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礼仪习俗

彝族密岔支系传统婚俗文化研究

作者:商宇宏 发布时间:2020-06-21 原出处:《彝州今古》2018年第三期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婚姻是构成家庭的重要基础,它经过不断的发展,衍生了诸多风俗。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婚俗习惯,甚至一个单位民族下的很多群体和支系在婚俗上都是“和而不同”的。生活在滇中北的密岔支系作为构成整个彝族文化体系的微观要素,其拥有丰富多彩的婚俗组织形式,这些婚俗礼节承载着密岔文化的不断延续和发展。其婚姻礼俗主要包括吃喜欢酒、火塘酒、订婚酒以及栽松蓬、搭青棚、压婚、出嫁、迎亲、拦门、拜堂、抢床、抢碗、回门、拜年等步骤。
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以酒为媒,三定终身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密岔支系的语言里,媒人被称之为“付国”,汉译“嫁娶之路桥”。在信息交流落后的年代,男女青年均要通过媒人才能相识。媒人们经常穿梭于各个村寨,对这些村落里的适婚男女情况可谓了如指掌。一般男子年满十六周岁,父母便会托媒说亲。媒人接到说亲任务后,便带着该男子去到与之适合的女方家中征询意见。在这男女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中,还少不了一位特殊的媒人——“酒”。少男少女们只有经过“喜欢酒”、“火塘酒”和“订婚酒”方可定立终身。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次男方与女方见面称“吃喜欢酒”。男方需带一公斤白酒和一公斤红糖,并将其放置于女方家供桌左侧。这时媒人开始向女方父母介绍男子的家庭情况,需细化到田地面积、粮食收成、牲畜数量、人品作为以及兄弟人口等。家中若是兄弟很多,即会遭女方嫌弃,因为在1949年以前彝族密岔支系的生产力水平大部分非常落后,农业经济结构上处于刀耕火种、山林牧耕和小坝稻作并存的状态,所以家中兄弟越多就意味着财产要被多分出一份。由此,女方在选择时,多会倾向于兄弟较少的家庭。此外,和汉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及彝族其它支系“婚恋自由”思想均有不同,彝族密岔支系的婚恋习俗中,女方父母同意亲事后,还要和女子商量,只有父母和女子都答应,才是这段姻缘的初始。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考虑期,短则一晚或是三天,最长不超过七天。假若父母和子女中有任何一方不满,就会在相应的时间内把男方带去的白酒和红糖退还给媒人。这是一种非常含蓄的表达,不需要开口直言,酒和糖的“去留”就可明确知晓女方的态度。此外,在“吃喜欢酒”的日期选择上也有忌讳,人们认为过了三月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也就到鸟鸣之时,若此时去“吃喜欢酒”将来娶回的妻子必定语多,易失言而得罪他人。所以,按照传统习俗,男方只能在农历三月前去女方家说媒。这种对自然现象的主观臆想,实质上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从中也可以看出众人心目中对“贤妻”的评判标准。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吃过“喜欢酒”后,如果女方将糖、酒留下,就代表着对男女关系的认可,这时需择日进行第二项活动——“吃火塘酒”。届时男方家要带三到五公斤泡有红糖的酒,并由媒人陪同男子和双亲前往女方家。女方会邀请女子的叔伯姑婶和舅姨共同商议。入夜,大家围坐火塘四周,男方将红糖酒分别倒给四坐的家门亲戚。开始大家都在闲聊,男子不断敬酒,待到酒喝了一半时,媒人便会带头将谈话引入正题。这正可谓“酒后吐真言”,借着火塘这个最重要的社交场所,大家都把对这段婚事的意见和期望说了出来,且开始商量并确定下一次“吃订婚酒”的时间。因为“吃订婚酒”需要宴请女方的家门近亲,所以此时还要在火塘边和男方讨要下次需带的酒肉数量和小菜钱。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了订婚吉日,媒人领男方父母和相关近亲,带上女方“吃火塘酒”时所讨要的“礼”,以及用红线捆扎的两棵白菜、一把青蒜来到女方家中。另外,男方还得自带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同时还需要配一对厨艺精湛的厨师。到达女方家后,要用自己所带的食物原料和女方用“小菜钱”买回的蔬菜,烹做晚饭来招待女方亲友。在这个过程中,女方只提供锅灶,其它一切均要自备(包括柴禾),因此还出现过因来得匆忙,忘了带上油盐,最后导致所有人都得吃淡菜的情况,这也必然引起女方的不满,甚至会终结之前定下的婚约。饭菜备好后,男方先请女方亲友上桌,然后分别倒酒,表示敬意。晚饭结束后,男女双方齐聚堂屋,男子给在场的每位长辈斟酒,大家边喝酒边讨论婚礼事宜。不过,男女双方的父母不能直接面对面进行洽谈,所有要求都得通过媒人传达,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双方家长之间因意见不同而导致争执的尴尬局面,也为婚后家庭的和睦关系打下了基础,不失为一种相处的智慧。这时女方讨要“舅舅礼”和“舅妈礼”,舅舅和舅妈收到礼金后,请木匠师傅制作柜子和箱子各一口,作为女子出嫁时的嫁妆。同时,舅舅要在柜子里放上一袋五谷和一些钱,称“压箱钱”,象征着为婆家带去粮食和财富。舅妈则在箱子里放上一方围腰、一套梳子、一根腰带和几缕束发线,以此表明女子出嫁后能成为孝贤之妻。之后,再向男方讨要“奶母布钱”,女子要用此钱给爷爷、奶奶和父母二人各购买六尺绿色的棉布,待这些“骨血亲”去世后,要用这块“奶母布”做成寿衣穿上方能入棺。同时,女方父母和叔伯也要开始准备火盆、锅碗、农具等,待女子出嫁时一并随送。彝族密岔支系多生活在高寒地区,因此他们对火有着非常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近乎于崇拜,所以在这些嫁妆中,火盆的地位是至高的,不仅不能缺少,而且还要在里面放置两捆用红线缠绕的松明和一把黑栗炭,代表着女子出嫁后的生活温暖且光明。男女双方通过媒人商议好礼金后,就要定下结婚时日,一般只以男方为主,要避开与男方及其家人相同或相克的年、月、日属相,还禁止在“杨公忌日”和“黑道日子”成婚,从这种择日文化可以看出其受道教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远。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吃过“订婚酒”后,男女双方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夫妻,接受社会道德的监督。如果有一方悔婚,就会对另一方的名节造成恶性影响,所以一旦悔婚不仅要在经济上给予对方赔偿,而且还会使两个家族产生仇恨,甚至引发家支间的大规模械斗。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松蓬报喜,青棚留福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结婚前三日所有的近亲就要来帮忙。大家首先要到山上寻找一棵笔直端庄的青松,要求不能低于一丈,且枝干要匀称分布为三至五层,松针浓密翠绿,上面挂有的松果越多越好。找到合适的松树后,将它砍下栽到院子中央,人们把这种松树称为“松蓬”,且恭敬的将砍松蓬树叫作“请松蓬”。在彝族密岔支系中,大家认为松蓬是上天派驻人间的神灵,它连接天地,巡视着万物苍生,传统的密岔家庭结婚和过年都要栽种此树。松蓬栽好后,需浇灌净水,并找一个用炭火烧红的犁头插在根部,再专门设置一张木桌,上面摆一升米插入三柱红香,外加一壶放了红糖酒,以此来祭祀松蓬,让它把人间的喜事告知上天,护佑新人姻缘美满,生得贵子。因此在结婚时人们又将“松蓬”唤作“喜神树”。事毕,还要将一小捆新鲜的松针用红线绑在松蓬腰部,以供日后拜插香火。同时,人们还得在刚宰杀的猪体内取出膀胱吹鼓,然后拴在松蓬枝上,膀胱越大说明宰杀宴客的猪也越肥,显示家境殷实富足。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松蓬栽种完成后,近亲们将晒好的柴禾背回家中备用,之后开始“搭青棚”。人们相聚去到山上,砍取青钢栗树枝干,这种树枝除了用于婚礼搭棚,还会被用作年前扫尘。青钢栗树枝干的选取也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首先叶面不能落有鸟粪,其次枝干不能缠绕树藤,经过反复筛选后,合格的枝干会被搬回家中,置于墙头和屋顶,同时还要用其将整个院子遮蔽起来,意为“把喜事和福气留在家中”。“搭青棚”也在示意亲友邻里家中要操办婚事,大家准备好在婚礼上帮忙和随礼。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松蓬栽种好后,主家要将一个盛有肉和豆腐的盆子置于松蓬前的木桌上。这时一对吹笛匠奏“压婚调”,所有近亲和旁观者需跟着吹笛匠围绕松蓬树左右各转三圈,此礼俗称“压婚”。“压婚”礼结束,大人们就将盆中的肉食和豆腐捏成团状,带给家中的小孩食用,以保佑他们健康成长、聪慧敏捷。关于“压婚”习俗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家中操办喜事时,“油鬼”便出来兴风作浪,它会施法让参加婚宴的人都拉肚子,所以人们通过“压婚”将它镇在松蓬树尖,这样整个婚礼才得以顺利进行。待到婚礼结束后,人们把松蓬抬到迎亲时所入村的路边,用酒肉香火祭祀后砍下树尖抛出,表示将“油鬼”送走。在“栽松蓬”和“搭青棚”的习俗可以看出彝族密岔支系群体中残留着一些植物崇拜的遗迹,这与很多民族的动物崇拜性质相似,但也有一定的区别。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迎亲拦门,拜堂抢床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密岔支系的的婚俗中,男女双方的婚礼必须在同日进行,女方上午为正席,男方则是下午。所以,在此之前男方要提前布置好婚房。首先请两位育有一儿一女的中年妇人铺好喜床上的被褥,然后在婚房门头挂一圆镜,上面覆一个丝筛,蕴含着人们“把坏事挡于婚房外而将好事迎进来”的美好寄托。到了出嫁之日清晨,男方遣一班迎亲人员前往女方家接新娘。迎亲队伍由一对迎亲婆和迎亲公(由新郎的堂哥、堂嫂或堂姐、堂姐夫担任),还有媒人、牵马手、吹笛匠,以及若干执事组成,但是迎亲人员构成要为双数,不能落单且新郎不能同去。到达女方家后,迎亲公给帮厨的人们分发糖果、花生并斟酒,以感谢众人操持婚事。迎亲婆则首先进入闺房,给新娘更衣、梳头、遮盖头,还要将两块圆镜分挂于新娘上身,事毕将其带入堂屋中,再把从男方家带来的“搭脚米”置于地上,新娘双膝跪于“搭脚米”上叩拜家堂、祖先,然后单膝跪拜父母。结束后男女双方互换“搭脚米”。此时,吹笛匠奏“催亲调”示意时辰已到,要开始迎新娘回家。听到笛声后,新娘面朝堂屋由舅老公倒背从左向右绕松蓬三圈。这时,吹笛匠奏“哭嫁调”,新娘闻声后必须痛哭,当舅老公将其背到门口时又要立即停止哭泣,意为把眼泪留在娘家,到婆家后的生活幸福美满,没有哀伤。在新娘出门前,女方差人用猪油拌上锅烟灰给媒人脸上抹上三道黑色。人们认为媒人将新娘介绍给他人,从此骨肉分离,宗支不齐,女方先祖要惩罚他,所以只有抹上锅烟灰才能避开自保。当新娘哭止后,迎亲公身穿羊皮褂里面塞满松果,用后背接过新娘,然后顺背而出,新娘要对迎亲公呵声打骂,作不愿离家状,有时伴娘等亦结群围攻。迎亲公要紧背新娘,任其打骂而不松手,若新娘掉落即为凶兆,婚后遇到灾祸都会归罪于他。迎亲公将新娘背至马上,再与迎亲婆一并扶稳后,女方随送的吹笛匠和男方迎亲的吹笛匠同奏“回家调”,牵马手解下缰绳,牵着马往回赶。执事随员也背着嫁妆紧跟马后。迎亲队伍只要路过村庄、河流、桥梁都要鸣炮示意。途中若巧遇另一班迎亲队伍,双方新娘还要互换盖头,以示祝福。到了午时,迎亲公和迎亲婆将新娘从马上扶下休息,并在路边点燃三炷红香告慰山神、路神和地神,再从执事手里接过肉菜,置于松针席上,招呼所有迎亲人员吃晌午饭。在吃晌午饭的时候还不能用筷子,大家都只用手抓食。吃晌午饭的习俗不仅仅只征对迎亲路途较远的婚姻,即使是同村内嫁娶也要按规执行。吃过饭后,吹笛匠奏“上马调”,新娘随即上马,大家继续赶路。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迎亲队伍行至男方家所在的村口后,燃放鞭炮数挂,这时男方家的婚礼主事带着一对未婚男女和一群执事前去迎接。吹笛匠奏“下马调”,媒人把从女方家换回的“搭脚米”放于马下,让舅老公扶新娘站于“搭脚米”上。此时男方主事给舅老公奉上“下马钱”,再由一个小女孩端一碗用红糕染色的米饭,左手持筷喂新娘食用三口,新娘在拜堂前不能将米饭吞食或吐出,以防守其在拜堂时言笑。之后,主事所带的未婚男女各站一边,沿着小路撒上松针,新娘由迎亲公婆搀扶,踏着松针步行回家。队伍行至半路,又燃放鞭炮一挂,男方父母和兄弟姐妹听闻后,集体藏于楼上,在拜堂前不能让新娘看见,否则新娘在婚后会与公婆不和、与兄弟姐妹有隙。队伍到达家门口后,一妇女将一个盛有草木灰和鲜鸡蛋的土罐递给新娘,新娘随手朝后一抛,顿时土罐和鸡蛋俱碎,寓意着消灾免难。这时吹笛匠奏起“拦门调”,男方主事安排一对“金童玉女”(由八岁以下儿童担任)手持火把,按男左女右立于大门两侧。新郎的表兄嫂抬一展盘,内置酒盅六个,并将供于松蓬前的红糖酒倒入盅内,大家站在大门中央,对着女方送亲人员跳拦门舞,并拜曰:“你们送亲辛苦了!”,女方送亲领头也应回礼对跳:“你们操劳辛苦了!”。礼毕,新郎表兄和表嫂召人将大门紧紧挡住,所有迎亲、送亲人员喝过拦门酒后方可入内,以此来表达男方家的热情好客。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喝过拦门酒后,男方主事在院内安排三张相连的桌子,上面摆放烟酒糖茶,然后引送亲的来客在此就坐。同时,新郎将新娘正背至堂屋门口放下,俩人执手而入,站在家堂前应着典礼者的口令,分别叩拜天地、家堂和祖先,最后夫妻行对拜之礼。拜堂仪式结束后,男女双方召集各自的表兄弟和表姐妹抢占新房中的喜床,若新郎挡住房门,新娘和前来送亲的众表兄弟、姐妹要奋力而入,僵持片刻后,大家蜂拥而上,哪一方抢先坐在喜床的枕头上,他就是今后的当家人,拥有主持整个家庭内外事务的权力。新娘一旦进入婚房,便要一直守到天黑,期间不能外出,喜床下还得放置一盆炭火和一盏“七星灯”。天黑后新娘若要出婚房,需事先让一对未婚男女压床,严忌婚房落空。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松针晚宴,跌脚狂欢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婚宴时间将近,记礼和收账二人抬一礼案,坐在正房屋檐右边收记亲友们带来的礼金和粮食。男方主事安排八位女性用事先采集好松针铺撒在地面上作为桌子,然后让传菜手们先端一桌饭菜到楼上,给参加婚宴的老人们先食用,密岔语汉译称:“压席”。这也彰显了其尊老之传统。事毕,传菜手们要把饭菜端到堂屋里,让女方送亲人员在此用餐。所有宴席中只有楼上的“压席”和堂屋里的“送亲席”才能享受在桌上吃饭的待遇,其余众人都要围着松针席而坐。宴席上的饭菜也有讲究,菜品里豆腐和墩子肉必不可少,但是这两道菜显白色,为了突出喜庆就用糕子将它们染成红色。其中墩子肉还得用红线穿连在一起,吃的时候要招呼全桌人一起动手,不解此俗者,往往会独自成串夹起,这时饭桌上的场面便极为尴尬,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吃完。席间新郎的表姐妹前来“压饭”、表兄弟来“压酒”。但是,这种热闹的场面新娘却是不能参与的,她要守着婚房食用早上从娘家带来的饭菜。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吃过晚宴后夜已近晚,新郎带着新娘走出婚房,男方吹笛匠奏响“跌脚调”引着家人在堂屋内转三圈,然后又围着松蓬绕成圈状带大家跳起跌脚舞。这是一种模仿动物行为的舞蹈,有“斑鸠吃水”、“狗撵羊”、“老鸹跌脚”等动作,要从一脚开始跳至八脚结束,第一脚需跺地一次、第二脚跺地两次以此类推,脚数越多难度也就越大。跳跌脚舞时,男女双方所请的吹笛匠要轮流而上,中途不能停歇,如果吹笛匠感到疲劳,便将身子斜朝侧边,眼睛盯着酒壶,以此示意另一对替换,双方做好衔接后才能退下休息。当到了吹奏第七脚和“八脚穿花”时,女方吹笛匠要停下,因为最后两调只能由男方所请的吹笛匠完成。笛声反复变化,高潮迭起,男女青年们纵情狂欢。这时壮年和老年人欢聚于堂屋内喝酒对调,男方亲友需狂欢到次日天明。他们所对的调子均用汉语,未曾听闻彝语之调,这或许与其杂居于汉区有关。在夜间子时(晚上12点左右)新郎和新娘带上两对未婚男女回到婚房,六人横睡于喜床上,完成单独同居前的“压床”仪式。跌脚对调一段时间后,主事带招呼送亲人员休息,迎亲公和迎亲婆要给他们端倒洗脚水,早上起床后还要备好洗脸水和早茶等候。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散席抢碗,叩认六亲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了宴客的第三天,新郎和新娘要在席间给众宾客斟酒添饭,借此时机让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认识新娘,从此她将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和大家建立亲友关系。宴席结束后,女方吹笛匠开始吹奏“亲返调”,送亲人员把碗和酒盅偷偷藏在自己的衣服、挎包里,欲带回女方家中。这时,男方也组织人手在门口阻挡,男方吹笛匠奏响“留客调”,大家以留客为名,拽住送亲者们往家走,同时将其所藏之碗抢回去,若抢不过就预示着财富被女方带走。反之,送亲者要是一个碗也带不回去,也会使女方家人不悦。所以,他们也从刚开始的“藏”直接变为“抢”。“抢碗”后,送亲者们行至村口,男方又使众人前去阻挡以示挽留。当然这也仅是仪式性的,双方僵持一段时间后,送亲者们还得回去和女方父母汇报他们在男方家中的见闻。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送亲者们离开后,新郎和新娘由父母陪同,到近戚家中认亲。首先要去到爷爷、奶奶家,然后再去外公、外婆家,新娘将自己在婚前亲手缝制的布鞋奉上,并行单膝叩拜之礼,被拜之人也要给回礼——给一点礼金。之后还要分别拜见男方的叔伯姑婶和舅姨,这时除了赠鞋,还得外加两扇红糖(共一公斤)。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回门探亲,初二拜年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女子出嫁后三到七日内要回娘家,此礼称“回门”。到了定好的时日,新郎携新娘分别带上猪肉和白酒各六公斤,回娘家看望父母和其他近亲。父母要集齐亲属并备好饭菜迎接女儿出嫁后的首次回家。新郎和新娘到达娘家门前得先燃放一挂鞭炮,进门入席后新郎按照长幼顺序给大家倒酒,并感谢岳父岳母对妻子的养育之恩和亲友们对这段姻缘的成全。次日,新郎开始跟着新娘一家做农活,他要把自己当成女方家中的一员,同时岳父岳母也会深入考察女婿的表现。新娘回门后要和丈夫一直生活在娘家,直至柳树发芽才能返回。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密岔支系的婚姻礼俗中,外嫁的女子除夕不能回娘家,若有特殊情况则要在吃团圆饭时独自身披破蓑衣、头戴破草帽藏于门后。加上大年初一所有人都严忌出门,所以大年初二就成为了新婚夫妻的拜年之始。拜年时要带上两双布鞋、两筒糍粑、两公斤红糖、一公斤酒先后分送到媒人和女方父母、叔伯姑婶和舅姨家中。且每天只能去一户家中拜年,所到人家要备酒肉饭菜招待。如果新婚夫妻来年育有子嗣,则拜一次年即可,反之则要拜满三年。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