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礼仪习俗

浓浓青棚情——禄丰市中村乡叽拉村黑彝婚礼习俗

作者:张美存 发布时间:2025-03-22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124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结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人生当中的一件大事。离乡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婚礼习俗。居住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中村乡叽拉村的黑彝族,也有自己别具一格的婚礼习俗。
x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image001.jpgx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搭青棚

叽拉黑彝族办喜事都要搭建青棚。在婚礼的前一天,娶嫁双方都要搭建青棚,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无青棚”便是“无亲朋”。搭青棚,首先要从山上取回一些翠色欲流的青冈栎树枝,选树枝也很有讲究,要选枝直叶绿的树枝。当地的黑彝族将青棚分别搭建在娶嫁双方的院子里和宽阔的空地上,将青冈栎树枝用竹篾扎成长方体状的棚子。搭建在院子里的青棚是给迎送亲的亲戚朋友特意准备的“雅席”——是用来摆长席的。而搭建在空阔之处的青棚则是用来做菜的,堪称“天然厨房”。青棚建筑是黑彝族先民游牧时代的缩影,由于青棚建筑取材方便,构筑迅速,能适应古时候山区彝族迁徙不定游牧生活的需要,逐渐成为彝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在长年的劳动生活中,青棚逐渐演化成了一种习俗符号,可以说,黑彝族的青棚极好地将自然与人文习俗融合到了一起。青棚与黑彝族的生活息息相关,见证着黑彝族先祖在艰苦生活中对和谐生活的追求,饱含着彝族人民天、地、人合一的生存理念。x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image003.jpgx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彩礼

按照当地黑彝族的婚礼习俗,所有的彩礼必须要在婚礼前的头一天晚上送到女方家,而且必须要挂红。现在当地的黑彝族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恋爱,提倡自由婚姻,因此,彩礼不要求带得太多,但讲求种类齐全:除了酒和肉,柴米油盐酱醋糖茶外,还要有青菜,将六棵青菜用红线绑在一起,寓意着:一对新人从此成双成对,永结同心,尊老携幼,做事一清二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过彩礼时,人们身着亮丽的彝族服饰,要求人数必须要成双,而且要男女搭配,这其中要有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媒人。过彩礼时,无论女方家路途多么遥远,不准骑牛、骑马、骑车或开车,要硬靠人力把彩礼背到女方家。x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喝拦门酒

当过彩礼的队伍来到女方家大门口和堂屋门口时,是必须要喝拦门酒的,一群黑彝壮汉早已将门口拦得水泄不通,要想进门,必须至少要喝下双杯拦门酒。拦门酒是很多少数民族的待客之道,在当地黑彝族的婚礼中,这拦门酒光喝下去还不算完,还要起到拦门的作用。在婚礼中,喝拦门酒并无恶意,却有着用心良苦。在过去黑彝族的传统婚姻中,女方的父母最担心女儿嫁给体弱胆小的男人,那就意味着女儿一生都不会幸福,所以让人拦门就是考验新郎的体力和智慧的一种方式。久而久之,这种习俗已经演变成现在婚礼中娱乐的方式,图的就是高兴和热闹。x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抹花脸

喝过拦门酒之后,取嫁双方的长辈和媒人在堂屋内围席而坐,这时女方家会端上烟酒糖茶,摆出丰盛的宴席,双方开始商量第二天的婚事:男方家接亲的队伍几点几分进入女方家的门,新娘什么时候出嫁,几点几分几秒进新郎家的门......等事情商量妥当,酒喝到尽兴时,两位媒人可得接大礼了。当地黑彝族厨房里的大锅在常年累月的烟熏火燎下积了厚厚的黑烟灰,被彝家大嫂们用刀子刮下后,收集到碗里,和上猪油,据说这可是吉祥之物,而且是专物专用,是给媒人准备的特殊大礼。这时已恭候多时的大嫂们手端着和了猪油的黑烟灰碗一拥而上,将黑烟灰涂抹在两位媒人的脸上,男左女右,顿时,媒人的脸被涂抹得光滑油亮,令人忍俊不禁。据说涂抹黑脸可以寿福新娘,用这种方式来娱乐,给黑彝族的婚礼增添了不少乐趣。x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image005.jpgx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松毛宴

松毛宴是当地黑彝族婚礼上的主要宴席。在婚礼的当天,黑彝族妇女从山上取回一些青松毛,采回一些靓丽的山茶花,将山茶花插在大门、堂屋门、青棚门的两侧,象征着彝族姑娘孝顺、勤劳、善良,美如山茶的品质。将新鲜的青松毛铺撒在院内、青棚下、房前屋后的路上、待客的场坝中。除了堂屋和院内的青棚下,黑彝族的婚晏上是没有桌子的,在青松毛上摆上碗筷,这就是饭桌,八九个人围一圈,就是一席,这种宴席被当地人称为松毛宴,松毛宴上摆满了原生态的美味佳肴,有龙凤呈祥(清炖土鸡)、百年好合(百合蒸瘦肉)、永结同心(蒸海带)、繁花似锦(凉拌树花)、花好月圆(烤荞饼)......(当地的彝家人在办喜事时,给每道菜都取个吉利菜名,恭祝主家和宾客一切顺利)。松毛宴讲究荤素搭配,所有的菜品必须是自家种植、养殖所获,一般不外买,都是原生态的,菜品要体现量多实惠,展示了彝家人的勤劳能干。婚礼上原生态的菜品、青棚、青松毛,这满眼的绿色体现了黑彝族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拜。x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image007.jpgx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唱彝古歌

在黑彝族的婚礼上是必须要唱彝古歌的(彝古歌,用当地的彝话讲就是“阿拎嗦”)。当新郎把新娘取回家后,在新郎家的堂屋内和院内的青棚下就摆起了长席,长辈们坐在堂屋里,送接亲的年轻人和新郎新娘坐在青棚下。酒过三巡,在当地流传几百年的彝古歌就开始唱起来了,先由新郎这边的代表唱,然后由新娘那边的代表唱,采用一问一答的对唱方式。彝古歌歌声时而高亢豪迈,时而低沉舒缓,音色悦耳动听,扣人心弦。歌词大意是:感恩党的好政策,是党的好政策让彝家山寨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让彝家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在这吉祥、喜庆的日子里,祝福一对新人永结同心、真爱永恒、幸福永远!x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跳咯咨舞

咯咨舞将黑彝族的婚礼推向了高潮。咯咨舞是当地的黑彝族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在婚庆场所必跳的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彝族舞。跳这种舞时,厨师背上反背端菜的托盘,厨娘头戴甑盖,在一位德高望重老者的领唱下,围成圆圈载歌载舞,舞者围绕着中间摆有五谷杂粮的桌子左三圈,右三圈慢悠悠地旋转着跳,动作显得十分诙谐幽默。悦耳动听的唱腔和优美的舞姿吸引了外地来参加婚礼的其他民族同胞,他们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了咯咨舞的队伍中,大家手拉手,围为成一个大圆圈,象征着: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共筑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x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当地黑彝族的眼里,青棚下的松毛宴是天下最美好、最浪漫的宴席,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地方的传统习俗已经逐渐简化,甚至面临消失。保护与传承当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之与时代进步相融合,是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x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image009.jpg

(本文作者张美存)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作者简介:张美存,男,彝族,1972年4月生,大学本科学历,云南省禄丰市人。高级教师,现从教于禄丰市中村乡小学,工作之余热爱写作,有多篇作品发表于《学习强国》《楚雄日报》《楚雄教育》《禄丰教育》《龙乡文艺》等刊报。

591