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专题片《筑梦宁蒗》分集解说——第二集:奋进的宁蒗

作者:饶兴才 吉春 发布时间:2016-11-14 00:30:2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解说】 时间会流逝,人世有代谢。时光推回解放前,宁蒗多数地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刀耕火种是这里主要的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在那苦难的岁月里,这片曾经冰封千年的土地,给宁蒗各族人民带来过太多的泪与恨,也构成了宁蒗历史最为沉重的一页。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48年2月,中共地下党组织派王宁、胡丹等到南部羊坪,开展对民族上层进步人士的统战工作,建立了彝族武装力量。1949年7月,中共丽江中心县委先后派民青成员赵静修、杨际春、董少舒和起义人员易少白等到北部永宁,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至1950年1月,宁蒗全境和平解放。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后,宁蒗工委和凉山工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慎重稳进”,“团结、生产、进步”的方针政策,团结上层,疏通和改善民族关系,组织领导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各项事业蓬勃发展。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6年4月,正当全县人民轰轰烈烈投入各项建设事业之时,极少数民族上层头人为维护其奴隶制和封建领主制,挟持威胁部分群众发动了反革命武装叛乱。在长达6年的平叛战斗中,有500余名解放军、民兵及各族干部群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6年9月20日,宁蒗彝族自治县成立;1958年2月,完成和平协商民主改革,推翻了奴隶制和封建领主制,宁蒗各族人民昂首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历经了“隔夜不同天,一步跨千年”的嬗变。从此,一方热土的梦想开始向山外飞翔!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特列,成为宁蒗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喜事,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的重大意义!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 如果说宁蒗的历史是一部厚重的史书,那么过去60年是书页里波澜壮阔、最为华彩的篇章;如果说宁蒗的历史是一曲悠扬的歌曲,那么过去的这60年就是乐谱上高潮迭起、最为激昂的音符。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0年的足音与吟唱,值得我们颔首聆听;60载的艰辛与努力,值得我们回眸凝望。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宁蒗各族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宁蒗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2015年与1955年相比,全县生产总值从633万元增加到30.8亿元,增长485.5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59万元增加到1.8亿元,增长30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19万元增加到9.1亿元,增长763.7倍;粮食总产量从1.85万吨增加到8.17万吨,增长3.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8元增加到5498元,增长143.6倍。这组发展数据,彰显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宁蒗的成功实践。60年来,宁蒗先后获得“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普兴县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情景】 打出“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普兴县示范县”等奖牌。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 60年的发展,宁蒗的农业基础不断完善,工业发展从无到有,社会事业蓬勃兴起,宁蒗告别了昔日的蛮荒,逐步成为一个具有一定产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民族自治县。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 农业是宁蒗的基础产业,更是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60年来,宁蒗农业从过去的“七沟八梁一面坡,十年九灾望天收”到“水到渠成,阡陌纵横”,建成了巴东湾水库、三岔河水库、木底箐水库、二屋基水库等水利骨干工程和49万亩高稳产农田,实现了农业旱涝保收;从过去的刀耕火种、游耕游牧到今天的地膜覆盖、电脑农业等农业技木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农业丰产丰收;从过去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3万亩青梅、3万亩花椒、5万亩苹果、8万亩牧草基地的“三三五八”产业结构调整工程,到如今高原特色农业、中药材等新兴产业迅速兴起,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形成,……。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 如今,全县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4家、专业合作社756个。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农业产业步入规模化、商品化轨道,让新营盘苹果、小凉山荞麦、高原红米、西川花椒……这些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原生态绿色食品,走出深山,走向全国……。2015年,全县农业产值达12.8亿元,比1955年的1180万元增长108.5倍。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 如果说,现代农业改变的是农民的生产方式,那么,工业则是县域经济实力的有力支撑。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0年来,宁蒗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蜕变,逐步走向辉煌。“十二五”以来,宁蒗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坚持走矿电结合之路,引进格桑铁合金厂等冶炼企业;整合矿产资源开发,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女儿珍、泸沽湖酒业等农特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支持阿海电站建设,引资建设木底箐水电站、牦牛坪风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3户……。这一切,代表着宁蒗新型工业化格局的初步形成。201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5.9亿元,比1955年的10万元增长1.59万倍。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打破传统发展观念,在民族地方工业上寻找出路,把工业提升到与农业并驾齐驱的地位,这无疑为宁蒗经济腾飞插上了另一只翅膀,……。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  60年来,一代代宁蒗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描绘着“山川林木葱郁,大地遍染绿色,天空湛蓝清新,河湖鱼翔浅底,高原牧歌欢唱……”的美好蓝图。如今的宁蒗,森林覆盖率达68.7%,满目青山叠翠,绿树相随,城在绿中,村隐林中的景致。绿色,已成为小凉山大地的主色调。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幅水墨丹青,绘不尽宁蒗秀美山川,也正是对美好家园、幸福生活的向往,这幅美丽画卷正在宁蒗人手中徐徐展开,一路壮歌前行。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 60年来,宁蒗的教育创造了许许多多值得载入史册的辉煌业绩。解放前,宁蒗先后开设过义学、私塾、国民小学、省立边地小学、省立彝务小学等,但学生多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富家子弟,绝大多数地方数十里范围内无人识文断字。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放后,1951年3月,在县城郊区设立省立宁蒗第一小学;同年8月,在羊坪设立省立凉山第一小学。1957年8月,成立第一所初级中学;1972年,宁蒗中学改办为完全中学,更名为宁蒗县第一中学。1981年,建立第二所完全中学——云南省宁蒗民族中学,2004年加挂“宁蒗宁海民族中学”牌子。如今,全县有普通高中1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 112所,职业高中1所,幼儿园67所,形成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宁蒗是一个财政穷县,但在许多人眼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富县。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改革开放初期,县委、县政府结合宁蒗的实际,提出“治穷先治愚,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发展路子,重视教育发展,推动教育繁荣,取得了显著成果;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又以“木材换人才”的奇异思路,促成了宁蒗与江苏海安的教育合作,在一代又一代宁蒗教育人的不懈努力下,宁海教育合作在宁蒗大地生根、开花、结果。1990年6月,全省民族贫困山区经济教育发展现场会在宁蒗召开,“宁蒗经验”在全省学习推广。2004年3月,两地省、市、县在宁蒗举行“宁海模式”研讨会,总结教育合作经验,谋求进一步发展,闻名全国的“宁海模式”应运而生,开创了中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成为贫困地区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宝贵经验。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  60年来,宁蒗从文盲充斥、民智愚昧到完成“普六”任务,实现“两基”目标,高考屡创佳绩,一批宁蒗学子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录取,全县每万人大学生数达66.2人,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1.87万人,国民受教育年限达8.5年,实现了民族教育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突破,……这一切,使教育成为宁蒗响当当的名片。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教育兴则百业兴。作为一个财政穷县,在教育的投入上却毫不吝啬。2015年,全县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高达46643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20.82%。如今,一个个风格迥异的校园,一件件先进完善的教学设施,彰显着宁蒗教育追求卓越,崇尚先进,创办一流的理念,也充分见证了历届县委、县政府用实际行动实践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砸锅卖铁也要办教育”的思想。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陪读现象在宁蒗已经很普遍,在宁蒗城乡的每一所学校旁都有这样的家庭。这些现象反映了宁蒗各族群众对教育认识的提高和对子女教育的重视。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 如果说,经济发展改变的是一个地方的面貌,那么文化繁荣则是可以化育一方民族的风骨。宁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立广播收音站到如今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彝族火把节、摩梭转山节等民族节日活动的蓬勃开展,都记录着宁蒗文化事业发展的足迹。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宁蒗,是一个美丽富饶、历史悠久、神奇而古老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1 2个民族和睦相处,创造了源远流长、古老朴实、丰富多彩,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文化艺术,取得成果斐然——在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活动中,其中六届有宁蒗文人获奖,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在这片神奇土地上刮起的“小凉山诗歌现象”旋风,被写进云南当代文学简史;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阿姆妮惹》、《花楼恋歌》等优秀民族传统歌舞节目,在省级民族民间歌舞展演中荣获大奖。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可在宁蒗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神奇梦幻般的土地上,却时时有新意,处处有惊喜。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 60年前,宁蒗卫生条件落后,瘟疫肆虐、巫术盛行。自治县成立后,从内地派遣医务人员,组建医药卫生机构,宁蒗卫生事业开始起步。此后,县人民医院、县防疫站、县保健站、乡卫生所、村卫生室相继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目前,全县有县、乡医疗卫生机构21个,村卫生室91个,民营医院2个。全县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模不断扩大,为全县各族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0年来,宁蒗医疗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不断发展壮大,在宁蒗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动听的生命乐章。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 民国后期,宁蒗设治局衙署所在地蒗渠大村街(今大兴镇)方圆不过半里,住房三十多所,多是破烂不堪的土墙茅屋和土木结构瓦房,人口不过百人,城乡面貌十分落后。自治县成立后,直到1965年县城才出现第一幢砖木结构建筑。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 60年来,宁蒗坚持科学规划,不断加大投入,中心城区控制性规划拓展到7.33平方千米,核心区规划面积扩大到21平方千米,城镇化率达19.8%,县城貌焕然一新。特别2015年以来,攻克了公安路、粮贸街、干河子等制约城市建设、影响城市形象的瓶颈路段,县城“三纵七横一廊”构架初步成型。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宁蒗县城从过去“一条土路两盏灯,一把瓜子逛全城”的荒凉小镇,逐步成为一座生态宜居、功能完备、民风浓郁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城。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 自古以来,宁蒗是祖国西南极为重要的交通通道,两汉时为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段,唐朝后为大理国首府通往蜀地的要道。但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出门就爬坡,下坡就过河,行路羊肠道,运输靠马驮”是宁蒗各族群众千百年交通出行生活的真实写照。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放前,宁蒗仅有丽江途径永宁到四川康定、永北经战河到四川盐塘、红桥到战河等几条人马驿道和金沙江沿岸的牛克席、河门口、三江口、拉伯等渡口与外界相连。孤悬江外、与世隔绝,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饱受了闭塞之苦、出行之难。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0年的建设,60年的变迁。宁蒗从没有一寸公路,到全县公路总里程达4788千米,15个乡镇通油路,91个村(社区)实现“村村通”,县城至泸沽湖、丽江至宁蒗等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祥云至宁蒗二级路开工建设;宁蒗泸沽湖机场顺利通航;金沙江库区码头规划实施,从“人走马驮”的原始交通,迈入“陆路、航空、水运”为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谱写了“巨龙亘峻岭、天堑变通途”的精彩华章,让宁蒗这片热土融入一体化发展的大潮。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犹如一条条巨龙蜿蜒于宁蒗大地,化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根根血脉。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 千百年来,人们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纸书等传递信息。在没有现代文明的年代,地处祖国西南大山深处的宁蒗,飞马传书是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37年,宁蒗设治局在永宁设邮政代办局,开始了宁蒗的邮电事业,设置丽江——永宁——木里一条邮路。解放后,1954年5月建立邮电局,开辟了丽江——宁蒗——永宁邮路。1956年5月,架设丽江至宁蒗4.OF线一对,打通宁蒗向外的第一条信息通道;1962年,开通宁蒗至丽江单路载波机,实现长途磁石交换机。1990年,在全市率先开通市内自动电话,正式进入程控电话时代。如今,3G、4G网络发展迅速,宽带用户累计到达11000户,ITV用户累计达到3750户。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0年来,宁蒗邮电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及大,由马班邮路到集装箱运输,由纯手工营业到全面电子化,以巨大跨越实现着时代的嬗变。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  1986年宁蒗被国务院列为首批治理的特困县,2001年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省、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1987年1月,县委、县政府成立宁蒗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启动了艰巨而漫长的扶贫攻坚战役。1994年,宁蒗制定“七一六”扶贫攻坚计划。1996年开始,紧紧围绕实现人均一亩基本农田(地)、人均半亩水田或水浇池、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为目标的农田水利扶贫攻坚项目,累计解决6.3万人的温饱。2001年以来,认真贯彻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云南省2001-2010年扶贫开发工作纲要》,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安居温饱村建设、科技及产业扶贫、易地开发扶贫、小额信贷扶贫等项目,到“十一五”末,全县贫困人口减至8.75万人。“十二五”时期,认真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实施105个扶贫攻坚大会战深度贫困村综合发展、236个整村推进、2个整乡推进等扶贫项目,全县减少贫困人口5万人,4353户贫困户告别了世代居住的黄板房、杈杈房。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数字,这是宁蒗上下决战贫困交出的一份份成绩单,这些数字也彰显着宁蒗人决战贫困的不懈努力和坚定信心。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 60年一甲子,峥嵘岁月,宁蒗大地见证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发展、繁荣历程;60年一深情,历久弥新,宁蒗儿女谱写了一首首振奋人心的团结、奋斗、巨变之歌。宁蒗60年,是一部恢宏博大、言近旨远的历史抒情诗,是一首回味无穷、催人奋进的永恒凯歌……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说】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十三五”已启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宁蒗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打响强基础、兴城镇、重扶贫、建生态、惠民生、促和谐的攻坚战。60年来,宁蒗人一个辉煌的世纪之梦,做得这么久远,也做得那般悠长,如今才开始了它真正意义上的腾飞……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j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所属专题:

宁蒗60年县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