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县第一任县长——余海清
小凉山包括整个宁蒗彝族自治县,以及邻县永胜、华坪彝族聚居的山区。历史上,此地彝族多从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迁徙而来,因而人们习惯上称这些彝族居住区域为“凉山”,但为了区别于四川大凉山,所以又称“云南小凉山”。
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彝族社会内部呈现出发展极不平衡的特点,川滇大小凉山还处在奴隶社会阶段。社会内部等级森严,黑彝是贵族统治者,白彝是黑彝的隶属民。有家支的黑白彝与没有家支的奴隶等级相对应,奴隶又分为“安家娃子”和“锅庄娃子”(单身的家庭奴隶)两种。每个家支都有“家支头人”,管理家族事务,协调处理家支内外发生的各种民事纠纷、刑事案件和家支冲突。
图片来源:《丽江彝族传统文化选编》
小凉山彝族余海清,彝名补约万尼,1903年出生在永胜县羊坪乡旺山村的一个奴隶主家庭,曾在宁蒗县战河乡清水河居住过,后定居于永胜县羊坪乡麦架坪,属黑彝补约氏族中的大余(辈分)家支。他自幼喜欢骑马、玩枪、打猎,练就了勇敢强悍的性格;十多岁时在永胜彝务小学读过半年书,并随家支头人参与社交活动,练就了能言善辩的口才,成为当地善于辞令的尊者“德古”。
余海清二十多岁时,以他父亲为首的补约大余家支与马万和父亲为首的马家家支,因边界土地、财物等原因造成了纠纷,并发生了多次械斗。1931年,余家家支向马家家支发动全面进攻,由于余家人多、枪多,最终马家被余家打败,马家人员伤亡惨重,房屋也被烧毁,只好率领百姓逃往四川盐边、盐源等地安身。
1948年胡丹与余海清(左)合影
新中国成立前的小凉山,五大黑彝家支各占地盘,各有其势力范围,政治经济互不统属。家支间由于土地、财物等纠纷,不断发生冤家械斗。随着冤家械斗的不断发生和调解,也产生了各家支中公认的领袖人物即“德古”。
彝族谚语说:“彝区解决纠纷靠德古,汉区解决纠纷靠官府。”各家支不断请余海清出面参与调解纠纷,他自然成了小凉山很有威望的“德古”。
余、马两个家支的矛盾纠纷,也于1954年余海清任凉山彝族事务办事处副主任时,亲自率领一班人到四川盐边县得以调解。余海清在调解中说:“余马两家的矛盾纠纷是奴隶制度造成的,现今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能把矛盾继续下去了,只有各民族和睦相处,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羊坪水库
余海清不仅在小凉山彝族中很有威望,而且受到国民党云南省政府官员的关注。1936年,国民党华永独立营驻扎永胜,营长安纯三(昭通彝族)为了缓和彝汉矛盾,组织力量共同抗日救亡,曾对余海清进行帮助教育。
继而,安纯三于1940年春带领余海清等人到昆明拜见国民党云南省主席龙云,以及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卢汉和一八二师师长安恩溥,并参观了昆明机场、陆军军校和军事表演。
余海清感叹说:“我以为凉山天最高,地最大,枪最多,彝人枪法最好,来到昆明才知道,我是坐在山沟里看天。”余海清离开昆明时,龙云还送给他不少枪支和子弹,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民族感情。
余海清回到小凉山后,除积极做好本民族工作外,还将大儿子余正龙送到昆明,在滇军十九师龙纯武警卫连当兵。随后,龙云委任余海清为永胜县保安大队长。
任职期间,他积极开展彝汉和睦相处的宣传教育,同时公正调解查处了彝汉间的许多纠纷,使比较激烈的社会治安矛盾有了缓和。
1942年,国民政府又委任他为永胜县彝务局副局长,继任彝务办事处主任、彝务大队长等职。他热情工作,处事公正,具有广泛的外交关系,被人们称为“小凉山彝族外交官”。
羊坪他尔波忍山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安定,而蒋介石则要发动内战,建立独裁统治。1946年11月,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各省:“凡有可能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者,应立即建立公开的游击根据地。”昆明发生“李闻惨案”后,中共云南省工委再次组织和转移一批骨干力量到全省农村,深入到各族群众中建立武装据点,开展广泛的民族统战工作。
中共云南省工委和滇西工委分析认为,小凉山地处永胜、华坪、宁蒗三县结合部,当时永胜地下党要开展武装斗争,余海清是敌我双方必争的力量。1948年2月开始,云南地下党组织先后派孙志岐、周怀慈、胡丹等人,利用龙云与余海清的关系,两次到小凉山开展统战工作。
余海清与云南省主席龙云交往较深,曾作为其座上客在昆明住过一段时间。而胡丹的父亲是滇军将领,又与龙云有同僚之谊。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以武力解决龙云,逼至南京软禁,余海清对此表示反对。
1948年9月,中共滇西地委又派胡丹、王宁以龙云的名义,带着厚礼来到永胜羊坪余海清家。胡丹以“家庭教师”“张医官”身份,教余海清的两个儿子读书识字,同时向他讲解时事政治和革命道理,余海清逐步倾向进步势力,胡丹也逐渐赢得了他的信任。
1948年11月,国民党永胜县长刘子勋探知小凉山有地下党活动,多次函令余海清交出中共地下党员。余海清回复说:“我家从来没有什么共党分子,只有一个从大凉山买来的汉族娃子,他既识几个字,又懂草药,会简单地看病,你们不要坐在永北城里,胡乱猜测,疑神疑鬼。”
羊坪坝子
1948年12月,国民党永胜县府突然采取秘密军事行动,指使保安团头目闫元鼎,带着四中队的一连人马,上山清查所谓“共党分子”。余海清迅速将胡丹、王宁装扮成彝族,叫人领到村后森林中隐蔽起来。
闫元鼎来到余家门前叫嚣:“余海清,快把共党分子交出来,不然连你一起抓走!”余海清泰然自若地说:“我家哪里来的共产党,什么共党分子我不知道。我已给刘子勋县长说了,我家只有一个从四川大凉山买来的娃子,但是今天他去山上放羊了,天黑以后才回来呢。”
闫元鼎带人硬闯进门,下令进屋严加搜查。余海清怒目而视,高声斥责道:“你们敢进屋搜查,我马上召集上千人来,你们休想走出羊坪坝子!”保安团见势不妙,这才停止了搜查,撤回永胜县城。在余海清的掩护下,胡丹、王宁得以脱险。
随后,王宁因有中共永胜县工委书记工作,就回剑川向上级工委汇报小凉山和永胜县的情况,仅留下胡丹在羊坪坚持统战工作。
胡丹来时虽然只是一个18岁的联大学生,但由于他的聪明才智,又经过到小凉山的艰苦磨炼,既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又有了独立工作的能力。
按照中共滇西工委的指示,胡丹通过余海清联络上层,团结争取了跑马坪的余国栋、木尔坪的胡巴觉、杨柳河的米如意等人,打开了统战工作的局面。同时,胡丹注重培养百姓中的积极分子,如在凉山解放战斗中作出贡献的刘云龙、刘云仙、林常在等人,就是这时培养起来的骨干。
羊坪风光
然而,由于余海清长子余正龙等人,担心胡丹长期在小凉山会招来后患,加之永胜敌特分子诱骗煽动,与之签订了“只要杀掉胡丹奖给步枪100支”的协议。
于是,余正龙召集了四五个亲信,乘其父亲到梭罗庄房办事之际,就把胡丹关押在羊坪公馆的楼上,暗中商量要杀掉胡丹。
余正龙派人到下羊坪谢家买猪来杀,假如看了猪苦胆是胀的,就可马上杀了胡丹,然而由于苦胆不胀,只好停了两天。到第三天,他们又去买来一头猪杀,看了苦胆还是不胀。“管他胀不胀,胡丹非杀不可”。
他们正在议论纷纷,余海清突然回到家里,胡丹跑下楼来迎接。这时,余海清之弟余万尔说:“我们要杀胡丹!”余海清大发雷霆,拔出手枪递给万尔,说“你们要杀胡丹,不如先杀我好了”。余海清还说:“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木桶要靠箍,做人要有礼!”
在余海清的严厉斥责下,这次危机才得以了结。从此,余海清外出办事,都叫胡丹跟从,彼此更加信赖。
图片来源:《永胜人文风情》
1949年2月,国民党永胜县长兼民众自卫总队长刘子勋,与民众自卫总队副总队长罗瑛矛盾激化,罗瑛调集各乡壮丁围攻永胜县城,刘子勋三次派人以鸡毛夹火炭信件向余海清求援,罗瑛也两次派人上山联络余海清发兵助战。
当余海清犹豫不决时,胡丹劝告他说:“刘子勋、罗瑛都是国民党蒋介石的代表,不要理睬他们为好。”同年3月,国民党丽江专员史华来永胜调解罗、刘冲突,加委余海清为彝务大队长,派人上山请他到县城参与调解,均被余海清婉言拒绝了。
同年7月,胡丹接到中共滇西工委的决定,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即后来的边纵七支队35团)将挺进永胜,须组织小凉山彝族武装配合作战,同时组建人民自卫军永华边区彝务指挥部,统一领导彝族武装保境安民。胡丹向余海清传达了滇西工委决定,余海清毫不犹豫地表示拥护。
小凉山彝族武装
1949年9月,滇西北人民自卫军永华边区彝务指挥部成立,中共滇西工委任命余海清为总指挥、余国栋为副总指挥、胡丹为政治委员,第一次建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彝族人民武装。
支队长兼政委杨尚志,率领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抵达永胜县城,在东营盘(今永胜一中)召开了民族团结大会。
杨尚志尊重彝族风俗习惯,与余海清“钻牛皮”结盟,誓言团结合作不变心。余海清激动地说:“只有共产党才把我们当人看待,以诚相待我们。我也第一次看到这样谦和的长官,看到这样活泼的军队。”
指挥部下设6个大队,共计1000余人,分别任命余正龙、余正国、余子龙、余子良、胡巴觉、阿鲁克哈为大队长。随后余中南所率250人的彝族武装,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直属大队,余中南被委任为直属大队长。
来源:《永胜文史资料选辑》
彝务指挥部成立以后,胡丹逐步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同余海清建立起党的统战关系。
1949年10月,国民党反动武装“民主联军”从华坪回到永胜,谋划围攻驻扎县城的人民自卫军。
中共永胜县委调集余海清、余国栋、余中南等彝族武装500余人,驻扎在县城北门外灵源大河北岸,配合杨尚志副司令员率领的边纵七支队,在城区、西区、南区英勇作战,剿灭了盘踞永胜的国民党反动武装。
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彝族武装补点六斤、沙玛、杨长富、金古鲁坡、余海相、吉火史哈、吉合姆纽、鲁尔阿坡等人壮烈牺牲。
来源:《永胜文史资料选辑》
永胜县于1950年1月16日解放,随之成立“凉山彝族事务办事处”,治所在今永胜县羊坪彝族乡,胡丹任主任,余海清等任副主任。
1951年6月,凉山彝务办事处直属丽江专员公署,同时成立以胡丹任书记的中共凉山工作委员会,彝务指挥部随即撤销。凉山彝务办事处成立后,积极宣传党的政策,着手调解民族纠纷,加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秩序,培养民族干部,逐步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的基础工作。
1954年9月15日,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余海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赴北京参加了会议,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朱德亲切接见。
1956年4月宁蒗发生武装叛乱,我党采取“政治瓦解为主”方针,至1958年底平叛基本结束。期间,通过充分协商和积极筹备并报国务院批准,凉山彝族事务办事处与宁蒗县联合政府合并,于1956年9月20日成立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委员会,余海清被选举为第一任县长。
1958年7月,宁蒗彝族自治县召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余海清再次当选为县长。余海清认真履行县长职责,坚决拥护民主改革,带头废除奴隶制度,想方设法制止叛乱,为小凉山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1年10月,余海清在昆明病故,享年58岁。
胡丹在遗著中评价说:“在与大民族主义者纵横捭阖,软硬兼施的斗争和周旋中,彝族内部也产生了一些有威望的思想开通明智的上层人物,余海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宁蒗彝族自治县志》中亦称赞:余海清作为一个黑彝统治者的首领,在共产党员胡丹等人的帮助下,成长为一名尽心尽力为党工作的革命干部,地下党组织依靠他在小凉山彝族地区的崇高威望,以他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他与地下党组织亲密合作,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工作。
作者简介:何守伦,永胜县期纳镇果园村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论文、散文《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同源共祖》《云南永胜他留人与毛泽东祖先探源》等,出版著作《永胜方言志》《华坪方言志》《丽江导游辞》《丽江旅游风情》《丽江旅游文化》《解秘他留文化》《云南旅游风情》《读懂云南》等,出版高等学校教材《旅游文化教程》《导游实训教程》《旅行社经营管理实务》等。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