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庆春 莫百颂:情爱与乡土——彝族青年诗人王红彬爱情诗论
内容提要:彝族青年诗人王红彬的诗集《情岸》,以其精简凝练、原始质朴且极富“彩画”和“乐感”的语言,把对牧羊女的爱与对故乡、故土及民族的爱予以混同,并把它提升到了精神、灵魂的大爱之限。本文通过对《情岸》诗集的研究,旨在对诗人的意识标向及美学追求做一探析。
关键词:王红彬;乡土;情爱
彝族诗人王红彬
情爱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自古以来,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它都是人类艺术学家所热衷表现的话题。它之所以长盛不衰,不单是因为情爱能为艺术家提供生命激情和艺术灵感,更主要的是文学艺术家们能够通过情爱去揭示人性的原在光芒,提升人性的大美、大爱之境。翻开历史长卷,在人类诗歌历史的长河中,曾激起过数以万计、刻骨铭心的情爱诗经典之作的浪花。莎士比亚那雄浑奔放、令人扑朔迷离的十四行情诗;我国唐朝诗人李商隐那“绵密、含蓄、热情、神秘,且带有浓厚的悲剧感”①的情诗至今读起来仍让人潸然泪下。伟大的诗人但丁,之所以能走向艺术高峰,将伟大的诗篇献给情人贝亚德,主要是受情爱力量的驱动;贝多芬能在艺术的王国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凭的就是对情爱超凡的执著和坚贞的追求;勃拉母斯能攀沿上艺术的屋顶,同样是借助那神奇、美妙的情爱梯子的力量才得以完成的。还有拜伦、雪莱、华兹华斯等都留下过无比优美的爱情诗的华章。
彝族青年诗人王红彬在他的诗歌中对情爱也有较多地展示。但他的诗歌所表现的情爱与以上提到的不完全相同,它有着自己的特色。他的诗带有浓厚的乡土味道,处处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纵观他的诗集《情岸》,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反映了他的乡土情爱观:
一、爱的季节:有一种叫忧愁的果实结满了我的心房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当社会竞争压力太大时,成年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目光转向故乡,通过回忆欢乐的童年旧事寻求慰藉。诗人王红彬为了求学,远离了生长荞麦的故土,但西部凉山辽阔的草原和那些曾经十分熟悉的山峦、河流、草地与森林以及轻轻抚摩自己成长的阳光和温柔的山风,在诗人心中依然历历在目,无法忘怀。眷眷的恋情,萦怀多年始终如一。伴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所处生活状态的复杂以及内心感悟的加深,诗人内心深处所积淀的情感在长年累月中孕育成了躁动于胸腹间的文学情愫并不断地流露于笔端。在很多诗中他是这样写自己对牧羊女的深爱:
遥远的路口/升起第一颗晨星/像你衣襟上的银纽扣/照亮我的小路/你回去吧/带着我的祝福/在故乡的火塘边/纺织我俩往昔的甜蜜。
——《礼物》
坐在火塘边听豹子的吼声/你还会想起我这个大嗓门吗/你走吧我会把我俩共同拥有的草地/剪下来藏进我的影集/有一天你想起时/春风又会掀起你胸前的飘带/像掀起一页雪白的信笺/那就是我写给你的情书。
——《也许》
一种刻骨的怀念就这样/就这样浸透我的骨髓我的神经/一如你摇曳的浪花/打湿草尖。
——《看见小河》
“夕阳芳草寻常事,解用全成绝妙词”。诗人通过对美好时光的追忆,给人以倍感情爱温暖的同时,也更多地让人觉得这份凝重深沉的爱无处不充满着幽怨、处处都织结着愁绪,这种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令诗人那颗孤寂的心更加落寞,创伤的灵魂倍加惆怅:
沙滩上两行足迹/月光下依然清晰/好像你的两条长辫子/长长的辫儿是青藤/紧紧地系着千缕情/使我不忍离开你/看着你对我微笑/眼里却噙满泪滴/我悄悄地背过身去。
——《告别丽江》
在这里,我们看到:诗人和牧羊女本为互相属意的一对,却因种种情由不得不流水西东,分道扬镳,读罢让人潸然泪下,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这种忍痛割爱的悲凉现状对一对有着刻骨铭心爱恋的有情人来说,是何等的凄凉和残忍!它既是对人的情爱本能的一种摧残,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泯灭。如《有雨的日子》写到的一样:
有雨的日子/虽然无穷无尽的相思/总是折磨着我/像一只蚕蛹在我的心里作茧/可我愿意/愿意这样的日子/多些多些再多些……来不及撑开雨伞的小姑娘/匆匆忙忙踏过积水的路面/有雾从远处升起/宛如不散的思绪。
这 “不散的思绪”,织结着幽怨和愁绪。是对“远处升起的雾”?像雾一样模糊吗?是对“来不及撑开雨伞的小姑娘”?像小姑娘一样的无奈么?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像乡愁一样悠远绵长不?抑或是三者皆有呢?混血交融、难辨爱恨呢?!
诗人恋爱时期的大凉山,思想远远没有开化到现在的这种程度,顽固、守旧思想的余毒仍然对其影响甚大。加之女性身上天生所具有的矜持,令多少美好的光阴一任流失、多少美好的故事灰飞烟灭。一段段本该姹紫嫣红、大放异彩的情爱,结果却胎死腹中,过早夭折。成为无法弥补的缺憾:
你与我保持一定的距离/我和前面的围栏也保持一定的距离/究竟这一片人造的围栏能够阻止什么/又能够持续多久/终于验收完毕/前面的围栏已经拆除/而我和你之间的围栏/却越筑越高。
——《我的建筑和你的爱情》
我本应一语破的/猜中你是谁/但是我不能/从你平淡的语调中/我听到一种隐瞒/如同月下的海潮/悄悄涌来/我的舟船从此无法靠岸/岸在何处……爱的热线/今夜骤然变冷心的空白处/残留一截空洞的诺言。
——《匿名电话》
对着我/你想说话/但你又怕/无边无际的暮色/会把我俩一同吞下/那样你将后悔/后悔你不该如此心急。
——《银杏树下》
力大如牛的男子汉/掌着犁耙/捞起衣角擦一把汗/她看见他牛一样健壮的胸膛/她的心里暗暗发慌/只有在大青树撑起的广场上/火堆和晚霞一样红的时候/疲劳——才随羊皮褂一同脱去/换上一生新的轻松/山里的女人才敢把目光/盯在男人的舞步上。
—— 《山恋》
看,本来情窦初开的村姑们对爱情充满了朦胧的幻想和执著的追求,她们有如一株株被自己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腰的果树,期盼着行人的采撷;又如静卧在海底的礁石,默默地等待着浪花的一次又一次扑溅。她们一个个站到了情感的当风口上,渴望着爱与被爱雨露的降临。这种对情感火热般的焦渴只要稍稍点破,情感的力量便完全可以冲决理性的大堤,任爱潮汹涌澎湃,恣意汪洋。把曾经失去的一切再一次贴补回来,让爱的伤口重新愈合,让青春再现,让爱情永驻。这种无法言说的幸福本来近在咫尺,就因为女性过于矜持的天性使得爱情之树过早枯萎,进而封杀在严寒之中。阴差阳错地与自己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成了不可触摸的伤痛,无以名状的酸楚,惜哉!憾哉!悲哉!正如《爱情》所写:
一场春雨一场梦/爱的藤葛攀缘而上/带着希望的阳光/爬上你家的院墙/有一种叫忧愁的果实结满了我的心房/秋风吹过/落叶纷纷扬扬/拽着藤枝/我企图攀缘/却未看到无数尖锐的芒刺/在那里布防/得意忘形之后才发现/双手早已血迹斑斑/疼痛/岂只是钻心的经历。
当然,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诗人王红彬对自己所处的现状并不绝望,他以大凉山特有的韧劲,以彝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勇敢地接受了爱情幽怨和愁绪的这一现实:
收获的意义并不重要/而是虔诚如许的耕作过程。
——《迎接秋天》
又像《老桥》、《高原湖》所说:
当你告别森林/告别那一段绿色的记忆/毅然横跨大江/纵越生命的惊险/你可曾想/这里/将铺筑你辉煌而黯淡的一生?
——《老桥》
于阳光照不到的僻野/独守一泓清澈/静看花的嬉戏鸟的无语/呈一种原始自然的和谐……捣衣的女孩要出嫁了/没有唢呐/没有冲天的火炮/只有高原湖不息的波涛/默默地为她送行/默默地为她祝祷”
——《高原湖》
诗人以物言志,借物抒怀,用老桥对江的忠心,高原湖对故乡对捣衣女的忠心来说明“我”对故乡不变的眷恋。这种为其守侯一生的忠贞,坚定中却带有淡淡的哀伤,幽怨、愁绪充斥于字里行间,诗人对故乡乡土化的挚爱深情在此一览无余。
彝山养育了诗人,这份舐犊深情,使诗人对此满怀感恩。走出大山后的诗人不仅背负了背井离乡的痛楚,而且面对城市的勾心斗角、尔虞我乍的现象,诗人的灵魂遭遇一次彻底的洗礼。面对城乡巨大落差的现实,更令诗人对农村有着别样的感觉。那份浓郁的情愫而且与日俱增,更使诗人沉浸到深深的感恩当中了。潜隐在诗歌深处的炽热情感,在诗人娓娓的叙说中夹带着隐隐的伤痛和淡淡的哀思。这既是对处于水火之中父老乡亲的同情,也是对城市社会黑暗的揭示和鞭挞。在这里我们可以明确地感觉到诗人爱憎分明的天性和魂系故里的情感流向。在多处诗人都将爱的愁绪在对比之中写到了极至:
走进咖啡馆/跟着立体音响摇头晃脑/突然间一声断喝/吃点什么/服务员木刻的表情/广告牌上的《麦式咖啡》/三元一杯/谁稀罕/前面有奖储蓄/很热闹/挤过去/恰好看见一个公民/把手存进别人口袋/看见我/连忙取回/谢谢抬举/我说。
——《无聊黄昏》
一位老人/一位上了年纪的父亲/恰在这时来到城市/他来自乡下/寻找失散的亲人/他呼喊/没有一个人答应/他敲门/听不见一点声音/老人怀疑/这个城市/是不是刚刚流行过瘟疫/或许/前面的某一个单元/就住着他的亲人/对着一扇亮着灯光的阳台/老人默默无言/一种针一样的东西/刺得他心里很疼/冬天还未来临/这个城市的某些部分/却已提前结冰。
——《九月的秋天》
门背后的铜炮枪/被汉子背走了/背走了女人的安全感/沉重的夜/把一颗颗星星/压满了篱笆门/坐在门槛上的猎狗/吠了好半天/才将咬缺的月亮逐出山外/牵出一串古老的情歌/将女人的思念唱缺/男人到城里赶街/买十五的月饼/和山里人岁月的纪念/却把残破的月亮/留给女人/男人的狠心/在女人的心坎上/燃起了一盏彻夜不眠的灯/独家村的女人/第一次尝到了又苦又甜的爱情。
——《独家村的女人》
诗人通过对比,从假恶丑笼罩的现实中极力发掘纯洁的人性,反衬出农村亲密无间的淳朴关系和农民淳厚、善良和热情的特性。描绘在他们心中常绿的乡间风俗和景象,常以“怀旧”之情聊补空寂的心灵。王红彬的这些诗中流露的是淡淡的哀怨,但怨而不怒,将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包裹着,正如鲁迅所说:那是故意“寻得冷静和诙谐,来做愤怒的衣裳,裹起来,聊且当作‘看破’”。
二、爱的土地:一个牧羊女默默地坐在石头上
大凉山,这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为彝人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身上流有彝人血液的诗人,先天地秉承了彝族祖先对故乡、故土及本民族的刻骨爱恋和深厚的大山情结,远在他乡的日子,处处遭受着“乡愁”在精神上的炼狱。在“月是故乡明”的情感牵系下,飘零他乡独是客的孤寂更让诗人在本就有着强烈思乡的心境又莫名地多了几份幽怨和愁绪。这份惆怅长期积郁在心中,汇成了诗人对故乡的魂牵梦绕。陆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②明代焦闳也说:“感而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动人心魄”③。怀着对养育了自己的彝山的敬畏和感激,诗人以满怀激情的笔触将这份浓郁的思乡之情诉诸于笔端。他凭藉着对牧羊女、对故乡、对故土及民族的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天然亲情,加上自己又深刻体验到繁华摇落人生后,潜流奔突于自己灵魂深处的对故乡的依恋情感也日益强烈,以饱蘸情感的笔触再现家乡美好的风土人情,以袒露心扉的胸襟运笔走神,娓娓讲述着彝人祖先千百年来流淌的故事,描摹出一幅幅奇异动人的画面,刻画西部大凉山的雄浑与沧桑,濡染着对山民与世无争、纯洁自然生活的渴慕。诗人正是通过自己与本民族休戚相关,相融合一的诗意体察,努力触及“山地民族”、“山地文化”的情感世界。在诗人忘我的倾诉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处在水火中的父老乡亲的深情关切、魂系故里的情感流向,又可明显的感受到其诗作具有山地背景下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诗美旨趣:
玻璃窗被霜冻/轻轻覆了一层白雪/你小心的呵气/使得世界透明/我心中的凄冷/也因你深深的一吻/而冰雪消融/我不是你窗台上奔放的君子兰/却也能在你的房间里占据一角幽香/否则当我走出你的房门/又叫我如何留恋……雪自窗外缓缓飘落/自你的肩头你的眼眸深处/自你两瓣猩红的嘴唇后面/缓缓飘落的大雪呵/覆盖苍穹覆盖门窗/覆盖我苍白的思想。
——《听雪》
你走远了/我还记得你的留言/那像你的小路长的留言/密密麻麻爬满我的思念/今后只有这一条小路/我俩离别时的小路陪伴我/陪伴我时时想起你的离别/小路上你的笑声你的长发/再也不会被风吹散像一朵暮秋的黄花了。
——《逝去的夕阳》
小玉/认识你的时候/玉米棒子红红的缨须/有如你未启的朱唇/我一介清贫/守着这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土地/秋天/玉米一旦成熟/你是否和我同享丰收的喜悦?
——《给小玉》
王红彬的诗之所以能有强大的生命力,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他的诗不单纯的局限在男欢女爱、花前月下的浪漫情感的天地里,而是在此基础上再一次提升了情感的内涵,不仅把对牧羊女的爱跟对故乡故土的爱混同起来,而且有意识的将之放大到对故乡、故土以及本民族的深情眷恋中去,自觉的上升到了民族的大限之爱,在再一次夯实了诗人情爱的基础上,张扬出了对故土、故乡及民族之爱的深沉厚重:
临走时/妈妈剪破一片思念/用目光的针/把它密密地缝在我的心里……我要离开故园/寻一丝金线/寻一颗银针/缝补故乡的破旧/还有母亲的思念。
——《别情》
也曾是这样的夜晚/也曾是这样的月光/朗朗的月光照着高高的青山/我坐在故乡的门槛上/看大江涨潮/听蟋蟀歌唱/任思绪浮沉于波涛/把疲惫漂洗成月色/就这样沉溺于欢乐/就这样依恋着故乡/当我捧起细细的泥沙/在江边在梦中/塑我儿时的伙伴/塑我故乡的模样/思恋的潮水/一阵又一阵……涌来/打湿记忆的彼岸。
——《又见夕阳》
爸爸弯得像石拱桥一般的脊背/曾向你索取干瘪的苞谷/可对你/我是一个暴躁的汉子/用长刀在你的胸脯上/狠狠发泄我的不满/而你默默忍受/这就是你朴实忠厚的性格吗/山呵/依偎在你的面前/我曾感到骄傲/我要爱/但这爱却爱得这般难受。
——《故乡的山》
我家有祖传的火塘/荞麦饼烙黄了饥饿的日子/麂子肉烤香了连年的灾荒/一口煮野菜的吊锅/悬挂着三代人的悲欢/孩子们粗糙的舌头/舔亮了缺口的碗沿。
——《我是彝族人》
在这些情感流淌的字里行间中,每一个细节都蕴藏着故乡父老乡亲的辛酸血泪,淡淡的哀愁中隐喻着诗人对故乡中下层人的莫大关切和深切的同情,渗透着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哀愁。这种浓香的乡愁多年来让诗人沉醉得几近不知归路,徜徉在情感的河流中流连忘返。我们在品读这些诗句时,得到的不仅仅是淡淡的惆怅和心酸,而且还能明显的感受到彝民族在情感和生活的面前所表现的那种坚贞不屈的性格力量,这不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精神的折射和像征吗?“难道我的祖先留给我的只是住岩洞吃野果穿树皮的耻辱/那些山一般崇高的骄傲呢/那些神话中的虹桥呢/我要大声问——为什么我们永远走不出大山/永远——走不出大山。” 诗人以来自生命底部的冲动,表述自己对民族历史的深切追恋和对现实处境的真实揭示。诗人也正是通过自己对个体生命欲求、生存体验的领悟与民族出路问题的触及和深思,使其诗歌的“小感触”中总是暗含着“大情感”,或者说“小感触”是来源于“大问题”的。诗人这种对民族出路的探究,是情爱的大限表现。这些近似于一种喃喃自语的恋歌情调,触及到了饱含先祖血气的民族根本,这些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诗歌其实已折射出了“我为何”“我从何处来”的本体性的哲学理念,既体现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现象的本质性思考,又强调了自我生命与民族血源、与地域文化的统一关系。诗人这种善于将个人情感体验、生命感受与民族情感、民族命运的思索自然连接,不分彼此,深层混融的创作风格,实际上起到了拓展诗歌题材,提升美学旨趣,加深艺术文化层次的作用。在《我从山中来》中诗人这样写道:“当我躺在床上/看到父亲写来的信/爬满了像蚂蚁一样密集的错别字/我却偷偷地哭了/仿佛一千座大山压在我的头上/我抬不起头看见太阳也会害羞/我古老落后的民族呵”。凭借丰富的生活经历,诗人深切体验到他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他所着力表现的彝人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心理现实、情感世界及其这一切随着时代文化的变革和民族文化的转型走向变异、失落和飘逝的精神现状的同时,用爱情诗的表达方式来更贴切、更真挚、更激越的表现出心灵深处的炽热难抑、激动不已的真情。民族落后的现状将诗人对个体生命的体验自觉上升到了寻觅一种融民族情感、生存忧患、精神焦渴、命运抗争、美好爱情于一炉的大爱之境。诗人也正是通过对情人牧羊女、故土、故乡、民族的眷恋之情的抒写,不断发现生命的意义、本质及目的,从而不断凭借艺术的阶梯,一步步向生命的大爱之境和内在底蕴趋近。
三、爱的语汇:小河我是你腹中的一条忠实的游鱼
细读王红彬爱情诗歌,很容易发现一个显著特征:即乡土化语言特色。这不仅与诗人在乡下有过长期的生活经历、熟悉口头传说和民间文学有关,还与他个人的语言天赋密不可分。他的诗歌语言,带有很浓郁的“土气”。诗人正是巧妙地运用这些“土气”的语言,形象而生动的把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爱恋一一地表达出来。如写自己对牧羊女的爱时:“沙滩上两行足迹”,“好像你的两条长辫子”;“玉兰棒子红红的缨须,有如你未启的朱唇”;“遥远路口升起的第一颗晨星,像你衣襟上的银纽扣”;“你胸前的飘带,像掀起一页雪白的信笺,那就是我写给你的情书”。在《有赠》中诗人这样写:“红艳欲滴的果实,多像你半藏半露的娇羞”,“牧羊女”的“笑声甜如米酒”;该诗歌用“小路”、“长围巾”、“浓雾”、“山谷”等这些乡土特有的意象做桥梁,准确而热烈地传达了“我”对故乡之爱的深沉和刻骨铭心。这与城里人用红玫瑰、金戒指来传情送爱相比,似乎更耐人寻味、更地道、原味一些。诗人就是将乡下常见的一些景物巧妙地进行了诗意嫁接和诗意凝合,把对牧羊女内心深处的爱恋用“土香味”特浓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读起来让人感受到了农村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把山民们那质朴纯洁的爱一览无余的呈现了出来。这种对乡土情爱原汁原味的表达更多的体现在诗人对故乡、民族的爱恋中。如《看见小河》中:“一种刻骨的爱恋就这样,就这样浸透我的骨髓我的神经。一如你摇曳的浪花打湿草尖”;《我是彝族人》:“我是彝族人,我的颧骨突起山峦的苍劲,头发就是一座森林,我的眼窝凸成一汪池塘,眉毛就水边的风景,我的皮肤是一片黝黑的土地,生长着生命的食粮……”这些都是用极富乡土韵味的语言把诗人对故乡,民族的深层情爱细腻而准确的予以抒发,体现出了诗人自觉不自觉的以无比深沉、无比凝重的笔触,对生养自己的故乡和民族的深切体察、审视与反思,既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故乡生存现状的关切,又是对民族命运和出路的忧思,以及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的激越慷慨而又沉厚凝重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把自己身上的那份历史责任和现实使命用乡土化的语言予以冷静地表述,读起来亲切中还夹带有乡下空气的清新感,舒适而又恬静,让人清爽,令人沉醉。同时又不乏大山特有的粗犷的土香味,是人类情爱的大限。
王红彬的爱情诗歌在语言的运用上,精简凝练,具有高度的浓缩性。他对爱情的抒写也不像别的现代诗人不惜用长篇大论来渲染海誓山盟、海枯石烂的坚贞和忠心,而是极其精练准确地找出一些极富乡土意味、深具乡土特色的词汇婉转而又生动地表达出来。如他在《秋声》中写到:“怀孕少妇”“五指张开一如稻禾之成熟”,“空气中弥漫金黄”是熟透了稻禾的颜色还是少妇腹中“熟”透了的新生胎儿传出的生命气息?更见诗人语言功底的是在此诗中写到少妇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前的隐秘部位的细微变化:“新刈的谷茬伤口仍在/一如小小的口唇微启/对默默的大野、朦朦的晴空诉说着什么”,把孕妇分娩前的某个部位比喻成“微启的口唇”、“新刈的谷茬的伤口”,这种乡土原味颇浓的比喻将爱的果子独辟蹊径地写成“乡土之孕”,乡土化地表达爱情之思地地道道、原汁原味,堪称神来之笔!诗人正是通过对一系列富有乡土原味的意象的描写,寥寥几笔就栩栩如生地将情爱或情爱直接导致的结果,刻画得极具灵性,准确无误地将自己对情爱的渴盼电影般得映放出来,一语中的地道出了人的灵性。
在语汇上,诗人王红彬不仅具有画家的天赋,更具有音乐家的才思。他的诗多处表现了他对“彩画”和“乐感”的诗学追求。我们品其诗时,呈现在我们脑海或面前的是一幅幅清丽绚美的农村自然风光图。如《高原湖》:“不知何时,一个捣衣的女孩,悄悄闯入高原湖宁静的背景。她的眼波辉映湖水的清涟,她的秀发披散暗边的森林,捣衣女浅浅的吟唱,伴和着捣衣的节奏,仿佛《诗经》中走出采莲女。甜甜的心事莲花般开落,款款的腰肢涉过江河……”一幅绝美的图画很自然地显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仿佛看见了阿娜多姿的捣衣女正身着嫁衣,款款地涉江向我们走来……这种呈现在意念深处的画面比单纯地出现在眼前的美景,效果显然胜过多筹,更耐人寻味些。当然,王红彬的诗歌不可忽视的另外一个特性是具有超强的“乐感”。他以节律感极强的田园牧歌的形式表现自己的乡土情爱观,读罢给人以美的享受,并有一种想随其诗歌的节律翩翩起舞的冲动。这种潜在的效果在诗歌史上是罕见的。如《告别丽江》:“静静的夜里,静静的你,静静的月光照着你。玉龙山上,只有半边月,半边月捧着清冷的月……静静的夜里,静静的你,静静的月光照着你”。字里行间有着音符的跳动,具有很强的节律和乐感。所以,单纯地把王红彬看作是一位优秀的彝族青年诗人是显然不够的。我个人倒更倾向于把他看成是少数民族中一位才情卓绝的“意识性画家”或“击打人灵魂的音乐家”,不知这种看法对否?
总之,诗人王红彬在自己的《情岸》诗集中,通过对牧羊女、故乡、故土以及民族深沉情爱的抒发,在表明自己热爱乡土、留恋乡土的思想意识标向和美学追求的同时,又独辟蹊径的写出了情爱的乡土化特点,并自觉地将爱由肉体之爱升华到意念深处、灵魂内宇、圣洁无比的精神之爱、灵魂之爱。诗人天赋的对爱的执著和坚贞,使其很自然地进入爱的混同境界,而这一境界正是诗人最具优势的意识创造潜能之所在。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注释:
① 余光中 《缪斯的左右手》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
② 陈果清 《中国历代文论选注》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3
③ 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文稿编审:阿索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