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岁月里的呼唤——关于璨菊小说《岁月无声》的只言片语
近日,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岁月无声》是祥云作家的一次新收获,也是女性作家送给我们的一个惊喜,是对医者仁心、医者大爱的一次深情呼唤。
每一个作者的作品里都有自己的影子,诗歌里的情感思想,散文里的生活气息,小说里的生活阅历。不错,璨菊的《岁月无声》就是她30多年在护理岗位上经历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故事的重组升华,是来源于生活基础上的虚构,通过小说主人公反映那个远去时代的生活。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才能写出好作品,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岁月无声》就是出自作者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的一部作品,但这作品又是在生活基础之上虚构的,那些似象非象的生活,是一个时代医疗行业的影子,希望读者千万不要把它与现实里医疗行业的人和事去对号入座,如果这样是极其愚蠢和可笑的。
评论作品,我们就要与作者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作品表现什么?怎样表现?与作者的看法是一脉相承的。璨菊是上世纪那个年代卫校的优秀学子,在工作岗位上也是一把好手。工作之余保持读书写作的习惯,早年我在报社期间,经常收到她投寄的散文,对他的作品有印象,《一件羊皮褂》让我留下深刻印象。懂得同情和悲悯是一个写作者的良心底色,只有这样传递的爱才能感染别人,这点璨菊在她的散文里做到了。
作品的丰富生动,来自作者经历的丰富生动。璨菊一辈子从事医学护理,自己的家人也是当地名医,自然她找到了创作的一座富矿,顺手拈来都活色生香。我们常说,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其实生活中谁没有故事?三百六十行,谁的一生都有一些无法忘记的经历,只是有的人用嘴说给别人听,而有的却无法释怀,于是用手中的笔,把它重新串联成故事,用小说的方式讲给别人听。小说说人,故事说事,但每一个故事里又少不了人,每一个人都要经历故事,于是在日常生活精彩的故事里洞见人性,也就成了人们喜爱并阅读小说的理由。
知音难觅,是因为对事物的认知没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和看法。
作者之所以要用小说的方式,通过虚构把她曾经经历的那些人和事进行一次提升和重组,就是要让读者从中看见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感动和疼痛,小人物身上的光亮,一点点聚焦起来,就是一束光,足以照亮人心,让人们看见人间的美好,激活医者的慈爱和善良,无疑这是在向人们传递正能量的一部作品。
小说是文学作品,拒绝简介的流水记录和生活翻版,虽然我们提出新写实主义,但这个实是经过虚构后反映生活的真实。全书从初稿草成到正式出版,我曾经给作者一些意见和看法,包括篇章结构,人物和故事的虚构和取舍,目的是通过该书让读者看见新中国的伟大进程中,基层医疗行业的一个小小缩影。
关于为什么写作?怎样写作?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我想说,我要说,我不得不说,正是有这种与自身经历剧烈碰撞沉淀之后,再用文字表现出来,于是就成为文学作品。
小说《岁月无声》是一又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默默坚守在护理岗位上的奉献者的形象再现,也是无声岁月里的呼唤和赞歌,从一件一件的事件经历中,从一个一个的人物身上让读者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饱含时代记忆的医疗行业中。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工作的意义又是什么?网络流行的年代里,人们给出的答案是:制造快乐并把快乐分享给别人,这是生活的最高境界。《岁月无声》里有快乐吗?有,那是平凡者的快乐、奉献者的快乐,那是一点一滴集聚起来的医者仁心、医者大爱的快乐。这爱用文字串联成一个又一个故事,一个又一个人物形象,于是有了洋洋洒洒40万字,祥云县女性长篇第一部《岁月无声》。
璨菊是幸运的,因为《岁月无声》,她在自己创作的作品里又生活了一次,而相对于其他人,只在现实生活里活过一次。她把作品交给读者,让读者在她的作品中又跟着体验一次,这难道还不幸运吗?
“人生随时可以重来”,这是美国摩西奶奶留给我们的一句话。摩西奶奶从58岁开始作画,到101岁创作出最后一幅作品。恬静,惬意,幸福,从容的她,把自己的故事表现在画作中。她告诉我们:你最喜欢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做想做的事,永远也不晚,哪怕你已经80岁了。
一切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祝愿璨菊继续开掘属于自己的人生富矿,并加以进一步提炼,使文字、故事和人物更加形象生动,传递的大医精神更加厚重饱满。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作者:郁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诗网西南交流中心主任、祥云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