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彝诗馆(诗歌) > 诗歌评论

叶维廉传释学视角下的彝族现代诗歌——以阿库乌雾的诗为例

作者:​陈秀英 发布时间:2022-04-29 原出处:​《凉山文学》2019年2期 点赞+(
摘要: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一书中,对诗歌中的传意与释意进行了描写,认为传释学是由作者的传意和读者的释意组成。利用叶维廉先生的传释学观点来解读彝族现代诗歌。以彝族著名现代诗人阿库乌雾的诗歌为文本,来解读彝族诗歌中作者和传意和读者们对其的释意。对诗人的诗歌进行解读以及归纳读者对诗歌的解读,看看传意和释意是否一样?同时,叶维廉认为传释学是循环的,看看传释学的循环在诗人的诗歌中是怎样体现的?传释学还包含了“文化模子”理论,试图探索诗人的诗歌中体现了哪些“文化模子”,诗人又是怎样在这些“文化模子”中寻求平衡的?这些都是本文要试图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叶维廉;阿库乌雾;现代诗歌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image.png
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引言

据网上数据调查显示,目前关于叶维廉的相关知识点,频率最高的是比较诗学、现代主义、诗歌、比较文学、诗歌创作。以叶维廉中国诗学为关键词时,相关性频率最高的和以叶维廉为关键词时差不多,是比较文学、比较诗学、诗学、诗歌、美学。这些都是网上大数据库对目前研究现状的归纳。以叶维廉“传释学”为关键词搜索时,相关性知识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差异、文学、标准、问题思考、几个问题。在目前的数据中,关于直接研究叶维廉传释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他传释学中传意和释意的解读也相对较少,所以本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原创性。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研究,以“阿库乌雾”为核心关键词搜索,相关性知识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是,新诗、诗歌创作、母语诗歌、彝族。将出现频率较高的“诗歌”作为关键词搜索时,相关性知识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彝族、图腾崇拜、文学人类学、写作、文学作品。将“阿库乌雾的诗歌”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相关性知识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是,少数民族、诗歌、诗歌创作、新诗、彝族;出现的频率居后的才是文学人类学、民族性、语言、诗歌意象、民族精神。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叶维廉作为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和文学理论家,在传释学方面有自己的建树。他的“传释学”理论有自己的独特特点,他的“传释学”探讨的是作者的传意和读者的释意,以及由此产生的分分合合的整体活动。在目前的研究数据中,将其诗歌作为文本,对其文本的传意和释意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大部分数据都是在研究其诗歌中的“诗歌意象”、诗歌中的文学人类学解读、作者诗歌创作等研究。本文在系统的对叶维廉《中国诗学》中的“传释学”进行解读后,以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诗歌为例,对其诗歌的传意和释意进行解读,并对其诗歌中存在的“文化模子”进行解读,对其诗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传释学”的关系进行解读。这样的研究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原创性。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叶维廉“传释学”的“文化模子”

(一)中西“文化模子”理论

叶维廉的“传释学”是具有开放性的,表现在开阔的世界眼光。他本人也是着重研究的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汇通,再跨文化的研究中有着自己独创的思想,提出了“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模子”。如图1,左边的图是由右边的图①和图②构成的,在叶维廉的中西方文化模子里,假如图①是西方文化,图②是中国文化,当图①和图②相遇时,相交的部分3便是比较文学中的可比|生;而剩下1和2分别是自己文化的独特部分,也就是文化的特殊性;剩下圈外的部分便是文化的文化的不可知性。比较文学目前多数是在研究3,这个相交的可比性部分,而实则圈外的才是更应该探索的部分。叶维廉认为,文化模子之间是具有整体性的。他提出的“文化模子”是出于文化交流和重新思考传统文化的目的,也是他在经过对传统和现代、中国和西方进行文化汇通之后,得出来的具有整体性特点得思维方式。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叶维廉意识到了文化模子是一种心理活动,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会潜意识里带着自己所处的“文化模子”。而读者在读一部作品,进行对作品的阐释的时候,想要对作家的文化作品进行了解,就必须对其文化模子的源头进行了解, “对其拼配的方式及结构时增改衍化的过程进行了解,始可进入该作品的实况。”②叶维廉也看到了文化和模子的内在联系,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阐释。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叶维廉也认为,创作作品有五个基本立场:(1)作者(2)作者对于世界的看法进行创作(3)作品(4)读者(5)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读者对作者作品的进行阅读后的阐释。将这五点称为“五据点”,将传统的阐释理论称为传释学,探讨的是作者传意和读者释意的整体活动。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只关注读者的阐释活动的阐释学。所以,五据点的文学理论是传释学确立的根基,二者是紧密相连的。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叶维廉“中西方文化模子”的提出有利于找出两种文化的汇通和不同点;另外我们对每个文化模子的历史形态有个大致的了解,每个文化模子都是要不断变化的。同时,文化模子的提出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能够扩大研究者的视野,有利于中西方学者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环境下进行研究。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阿库乌雾诗中的文化模子

叶维廉提供的“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模子”论说中,如图2,假如图①代表的是西方文化,图②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同样的在研究阿库乌雾的诗歌时,可以将图①代表中华文化模子,图②代表的是彝族文化模子,左边部分便是他诗歌里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左边的图是由右边的图①和图②组成的,在他的诗歌里,既有彝族文化模子和中华文化模子,当两种文化模子相遇时,就像图①和图②相遇一样,相交的部分便是两种文化相同的地方,圈外围便是文化模子除外的其他文化。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库乌雾是典型的双语彝族诗人,一方面用自己的母语创作着诗歌,一方面也用汉语写着诗歌。他提倡,“学贯中西,兼通彝汉。”更有著作直接取名《混血时代》,他认为当今的时代不仅是人的混血,更是一个文化混血的过程,他的诗中始终坚持彝汉双语的创作。所以,想要对其诗歌进行解读就必须對其诗歌背后的文化模子进行了解。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诗人阿库乌雾是个地地道道的彝族人,精通自己民族的文化,能够将彝族的深厚文化底蕴用于诗歌创作中。他著名的《招魂》,便是在寻常彝族百姓家做宗教仪式时要进行的招魂仪式,他在这个仪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创作,就出来了人人称好的诗歌。同时他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精通,经常用汉语创作,并直言不讳的表示,“汉语是我的第二母语,我是一个用汉语书写彝民族的彝人。”这就是阿库乌雾诗歌中组成的文化模子,读者在解读诗歌的时候,只有在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对作者所处的文化模子有所了解,才能更加接近作者想要表达的原意,做一个合格的读者。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叶维廉“传释学”的要素

(一)作者、作品、读者

在叶维廉的传释学里,最主要的要素便是作者、作品、读者。首先要有作者进行创作,才会有作品;其次要有读者在阅读后对作品的阐释,对作者原来想要的传意进行解读。这样就不会像传统意义上的阐释学,只关注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传释学”会在注重读者阐释的基础上,会侧重于作者所在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场所,还会对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进行关注,能够更好的呈现作品。叶维廉认为传释学是建立在作者和读者的交谈上的,只有读者能够对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对作者创作的过程尽可能的了解,才能够对作者呈现出来的作品进行更好的解读,能够从作品中读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叶维廉的传释学中,作为一个作者,想要通过创作进行传达自己的意思,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对自己的读者有所了解,给自己设定虚拟的读者群,看这个读者群的储备知识和语言能力。要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群进行不同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思。 (2)明确读者对象,对相应的读者给出相应的呈现方式,让不同的读者都能对这个的作品进行阐释。做到这两点后,作者创作出来的额作品就更容易被阐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也能够被读者接受到了。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阐释者?也是叶维廉在书中提出的问题。他认为, (1)要掌握作者的生存与创作空间某程度的历史的认识。 (2)对语言的历史面貌有一定的了解。除了做到这两点以外,一个“够资格的读者”要对传释行为整个活动里的种种问题有所认识。文中提到, “作者的语言教育背景和读者的语言教育背景是有所差距的。”③所以,读者想要了解到读者想要传达的原意,必须要做到以上两点,并且尽可能的重建作者原意,才能够做一个合格的读者。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品,是作者和读者的纽带。作者要通过作品传意;读者要通过阅读作品进行释意,去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原意;作者和读者是要通过作品进行交流,整个过程构成了传释学的整体性活动。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阿库乌雾诗中“传释学”要素

在阿库乌雾的诗歌诗歌中,关于“传释学”的几个要素:读者、作品、读者,是很明确的。作品当然是作者创作的诗歌,有彝语诗歌、有汉语诗歌。关于读者,就可以为很多种,有作者的学生、有家乡的父老相亲。作者在面对不同的读者时,会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自己的诗歌能够被读者所接受。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会考虑自己面对的读者,以及所面对的读者语言教育程度。这些体现在作者到各地的演讲里,去了高校就会用汉语演讲,内容也是关于考研考博;去了乡下就会用彝语,内容大都关于彝族风俗等。这也做到了叶维廉所说的,“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要有一个自己虚拟的读者群,要明确自己的读者对象。”④阿库乌雾在创作的时候,是能够明确自己的虚拟读者群的,他时常在诗歌中采用这样的语句, “我的族人啊”、“我的孩子们”等,这样明确读者对象的创作方式,更能让读者在书中找到一种与作者正在交流的感觉,更加促进读者认可作者想要表达的原意。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关于对阿库乌雾的诗歌进行的解读的文章很多,但大多数高知识分子,这些人要么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要么解读诗歌的族群认同;要么解读诗歌的文学人类学解读……但是他的诗歌除了这群笔杆子青年,还有更多的是没有办法写出理论评语的同胞们,在他们的解读里,只意识到这个诗人的创作很感人、这是个彝族厉害的诗人……所以,在读者阅读作品的时候,能不能重建作者原意,能不能将作者想要传达的原意进行解析,这也是受到读者教育水品限制的。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阿庫乌雾在创作的时候,能够对相应的读者对自己的诗歌进行调整。很多读者也愿意通过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模子,然后才对其诗歌进行解读,这也是他的诗歌能够广为人知的原因所在。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传释学”的循环

(一)整体与部分

学界第一个提出“传释学”的循环的人是海德格尔,他认为出现这样的循环的原因是,语言是最好的,能够让我们认识所有的事物,语言也是最危险的,能够遮蔽所有的事物。而叶维廉则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来回答循环问题。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是怎样形成循环的呢?在传释学中都是有部分和整体形成的,众所周知“盲人摸象”的故事,象之所以为象,是因为有象这个整体在那里,也是由盲人所触摸到的各个小部分构成的。所以,部分是构成整体的成员,依赖于整体,没有整体便不成部分;整体包含部分,没有整体,部分也不存在。也就是说没有象这个整体在那里,也就不会说盲人触摸到的是象鼻子、象耳朵等等,会有其他说法,但不是这个说法;没有部分也不会构成整体,没有盲人所触摸到的这各个部分,也不能拼装成整个大象。如图3,图④是一个由图①、图②和图③构成的一个整体,没有图④这个整体,作为部分的图①、图②和图③就不存在,它们是依赖于图④这个整体存在。没有这个整体,部分就不成部分。同样的,整体图④是由部分图①、图②和图③构成的,没有这些部分,整体就不会存在。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叶维廉在书中关于怎样把握好部分和整体这个循环进行了阐述, “部分没有整体不知所属,整体则必须依赖部分逐步的认识才能够完成。”⑧在这个相互依赖的认知过程中,必须要对整体有个整体感知,还要对部分进行逐步认识。在传释学中,对于传释学的循环,我们要对整个文化模子进行一个了解,对部分也要有所认知,才能更好的进行传释。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阿库乌雾诗歌与“传释学”循环

叶维廉认为, “部分没有整体便不知所属,整体则必须依赖部分逐步的认识才能够完成。”⑦图④是一个由图①、图②和图③构成的一个整体,作为部分的图①、图②和图③,依赖于图④这个整体存在,没有这个整体,部分就不成部分。同样的,整体图④是由部分图①、图②和图③构成的,没有这些部分,整体就不会存在。在阿库乌雾的诗歌里,假如图①是彝族文化,图②是汉族文化,图③是其他文化,图④这个整体,便是有图①、图②和图③构成的。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要想对阿库乌雾的诗歌进行解读,就必须对其每个部分的文化进行了解,才能够解读好。比如,最近在朋友圈疯传的诗歌《拉布哦卓》,里面有这样一句, “毕摩的经书里应该加上咒艾滋经,也该扎上一系列咒艾滋的草偶。”⑨如果对作者创作背后的文化模子毫无所知,也对构成作者文化的各个部分不知道,就无法对其进行解读。在彝族文化里,对鬼都有咒鬼经,对每一种原先就有的病,都有一个对应的鬼,有对应的咒语,就像麻风病就有咒语,但是艾滋病是近现代疯传的,毕摩的经书里不曾留下只言片语。同样, “草偶”如果没有对彝族文化背景进行了解,那就只是一个简单的“草偶”,但在彝族文化里“草偶”是赋予生命的,是通过咒语将鬼捉到草偶上,再将其送出去。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阿库乌雾的诗歌里,总是有彝族文化的文化符号在里面,如果没有对彝族文化这个部分进行了解,就不能了解诗歌这个整体。同时,这些部分也是依赖于整体存在的,如果没有诗歌整个整体,只是简单的将部分放在那里,也不会存在部分。要想重建作者原意,对作者想要传达的原意进行解读,必须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通过整体对部分有所认知,也通过对部分的逐步认识,把握整体。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论

叶维廉《中国诗学》一文中对“传释学”进行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解释,将以往的“诠释”改成“传释”,更加注重作者的传意和读者的释意,研究东西方的文化模子以及传释学的循环性。以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诗歌为例,研究其诗歌的里面的作者传意以及对其诗歌的读者释意;研究其诗歌中存在的“文化模子”;研究其诗歌中的“传释学”的循环性。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库乌雾作为彝族诗人,同时是个精通汉语的诗人。作为双语的诗人,其诗歌中的传意会因为读者群的改变而做轻微的改变,面对不识字的同胞会是通俗的演讲,面对精通汉字的读者又是另一种形式的表达。不同的读者对其诗歌的释意也有不同,有的读者看到的是作者的双语身份去研究诗歌里面存在的族群认同;有的读者看到的是个其诗歌的意象,对其诗歌意象进行研究……不同的读者会因为自身的原因对同一个人的诗歌释意有所不同。在阿库乌雾的诗歌中,包含着两种“文化模子”,一种是汉文化一种是彝族文化,对其诗歌进行释意需要将其放在文化模子的大背景下,才能更好的解读其诗歌。叶维廉的“传释学”更重要的是有循环性,把握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才能够更好的解读好诗歌。就像对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诗歌解读时,读者必须掌握诗人的文化系统里的部分是彝族文化,很多意象都需要通過对彝族文化的了解才能释意整体的文化,同时也要对作者所处的大文化整体进行了解,属于部分的彝族文化要有所依赖的整体,才能更好的表现出作者想要的“传意”效果,读者也能够更好的进行“释意”。08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薛丹.叶维廉对中国诗学中山水情怀的解读叨.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4(01):76-78.
[2] 于伟,海内外叶维廉诗学研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 7,39(01):60-66.
[3] 石了英,学术史视野下的诗学考察——读《叶维廉与中国诗学》[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34(06):158-160。
[4] 张煜.闰月珍《叶维廉与中国诗学》书评[J]中国比较文学,2012(02):148-151.
[5] 韩军.欧美汉学界中国诗学研究形态学论略——以叶维廉中国诗学研究为例[J].华中学术,2011 (02):11 4-126.
[6] 梁凤莲,比较的认同与“出位之思”——从叶维廉的《中国诗学》看比较的方法论[J]学习与探索,2004(02):113-115.
[7] 叶维廉.中国诗学[M]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
[8] 阿库乌雾,阿库乌雾诗歌选[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
[9] 王丽,道家美学影响下的中西比较诗学一关于叶维廉的比较诗学叨.当代文坛,2006
[10] 叶维廉.叶维廉文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

备注
① 图5为了便于研究,自制图片。
② 叶维廉.叶维廉文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第27页
③ 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176页
④ 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164页
⑤ 图3是为例方便研究自己制作的图片
⑥ 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196页
⑦ 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196页
⑧ 图4是为例方便研究自己制作的图片
⑨ 因作者未发表,诗歌来自朋友圈。

原载:​《凉山文学》2019年2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自四川在线,摄影:向宇 杨瑞青。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母语诗人阿库乌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