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资料与文献

叩问三星堆:我们灵魂有约——读安东的《龙腾鹰翔虎啸蜀》

作者:邓忠 发布时间:2008-08-08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安东不是三星堆文化的专业研究人员,也不是彝学专家。但安东是个地道的凉山彝人。他对自己母族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促成了他的这部作品。作为朋友我有幸拜读了安东的这部《龙腾鹰翔虎啸蜀》。感触很多,思绪万千,热血沸腾。u1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记不清哪位哲人说过,一个忘记自己祖先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而一个一味拥抱祖先文化的民族也是无所谓发展的。我没有去过三星堆文化遗址,但我在安东的书里,深深的体会到了三星堆文化对于一个彝人的无穷引力,这种引力是对于一个彝人灵魂深处的激烈震憾和内心深处情感的碰撞,思想火花的共鸣。借着安东的遐想和大量翔实的资料比对,我似乎找到了长期以来自己一直苦苦思索和寻找的东西----“彝族”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她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象现在一样吗?应该不是。追根塑源,从开天辟地到洪荒时代,再到现代彝人家喻户晓的口头传承,以及彝族典籍当中不成体系的零星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彝民族自古就有自己灿烂文明的历史文化。而且可以追塑到人类的起源,甚至物种的起源。“吾祖水中来,吾不见水中生”,“雪族十二支”。是彝民族对物种起源的历史记载。这恰恰与前不久中央电视台10频道科学世界栏目地球的力量----冰川世纪节目内容不谋而合。这使我感到十分欣慰,但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到后来彝民族的祖先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没有把自己灿烂文明的文化成果留下来?或者留下来了,现在在哪里?是三星堆文化吗?u1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轰动世界的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长江文明之源”的四川三星堆遗址,本来已在地下沉睡了数千年,到被发现至今又让她作为一个谜搁置了半个多世纪,这真是莫大的遗憾啊!而现在,一个凉山彝人----安东把她从半睡半醒中向前推了一下,叩问她,我们灵魂有约。这一叩问有如在大海里投进一块石头,即刻击起了千层浪 。引起了史学界、考古界、彝学界等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高度关注。引起了彝族同胞们强大的情感共鸣----母族文化情结。是啊,与彝民族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彝族风土人情,衣食住行特征,宗教信仰模式,生产生活用具,甚至彝民族的思想灵魂,无一不惊人的相似,她是否是三星堆文化的现代活化石呢?从这个意义上讲,安东的书《龙腾鹰翔虎啸蜀》的遐想为学术界抛了砖、引了玉。我真诚的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从彝民族与三星堆文化之间找到更多的联系和实证,让安东的遐想不再是遐想,而是事实。这便是这本《龙腾鹰翔虎啸蜀》的最大价值。u1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8年国际语言年暨第九届国际母语日”论坛指出,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互联网以及全球化的冲击,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可见一种语言的灭绝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甚至最终一个民族的消亡。我由衷的敬佩安东的远见卓识,他的书绝非遐想而遐想,更多的是对自己母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多的是对彝族先民口头传承文化方式的修正。他的书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对于自己的母族文化不要象等到一位哲人逝去之后,才发掘文物似的去发现她们。“作为不可再生的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应该与生物物种灭绝、全球变暖一样,受到世人关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这样说。u1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安东以朴实顺畅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对比阐述了三星堆文化与彝民族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填补了我在彝族宗教文化方面的一些知识空缺,受益非浅。这里我仅以我的浅薄之见,完全赞同安东的见解,因为《龙腾鹰翔虎啸蜀》没有半点虚构之说,亦无丝毫牵强附会之处,而是以大量存在彝民族生活中的事实和典籍系统阐述了三星堆文化与彝民族文化的相似性。这无疑是推动了本民族的文化发展,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交融,为增进各民族团结具有积极作用。更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u1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