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物质文化与自然科学

彝族民居(二)

作者:巴默姊妹彝学研究小组 发布时间:2002-11-20 原出处:《彝族风物志》,彝族人网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4. 住屋格局及其民俗表现

彝族住房一般为长方形平房,喜各自独院居住。按彝族习惯,儿子结婚以后.与父母力居,而父母则随幼子生活,或分室而居,或全家合住一室。川、滇大小凉山彝族住房的室内布局基本相同。aw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通住房的正屋一般为一列三间,由三部分组成:正中为厅堂兼厨房。入门右上方设火塘,习称锅庄,以三块石头支承,是全家家居生活的中心。入门左侧为牲畜圈,其上常搭有放置饲料的木行条;右侧为卧室或什物储藏间,亦有利用空间架檀条,作为储物品或招待客人的临时住所。aw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尚有三合院、四合院等形式。布置封闭严密,大部分受汉族建筑的影响,为彝、汉工匠所建。如美姑县巴普及昭觉的诺合住宅,就是典型的三、四合院形式。大门入口作折角形,用料较考究,四周为土筑墙,无窗。里面有天井内院,房屋内设有厅房、厢房和上室等,室内布置为彝式锅庄,并雕刻有云纹。室内面积较大,内部分隔和装饰完整丰富。室外一般有高大围墙和二至三层高的碉楼。aw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塘:在彝族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位置。火塘是每一户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是饮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乃至室内宗教活动的场址。彝人大都把火塘视为家庭的象征,认为与一家人的命运祸福有密切的关联。尤其是火塘中的火之熄与燃与人的命运休戚相关,故火塘里的火长年不能熄灭,称之为万年火。火塘上方悬挂一行篾方笆,用于烘烤湿粮。过年杀猪时将猪尿泡(越大越好)悬空挂于其上,预示来年丰收,年景兴旺。在贵州彝区为失魂者招魂时,要先把魂招到火塘边,之后此失魂才有可能归附人体;新娘出嫁时也须由娘家亲人背着绕火塘三圈,以示向家庭和娘家告别。彝家来客通常环火而坐,但讲究座次,互不逾越。aw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贵州彝族有的在火塘的左方靠墙之处,安放一块石头,以代表火塘神(彝称为姑鲁侈),每逢祭节之日,都要奉以酒、肉,烧香化纸敬祭。有的彝区则在火塘左上方设祖先神龛,为家中之圣所禁地。aw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房间分置及什物堆放

以云南巍山龙街乡彝村的住俗为例。此地住室为三房一照壁,主房高于两侧的耳房和面房。主房三间隔成一大二小。大格在左边,内设门字形三张火坑床,顺左边挨墙的一床为上床,为长辈老人居住;左床为母亲床,一般情况下为老妇居住,人死以后也停于此床;右床为子母床,为客人和小辈居住。床中央有火塘,―上放铁三脚,上吊炕笆,置放有湿粮、盐臼等物。aw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格:有三米左右的堂屋,屋山墙上有壁厨,安有篾笆或木制的祖先灵牌,下设有桌子或柜子,作为献祖供祭之用。右边格多为新婚夫妻所居,弟兄分家,小者分主房,祖灵牌位由小者供祀。主房有走廊,摆有长桌,是家人和待客就餐或开吊设灵堂之所。楼上放粮食、胡芦笙、三弦、猎枪、泥木工具等。耳房储存粮食或住人。走廊上摆着大碓臼、手磨、纺线织布工具、雨具等。楼上有栏仓、屯箩等。面房多为上楼下厩,走廊放柴禾、农具和拴母幼畜,楼上放大小篾篮、锄头、犁铧等农具和牲畜饲料。家内摆柱上钉有兽角,挂弩、网、扣子等捕猎工具。家中都各有木制楼梯。有的以漏角作厨房,炊饮工具置于内。院心作收、打、晒物的场地。照壁下则种有花草。aw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区在八十年代,住俗也有革新,人畜分开以后的房间分置区别于传统住居之格局,aw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建筑用材的民俗传承

大部分是竹、木、砂土、块石、山草等,用砖瓦者过去甚少,近来渐多。一般河谷与高山地区略有区别。河谷地区多用土墙、板瓦,内部门户隔板都用木板,梁柱及椽于的连接全部用木榫;高山地区多用竹墙、板瓦,内部间隔亦用竹墙,梁柱、椽子多用竹材或竹木混合,多用竹篾、山藤绑扎,板瓦上用石块压实,地坪一般夯土。aw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建筑构造的民俗传承

大凉山境内多用木板瓦、土筑墙,有板屋土墙之称。一般先作成方形围墙,故墙高在2。7―3米左右,矮于围墙;围墙一般高3―4米,可挡风御寒,防盗防兽。墙身跨度在5米左右,多采用土筑墙。大跨度的墙身则采取木柱排架承重,以土墙作围护结构,墙基多用块石,考究者用条石,在彝族聚居的中心地区,墙面多不粉刷;在彝汉杂居区亦有采用草泥抹平,白灰涂面和砖墙的。山区彝民多沿用带叉木桩,竹篾编墙的建房之习;森林地区则采用原始圆木,砍槽架木为井干墙,即木罗罗房,富有地方特色。屋面根据不同地区就地取材:常采用木板瓦(彝称斯撇)、山草和木瓦。土瓦犹如小青瓦,多见于彝汉杂居地区,就地设厂烧制。屋面坡度在25―30之间,檐口出挑深远,垂柱、连枋雕成各种几何连续花纹或牛、羊等动物形状,富于装饰性。滇南南部的土掌房则为平台型屋面。彝族民居外墙上不开窗,极少数开有小方洞,以木条纵格或竹笆蔽之,亦有利用椽子与墙交接的空隙透进光在正面,以木材为主,不设后门。门高160cm左右,下设30―40cm高木门槛,门常设二道,一道板门向内开,一道栅门向外开。除了作为采光通风用,还可防止家禽牲畜的出入。室内木隔板上常做成小花格窗,以利装饰和通风,aw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住室的造型工艺传承

常见住房的几种结构型式是:aw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梁柱式桁架;(二) 多柱落地式(三柱、五柱排架为主)穿逗木构架;(三) 特殊拱架式;(四) 木罗罗式。aw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引申阅读:

彝族民居(一)aw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民居(三)aw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所属专题:

巴莫姊妹彝学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