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显宏:科普之忧
这些年来,报刊出版受商业化影响,不能赢利的科普受到了编辑们的冷落,一块块科普阵地都渐渐消失了。说穿了就是没有人肯出钱,他们就再也不刊登科普文章了。
几个月前,我们云南第一大报《云南日报》新开劈了一个专刊,叫“健康食尚”,我见了心中一阵窃喜,因为对云南的科普作者来说,又多了一块可以发表自己作品的园地。我赶紧找来邮箱,当即就在博客里挑选了一篇满意的科普文章发了过去。依我的投稿经验,栏目开办之初一般都缺稿件,瞧准机会稿子要好上一些。仅隔一个星期,不等我投出去的第一篇稿件见报,我又满怀希望给他们发去了一篇很有分量的科普稿件。就在这一天,我先前投去的稿件见报了,我投去的第二篇文章也引起了编辑的重视,但他们也有难言之隐,不得不给我来信说明情况。
普医师:您好!谢谢您对我们报纸《健康食尚》版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会适时刊发您的稿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健康食尚》版隶属《云南日报》广告专刊部,运作资金全部从广告经营收入中核算,因此对于采编人员,报社不核发稿费。不知您是否愿意无偿刊登?如果有为难之处,请您直接告诉我们!谢谢!
前后如此大的落差,就像当头给我泼了瓢冷水,我的心也因此凉了半截。
我从1980年开始写作,起初是写小说,工作后又结合临床实践开始写科普,1989闹学潮之后,重点就转向科普写作了,至今写科普文章已近三十年,所发表的科普文章有1000多篇。大家都说我写的博文好读,通俗易懂,这都得益于我这么多年来写科普所遗留的文风。
中国人的科学素养不高,这与我们的科普工作不到位有关。这些年来,报刊出版受市场化、商业化的影响,不能赢利的科普宣传受到了编辑们的冷落,平面媒体上的一块块科普阵地都渐渐消失了,剩下的要么与单位或医院联办、协办,说穿了就是没有人肯出钱,他们就再也不刊登科普文章了。联办、协办的结果是科普变相成了广告,成了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成了欺骗小老百姓的骗子。
我热心于艾滋病的防治,几年前我有几篇关于艾滋病防治的科普文章,发了无数次都没有被我们云南的任何一家媒体选用。有几家党报,明明有预防艾滋病这个栏目,但仔细看看,都是与疾控中心或防艾办联办的,他们宁愿发有关部门提供的那些千篇一律、无比正确、毫无生活气息的通稿,也不发我写去的生动、典型、鲜活的防艾科普稿件。最后,这几篇稿件,还是发在了另外一个艾滋病大省——河南省的《现代护理报》上,每篇稿费6至8元,与卖大白菜无异。
在给“健康食尚”投稿前,我也粗略研究过上面的文章和栏目,并没有看到联办、协办的图标字样,相信它是一张具有权威性的党报,不可能丢开科普的公益性于不顾,没想到它也被市场化了,“租”了出去。好在它还要点党报的颜面,能保持一点科普的良知和道德底线,没有做出有悖常识的事,也不像那些小报做得露骨又肉麻。
博客评论
紫杜鹃:我读了普老师很多文章,总想,这样的文章应该到民间让老百姓读。不知道普老师把科普文章结集出版会是什么反响?博主回复:不要希望太高,不过是自恋而已。谢谢你常来读我的文章,祝好!紫杜鹃:是老百姓需要读这样的文章啊!老百姓现在生活好了,但很缺乏科普知识。普老师不凡考虑一下。博主回复:你说的很对,但有很多因素制约他们去读这样的文章,农民的情况我还是清楚的。最理想的是由国家把科普的公益性承担起来,让读者和作者都有所受益,这肯定要有一个过程,现在还没有这样的环境。紫杜鹃:普老师的科普文章如果只是在报刊发表,未免太可惜了!Jjyxf:报社要创收,任务都分解到各个部门。现在发科普之类的文章可能比较难了。(2011-08-0216:54:25)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所属专题:
彝族作家普显宏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快乐的彝族年
- 2 良心莫瘦――感悟人生系列之十
- 3 天堂里有没有互联网?――追悼文友杨...
- 4 火把节记事
- 5 读写人生(自传体散文)
- 6 彝人,望你一路走好
- 7 曾经年少爱追梦
- 8 最后的晚餐
- 9 彝族过年
- 10 母亲在夜里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