对于经济发达的地方和大中城市而言,彝族文化受到经济建设特别是现代城市化建设的冲击程度较小。水西彝族分布在交通较闭塞的村寨,这种特殊的地域环境,为彝族地区的文化保护与生存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这是水西彝族引以为骄傲的地方,意味着彝族文化在两个方面的保存都是原汁原味的,一是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包括饮食、服饰、古建筑和碑刻等,没有加入现代色彩,具有原生性与原始风貌,给外界较大的吸引力。二是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包括水西彝族地方特色较浓郁的歌曲、舞蹈、彝族节日、民风民俗等都具有原生性,受到外界的高度关注与肯定。然而,也不要把水西彝族文化养在深闺而不被外界认识,要抢抓贵州在毕节地区着力打造彝族文化和实施古城、古镇、古寨、古建筑、古驿道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五古”建设机遇,保护好现有的水西彝族文化资源,让水西彝族文化在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中大放异彩,大有作为。Qr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开展节日活动传承和弘扬水西彝族文化

水西彝族流传着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说法,彝族年、火把节等节日享誉世界。水西彝族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它在当代社会具有传承传统文明的功用。节日活动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与传递着传统,彝族人民利用传统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表演与传统的教育,使传统在彝族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通过各种节俗活动,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传统,从而实现传统的传递与继承,让水西彝族人民在节日活动的周期性表演中不脱离日常世俗时空,回到神圣的历史时空中,直接面对自己的祖先,反复重温传统,体味传统,从中汲取新的文化力量。要通过民间组织、社团力量等组织彝族群众开展节庆活动,积极创造条件,让人们舒心地享受传统节日,调动广大彝族同胞传承享用传统节日文化的自觉性与创造性,将传统节日重新回到人们生活中来,变成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节庆活动中传承和享用着浩瀚精美的水西彝族文化。Qr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依托各级政府和学会传承和弘扬水西彝族文化

当下,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这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对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全国上下对各民族文化采取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两种形式,采取国际保护、国家保护、生态保护、生产保护、生活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学术保护、产业保护并举的手段,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开发,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保护体系。[5]水西彝族文化要得以保护和弘扬,依托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彝族学术团体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从当前毕节试验区文化建构上来看,大方正在打造慕俄格古城,黔西也即将打造水西古城,威宁打造乌撒古城等等,各县结合民族文化资源的实际扎实推进民族文化建设,政府出资出策,全力推进民族文化建设,这是水西彝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贵州省彝学会的引领下,地处水西的毕节地区于2003年成立了彝学会,各县市的彝学会纷纷宣告成立,2011年4月黔西县成立彝学会后,水西彝族地区实现了彝学会的全覆盖,为传承和弘扬水西彝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水西彝族文化方兴未艾,广大彝学研究者正在为规范彝文做努力,承担了《中国彝族通史》部分章节的编撰工作,毕节学院正在积极申报传统彝文国际标准编码,传统彝文输入计算机也将成为现实,由滇川黔桂彝文协作组与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合编的《通用彝文字典》正紧密锣鼓地进行,大方幕俄格城堡的重建并落成使用,电视剧《奢香夫人》的成功拍摄,《水西简史》的出版,彝学获国家级、省级项目立项,用彝族文化元素命名支格阿鲁湖、阿西里西山等旅游景点等等一系列蕴含彝族文化的政府举措,[6]助推了毕节彝族文化的繁荣发展。Qr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水西彝族文化是一种传承,是一种尊严,也是一种包容,没有好和坏,只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水西彝族先进文化是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水西彝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传承与保护和弘扬水西彝族文化是一件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宏图伟业,在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在社会急剧转型、在都市化不断加速推进的条件下,保障水西彝族人民的文化权益、尤其是水西彝族民族文化的生存权、发展权,巩固和平、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把水西彝族文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共建共享资源,这是水西彝族文化发展的使命所在,让水西彝族文化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区民族文化发展大局,彰显自身民族文化个性,在推动毕节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转变、促进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中熠熠生辉。Qr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彝族简史编写组.彝族简史[M] 民族出版社.2009:6-7
[2] 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K] 商务印书馆.1996:1318
[3] 陈光明,李平凡.贵州彝文古籍整理翻译研究[M]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3
[4]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Z] 人民出版社.2010.
[5] 安静.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窥[J] 贵州民族研究.
[6] 安静.建国以来毕节彝族历史文化概述[J] 毕节学院学报.2011(2):31

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