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历史的沉淀 流传千古的石林彝族文化
石林彝族民间艺术和工艺源远流长,叙事长诗、民间传说、民歌谚语、绘画、音乐、乐器、舞蹈、民间工艺等各具特色。 石林是阿诗玛的故乡,富有无穷文学艺术天才的彝族人民,以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创作了闻名于世的叙事长诗《阿诗玛》、风靡全国的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震撼人心的大三弦舞等艺术珍品。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各族人民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彝族的叙事长诗、故事传说、民歌谚语具有本民族的风格和地方的色彩,有不少优秀作品已成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中的名著和珍品。
一、叙事长诗
石林彝族叙事长诗有多部,最著名的是《阿诗玛》,自整理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文艺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有10多种外文版本,仅日文就有3种不同的版本。根据《阿诗玛》改编的电影公映后,风靡全国,经久不衰,在1982年西班牙桑坦德尔音乐舞蹈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舞蹈奖。
《尼迷诗》叙述了远古时期人类经历的冰雪、干旱和洪水3个时代,为研究彝族历史文化提供了又一部宝贵资料。
另一部著名的长诗《阿细的先基》则出自彝族阿细人。1944年,著名诗人光未然在石林搜集整理出版。内容有《诗序》、《创世纪》、《开荒记》、《洪水记》、《谈情记》、《成家记》6篇。
此外,石林彝族的叙事长诗还有歌颂撒尼青年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圭山彩虹》,反映撒尼青年艰苦创业的《牧羊小伙》,记述撒尼人创造彝文艰辛历程的《鲁吐支那尔》,明示撒尼人迁徙路线的《高莫斯》等,它们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献。
二、民间传说
彝族山寨是民间传说的海洋。撒尼人说"天上星星多,地上草木多。撒尼人的传说,比星星草木还多。"石林的神秘巨石、山中的青青树叶、姑娘的彩虹般的头饰、小伙子手中的熊熊火把,无不具有美丽动人的传说。
三、民歌谚语
彝族山寨也是民歌的海洋。田间地头,松间月下,无论是在紧张的农事活动中,还是节日的欢庆场面中,人们都能唱起民歌。有的反映了生产劳动的过程和彝族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如《四季歌》、《地名歌》、《犁地歌》等;有的反映了彝族的风俗习惯,如《祭密枝辞》,就是宗教习俗的记录;有的诉说了历史上劳动人民的苦难,如《卖工调》、《不希罕》等。儿歌和情歌是彝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彝尼情歌具有约定俗成的曲式和相对固定的韵律,一般分为逗歌、探歌、交歌、合歌几个部分,适宜于男女青年感情的发展过程。
彝族民间谚语和歇后语也十分丰富,涉及生产、生活、修养、社会、自然等方面,对人们的立身处世、从事各种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绘画
石林彝族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位于石林风景区东南约300米处的丛林盆地内有一处崖画,被命名为石林崖画。在陡峭的石林崖壁上,彝族先民以粗犷的笔触画了30多个图像,有人、兽、星、月等,形态各异,古拙朴实。专家们认为,石林壁画中的早期作品为东汉以前的文化遗存,其人物形象古朴,与广西左江崖画、人物极为相似;晚期作品则与彝族的原始宗教相关。在先民的珍贵艺术遗产的影响下,彝族形成热爱绘画的传统,住宅的墙壁上、层屋檐上,随处可见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
近年,一大批彝族民间画家涌现出来,已形成数百人的创作群体,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地方民族风格。《撒尼人》以清晰的线条和深沉的笔触表现出撒尼人勤劳、质朴、豪爽的个性,1988年获全国农民画大赛一等奖。《收麻》、《闹婚》分别获省、市民间绘画佳作奖和一等奖,其中5件收入《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册,4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8年文化部命名石林县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五、音乐
石林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各族群众能歌善舞。特别是石林彝族的歌舞,以其浓烈的民族特色享誉中外。早在民主革命时期的1946年,彝族革命者毕恒光等就组织"圭山彝族舞踊会"登上省城舞台演出,轰动了文化界。当时在昆明的著名音乐家赵风、社会学家费孝通、史学家尚铖等都给予高度的评价。近年来随着石林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彝族歌舞这颗艺术明珠更是光彩焕发。
石林民间音乐丰富多彩,表现力很强,情感的喜怒哀乐和生产的各个方面都有独到的表现。在表达情感方面,有平心静气的"叙事调",有表现乐观的"喜调",有表现痛苦的"悲调",有表现愤怒的"骂调",有表现爱情的"情歌";在生产方面,有表现历史迁徙的"地名歌",有表现放牧的"牧羊调",有表现耕种的"犁地调",有表现妇女绣花的"绣花调",有表现织麻的"织麻调";在生活方面,有表现娱乐活动的"月琴调"、"口弦调"、"三弦调",有表现庆礼的"婚礼调",有表现祭祀的"毕摩调",有哄儿入睡的"哄睡调"等等。
六、乐器
彝族的民族乐器有笛子、三胡、三弦、月琴、口琴、树叶子等。三胡形似二胡,只是三胡多了一个耳一根弦,拉的弓上马尾分成两半,从三根弦中间穿过。三胡演奏时无论触及内弦或外弦,都必须同时拉响中弦,这就自然地形成了和音。树叶可谓天然乐器,吹的声音尖细,清脆,吹出各种动听的曲调。石林彝族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 流传千古
七、舞蹈
彝族历史上产生过老人舞,舞步缓慢,内涵深沉,配上大笛子浑厚的曲调,很适于老人。还有与原始宗教相配的巫师跳神舞,巫师舞在铃声和羊皮鼓声中起舞,娱神驱邪。在与大自然野兽的漫长斗争中,则产生了狮舞、刀舞、叉舞、鼓舞、飞绳舞等,这些舞不仅至今保留,而且在服装、道具、舞姿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成为极受欢迎的节目。彝族生活中离不开歌舞,石林地区的彝族能歌善舞,彝家山寨村村有舞队,处处闻歌声。撒尼人的跳乐、阿细人的跳月、白彝人的架子乐、黑彝人的祝酒歌等等,构成多姿多彩的石林彝族歌舞。
彝族舞蹈中最富有特色的是大三弦舞。舞曲热烈,动作鲜明,加之大三弦节奏有力、音色浑厚的伴奏,形成粗犷、乐观的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彝族昂扬向上、热情奔放的性格。那热烈的场面使舞者和观众都热血沸腾,给人欢乐,催人上阵。跳大三弦是石林彝族的一种集体歌舞,它的伴奏乐器独具特色。石林地区举行庆典活动时,人们都要用自制的大三弦、小三弦、月琴、笛子、三胡、"排比"等民族乐器演奏、伴奏跳大三弦歌舞,使喜庆隆重热烈。在跳三弦舞时,男性身背手弹必备的三弦伴奏乐器,由于只能弹出1和5两个伴奏音,只要稍加训练,人人能弹。跳大三弦舞时,几十把三弦齐鸣,热烈奔放,雄浑有力,很有感染力。"听见三弦响,脚杆就会痒",这就是大三弦舞的魅力。拉三胡是站着把三胡按在腰部边拉边舞。闷笛形同于竹笛,是自采原料自制的乐器之一,音色低厚。来自天然备受喜爱的树叶,撒尼语叫"排比",摘片树叶子,放在嘴边也能吹出旋律优美动听的歌曲。
小三弦舞也叫跳乐,是撒尼青年集会时常跳的集体舞。小三弦形同大三弦,但只有大三弦的1/2或1/3大小。小三弦多用蛇皮蒙琴桶,做工较精细,弹拨时发出的声音柔美动听,能与其他乐器共奏出优美的旋律。小三弦舞与大三弦舞有共同之处,同是青年集体舞,不同之处是三弦越大弹拨出来的声音越宏亮,舞蹈动作豪放热烈,称为"青年舞";小三弦弹拨出来的声音柔和动听,舞蹈动作诙谐优雅,称为"老人舞"。
彝族崇拜老虎,有"虎的民族"之称。节日庆典、丧葬、重大民间活动都有手持虎面具的舞者参加。虎面具最少2个,最多几十个。装扮成虎的舞者随鼓、钗、锣等打击乐队奏出的节拍做各种动作,一般模仿虎的跑、咬、扑、跳、戏等动作进行夸张,没有统一规定的动作。跳狮子有求神娱神的本意,也有欢庆祝福的喜悦。葬礼中跳狮子,鼓锣钗齐鸣,气氛热烈,老虎滑稽可笑的舞姿让人忍不住发笑,可以缓解因亲人故去过度的悲痛。
叉舞是狩猎战争演化而成的武舞。由男性手持钢叉组成舞队,动作是模仿战争、狩猎举叉刺向各个方向,动作有攻、防等,威武雄猛。
鼓舞是身背大鼓,边敲边舞,是为迎接凯旋归来的战士而舞。
架子乐是白彝的民间舞蹈。舞蹈动作主要是模仿动物,有猴子掰包谷、鸽子渡食、苍蝇搓脚等。男舞者是主角,随音乐节拍2人对舞,女性伴舞的动作比较优雅简洁。架子乐动作刚劲有力,有迪斯科的节奏。
2000年在国家文化部"群星奖"评比中荣获金奖的《洗麻歌》舞蹈,表现彝族姑娘劳动的场面,舞蹈动作优美,音乐富有民族特色。
八、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涉及的范围很广。民间绘画、雕塑、刺绣、服饰、盆景、编织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石林县最有名的工艺为民族刺绣、石材雕刻、建筑雕刻等。
早在明、清时期,刺绣就在彝族妇女中盛行。农事之余,妇女们就绩麻、纺线、织布的基础上,又飞针走线,挑花绣朵,从少年时代起就练出娴熟的刺绣技艺。刺绣时,不描样,不划线,胸有成竹,凭着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手指,绣出多姿多彩的图画。
刺绣图案并非凭空想出,而是源于生活。石林独具特色的山川地貌、风物特产,生活中常见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经过彝族妇女的摹拟,提炼,概括,精心构思,巧妙布局,成为变化多端、鲜艳夺目的图案。图案绣在姑娘的包头、衣襟、袖口上和中老年妇女围腰、飘带、伞套、鞋面上,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刺绣的针法除了挑花、平绣以外,还有纳花、纤花、链子扣等。妇女们借助密密的针脚,增强衣物易磨处的耐磨性,延长了衣物的使用寿命。
彝族刺绣曾参加过全国工艺美术界的"群英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彝族妇女刺绣品深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绣花的挎包、围腰、被单、背心、钱包等已成为旅游。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摄影:黄平山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彝族风俗之思茅篇
- 2 石棉彝风彝俗――源流、人口、分布...
- 3 思茅彝族的习俗(一)
- 4 彝族风俗之大理宾川篇
- 5 攀西大裂谷中的彝族俚濮人(三)
- 6 楚雄市彝族民俗
- 7 彝族俚濮人
- 8 彝族风俗之华宁篇
- 9 神秘的倮人
- 10 石棉彝风彝俗――生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