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

​当代彝族文学创作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作者:​邱婧 发布时间:2020-03-23 原出处:中国作家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按:如同邱婧在本文所显示的,彝族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视作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缩影,从与民间文学的互文,到新时期的爆发,再到全球化语境中的打工文学、民族志式写作,彝族文学继承了本民族的诗性传统,但又结合了时代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开创出双语文学的新格局,它内部在地域、语言、风格与文类上的多元化,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的多样化。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刘大先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中国多民族文学的版图中,彝族文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彝族支系繁多,地处中国西南,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后被统一认定族称为“彝族”。整体来看,当代彝族文学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一个较为典型的缩影,也具有着多元化、多样性的创作特征。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诗性传统与当代彝族文学的开端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具有深厚的诗歌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文化和文献的传统书写均为诗歌形式的韵文诗体,其史诗文学以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并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形成了其特有的格律样式,如著名的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通篇用格律诗和对仗形式表述了彝族特有的自然观念下的创世神话、英雄叙事与生态美学。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清时期,云贵地区出现了彝族文学家族群,如明代的高乃裕、高程、禄洪,以及清代的那文凤、鲁大宗、余家驹、余昭、安履贞、余珍、李云程、安健等诗人,以其深厚的汉语功底,创作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进入20世纪,在中国文坛上,又涌现了李乔、李纳、苏晓星、熊正国、普飞、戈隆阿弘(施友万)、吴琪拉达(吴义兴),普梅夫,龙志毅、替仆支不(韦革新)、阿鲁斯基(卢兴全)、涅努巴西、张昆华等大批彝族作家的身影。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彝族文学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在本文中,我以时间线索为主要顺序,大致将彝族文学的发展总结为三个分期,并且突破以往彝族文学研究的藩篱,试图将每个分期的彝族汉语创作和彝文创作的状况穿插进行叙述,力图展现当代彝族文学的多面性与杂糅性。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当代文学的开端和建构时期约为1950年至1976年,这一分期既部分重合于当代文学的“十七年”文学阶段,又与彝族民族识别的身份认定密不可分。与此同时,彝族文学同其他少数民族文学一样,既有着与民间文学的互文性,也有着与汉族作家少数民族文学题材创作的互动性,在“彝族”这个统一族称的背景下,创作了极具社会主义特色的新文学。这一时期的创作特征大概可以总结为:汉语作品远远多于母语作品;汉族作家的代言式书写多于彝族本土作家的书写;对“社会主义大家庭”与新中国的颂歌式写作多于民俗题材抒写。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著名作家李乔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他较早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欢笑的金沙江》《破晓的山野》《未完的梦》等。 其中《欢笑的金沙江》于1956年出版,分为第一部《醒了的土地》、第二部《早来的春天》、第三部《呼啸的山风》,描绘了凉山彝族地区在社会变革期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样是当代彝族文学史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吴琪拉达是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民族文学创作者。他出生于贵州,后来被选派到西南民族学院读书,毕业后留在凉山从事文艺工作。其代表作为《孤儿之歌》,用彝族传统的五言诗进行创作,描述了在凉山彝族传统社会中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的悲剧,控诉了早期社会中不平等的制度,并且歌颂了民主改革所带来的新生。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双语文学并进:彝族文学的兴盛期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彝族母语文学开始扬帆起航。严格意义上来说,当代彝族母语文学的开端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彝文规范方案》的试行,这一方案不仅应用于日常生活、教育与公务,还直接促进了彝族母语文学创作的兴盛。1980年,《彝文规范方案》的正式推行和《凉山文学》彝文版的创立,使得彝族母语作家首次有了公开发表文学作品的阵地。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事实上,除了中国作协的《民族文学》、四川的《凉山文学》大力培养了彝族作家之外,一些在地性的期刊也在彝族文学蓬勃发展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西南民族学院的两份校园期刊《山鹰魂》和《黑土地》,分别发表当时西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学生所创作的汉语作品和彝文作品。《山鹰魂》的创办者为阿苏越尔,其本人擅长彝族汉语抒情诗创作;《黑土地》的创办者阿库乌雾则擅长彝汉双语创作,后来成为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的院长,培养了大批彝族青年双语写作者。作为彝族诗歌浪潮的先驱者,诗人吉狄马加还曾为《山鹰魂》题词。另外,1985年四川省彝文学校的创立,使其成为继西南民院之外的另一彝文创作者的“营地”,其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彝文作家,比如时长日黑、熊理博等。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云南,彝族民间文学的翻译整理也在同时进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彝族史诗《南诏国的宫灯》,史诗长达2600行,讲述了六诏时期蒙舍诏国王细奴逻、儿子逻晟炎以及忠勇智慧的大将军之间发生的事情。其中较为重要、曲折的情节是,敌国蒙雋诏用美人计引诱逻晟炎,诬陷和流放了大将军,最后大将军在边寨召集乡兵,奋起抗敌挽救国家的故事。这一史诗为古彝文创作,后由涅努巴西翻译整理,于1984年出版此书。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彝族文学的总体发展而言,1980-1985年是一个相当关键的转型阶段。在这几年内,不仅有着上述期刊与文学发表的互动,在创作内容和风格方面,“十七年”文学的特征也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对彝族自在地理空间的表述与歌唱。比如,吉狄马加继承了朦胧诗的抒情特性,将其与彝族日常生活相结合,呈现了民族志式的汉语抒情诗。他曾在《自画像》中写道:“其实我是千百年来/爱情和梦幻的儿孙/其实我是千百年来/一次没有完的婚礼/其实我是千百年来/一切背叛/一切忠诚/一切生/一切死/呵,世界,请听我回答/我——是——彝——人”(《诗刊》1985年3月)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吉狄马加充满民俗意味的抒情诗在中国当代诗坛激起了浪花,在同一年,彝族双语诗人阿库乌雾创作了一首母语诗歌《招支格阿鲁魂》。相比于古代的史诗传统而言,阿库乌雾将现代诗与彝族的民俗传统、典籍语言相结合,开启了彝文文学演进过程中的创新性。若干年后,这首彝文诗歌以极富感染力的表演性而广为人知,他不仅在国内,还在北美多次进行了朗诵表演。这些作品为彝族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并且影响了后来者的写作。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海外传播方面,除了吉狄马加的诗歌被多种文字在海外被不同的学者翻译出版之外,美国学者马克本德尔还曾用英文翻译了阿库乌雾的部分诗歌,这些译本共同促进了彝族文学的海外传播。同样,在彝族文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中青年作家诗人群体的表现尤为突出,其中不仅体现在对民俗文化传统与彝族认同的重构,还体现在文学创作群体的集结性上,比如,这一时期的作品生产十分密集,彝族文学,尤其是彝族诗歌的产出数量庞大,一部分作品发表在《民族文学》《凉山文学》等公开出版物上,另一部分则在民刊发表,直至新世纪得以结集公开出版,如发星主编的《当代大凉山现代诗选》、阿索拉毅主编的《中国彝族当代诗歌大系》,以及阿库乌雾主编的《彝脉:第二母语的诗性创造》等等,收集的诗歌大多是1980年之后创作的作品。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一时期可谓彝族诗歌发展最繁盛的时期,诗歌作为更能够抒情达意的文类,在中国社会转型与彝族社会变迁中扮演了重要的文学角色。2013年,我和彝族诗歌编选者阿索拉毅共同进行了统计工作,活跃在这一分期的彝族诗人约300多位。西南民院校友诗人群体的壮大也十分可观。另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奖项的评奖机制也间接促进了彝族文学创作。在前十届“骏马奖”的获奖作品中,有老一代彝族作家李乔、苏晓星、普飞等人的作品,也有吉狄马加、倮伍拉且、贾瓦盘加、巴久乌嘎、沙马等四川大凉山的新生作家,另外,阿蕾、贾瓦盘加和木帕古体的彝文小说也曾获得母语创作奖项。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发星为彝族诗歌编选做出的努力不容忽视。作为凉山的本土创作者,他将精力投入到推动彝族诗歌发展的诗歌编选中去,从而首次公开出版了彝族诗歌选集——《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诗选》。在编写规则上,他按照彝族诗歌的题材和意象进行筛选,主要选编了彝族抒情诗,为后来的彝族文学编选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后来者也在不断更新关于编选的观念和规则。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多元化与多声部:全球化、工业化视野下的彝族文学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前两个文学时期所看到的宏大叙事和民族传统咏唱等主题有所不同,彝族文学的第三个分期所展现出来的显著特征便是多元化与多声部。即便前文提及了新世纪之后彝族文学的集结性,我还是试图将第三分期的时间节点精确到与彝族社会相关的工业化社会的转型时期。大约在1995在大规模的迁徙、务工和流动进程下,彝族社会与汉族社会一样,也早已不局限于封闭、传统的乡村社会,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东南沿海地区的“离乡”之举。全球化的进程恰恰以千丝万缕的方式重构了彝族的“共同体”。其中,文学创作的变迁也悄然进行。我将其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围绕着流动产生的,另外一条则聚焦于民族志写作与历史反思。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文学中表现流动,是工业化对于乡土社会消解的表征。其中,彝族诗人吉克阿优、纪录片《我的诗篇》的主角之一,就是流动文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生于凉山,是80后文学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是务工者,先后在珠三角和长三角打工,业余时间写诗,并且他还组织了一份民间诗刊《飞鹰》,专门刊载彝族工人诗歌,“飞鹰”之名喻示着彝族民俗文化中的“鹰”之迁徙流动。另外,一些打工作家也开始涌现,比如最近频出新作的彝族女作家阿微木依萝,也曾在珠三角地区打工并创作。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民族志写作和历史反思中,以纪实文学和小说创作为主。比如阿克鸠射的《悬崖村》,极富史料价值,讲述了一度成为新闻热点的四川大凉山昭觉县阿土勒尔村在近年来所经历的社会变迁。近年来凉山几度进入国内外媒体和公众视线,“悬崖村”的图片报道就是其中一例。阿克鸠射具有多重身份:凉山彝人,双语作家、诗人、记者,也是公务员。如果折射到文本中,恰恰是他作为田野调查者的身份。这位用民族志和非虚构写作的彝族作家,其基于“内部视角”的思考尤其珍贵。《悬崖村》是糅合了作者以记者身份展开的十多年调研的一手材料撰写而成,共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分别名为“藤梯之路”、“钢梯之变”和“天梯之上”。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一部较为重要的作品是俄狄小丰的《山风不朽》,同样是凉山彝族题材,俄狄小丰选择了凉山民主改革进程中基层乡村与宏大社会变迁之间个体所经历的阵痛、迷茫与新生。除此之外,云南彝族作家群的创作也值得关注。比如吕翼的小说《马嘶》和儿童文学《岭上的阳光》,分别从民间生活中取材,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意识;李骞的长诗《彝王传》重述了云南彝族的民间故事,黄玲的散文《从故乡启程》不仅表述了在彝族地区的生活,还有着深厚的云南经验。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值得指出的,还有彝文创作群体的多样性。比如,在青年母语作家群体里,有若干位代表性诗人,他们的相同点都是西南民大彝学学院毕业生,但是他们创作的差异性恰恰彰显了当下彝族文学创作的丰富与多样性。拉玛伊佐曾在《民族文学》上发表诗歌《通灵者之歌》,他的彝文作品也较为丰富,其创作师从阿库乌雾,具有强烈的表演性质;马海五达既是彝汉文学翻译者,也是彝语诗人、彝语音乐作词人,他创办了彝文文学刊物《荷尔》,主要刊载彝文原创诗歌和国内外名作的彝文译作;吉洛打则一方面继承了彝文诗歌创作的传统样式,另一方面力图在内容上有所创新。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文学结集方面,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选集有阿索拉毅编选的《中国当代彝族诗歌大系》,这是唯一一本结合了彝汉双语创作的选集,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并且收集了来自多省区的数百位彝族诗人的作品。纵观当代彝族文学的发展过程,不仅可以看到文学创作与族群身份之间复杂的话语关系,也可以感受到中国社会转型期以来的少数民族自我文化认同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定义的民族话语-族群认同之间的张力。考察彝族文学的发展历程,事实上也为观察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tT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