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如药――感悟人生系列之七
在南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持着许多优秀的生活礼仪和处世方式。譬如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犯错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但最值得称道的是:每当这种时候,整个部落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理疗”他的心灵,修正他的错误,引导他以此为戒,总结教训,重新做人。
围上来的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然后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这个犯错的人,他今生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善事,哪些好事。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调叙述上一遍。叙述时既不能够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对前面已经有人提及的优点和善行,后面的人不能再重复叙说。总之,每个人在叙说时,都要有新的发现,新的褒扬。整个“赞美”的仪式,要持续到所有的族人都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
“赞美”的仪式结束以后,紧接着便要举行一场盛大的庆典。庆典在老族长的主持下进行,部族中的男女老少都要参加。人们要载歌载舞,用一种隆重而热烈的礼仪,来庆贺犯错的人脱胎换骨,改过自新,重新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实事求是的赞美,就像是一剂良药,能够愈合对方因为犯错而引发的心灵创伤和悔恨,除去心头的痼疾,矫正行为的错误,鼓舞改过的信心,点燃向善的正气。
在我们这个所谓文明社会里,对待犯了错误的人,所采取的态度却正好与此相反,我们所采取的传统“手段”,往往是所谓的批评教育。不是真诚的“赞美”,而是一味地指责,一味的处罚;不是真诚地接纳,而是冰冷地拒绝,厌恶的嘲讽;不是客观公正地做出“评议”,而是以偏概全,“一棍子将人打死。”不给人留下后路,不给人以改过的机会。更有甚者,总用“放大镜”去看待别人犯下的错误。仿佛某人一旦犯了点错误,浑身上下就一无是处。横看竖看全都是毛病,全都是“麻子”。只有自己永远正确,白璧无瑕,全身上下“一根都是人参”。这样做的结果,反而是把犯错的人,逼向与自己对立的位置,违背了帮助与教育的初衷。
巴贝姆巴族人则完全不像我们这样,他们对待犯错人的态度是:“尽管你犯了错,有了缺点,但我们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既然你曾为整个部族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那么,请你认真地作一回反思,然后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整个部族的人都坚信:你一定具备改过向善的信心与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在犯了错误并有所意识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反应往往就是自卫。对待犯错的人,如果批评或处罚失当,就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让犯错者彻底散失改过自新的勇气和信心,破坛子破摔,以烂为烂。
人们常用“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俗语,来形容那些屡教不改的人。当我们强烈地去批评或处罚一个犯了错的人时,应该仔细分辨一下,看看他是否真是那种不怕开水烫的“死猪”。倘若他要是个“活猪”,你用开水去烫,不但起不到帮助和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将他“烫伤”,留下永远难以愈合的“伤口”。
印度的圣雄甘地曾经说过:"自我改造,是面对某些行为偏差人士时,唯一值得努力的行动。如果我们改造了自己,别人就会愿意跟随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在别人做出成绩,显现出优点的时候,不吝于称赞和褒奖,那么,往后这种美好的行为出现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多。当别人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在大加挞伐之前,先想想对方以往的诸多好处,诸多优点,再以和风细雨的婉言加以诱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修正他人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人明白自己的“优点”。然后引导他用自己的“优点”,去“占领”开始生长杂草的“心田”。就像一块荒芜的土地,里面野草丛生,我们要除去野草的最好办法,不是施药放火,不是斩草除根,而是播种上茁壮的庄稼。
批评是“苦”的,赞美是“甜”的,良药何必一定就要"苦口",送上一剂“甘甜”的良药,不但“患者”喜欢服用,而且同样能够收到“治病救人”的效果,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快乐的彝族年
- 2 良心莫瘦――感悟人生系列之十
- 3 天堂里有没有互联网?――追悼文友杨...
- 4 火把节记事
- 5 读写人生(自传体散文)
- 6 彝人,望你一路走好
- 7 曾经年少爱追梦
- 8 最后的晚餐
- 9 彝族过年
- 10 母亲在夜里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