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影视 > 影视要览

架起通向彝家心灵的金桥—— 凉山彝语电影事业发展纪事

作者:山正元 发布时间:2019-08-25 原出处:中国民族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凉山彝语电影从无到有,经历映间解说、对口形译配、胶片涂磁译制、数字化译制等不同阶段,技术不断改进,节目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升,为丰富彝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播党和国家政策、推动科普,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享有“通向彝家心灵的金桥”之美誉。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映间解说  让彝族群众了解影片大概内容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世纪50年代初,四川、云南、西康三省从东南西北不同方位开展凉山彝区工作,各省分别安排1至2个电影队,并配备具有彝汉双语翻译能力的彝族放映人员配合宣传放映。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区陆续放映刚出品的《中华儿女》《钢铁战士》《蒙古人民的胜利》《白毛女》《胜利重逢》等故事影片和《中国人民的胜利》《开国大典》等纪录影片。贾巴木基(四川甘洛人)、阿卢史博(云南永善人)、万英福(西康汉源人)等第一代彝族电影工作者们,采取“哪些是我们的朋友,哪些是我们的敌人”“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这些人在做什么”等指点性彝语映间解说,让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彝族群众了解影片的大概内容。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66716849837385.jpg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第一代彝族放映员在进行电影放映准备工作。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映间解说的大都是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民族团结题材的影片,对团结、教育、启发彝区各阶层人士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毛主席接见少数民族代表》这部纪录影片最为典型。每当毛泽东主席披上凉山彝族代表敬献的毡衣的镜头在银幕上出现时,观众中总是响起“啊波,毛主席披我们的毡衣啦!”这样的热烈欢呼,大家都被人民领袖与少数民族之间亲密无间的深情所感动。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电影队坚持用彝语在映前宣传党的有关政策和凉山彝区工作目的等内容,使彝族人民认识到共产党是代表自己利益的。至今不少老同志回忆说,“当年我们就是靠电影队和医疗队团结上层、联系群众,打开了彝区工作局面。”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上世纪50年代初起,凉山民族电影事业从零起步、不断发展壮大,到1962年,已建立起州电影公司和各县电影站,放映单位增加到60多个,从业人员达200多名(不包括西昌地区)。这10多年来,凉山民族电影一直采用映间解说办法,配合解放凉山、民主改革、建设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宣传放映。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口形译配  帮助彝族群众看懂影片全部内容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63年,凉山借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经验,采取对口形彝语译配的方式放映电影。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农村巡回译配放映《南征北战》《万水千山》《平原游击队》等军事题材影片和《神秘的旅伴》《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等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彝族放映员(宣传员)把传话器固定在胸前,带着监听耳机,手掌音控器,放映中对口形配入彝语,扮演影片中男女老少所有角色。尽管由一个人、一张嘴为众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物配音,难免有失真现象,但彝族群众因看懂影片全部内容而感到非常满意。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66716974339092.jpg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州民族电影译制中心演员在进行彝语数字电影配音。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口形译配放映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10多年间,数十个电影队深入山区农村译配放映累计达10多万场。彝族电影工作者们白天步行转点十几里甚至几十里,晚上译配放映1至2部影片,再苦再累也长期坚持着。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地还采取一些围绕中心、贴近实际的放映办法,布拖县译配放映《农奴》影片配合忆苦思甜教育,雷波县译配放映《地道战》影片配合民兵军事教育,昭觉县译配放映《林则徐》影片配合爱国主义教育等均实现良好效果。特别是1966年在越西县下普雄片区译配放映《达吉和她的父亲》影片,彝族放映员以彝语对白艺术地再现发生在那里的真人真事,在彝族干部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激发起全区水利建设热潮。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胶片涂磁译制  彝语对白影片进入彝区群众生活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全国启动少数民族语涂磁录音业务。1976年6月,凉山州电影公司设立全国唯一的彝语电影译制机构——译制科,从各地择录18名优秀男女青年组成。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译制工作者们率先使用四川刚试行的《彝文规范方案》中的标准音彝语,齐心协力开展剧本翻译、角色配音和影片拷贝录音制作等彝语电影译制活动,当年底就译制出《海霞》等16部影片,使彝族群众终于看上了彝语对白的影片。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66717036505110.jpg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放映员为群众放映胶片彝语电影。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后,译制科每年以译制数十部影片的速度推进,到1990年共译制了800多部故事、科教彝语影片,对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传播科技知识,普及交流标准音彝语,促进彝区文明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州优秀译制影片层出不穷,其中的《大凉山传奇》《咱们的牛百岁》等彝语影片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加拉伍聂、立日兹甫等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先进个人。1996年11月,凉山州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凉山民族影视译制中心,与州电影公司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面向本州和全国彝区开展电影、录像、录音、幻灯等彝语译制活动。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使译制中心的工作人员欢欣鼓舞,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投入工作,不断译制出彝语影视、录音、幻灯等精品。1997年春、夏,分别译制出彝语故事影片《鸦片战争》和彝语科教影片《毒品的危害》,在各县市彝区巡回宣传放映8个月,成效显著,译制中心被评为省州禁毒工作先进集体。中心译制的故事片《孔繁森》《鸦片战争》和科教片《毒品的危害》及电视文献片《邓小平》4部彝语影视片,获国家少数民族题材影视艺术最高奖骏马奖,译制中心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工作先进集体,蒋明全等3名译制工作者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先进个人。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9年4月和2000年5月,中央电视台一、二套和国际频道分别播出反映凉山彝语电影译制放映的《乡音》《山正元和彝族电影队》两个专题片,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2002年译制的故事片《毛泽东与斯诺》和科教片《宇宙与人》两部彝语影片再获骏马奖。2003年译制的彝语故事影片《生死抉择》获州政府山鹰奖。凉山州胶片电影译制经历了20多年时间,先后译制出1300多部彝语影片,极大地丰富了彝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数字化译制 确立全国彝区同行业的中心枢纽地位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世纪伊始,我国采用电脑操作、清晰度高、音响优良、储存节目多的数字放映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群众看电影条件。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9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发改委、财政部资助凉山160套数字放映设备,加上四川省电影公司赠送“山正元电影队”和单位自购部分放映设备总数达188套,平均20个村有一部数字放映设备。同年秋,国家广电总局将刚研制成功的价值60多万元的数字符码译制设备优先拨给凉山,经短期培训和设备调试后,于年底正式投入数字化彝语电影译制业务。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66717108959989.jpg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凉山腹地美姑县俄曲古片区,放映员放映彝语数字电影。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数字电影译制属高新科技,影片由北京电影洗印厂民族语译制部通过卫星讯号传入凉山州民族电影译制中心译制设备,完成彝语配音录制后传回洗印厂,经贴片高清传入国家广电总局数字节目中心,对号输入全国彝区各数字放映设备。译制工作者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齐心协力开展翻译、配音和录制工作,将彝语影片符码讯号源源不断传入全国彝区放映设备,每年译制出50部左右彝语影片,放映5万场以上,从而确立了凉山州民族电影译制中心在全国彝区同行业的中心枢纽地位。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0年来,凉山彝语电影事业从形成到发展,在党和政府与百万彝族人民之间架起心灵之桥,为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贡献。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中国民族报)iy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