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凉山彝文书法六人速写
云南古代碑刻上的彝族碑文书法(清) 丁阿哥 摄
彝族书法作者阿鲁拉火在中国成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表演彝文书法。
曲木伍牛的彝文书法
阿支格哈的彝文书法。
何维明的创新彝文书法:母言贵如金
孙子木柳(孙锦屏)的彝文书法:饮水思源
彝族土司冷光电生前是个彝文书法爱好者。
麦吉木呷的彝文书法:高原杜鹃红
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在彝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彝族的文字书写一直都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毕摩”在应用。除了作为实际的记录和传承思想工具外,彝族文字的书写似乎与美学意义上的“书法”很少沾边,至少,没有形成自己的书法体系。
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彝文书法风生水起,春潮涌动。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在云南、贵州、四川的广大彝区,一大批彝文书法爱好者通过学习和借鉴汉文书法,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觉和审美理念在积极思考和创造着古老彝文字的书写神韵。在凉山,近年来的众多汉文书法展览活动中,不乏有优秀的彝文书法作品涌现其中。一大批默默耕耘彝文书法的爱好者,使彝文书法有了零的突破。在这支创作队伍中何维明、马志强、阿鲁拉伙、阿支格哈、张国杰、沙克古、麦吉木呷等就是他们当中的尝试者。近日,记者走访了他们,看到了他们年轻而激情的创作状态。
马志强:彝文美术字的开拓者
美术字一直以来都以得体大方的“横折弯勾”深得大众的青睐,而美术字的彝文式写法,在过去几千年的彝文发展史上都是一个空白。这个空白在1982年被马志强老师攻克了。这是彝族文字形体美的一个大转折,更为彝族文字在报纸、杂志上更好的排版提供了蓝本。当年他写的《彝文美术字》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开启了彝文美术字的新时代。
1966年参加工作的马志强在小学任教期间,率先进行了彝汉文双语教学试点工作,编写出了全州第一本《彝语文》教材,为全州中小学开设彝文课树立了典范,现兼任凉山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他,先后设计的五种彝文印刷新字体分别获得全国一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在北京中央民族印刷厂设计了四川省规范彝文印刷铜模字,还设计了云南省彝文微机字模白体和黑体两套共一万多个单子。他创作的彝文书法作品曾多次获国家、省、州多项大奖。其中他创作的《彝文美术字》、《彝族妇女歌谣》、《彝族克哲》、《彝族尔比尔吉》等6本个人专著受到各界群众的普遍欢迎。马志强以彝文美术字为起点,为凉山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何维明:彝文字更适合于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和可塑性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会议会员,四川省彝学会会员,西昌航天城书画院研究员,四川省彝文学校高级讲师何维明的彝文书法是目前最受圈内看好的。这位1992年在国家民委主办的首届全国彝文书法大赛中获一等奖,2004年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凉山矿业”彝文书法大奖赛一等奖获得者,从汉文隶书体的创作源泉中寻找灵感的影子,自闯自创了备受评论界推崇的彝文隶书体毛笔书写法。他的字体端庄灵秀,饱满风趣,一笔一画尽显分流韵味,一撇一捺充盈江湖豪气。他的彝文书法,字里行间流淌着古彝人彪悍和抒情的唯美主义,行云流水间,唱尽人生风华正茂。
“书法艺术是一门高雅艺术,人们学习书法可以怡情养性,锻炼身体,可以修身立业有所作为,还可以表达自我创造风格,传达精神,感染观众。”2008年末的一天,在自己的寓所,何维明对记者说,近年来,用毛笔进行的彝文书法已经进入了大奖赛的舞台,并已经在1990年的亚运会时出现在亚运村,受到众多国际友人的关注和肯定。
作为中华书法大家庭中年轻的一员,彝文书法的创作才刚刚开始。“自彝文通过国家重新统一规范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国家民委曾多次积极组织过全国性的彝文书发展览,效果很受观众欢迎,在汉文书法艺术的影响和启迪下同时出现了各具特色的行、隶、篆、草等新的尝试。”何维明老师对彝文书法的总评和展望是——彝文书法艺术的前景更为广阔,彝文字更适合于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和可塑性。从目前的创作状态来看,从长、短、轻、重、点、勾,利用疏密、开合、宽松、聚散等章法里充分显示出来的作者们毫无约束,大胆创新,随心所欲的创作风格,为彝文书法这一初生的艺术形式开启了一条崭新的路子。
何维明说:“希望更多的书法爱好者积极参与到彝文书法这一新生的艺术创作行列中来,各显其技,各领风骚,使这一艺术之花开得更加艳丽多彩。”
阿鲁拉伙:中国彝文书法理论研究者
阿鲁拉伙,彝族,汉名卢拉伙,这位生于1965年,在盐源县泸沽湖边长大的彝人,1988年开始自学彝文,研习彝文书法艺术,研究彝文书法理论。1992年首次参家国家民委组织、在四川凉山举办的“全国四省区彝文书法展览”就喜获二等奖,作品曾收藏于北京民族文化宫,被老一辈彝学专家们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彝文书法新秀。
1997年开始在《凉山民族研究》、《凉山彝学》、《诺苏》、《云南彝学》、《南诏的辉皇》等刊物上发表专题论文和作品。1998年以后,以毕摩经书真迹、水西大渡河建石桥碑记、携字崖《风氏碑》新修千岁衢碑记、彝族教育经典作范本,进行研习、探索、总结和归纳彝文书法理论研究。
2006年将多年来的研究理论汇总成研究专册自费装成书,流传于民间,受到很多专家和学者的好评。同时,以“楷书、行书、隶书和自创体”为代表进行规范彝文书法艺术创作带动了一大批新的彝族文化传承人。
2007年5月,代表凉山参加中国成都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专题展演彝文传统书写和创作,很多作品被国内外爱好者收藏。2007年8月,凉山“国际火把节”期间,在州图书馆成功举办了个人彝文书法艺术展览,同时被书法界认可。2007年11月,所研究的成果和作品被凉山州语委推荐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解放以来首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成就展”。2007年12月,被盐源县选为“拔尖人才”。2008年5月,其研究成果和“彝文书法”一起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8月在“凉山日报建报五十周年”和云南迎奥运书法展中获奖。越走越精彩的阿鲁拉伙逐步被专家和学者们所关注,被彝学界称为“彝文书法家”,“中国彝文书法理论研究者”,“彝文书法开拓者”等。他所开创的“彝文书法理论研究”填补了彝族历史上缺少“书写理论”的空白。
阿鲁拉伙用业余时间开拓出彝文书法艺术,研究出彝文书法新理论,现著有《泸沽湖往事,彝文书法研究》等书和规范彝文《楷,行,隶,自创体》字帖一套。
张国杰:彝文草书具有自己风格
盐源自古出俊杰。生于1968的张国杰热爱书法,特别酷爱彝文书法艺术,擅长彝文行草的探索。作品多次在《凉山日报》上刊用,1991年在四川省硬笔书法大赛中彝文书法作品获一等奖,1994年,硬笔书法作品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获精品奖,彝文书法作品入选《大渡河硬笔书法精品集》,书法作品入选《中国硬笔书法艺术家作品选》、《九三中国硬笔书法家作品大汇展作品精选》、《当代书画名家作集》。为四川省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武夷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四川分会会员、中国现代青年书画家协会理事。
“不少书法爱好者对彝文书法作了初步尝试、大胆尝试,将汉字载体扩大到了彝族文字的领域,是对彝族文字的尊重和对彝族文字的再次创造。”
“彝族文字虽然不如汉字形体丰富,但仍然具有简洁的形象特征,从艺术效果看,有它独特性和观赏性;彝文书法艺术走向成熟还有一段很漫长的路程,彝文书法的创作空间很广阔,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书法艺术爱好者来精心耕耘,希望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加入到彝文书法创作中来,把彝文书法艺术推上更高的艺术领域。”
这就是张国杰,从理论到实践都身体力行,践行践诺,才气横溢。
“张国杰的彝文行书创造了‘蓓蕾初绽’的书法艺术形象。他创造的书法艺术形象,无疑是他从大千世界中深深感受到春天的无限美好,情动于心,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取的万树蓓蕾孕育成书法意象,通过情感丰富的线条组合创造出来的。”
现代国际硬笔书法家同盟会理事、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四川分会理事、《小凉山报》总编辑吴代源曾经这样评价张国杰的作品。
沙克古:将彝文行书体写出新高度
沙克古生于上世纪70年代,1992年7月毕业于康定师专美术系。丰满的大凉山风情和文化背景给了他无尽的艺术资源。目前在四川省彝文学校任教的克古已经是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中专委员会美术分会理事。长期研习彝文书法,擅长行草彝文书法和彝文美术字,并从事美术、书法教学,培养了大批美术书法教育工作者,曾获得过中国书画家协会主办的书画作品三等奖,很多作品被国内外友人收藏。
“我觉得研习彝文书法对研究彝族文化,彝族历史有很大的意义,也是传播彝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彝文书法,挖掘彝族文化,发展彝族文化,使彝族文化走向全世界,让全界了解彝族”,作为正在彝文书法道路上汲取艺术养份的克古是凉山彝文书法圈子小有名气的“彝文行书体首家”,他的彝文行书体大气磅礴,“行”里暗含“草”味,“草”里影显“行”的风度,“行草”两体相得益彰,深受各家书法爱好者喜爱和推崇。
麦吉木呷:彝文象形书法的尝试者
木呷的口头禅是“因为目前没有人和我一起创作象形文字的书法体,所以我很孤独。”言外之意是现在的彝文书法界没有人和他抢“饭碗”,所以他的“惟一”显得很单薄很孤寂,他希望更多的彝文书法爱好者加入自己的行列。麦吉木呷是四川喜德人,毕业于西昌学院。现在在凉山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从中学时候起,就从事古彝文、象形彝文、规范彝文书法研习与探索,一直酷爱彝族民间彝文书法;近两年来国内书画艺术学者专家们收藏了他不少用古彝文、象形彝文及规范彝文写的楷、行、隶、草等字体近百幅,外国友人也收藏了他用象形文书写的作品;凉山图书馆、喜德县博物馆分别收藏了10余幅,第一个中国少数民族书法收藏家李巨炎收藏了他用楷、隶、行、草四种字体书写的“龙”和“鹤”八幅,30幅被美国朋友带到美国去举办书展。学生时代在母校举办过象形彝文书法展,在2008年凉山州彝汉双语书法比赛中获最佳优秀奖。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木呷说着,在记者面前铺开了他新近创作的一幅“鹰”字象形书法,那欲展翅高飞的鹰的气魄和神韵在他的纵横变化中显得神秘而生动起来。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