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导演李亚威与彝族“玛咕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同的动作套路可以表现宗教、日常劳作和生活等种种主题,堪称古老民族舞蹈的“活化石”。
“玛咕舞”,在彝族语意中就是“老人舞”,正如字面意思,这是彝族老人专属的舞蹈,据说,在重大节日、仪式或婚庆时候,只有让老人们先跳上三圈“玛咕舞”,余下的歌舞和仪式才能继续。“玛咕舞”起舞时,男人们用一把三胡抵住腰间边奏边跳,女人们则跟在男人后边,手拉着手,用轻快的舞步跳成一个圆圈,“玛咕舞”有着非常丰富的舞步,用不同的动作套路可以表现宗教、日常劳作和生活等种种主题,堪称古老民族舞蹈的“活化石”。
如今,在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凤屯镇腊湾村,人们能够再次见识到这一彝族原生态舞蹈的表演,而让这一古老彝族舞蹈摆脱消逝命运的,就是深圳导演李亚威。
经过一路颠簸,采访团在正午时分赶到腊湾村,在彝族村寨口,热情的彝族老乡已按习俗摆开了迎宾酒。
跳“玛咕舞”时人数可多可少,花样变化无穷,千姿百态。也可单独“雁阵”起舞。
村中的男女老少共同舞起“玛咕舞”。
“玛咕舞”的动作幅度上女的以轻盈灵巧为主,基本舞步有直脚、甩脚、踮脚、跺脚、踏脚、提脚、赶脚、合脚等。还有配合身段的特殊动作如串花、翻身等。
村中的男女老少共同舞起“玛咕舞”。
78岁的老人也在舞群之中,提起李亚威,她还说希望李亚威能抽空回村里看看。
村中设立了“玛咕舞”文化传习所传授这一古老舞蹈。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2013年4月9日,深圳新闻网记者跟随采访团前往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凤屯镇腊湾村,有幸亲眼见识了这一民族舞蹈“活化石”,重走了李亚威十多年前发现腊湾“玛咕舞”的那条老山路,见证了很多改变,也见识了很多不变的思念。
同的动作套路可以表现宗教、日常劳作和生活等种种主题,堪称古老民族舞蹈的“活化石”。
“玛咕舞”,在彝族语意中就是“老人舞”,正如字面意思,这是彝族老人专属的舞蹈,据说,在重大节日、仪式或婚庆时候,只有让老人们先跳上三圈“玛咕舞”,余下的歌舞和仪式才能继续。“玛咕舞”起舞时,男人们用一把三胡抵住腰间边奏边跳,女人们则跟在男人后边,手拉着手,用轻快的舞步跳成一个圆圈,“玛咕舞”有着非常丰富的舞步,用不同的动作套路可以表现宗教、日常劳作和生活等种种主题,堪称古老民族舞蹈的“活化石”。
如今,在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凤屯镇腊湾村,人们能够再次见识到这一彝族原生态舞蹈的表演,而让这一古老彝族舞蹈摆脱消逝命运的,就是深圳导演李亚威。
牟定县凤屯镇腊湾村距离楚雄70公里,其中有20多公里的山路崎岖难走,在汽车爬坡的过程中,记者时不时就要准备被颠离车座,可是司机和向导告诉记者,这条山路前两年刚刚修葺过,与多年前李亚威导演来拍摄纪录片时相比,已是好了太多,而李亚威2000年跑遍过的楚雄州无数偏远乡村和山路中,这算是比较好走的一条。
经过一路颠簸,采访团在正午时分赶到腊湾村,在彝族村寨口,热情的彝族老乡已按习俗摆开了迎宾酒。
当初传授舞蹈的万福老人已经仙逝,在死前还叨念着想再见李亚威一面。
李亚威在拍摄纪录片“火之舞”的过程中来到腊湾村寨,在观看过“玛咕舞”(老人舞)之后发现这一舞蹈形式不仅独一无二,包含丰富的彝族文化内涵,而且因只有老年人懂跳,年轻人不会跳而处于濒临灭绝的处境,她马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抢救这一濒危民族文化,她前后8次进山拍摄纪录片,还呼吁当地政府对这一形势采取重视的态度,最终在她的努力下,“玛咕舞”受到文化部门支持,腊湾村民通过培训班重新延续了这一舞蹈的生命。
跳“玛咕舞”时人数可多可少,花样变化无穷,千姿百态。也可单独“雁阵”起舞。
村中的男女老少共同舞起“玛咕舞”。
“玛咕舞”的动作幅度上女的以轻盈灵巧为主,基本舞步有直脚、甩脚、踮脚、跺脚、踏脚、提脚、赶脚、合脚等。还有配合身段的特殊动作如串花、翻身等。
村中的男女老少共同舞起“玛咕舞”。
78岁的老人也在舞群之中,提起李亚威,她还说希望李亚威能抽空回村里看看。
村中设立了“玛咕舞”文化传习所传授这一古老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