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文化传承人

彝文的“枝叶”——呷觉呷呷“拼音彝文”探索之路侧记

作者:马海布吉 发布时间:2025-03-08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28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2022年11月,呷呷老师来成都学习。在机缘巧合下,我有幸在双流见到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彝族老人。在闲聊中呷呷老师不经意间提到他自己创造了一套拼音文字,这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然而,由于时间原因,我们未能深入探讨这一话题,只是匆匆交换了联系方式,并约定等日后有空,一定前往他的老家,亲自学习和了解他的拼音文字。
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3年2月寒假。我与几位朋友一起从西昌出发,前往盐源县卫城镇,拜访呷呷老师。他的家人隆重接待了我们此次到访,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盐源人民的热情好客。午饭后,呷呷老师开始向我们详细介绍他的拼音文字以及几十年来文字创造的艰辛历程。他的讲述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他对彝族语言文化的热爱与坚持。那一刻,我仿佛看到彝文又在呷呷老师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wimage005.jpg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诞生与成长之路

呷呷老师,全名巴莫•呷觉呷呷,1940年出生于盐源县束河镇小槽村。1953年,他从盐井民族小学毕业。1956年,怀揣着对彝文的热爱与憧憬,考入了西南民族学院,主修彝文,开始了他深入探索彝族文化的征程。仅一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盐井民族小学任教,将所学知识回馈给家乡的孩子们。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8年,呷呷老师被调到盐源县文教科扫盲办公室,投身于扫盲工作,用知识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1959年,他转战香房乡,继续为扫盲事业贡献力量。因工作表现突出,1960年,他再次被委以重任,调到香房乡小学任教,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知识灯塔。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后的几年里,呷呷老师的教育生涯几经波折。1961年,他调到右所小学任教;1962年,又调回县教师培训班工作;然而,1963年,他却遭遇了下岗的挫折。但下岗并没有击垮呷呷老师,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对彝文的热爱和对彝文传播与普及的责任。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下岗后呷呷老师回到农村靠务农为生,他利用农闲时间,深入民间,调查老彝文和新彝文的使用情况。他发现,无论是老彝文,还是新兴的“拼音新彝文”,在民间的使用人数都寥寥无几。这一发现让他深感忧虑,认为这样的局面对彝文的发展普及极为不利。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下岗前的学习工作中,他发现拼音文字易学、易记等特点容易被人民接受。因此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他要创造一套属于彝族人民自己的全新的拼音文字!他认为,当时在彝区推广使用的《凉山彝族拼音文字》虽然易学易记,但它属于外来文字,不是彝族人自己创制的文字。他打算将古彝文简化成拼音文字,让更多的人能够轻松学习、记忆,从而让彝文在民间广泛推广和普及,实现彝区文字使用的统一。如此,呷呷老师便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拼音彝文”创制之路。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自创”拼音彝文”:一场文字的统一之梦

呷呷老师创制“拼音彝文”的目标不仅是实现全国彝区文字统一,更是让彝语支所有语言文字的统一。经过多年的酝酿与构思,终于在1980年完成了“拼音彝文”的初稿。此后,他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实践、研究与修改,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臻于完美。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wimage001.jpg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呷呷老师介绍:“这套拼音彝文是从彝区各省的7673个古彝文中精心挑选出同源的—、꒤、꒨等9个笔画作为造字部件。创造出一套简便、美观、易学、易记、易用、易普的拼音彝文。在这套拼音彝文中,韵母有10个,声母有43个,用W表示替音符号,用•表示声调符号,声调符号标在音节中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调值。拼音彝文是原来老彝文‘进化、简化’后的结果,它摒弃了老彝文的繁琐,保留了老彝文的精髓。它易学、易记、易普等特征,让更多的人能够轻松地掌握和使用,为彝文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wimage003.jpg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传授薪火与实践之路

完成“拼音彝文”的创制后,呷呷老师毅然踏上了自费开班教学的征程。1985年,他在家中招收了第一位学员,即他自己的外甥,开启了“拼音彝文”的实验教学。1988年,招收了第二批学员,均为同村的5名小学生。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2年,呷呷老师自筹经费,在卫城镇哲莫依嘎修建了第一间专门讲授“拼音彝文”的教室。这里成为第3-6批学员的摇篮,学员包括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他还为学员设立了奖励机制,学员每掌握一个音节即可获得一元奖励,直至熟练掌握1165个音节。这所教室使用了11年,后因护林防火等原因于2023年拆除。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3年,呷呷老师招收了第七批学员,共5名同村的中老年农民。2024年初,第八批学员如约而至,共12名来自凉山州各地的中小学生和社会人士。授课地点设在西昌月城广场,呷呷老师依然坚持免费授课,用心传授他的“拼音彝文”。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考察之旅与推广之路

在推广“拼音彝文”的过程中,呷呷老师始终充满热情。即便在繁忙的劳作之余,他仍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实地考察彝文使用现状,并不遗余力地推广拼音文字。2010年10月,呷呷老师出席成都“纪念规范彝文实施30周年”大会,并在会上做会议报告。2011年2月,呷呷老师前往楚雄州考察调研,与当地语言文字工作者交流,探讨推行拼音彝文的可行性。2012年8月,他又前往昆明、贵州六盘水和广西隆林等地,广泛征求专家意见,不断完善”拼音彝文”。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wimage007.jpg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未来计划与希望

目前,呷呷老师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第九批学员的招收工作。同时他也寄望于已毕业的学员能在各自的领域内积极使用和推广“拼音彝文”,成为传播拼音文字的火种,点燃更多人学习和传播的热情。他深知,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让他的“拼音彝文”的火焰燎原四方。在日常生活中,他积极学习和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来扩大“拼音彝文”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他相信,通过社交媒体,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拼音彝文”,从而激发更多人对拼音彝文的兴趣和热爱。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他计划在近期组建一支团队,前往东南亚各国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推广工作。他怀揣着一个宏大的愿景:在有生之年走遍彝区,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和修改“拼音彝文”,并最终实现广大彝区或彝语支语言文字的使用统一。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wimage009.jpg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结语

呷呷老师常言,语言文字之生命力源于民间之土,长于民众之心。他以杖朝之年,不辞辛劳,于火塘畔、山坡上、公路旁、广场上,传播传授“拼音文字”。他克服万难,只为彝文普及,让彝语之声更响。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无论“拼音彝文”未来能否广泛普及,呷呷老师的事迹无疑引发我们深刻的反思。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巨大挑战,彝族语言文字这一璀璨的文化瑰宝,也面临着使用范围日益缩小的困境。然而,在这历史的转折点上,我们更应深入思考,如何顺应时代的洪流,充分发掘并发挥彝文的独特魅力与积极作用。彝文不仅是彝族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深厚的民族记忆与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因此,我们应当致力于让彝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业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通过彝文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共同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时,彝文也应成为推动我国民族地区经济、教育、文化发展事业的重要力量。在经济领域,彝文可以作为民族特色产业的文化标识,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在教育领域,彝文的普及与教学有助于提升民族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文化领域,彝文更是传承与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贡献独特的力量。总之,彝文的繁荣与发展不仅将惠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业的深化,也将为全人类文明建设事业增添一抹独特的色彩。Tf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作者:马海布吉,女,彝族,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语言。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