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狄马加诗歌: 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代言人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在世界当代诗坛上,有一颗异彩亮丽的星辰,这颗星辰就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吉狄马加。
吉狄马加是彝族,是这个以鹰为图腾的山地民族的优秀儿子,是翱翔在人类诗之苍穹的一只雄鹰。他的诗有“太阳的光辉”,也有“森林的颜色”;他的诗蕴藏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梦,这个梦就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对于彝族这个古老民族而言,吉狄马加是一个符号,一个具有诗歌精神和民族精神双重内涵的文化符号。他的诗不但使一种古老文明得以延续,而且赋予这种文明以鲜活的时代气息;他的诗以深邃而精妙的意象组合、形神合一的诗美特质和明畅的叙事风格语句将彝族的历史、文化、神话、习俗以及这个民族目前的生存状态呈现给世界,使人们领略到这个古老民族的楚楚风采,触摸到这个民族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情感基地的内心世界,并在当下多元并存的诗歌格局里找了属于诗人自己的位置,显示了一位诗坛大家在文化心理方面的睿智与艺术追索方面的高踔。
吉狄马加的诗具有深刻的民族性,跃动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充满了诗人对于他的民族和养育他的那片土地以及繁衍生息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源于血脉的挚爱。他的诗大都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命运和未来等人文角度入笔,侧重于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心理的打探,在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抵达了一般诗笔所难以与之比肩的艺术境界。吉狄马加在文化视野和诗美空间的拓展方面显示了他独特的审美体悟与审美个性,并以此为契机,写出了颇具史诗韵味的当代彝族诗歌的最新文本,从而使彝族当代诗歌站到了中国乃至世界当代诗歌的前沿。
从吉狄马加的诗里,我们可以品味出一种乡愁情结,这种乡愁情结是诗人心底里的民族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诗人民族文化忧患心态的折射,具有文化乡愁的特征。这种乡愁情结象一段歌谣,其古老而神秘的旋律恰如诗人在《部落的节奏》一诗里所说的,即使“在充满宁静的时刻 / 我也能察觉到 / 它掀起的欲望 / 爬满我的灵魂 / 引来一阵阵风暴”,甚至在梦乡里,“我也能发现 / 它牵出的思念 / 萦绕在我的大脑 ”。对于吉狄马加来说,这种文化乡愁也是一种力量,一种富于使命感的神圣力量,而且,多少年来,诗人就是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在“淡淡的忧郁中”写出了那么多“关于彝人的诗行”。吉狄马加诗歌里所传达的这种文化乡愁不仅是诗人对于包括自身艺术生命在内的个体命运的思考,更多的却是诗人对于日益严重的世界性文化同化给文化个性带来的扼杀的反抗与愤懑,也是对于一个民族的命运和未来深具忧患色彩的担忧,恰如印在《吉狄马加诗选》封底的那段文字所言,“毋庸讳言,对于我的部落和那长长的家谱来说,我将承担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这瞬息即逝的时间,我清楚地意识到,彝人的文化正经历着最严峻的考验。在多种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中,我担心有一天我们的传统将离我们而远去,我们固有的对价值的判断,也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我明白我是这个古老文化的继承者,我承认我的整个创作,都来自我所熟悉的这个文化。”由此可见,吉狄马加是在用诗歌承托起对于一个民族的使命,用诗歌代表一个民族发言,所以,他的诗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身份,起到了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代言人的作用。
吉狄马加的诗浸润着浓郁的人类情结、博爱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彰显了诗人对于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在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诗人写于2005年的一首名叫《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的诗。众所周知,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尽管法西斯早已成为历史,但在这颗星球上,枪炮声一直没有停止过,局部战争乃至世界大战的阴影依然笼罩着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人类的和平事业依旧任重道远。于是,诗人借发生在耶路撒冷的公交车里的一次爆炸事件为契机,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抒发了诗人对于战争和流血冲突的愤慨以及对于和平的向往。在该诗的最后一节里,诗人写到,“我不知道 / 耶路撒冷的圣书 / 最后写的是什么? / 但我却知道 / 耶路撒冷这座古城 / 在希望与绝望之间 / 只有一条道路是唯一的选择 / ——那就是和平!”这首略带宗教批判色彩的诗作不仅是诗人对于中东和平和世界和平的渴望,也是诗人站在人类命运的高度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发出的呼吁与呐喊!写到这里,我不觉油然想起吉狄马加在谈及他的诗歌创作时所说的一句话“我写诗,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核原子的时代,我们更加渴望的是人类和平。”这就是吉狄马加,一个热爱全人类、热爱和平并注重用诗歌与世界对话的中国诗人,一位具有博爱思想和人类意识、闪烁着人道主义精神和悲剧色彩的理想主义光芒的中国诗人!
吉狄马加的诗是彝文化和汉文化共同培育的一朵艺术奇葩,她既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质,又凸显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他的诗充满了诗人对于自己的民族深厚的民族情感,又透射着诗人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赤子之爱。读他的诗,你会感觉到一种震撼灵魂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良知,也来自他的作品的不同凡响的艺术感染力。吉狄马加在二十多岁时,就有诗集《初恋的歌》出版,迄今已有《一个彝人的梦想》、《被埋葬的词》、《吉狄马加诗选》等10余部诗集用汉语、英语以及其它语种在国内外出版。他的诗不仅在中国当代诗坛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际诗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在诗歌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属于他自己,也属于一个民族,诚如诗人在《致自己》一诗中所写的“如果没有大凉山和我的民族 / 就不会有我这个诗人”。
(该文系应塞尔维亚国的一位研究吉狄马加诗歌的汉学家之约用汉英对照的方式写成,并选入2006年9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吉狄马加诗选《时间》(汉英对照)一书里。)
作者简介:
杨宗泽 (1953 — ) 笔名: 瘦路;山东平度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外文系,中学高级教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1983年始,已有2000余件诗歌、散文、文学评论以及当代中外诗歌英汉互译作品在国内外80余家报刊发表,作品入选80多种选集或选本,数十首诗作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希腊语、日语、葡萄牙语、蒙古语等十几个语种在国外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奖项,个人艺术简历入编《世界名人录》、《中国作家大辞典》等典籍。1999年12月被美国世界作家艺术家协会评选为1999年度最佳翻译家。已有诗集《浪漫季节》、《无雪的冬天》和诗歌翻译集《贺敬之短诗选》、《吉狄马加诗选》、《伊曼纽尔 . 马休诗选》等32部著作在国内外出版。
退休后通信地址: 山东省平度市白沙河街道后麻兰村215号 邮编:266743
电子邮箱:yangzongzepd@163.com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