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甘嫫阿妞”作为古代彝族美女的形象代表,有关她的事迹以口头演述和传承方式在四川彝区广为传颂,影响深远。《甘嫫阿妞》异文较多,直到目前已出版的两种书面文献版本,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甘嫫阿妞的传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同时,峨边还专门成立了小凉山彝族文化(甘嫫阿妞)研究会,充分体现了《甘嫫阿妞》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Lq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甘嫫阿妞”不仅留在我们记忆深处,也活在当下,这从此次“美神杯”同题诗作品《甘嫫阿妞现代情爱诗集》中可见一斑。无论是彝族诗人,还是其他民族诗人,大家都以“甘嫫阿妞”为题创作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诗歌文本,不单在同题诗题材开掘上可圈可点,更在诗歌的审美风格上表现各异,尤其是部分诗人自然流露出的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意能够让人产生共鸣,也能自由穿越时空把一切对爱的思念与向往从历史联想到现实,表达得更加感性和理性,从而给传统女性的高尚、美丽与智慧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同样,本次大赛既是同题彝族现代情爱诗的大展示大呈现,这无疑为彝族诗歌发展史的书写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此,《甘嫫阿妞现代情爱诗集》是一部富有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同题诗歌文本。Lq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q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读《甘嫫阿妞现代情爱诗集》后,普驰达岭的《甘嫫阿妞》、高雷的《诗歌:美神——献给彝族姑娘甘嫫阿妞》等十一首(组)诗歌较为突出,具体简评如下:Lq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普驰达岭的组诗《甘嫫阿妞》不是一味地去重述美神凄婉的患难和爱恋,而是以含蓄的语句和丰富的想象,浓郁地表现族群命运与文化记忆。这样的作品更富有洞察力和生命力,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Lq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高雷的组诗《诗歌:美神——献给彝族姑娘甘嫫阿妞》的高妙和动人之处在于升华甘嫫阿妞的精神,延续甘嫫阿妞的生命,并能够切入当下把现实中积极拼搏、乐观向上的新一代甘嫫阿妞写得如此刻骨铭心,使人难以忘却。Lq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莎玛雪茵的短诗《甘嫫阿妞》将传统与现代之诗歌技法与境界融为一体,深情表达了对甘嫫阿妞的不尽思念,同时又能升华情感的维度和深度,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Lq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阿索拉毅的组诗《甘嫫阿妞,请听泪光中的倾诉 ——献给拥有,或失去的AS》在追忆甘嫫阿妞苦难的命运和遭遇中,各种不堪回首的梦境纷至沓来,那种无法排解的愁思,既包含对过去黑暗社会的愤怒诅咒,同时又具有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Lq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周发星的组诗《给佳支依达》、吉克·布的组诗《甘嫫阿妞》、张海彬的短诗《歌不死你就不死——致甘嫫阿妞》都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反复的吟咏,深情表达了对忠贞爱情的向往和礼赞,有一定的内涵和哲理。Lq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所体尔的组诗《甘嫫阿妞》写得很感人,能够触动人的情思与心扉。正如那句“阿妞将自己埋在了火中”,我们将如何找寻“真实的本性”该是题旨的要义。Lq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孙阿木的组诗《甘嫫阿妞为什么不吹走你眼睛里的灰尘》以诡谲的语词和悲悯的情怀缓缓释放内心的痛楚和哀伤,能给人以无尽的遐思。Lq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彭愫英的短诗《甘嫫阿妞》四节都以“甘嫫阿妞,叫我如何不梦到你”的语句起头构成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从现实语境到古老传说的回溯,意在探寻和叩问生命的意义与爱情的密码。Lq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马海阿才的短诗《甘嫫阿妞》用夸张手法,诉说着心中的豪迈和无奈:“甘嫫阿妞,你应该有着春天的腰肢/太阳花的笑脸,以及瀑布一样的长发/你高高的鼻梁,是雄鹰练习飞翔的悬崖”,“我只是千年后枕着你的名字入睡的一座山脉/我只是万年后喊着你的名字醒来的一首诗歌。”而这样的诗句也别有别有韵味。Lq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q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作者简介:阿牛木支,男,彝族,生于1967年,硕士,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学教授(二级教授)。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高校十佳青年教师,四川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获得者。兼任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库入库人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高等学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专家。1999、2002年两度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Lq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