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何宗林:梦想着曾拥有过的火塘

作者:​何宗林 发布时间:2022-02-26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火塘生活,曾经是我们彝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冬日在我们会理通安老家,每家每户堂屋中,采用黄沙石或青砖砌边而成方方的火塘里开始烧火,一来可以做饭,二来可以到夜晚烤火。每天妈妈开始早上发火,把火烧旺,常常能见火苗发笑了,妈妈就架起三脚架,三脚架上支着一口铸铁吊锅,铁吊锅内炖煮着菜或煮米饭,下边烧着柴火,火光闪闪,满屋弥漫着火烟子,同时飘散着菜饭的味香。
br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br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冬天,进入农闲时期,大家围坐在火塘旁边,男人们抽着草烟或品着用麦子和包谷烤出的混合酒,女人们则忙乎着针线活,扯闲谈摆龙门阵,家长里短,天南海北。这时,三脚上的铁吊锅冒着热气,一定煮着一锅四季豆或是绿豆……如今,农村大都实现电气化,火塘生活渐渐远去,烧火塘、架吊锅也难得见到了。br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居住在老家会理县通安区四一乡马厂的山凹里,一到冬天,家家户户都在火塘生起红红的柴火,让冬天的屋子变得温暖起来,好把寒冷赶跑。br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塘一般选在窗户下,光线好,火烟容易跑出。挖个土坑,用青砖砌墙,火塘就完成了。一家人围着火塘转,吃饭聊天做针线活都可以,火塘从早上一直烧到半夜都行。大人们烤火说事,小孩子坐不住就在火塘边打跳玩耍。br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塘的“胃口”非常好,一天要烧许多柴。父亲常常去山上砍柴,就是我们那里常常烧火烤的弯树格斗(‘’弯树格斗‘’当地的方言,说的是一种不成材的弯树木)。野杂木树质地坚硬,特别耐烧,火也特别大。父亲常常把野杂木树锯成一段段的,然后劈开晒干,堆码在屋檐下,像一堵墙似的。路过的人都说父亲勤快,把劈柴码得像座小山似的。看着那些柴,你就会觉得整个冬天都不会冷了。火塘烧劈柴,也是有技巧的。如果一股脑儿堆在火塘上,不仅烧不旺,而且火烟特别大,原因是木柴因为没有充分燃烧起来。“人要聪明,火要空心”,这是母亲经常告诉我们的。所以用劈柴烧火,要架起来烧,才能烧得旺旺的。br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塘烧起来后,就像在家里燃起了熊熊的篝火,把整间屋子照得亮堂堂的,冰冷的墙也变得温暖起来。一向勤俭的母亲,一边添些木柴,一边在火塘边支起锅,炖菜或煮干四季豆。我们小孩也不闲着,如果火塘边不烤点什么东西吃,实在对不住那一堆熊熊燃烧大火。掏几个红薯,埋在火塘滚热的灰白的柴灰里,不到半个小时,烤红薯的香味就直往鼻孔里钻。待烤得皮渐渐变黄变焦,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用火钳夹出放在地上稍冷一点就可以吃了。还有土豆什么的,都可以拿到火塘边上烤,老家的冬天,被我们烤得芳香四溢。br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里常有人来串门,围坐在火塘边,把茶话桑麻,气氛非常好。母亲常常要炒一盘老南瓜子,放在火塘边的木凳上,大家纷纷称赞母亲炒瓜子的手艺好。母亲总是说:“熟能生巧呗,都炒了几十年了。”火塘成了冬天里人们聚集聊天的好地方,因为我家的火塘总是烧得旺旺的,来串门的也格外多,原先码得像堵墙的劈柴,也日渐矮了下去。我有次抱怨着,说怎么都到我家来蹭火烤啊!父亲笑着说:“山朝水朝不如人来朝,来的都是客,不能怠慢的。劈柴烧了,我还可以去找呢。”就这样,冬天里我家的火塘边总是坐满了人,把冬天也渲染得无比热闹。br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来随着农村落实了土地承包责任制,经济得到了发展,家里条件好了,大家都住进了瓦房,每年一到冬天,我还是会想起老家的火塘,在那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地方火塘燃起,温暖我的整个世界。这样的画面离我越来越远了,似乎找不到回乡的路了。br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冬日的暖阳显得散漫而又迷离,老人们集聚在稻场边的墙根下慵懒的晒着太阳,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他们曾经历的故事,好打发一天的时光。从他们看到或听到村外传来的任何一点信息的兴奋里,我读出他们可能是孤独的,渴望团聚的热闹场景;他们或许是无奈的,为儿孙们苦苦地坚守。他们比过去轻松和闲散,但他们失去了往日那份粗犷和硬朗;他们没有曾经那么拮据和苦难,可他们多了孤单和长长的守望。太阳还没下山,他们都唤孙儿、孙女各回各家了,或许他们如我一样,仍然想围着火塘找回最初的记忆。br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故乡冬夜燃烧的火塘,是一种辽阔、复杂、矛盾的心情,它承载了我太多的期望和情感,那火塘边有我童年的许多梦。br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几天天转冷了,我一直对同事诉说,我要回乡下老家一趟,我想看看那红红的热闹的火塘了。他们说,现在农村条件都好了,在国家实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致富奔小康,振兴农村经济建设政策好了,家乡的人们种植石榴、早市蔬菜、烤烟,家家都富裕起来了,农村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村村通公路一直修到村口,家家建起了楼房,电视、电话和网络村村覆盖,与城里根本没什么差别。火塘也很快销声匿迹了,如今,人们讲环保、卫生,都在冬天里用电暖器取暖了;温暖,舒适;且无烟,无尘。我顿时怅然若失,或许是我太守旧了,我依然按耐不住想念那种火塘的温情暖意,哪怕烟火把日子熏得老旧和蜡黄。但那一段人生岁月,给予了我万千温暖,难以忘怀。或许多年以后,它还垫高我曾有的遥望。br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从来都没有想到,在我的人生履历中,会发生这么大的更迭,故乡的物和事都在更替着,它们以一种无法预期的速度迅速地变化着,真是时过境迁,变化极快,变得好似一座城市街道的一角。乡亲们过着和和美好的日子,阳光斑斓无岸。我怎么还老想着烟熏火燎的火塘年代的生活呢?应该多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向往我们更美好的未来了。br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夜,当寒冷侵入我的肌肤时,我用取暖的电暖器和电热褥相伴我度过这个寒冬的夜晚,童年那围坐火塘烤火的事,就让它成为我重温火塘的旧事,再次回去梦乡,追忆我当年拥有暖暖火塘的幸福时光吧!br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作者简介:何宗林,彝族,1963年生,四川省会理市人,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会员,四川温江微篇文学协会会员,会理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散文网、散文在线网、中诗网、经典文学网、四川省情网、方志四川微信平台、《诗文杂志》《微篇文学》《凉山日报》《西昌都市报》《凉山教育研究》《会理文艺》等网站、新媒体平台及报刊;有作品入选书刊,有作品参赛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