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英雄史诗的洞见与探索——评肖远平《彝族“支嘎阿鲁”史诗研究》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在上世纪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中,关于英雄史诗的研究占有极高的比重,甚至可以说构成了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的研究往往偏重北方的英雄史诗,如《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阿勒帕米斯》等,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史诗的研究。其实南方民族也有类似的作品,作为一种庄严肃穆的文学体裁,英雄史诗同样丰富了南方文学的花园,成为文化群体自我辨识的寄托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彝族的“支嘎阿鲁”史诗就是一部重要的南方英雄史诗,它与我国北方的英雄史诗风格迥异,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民间文学研究学者肖远平站在本民族的研究立场对“支嘎阿鲁”史诗做出较为深入的探讨,无疑丰富了南方英雄史诗的研究,也为南北史诗的比较诗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支嘎阿鲁”是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彝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英雄史诗。肖远平新著《彝族“支嘎阿鲁”史诗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带着问题意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史诗的背景、文本内部结构和彝族传统诗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可以说,该书系统地阐释了这部史诗与彝族历史文化渊源、彝族毕摩文化、彝族传统诗学的深层关系,特别是对史诗母题的深入分析,为我们全面了解彝族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对“支嘎阿鲁”史诗的研究,没有对其做出总体概述和阐释是难以继续深入下去的。由于彝族是一个支系繁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支嘎阿鲁”在不同的居住地区具有不同的版本。在贵州广泛流传的两部英雄史诗是《支嘎阿鲁王》和《支嘎阿鲁传》。为了体现学术的规范性、严肃性和研究的系统性,研究者首先在第一章着重以贵州地区的“支嘎阿鲁”为研究主体,在广泛搜集资料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界定“支嘎阿鲁”的内在含义,梳理古籍记载及流传情况。
动态地展示“支嘎阿鲁”史诗外在的文化关联,几乎是这部学术著作的研究主体,也是其重心所在。这主要体现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研究者首先探讨了“支嘎阿鲁”史诗与彝族文化的渊源关系。彝族史诗“支嘎阿鲁”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它必然经历孕育、诞生、发展、传承和成熟几个阶段,它在云贵川三省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进而有着不同的版本流传,那么彝族古代的历史发展必然与史诗的产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彝族先民古滇部落作为“支嘎阿鲁”史诗的发轫地,这是研究者广泛地参照史料得出的结论,他最后认为“支嘎阿鲁”史诗的真正圣地就是贵州的夜郎古国。
接着,研究者在第三章中集中探讨了毕摩文化对“支嘎阿鲁”史诗的影响。在研究者看来,毕摩文化是彝族原始文化的灵魂,这来源于巫术文化、原始崇拜和儒、释、道文化的渗透,而毕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既传承了史诗又参与了史诗的重构。因为“支嘎阿鲁”史诗依靠毕摩得以传承下来,而在传承过程中必然参与了当地宗教文化、诗学理念和审美艺术的重铸。另外,“支嘎阿鲁”史诗还深受彝族传统诗学的影响。彝族具有丰富的诗歌,相应地也有丰富的诗文论。“支嘎阿鲁”史诗理所当然受到彝族传统诗学的影响。因此,在第五章中,研究者就彝族传统诗学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毕摩叙事、赋比兴手法和数字叙事等审美艺术方面作了初步的探寻,尤其对“主”、“味”“魂”等诗学范畴进行了学理性的归纳。
对“支嘎阿鲁”史诗的母题解析,也是研究者关注的内容之一。“支嘎阿鲁”史诗既有与其他史诗相同的母题结构,又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这丰富了中国史诗母题研究的多元化,深刻地体现了彝族英雄史诗的审美文化内涵和艺术质地。
值得称道的是,全书文献功底扎实,史料详实,不局限于某一地域的史料考证和梳理,凡是触及到彝族居住区域的史料文献都有甄别地被纳入研究的范畴,做出诊断性辨别和论证。比如,在论证“支嘎阿鲁”与马桑树的关联时,研究者从具体的文本《支嘎阿鲁王》《支嘎阿鲁传》以及彝族古歌、叙事诗中找到佐证材料加以论证。在论述“支嘎阿鲁”的古籍记载及流传情况时,研究者详细地考证了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古籍记载情况,并列出相应的情况图表。这就把“支嘎阿鲁”多样化、复杂化的流传情况清晰地呈现出来。这种必要的文字论述与简明的表格显示相结合的例证,更能够清楚地展示出“支嘎阿鲁”史诗的形成规律。
在对史诗进行细读和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时,必须具备相应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在这部新著中,研究者并没有拘泥于单一的研究模式,而是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对贵州彝族地区的“支嘎阿鲁”史诗做出敏锐的洞见与执著的探索。比如第一章采用传播学方法探索“支嘎阿鲁”史诗的时间维度;第二章、第三章采用文化生态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宗教学和历史学方法探究“支嘎阿鲁”史诗的空间维度;第四章、第五章中,采用新批评、母题分析和比较诗学理论对史诗的文学审美艺术、叙事特征以及传统诗学对史诗的影响进行论述。由于“支嘎阿鲁”史诗不同版本的存在,研究者还运用了比较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方法逐一进行梳理和论证,从中发掘彝族文化和彝族民间文学发展进程的诸多信息。另外,实地调查、多学科理论的综合运用,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之,这部新著在研究南方英雄史诗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发掘,充实了彝族“支嘎阿鲁”史诗研究的内容,丰富了南方英雄史诗研究的审美内涵。在论题观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可以说,它弥补了南方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研究的缺憾。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